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艾灸法
07-16
馬氏艾灸法注意事項1.病初灸局部,病久灸整體。2.灸貴於早,貴於恆。3.灸貴通腑氣,各種慢性病,因病久臟腑轉化,一般均會導致腑氣的獃滯。灸治必要先通腑氣,這樣使腸胃的排泄,吸收功能趨於正常,則機體氣血生化有源,體內的瘀滯及病理產物易於化解,排除,各種病症均能隨之好轉,故中脘,足三里為慢性病的必用要穴。4.炙貴引導,先後有序。慢性病日久,常常導致病體上盛下虛,上熱下寒,而「盛」和「熱」又最為患者所苦。針對這種情況應先著重灸病體中下部穴位,待中下部灸痛則「上盛」「上熱」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隨著鬆動,這就是灸法引導功能的運用。當中,下部灸通之後再酌情增加上部穴位的灸量,則上下皆和,這就是我們說的灸法先後有序。內熱盛,臟腑積滯重的病例灸法也類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待四肢經穴灸通,再增加軀幹灸,如此灸治會比較順利。5.久病羸弱者以小火為先,遇久病羸弱,進食少,體熱者,宜按以下5日穴灸炙,1日中脘+足三里,2日環跳+陽陵穴,3日風市+申脈,4日肩yu+曲池 5日後再按病選穴。久病羸弱,進食少,體寒者宜按以下5日穴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下脘+天樞+氣海,3日關元+三陰交,4日後再按病選穴。對這樣的患者前15日的灸量為:腹部20分鐘,其它各穴15分鐘。施灸的操作及有關事項施灸的操作及有關事項1、灸前的準備取出溫灸筒的內筒,裝入一層艾絨,然後在其上撒一層灸葯(用量約0.2g)……,這樣共裝4層艾絨,3層灸葯,用手指輕輕按一按表面的艾絨(不要按實)。然後將內筒放入外筒,用火點燃中央部的艾絨(並不見火苗),放置室外,過13~25分鐘後,灸筒底面觸之燙手且艾煙已比較少,此時便可蓋上頂蓋,取回使用。要注意,預燃不夠則施灸時艾火易滅,預燃過度則使用進艾火不耐久。2、施灸 將灸筒(底面向下)隔幾層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熱度足夠又不燙皮膚為佳。如果過熱,則增加隔布層數,若已隔多層布仍覺過熱,可用布塊罩在灸筒上面,這樣出煙和進入空氣減少,筒的熱度即可減低。不夠熱則減少隔布,或將頂蓋敞開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讓筒傾倒)。為便於固定灸筒,可製做2個小鐵絲勾(或用鐵窗帘夾代替),共尾端繫於一繩(或鬆緊帶)的兩端,灸四肢偏外側的穴,如足三里穴等,將兩個鐵絲勾分別勾住兩側灸筒周壁上的小孔,這樣灸筒就可以自然固定於灸位上,不用人式扶持。施灸的另一方法是,將灸筒放入帶有鬆緊口的小布袋中,裝艾預燃後,蓋上頂蓋,但不要蓋嚴。否則艾火易滅。外面再適當裹好的灸筒放在衣服內灸便可。這樣,靠衣服的附著壓力,灸筒可以固定,施灸的同時患者可以取坐位,甚至可以走動。用於頭面、手指、足心、骨尖(關節處)、外生殖器等處施灸也比較方便,且基本上無煙,此法還可避免施灸時患者因脫衣而著涼。因此方法也有灸火比較容易滅的缺點。施灸時,患者須格注意,一覺灸筒溫度略有下降,宜及時鬆動裹在灸筒外面的布塊,或將灸筒頂蓋敞開片刻,灸筒溫度便會再度升高。某些病症,如滲出性外傷及皮膚病、痔瘡等,不便於用以上方法熨灸,可將灸筒內的艾葯點燃後敞蓋灸筒於灸位下方熏灸,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度,一般熏20~30分鐘。3、灸的處置一般不要將艾灰立即倒出,以防引起火災。等下次施灸,裝艾葯之前將艾灰倒出為妥。若長時間不灸,宜將灸筒清理乾淨後放置乾燥處保存。如內筒底面周壁內側已形成艾碳灰附著層並使孔眼堵塞變小,可用鐵絲清理筒內及孔眼,使附著的碳灰脫落。這些質硬的碳灰對濕瘡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將碳灰研細,以香油調,敷於患處。碳灰還可用於治腳氣,擦在足趾縫內,立即止癢,然此為臨時的效果,嚴重的腳氣病,可按關節炎常規灸法(見下篇)在腿部穴施灸。4、適宜用灸的時間這一般無特殊講究,進食後不要馬上灸(如有食後腹滿等症為例外),不要空腹灸,其他時間均可。5、灸宜避風寒夏日炎熱,擇涼爽之時(比如在早晨灸),但要避風。天涼時用灸,要注意保溫,比如在灸後背穴位時,可將上衣反穿(即衣服的前面朝後),灸後背上邊的穴,扣上下邊的紐扣,灸下邊的穴則扣上邊的紐扣。也可不脫衣服,隔著衣服灸或採用前述第2種方法施灸。在每次施灸結束時,特別是治外感症,不要立即將灸溫拿開,使施灸面的溫度驟減。應以分次墊隔布的方式使施灸右的溫度逐漸下降,然後再將灸筒拿掉。這親可避免風寒邪氣乘穴道大開而侵入。在施灸後清寒要注意穿衣保溫。6、副作用溫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極少數患者於灸後可見頭暈、口乾、咽燥、鼻出血、納呆、乏力等現象。如發生上述情況應減少灸量。也有少數咳喘病患者對灸煙過敏,施灸時盡量減少煙量(上述第2種施灸法的產煙量較小,比較適用)。若施灸過程中患者有些異常反應,可能屬於施灸不當,如反應劇烈,醫者須及時明辨酌情處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艾灸治乙肝_
※艾灸 必知5大常用養生要穴(組圖)
※艾灸每次灸多長時間好?
※網友治療反饋(15)胃腸疾病的艾灸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