標籤:

「接著講」第二講互動|「修己安人」如何從己推向他人、他國文明?郭齊勇吳曉明郁振華答評

編saying

蔡元培提倡的孝系美德如何轉化為當下的社會公德?五倫之外與陌生人的關係可否發展為推動社會良風的第六倫?昨天(10月21日)下午,文匯講堂第113-2期暨「優秀傳統文化接著講」第二講開講。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主講《「修己安人」在當下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吳曉明與華東師大哲學系教授郁振華分別擔任對話及點評嘉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傳承系列五講(簡稱「接著講」五講)由文匯報社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文匯講堂和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承辦。

此期「接著講」欣逢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召開,講座主題呼應了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本場講座吸引了各大高校師生及各行業共計三百餘名聽眾的積极參与,今奉上嘉賓點評和現場互動精要,以供聽眾先睹為快,嘉賓對話將在周一的對話精華版中與大家見面。

嘉賓點評

郁振華:轉化傳統道德,范導現代生活

華東師大哲學系教授郁振華點評

我一直在考慮,採取什麼樣的概念框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今天的論題:「修己安人」在當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我覺得李澤厚先生的「兩德論」可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他提出了現代社會性道德和傳統宗教性道德的區分,個體獨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觀念構成了現代社會性道德的核心,而儒家禮教等則屬於傳統宗教性道德。吳老師在對話當中特別講到我們要從社會現實出發,我理解,這個現實就是現代生活。我想,這也是郭老師講「修己安人」在當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的理論前提。

李澤厚先生認為,對於現代生活來說,現代社會性道德是建構性的,而傳統宗教性道德,經過創造性的轉化,能夠起一種范導的作用。之所以要積極化用傳統資源,是因為現代性在其展開過程出現了不少負面現象,比如,郭老師在講演中提到「不適當的個體張揚、過分的權利主張,唯利是圖的導向,低俗文化的泛濫」等,吳老師也講到「原子式個人」和「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市民社會等。正是針對這些現代性病症,需要對「修己安人」下一番創造性轉化的工夫,以范導現代生活行進在健康的軌道上。按照兩德論,我們應該在充分展開現代社會性道德的前提下,積極轉化傳統宗教性道德,以此來推進中國的現代化事業。郭老師及其同仁為「親親互隱」展開十年論辯,其意義亦可以在此脈絡中理解。這是我的第一個理解。

第二個理解,兩位學者都傾向於認為,某種地方性的知識、觀念、思想,經過創造性的發揮,是可以具有普遍意義的。以前我們講得比較多的是西學東漸的維度,現在人們逐漸認識到還有一個中學西漸的維度。郭老師剛才在回答聽眾問題時提到,仁愛可被視為人類的共同價值。由此聯想到,道家「自然無為」的觀念,在18世紀的中學西漸過程中,被法國重農學派經濟學家魁奈譯成法文「laissez-faire 」。大家知道,這構成了市場經濟的一種重要形態,即所謂「自由放任」的經濟。

今年8月,杜維明先生在世界哲學大會啟動儀式的主旨報告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儒學最初是曲阜的地方知識,後來傳播到中原,然後成為中國的主導性思想;接著對東亞產生深刻影響,啟蒙運動時傳到歐洲;在20世紀,進一步影響到北美,所以有「波士頓儒學」這樣的說法。這樣一個路線圖畫出來,昭示了一種可能性,即,通過學者的努力,原本的地方性的知識,可能具有一種普遍的意義。從哲學上說,一個概念的起源(origin)和它的效力(validity)是兩回事。產生於特定時空的思想觀念,可能產生跨時空的效力。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這些事實,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全球化時代,環球同此涼熱。中國學者如何激活傳統,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工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一些可以共享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使命。兩位老師在此方向上做了很好的工作,向你們致敬。

(整編:李念)

現場互動

現代性的理解要注重地域的特質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汪進超:創造性轉換包含將傳統理念向現代轉化的過程。請問如何理解「現代性」?「現代」是以西方的發展為參照,還是在歷史傳統的回應中確定,或者是並沒有一個既定的標準?

郭齊勇:現代性問題非常複雜。「創造性轉化」最早由林毓生先生在1980年代提出。此前對現代性已有多年的討論,西方思想家的論述也頗豐。

「現代性」無疑是以西方為參照,但並不以西方為現代性之全部。杜維明先生就考慮到東亞文明的現代性問題。東亞人有沒有東亞的現代性?中國有沒有中國的現代性?雖然不脫離於西方現代性作為參照,但同時我們要思考是否擁有獨特的內涵?比方說,在個性自由、權利意識的前提之下,我們如何來加強責任意識、義務觀念,讓它們相互融合?如何把仁義禮智信轉化為今天的價值?所以我的看法是現代性還是有它的一種不同的特質。

近20年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個團隊在上海和新加坡開展了一個價值認同調查,其中包含四十多種價值。當時上海的競爭意識、個體意識還強於新加坡,但兩地排名前十的價值相似,且「孝親」都排在第一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在和我們交流時,特別談到在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有很多價值,不完全等同於西方的價值,與西方還處於起承轉合的磨合過程之中。孝的觀念,仁愛的精神,群體的意識,它要強於西方的這種現代的價值。這或許能說明東亞、中國的現代性,與西方還是有差別的。

中國傳統正阻止著現代性對家庭的消解

國防大學政治學研究生韓新源:面對西方現代性對「家庭」的消解與原子個人的泛濫,以「家庭」為前提的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其他文明是否能夠在現代化浪潮中自我維持?

吳曉明:首先,西方現代化不是對家庭的瓦解,而是對家庭原則的瓦解。一般而言,黑格爾和馬克思都認為,西方的家庭原則的瓦解與原子式個人的確立是1500年基督教教化的結果。這是世界史上的一個例子,說明人類精神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非常長久的。當然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2500年前的軸心文明。當時,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被判死刑就是因為他蠱惑青年,誘導青年不敬父母。

所以蘇格拉底學說與希臘的傳統倫理髮生了嚴重的衝突,而雅典的人民非常及時地預見到了這種危險性,並判處蘇格拉底死刑。但是中國不可能來進行1500年純正的基督教教化,以便來形成原子式的個人。舉例來看,現在有很多孩子與父母大談各種各樣的權利、隱私權,如同美國孩子,但他需要房子的時候,你發現他其實還是一個中國孩子(觀眾笑)但等到哪一天,大家認為18歲的孩子應該獨立是天經地義的,那麼家庭原則可能就瓦解了。

所以我的一個判斷是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轉型,且是非常重大的轉型。馬克思將特定的社會叫做「實在主體」,實在主體的自我運動十分關鍵。在自我運動的過程當中,由於世界歷史的開展,它不能不受到現代性本身的影響和改變,但是它反過來也在改變著現代世界。因此,世界仍舊能夠保持其豐富性與多樣性。

佛教、基督教傳入中國,都受到中國獨特文化的影響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研究生薛春黎:剛才對話中兩位老師提到,中國現實的獨特性是由中國傳統的獨特性決定的。中國人重視家庭,和海德格爾在托特瑙山山上建「小木屋」,定期和家人團聚的事例相比,您認為中國社會或者中國傳統的獨特性體現在哪些地方?

郭齊勇:所謂中國獨特性,是與西方社會發展中推行的價值、文化相對而言、比較而言。剛才吳曉明老師所舉的基督教進入中國400年的過程就是一例,它經歷了東漢時期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一樣的歷程,就是中國化,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中國的某種獨特性。利瑪竇傳教之初,就注意外在的學習,從穿儒服到朝廷上穿仕服,接著就是與中國儒家的修齊治平的家國天下文化相融合。突出獨特性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文化的普遍性,如仁者愛人,愛親人推廣到愛陌生人,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都具有普遍性,可以轉化、推廣到全世界,而且這些並非中國文化所獨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文化中同樣都有,但其背景,表達和實踐的方式都不相同。吳曉明老師剛才說了世界只有單一植物、單一動物的可怕性,中國的獨特現實是一個非常繁複的過程,如孟子所言「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總體特點是尊崇多樣化的存在,和而不同。在解讀中國現實時,尤其要看到最近100多年來中、西、馬在日益地融合,這種融合絕對不會消解中華文明及其主體性,所以習總書記十八大以來,特別系統地闡發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的優秀的層面。

自己的文化傳統養育自己的子弟是最好的有根的生活

縱觀中國基層老百姓,他們的生活指南,總基調是一些很複雜的儒釋道文化、傳統蒙學、家訓等,這些思想在新時代下以各種形式與時俱進地發揮著影響力。從我們這代人的生活體驗來說,我在鄉下待了不到兩年,又當了八年的工人,在農村我們知識青年要按照階級思想去鬥爭地富反壞右,農民總會說,「已經是第二代、第三代了」,以他們的智慧來化解仇恨,老百姓的待人接物背後還是一種傳統的精神資源。如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了凡四訓》代代相傳,在東亞的民間老百姓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中包括一些因果報應思想。這些民間文化、民間宗教樸素地告知中國老百姓怎樣安身立命、存活的價值。總體來說,養育一個民族的子弟,其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是最好的一種,因為它是有根的生活。

推己及人更多是一種體驗,從家庭到社會

華東師大哲學系研究生金雯珎: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構架是破家成國,杜絕私心。家庭中人總是有私心,導致愛有差等。但是在儒家的構架中,我們從修身齊家到平天下,由私推向公,從家推向國。因此,請問「推己及人」的「推」是功夫論還是認識論?

郭齊勇: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愛都是具體的,自然會有差等。但是儒家的「愛有差等」並不意味著缺失普遍性。就「推己及人」而言,「推」乃是我們生命的體驗。我們在家庭中感受到這種愛,而後將心比心,推到對陌生人的愛。因此,我們走向社會和各色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如何將愛心釋放出來和人相處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儒家的愛沒有限定自身。當然,父子之倫乃是天倫,其背後有終極天道作為支撐。

「家庭-倫理社會-國家」孕育了「推己及人」

吳曉明:我補充一點。柏拉圖的學說確實非常重要。柏拉圖和蘇格拉底是同時代的人。當時在雅典的倫理傳統當中出現了主觀自由,蘇格拉底率先說了出來,並被判死刑。但國家不可能作為單純主觀性的結合或者平均數。因此柏拉圖構造理想國以便抗衡幾乎所有主觀自由的可能,包括藝術、詩歌、音樂的領域等等。這是一個變化。

此外,梁漱溟特別提到,中國人在翻譯《聖經》的時候,觸犯到家庭原則的一些段落被故意地錯譯或者漏譯,比如:耶穌說,如果你不背叛父母與兄弟姐妹,就不是我的使徒。因此,在「推己及人」的問題上,關鍵就在於中國並沒有形成「家庭/社會市民/國家」的現代世界構架。中國是「家庭-倫理社會-國家」的構架,其間相互貫通,使得它可「推」,而並非分割和隔離。

家庭教育是普及「修己安人」思想的起點

北京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劉延寧:據我的觀察,30年的獨生子女家庭產生了 「部分不合格」家長群體,7億網民們中的部分人,已經不太能理解 「修己安人」,若要將目前相對單一的學術層面、哲學層面、小眾層面及時轉變成為家庭層面、教育層面、法律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的現實共識,最優先要做的前三項的現實措施是什麼?

郭齊勇:現實層面的轉化非常多,您自己的提問里已經設計了很多。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裡面談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提到,「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 我認為,第一點是從家庭教育做起,如您所說,有些家長是不合格的,因此與傳統文化相悖逆的言傳身教到了孩子身上,效果可想而知。在民間,批評別人的話中「你這個孩子沒有家教」是非常嚴厲的,家長覺得是在打自己的臉,而家教是怎麼來的?主要來自家長的行為習慣。

第二點是中小學的教育。今天存在「大學生玩死,中學生累死」的順口溜,這是教育倒置現象。目前現狀是知性教育代替德性教育,德性的教育不足,需要調整。國學教育不能只是背誦,還是要理解,當然小孩背一點還是有好處的,所以中小學教育又成為一個根本。

第三點是大學教育,社會的精英大多來自大學培養。可是我們的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這塊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完全變成一種知識性的教育。大學生對於社會上金錢挂帥的功利思想很難具備應有的抵抗力,從而帶來一些心理疾病。

(整編:李念、戴諄霖、張錦枝)

其餘提問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洪瑜

精彩瞬間

郭齊勇在主講中指出,「修己安人」從當下視角審視即包含了私德與公德、己與群的關係

吳曉明在對話中試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考察當下社會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現實維度

聽友有序排隊入場

嘉賓與現場聽眾觀看文匯講堂工作室製作的配音PPT《郭齊勇:守先待後為「生命學問」正名》

本場講座吸引了各大高校師生及各行業共計三百餘名聽眾的積极參与

講堂後賓主合影

提問獲獎聽眾與嘉賓合影

幸運獎獲獎聽眾與嘉賓合影


推薦閱讀:

匈奴人與匈人有何不同?匈人的侵略過程是如何的?
一支真正的華夏文明的僧團!
文明社會的倫理基礎: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主題
濮陽上古文明初探
伊斯蘭化及伊斯蘭國問題是否在重演野蠻征服文明的過程?

TAG:文明 | 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