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159 走向盛世(21)文帝時期的漢匈關係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不久,即親率32萬大軍北征,希冀一舉消滅匈奴主力,以解除其對內地的威脅,然而卻被匈奴40萬精銳之師圍困於白登山上達七日七夜之久,最後用陳平計,派人賄賂單于閼氏,才得以脫險。白登被圍使劉邦認識到西漢王朝暫時無力與匈奴做軍事較量,從此改變對匈奴的政策,采劉敬之議,與匈奴結和親之約。和約內容有四:一是以公主嫁單于為閼氏;二是每年奉送一定數量的絮繒酒米等物品;三是漢朝開放關市,准許漢匈雙方物資交流;四是約為兄弟,以長城為界,互不侵犯。和約簽訂後,「冒頓乃少止」〔1〕(3754)。劉邦死後,呂后當權,仍然執行和親政策不變,對於單于的蠻橫無理報之以忍讓克制,儘力維持漢匈間的和平局面。  文帝即位後,繼續實行與匈奴和親的政策,而對匈奴的侵擾,則奮起抗擊。文帝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賢王大舉入侵河套以南地區,文帝一面下詔進行指責:「漢與匈奴約為昆弟,無侵害邊境,所以輸遺匈奴甚厚。今右賢王離其國,將眾居河南地,非常故。往來入塞,捕殺吏卒,驅侵上郡保塞蠻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轢邊吏,入盜,甚驁無道,非約也」〔1〕(3756);一面派丞相灌嬰率85000人前往高奴迎擊匈奴。文帝自己也從甘泉到太原,準備御駕親征。不料就在這時,濟北王劉興居舉兵反叛。此時右賢王已逃出塞外,文帝乃回到長安,罷擊匈奴之軍,以平濟北王之亂。  文帝四年(前176年),冒頓遺書漢庭,為右賢王的入侵行徑狡辯,把引起禍端的責任歸咎於漢方,對右賢王擅自侵漢的行為給予「懲罰」:即令其西攻大月氏,先後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26國,從此「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願寢兵休士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古始,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得安其處,世世平樂。未得皇帝之志,故使郎中系虖淺奉書請,獻橐佗一,騎馬二,駕二駟。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則且詔吏民遠舍。使者至,即遣之」〔1〕(3757)。冒頓既宣揚匈奴的強大,又表示願跟漢朝恢復和親,這是軟硬兼施之策。文帝得書後,召集公卿會議,就戰、和問題進行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也。且得匈奴地,澤鹵非可居也,和親甚便」,文帝納眾人之議,決定與匈奴恢復和親。前174年,他致信冒頓:「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使系虖淺遺朕書,雲『願寢兵休士,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世世平樂』,朕甚嘉之。此古聖王之志也。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于甚厚。背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忽深誅。單于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約,有信,敬如單于書。使者言單于自將並國有功,甚苦兵事。服綉袷綺衣、長襦、錦袍各一,比疏一,黃金飾具帶一,黃金犀毗一,綉十匹,錦二十匹,赤綈、綠繒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謁者令肩遺單于。」在信中,文帝既對單于的和親願望表示讚賞,又對匈奴常背離兄弟之親的行為進行譴責,同時對匈奴的拓土之功予以物質慰勞,可以說是有理、有節、有利,在語氣上要比呂后時硬朗許多。

  同年,冒頓單于死,其子稽粥繼位,是為老上單于。依照慣例,文帝將一位宗室公主嫁給老上單于,並派中行說為陪嫁大臣,中行說不願遠赴大漠,揚言若定要他去,他將與匈奴聯合為患於漢。果真他到匈奴後就投降了,並得到單于的重用,他經常為單于出謀劃策,鼓勵單于發揚匈奴之所長,與漢對抗。他勸匈奴人保持游牧民族「衣旃裘、食湩酪」之習俗,以免喪失戰鬥力。他還教會單于如何在書信的格式、稱謂等方面輕蔑漢王朝。如漢遺單于書,以一尺之牘,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匈奴回書則以尺二寸牘,印封皆令廣長大,其辭倨驁:「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由於他「日夜教單于侯利害處」,致使漢匈關係日趨緊張。  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14萬人在老上單于的親自指揮下攻入朝那、蕭關(今寧夏固原東),殺死北地都尉,虜人民、畜產甚多,燒毀安定郡的回中宮,其前鋒深入至甘泉(今陝西淳化)和雍(今陝西鳳翔),威脅著漢都的安全。這是自白登之圍後最大的一次入侵。文帝急調10萬騎兵屯守長安附近,護衛京師,同時遣大將軍張相如等人發車騎迎擊匈奴。文帝對這次征伐十分重視,「帝親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軍吏卒。帝欲自將擊匈奴,群臣諫,皆不聽。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老上單于在塞內殺掠月余後,才在漢軍的追擊下撤出邊塞,「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從此,匈奴日益驕橫,幾乎年年騷擾邊地,殺掠大量人民、畜產,雲中及遼東兩郡受害最深。在這種形勢下,文帝派使者至匈奴,與老上單于複議和親之事。文帝後二年(前162年),漢匈再次恢復和親,文帝特製詔御史曰:「匈奴大單于遺朕書,和親已定,亡人不足以益眾廣地,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今約者殺之,可以久親,後無咎,俱便。朕已許。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文帝後四年(前160年)老上單于死,子軍臣單于立,文帝再次遣使締結和親盟約。然好景不長,前158年匈奴各以3萬騎兵侵入上郡和雲中郡,殺掠大批人民,烽火通於長安,京師為之震動。文帝緊急部署:「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軍飛狐;胡楚相蘇意為將軍,軍句注;將軍張武屯北地;河南守周亞夫為將軍,居細柳;宗正劉禮為將軍,居霸上;祝茲侯軍棘門以備胡。」為鼓舞士氣,文帝親自前往霸上、棘門、細柳慰勞將士。數月之後,漢軍才開赴邊塞迎敵,而此時匈奴已離塞而去,漢也就此罷兵。

文帝時對匈奴的政策,除繼續和親,一旦匈奴來犯即相機迎擊而不發兵深入外,還採取了一些積極加強防禦力量的措施。

  首先,加強北部邊防守備。漢朝雖在北部邊郡設有駐防之軍,但人數不多。對此,晁錯上疏指出,匈奴一旦發現備塞之卒少,便入境掠殺。如果朝廷不發兵救援,邊民勢必絕望而降附匈奴,而發兵人數少無濟於事,人數多遠縣救兵剛到,則匈奴早已逃跑。若在邊地駐紮重兵,費用開支太大;不在邊地駐守,匈奴又隨時可能打進來。所以必須變被動為主動,徙民實邊,「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這樣可以「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無系虜之患」。為了使移民在邊疆能「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政府要在政治、經濟、生活上對移民實行優待:「賜高爵,復其家,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若無夫或無妻者,官府要「買予之」。還應給移民建「一堂二內」之住宅,「置器物」,「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將移民以什伍編製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死不還踵矣」。文帝對晁錯提出的募民實邊之法頗為賞識,並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採納,從而收到了「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的效果。王夫之對此評曰:「晁錯徙民實邊之策偉矣!寓兵於農之法,後世不可行於腹里,而可行於塞徼。」  與此同時,文帝還選拔一些有軍事指揮才幹者擔任邊地太守。文帝以魏尚為雲中守,魏尚善待部下,「軍市租盡以給士卒,出私養錢,五日一殺牛,以饗賓客軍吏舍人」,因而部下樂為其效命,在魏尚任雲中守期間,匈奴僅對其地騷擾過一次,「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李廣出身於軍人世家,擅長騎射,治軍方法簡易、實用,士卒多樂從。  其次,解決邊塞駐軍的軍糧供應問題。這是自蒙恬出防匈奴起,50年來令漢政府頗感棘手的難題。為此,晁錯提出使民以粟為賞罰的「貴粟之道」,凡入粟朝廷或塞下者,皆可拜爵和免罪,文帝採納晁錯的意見,「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這對於抗擊匈奴的騷擾,減省轉輸之苦,都有一定意義。  再次,匈奴的部隊多為騎兵,「至如飆風,去如收電」,漢朝的軍隊則主要是步兵和車兵,行動遲緩。要有效地抗擊匈奴,就必須建立騎兵部隊,這首先要有充足的馬匹供應,為此,文帝頒布「復馬法」,實行鼓勵養馬的政策,「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還在北部、西部邊境建36個牧馬所,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這就為反擊匈奴,建立龐大騎兵兵種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在文帝統治期間,漢匈間雖發生了多次武裝衝突,但這些衝突多在邊境進行,為時很短,始終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有時甚至來不及接戰,漢兵一到,匈奴騎兵即聞風撤出塞外,漢兵也不主動出塞追擊。其間,漢與匈奴的和親共計6次。和親約定不斷被撕毀,又不斷得以恢復。儘管每次和親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但加起來的總和遠遠多於武裝衝突。因此,我們說文帝時的漢匈關係是和睦相處為主流,武裝衝突為支流。

推薦閱讀:

此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生前開創盛世,死後屍骨卻被污水長期浸泡
康乾盛世不在於康熙乾隆,雍正才是關鍵,這幾件事情足以說明
此盛世王朝本可再續命200年,只因一人被殺,一年後國家滅亡
詩綠太行(044)‖御苑笙簧歌盛世,草間樂府有牢騷
盛世十二花新詞雜賦

TAG:歷史 | 關係 | 漢匈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