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都塞:馬克思主義與階級鬥爭

馬克思主義與階級鬥爭【譯者按】:《馬克思主義與階級鬥爭》一文是阿爾都塞給智利學者瑪爾塔·哈奈克爾(Marta Harnecker)的手冊《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Principes élémentaires du matérialisme historique,siglo,ⅩⅪ Mexico)第二版所作的「序言」(Prefazione),最早以西班牙語發表於該手冊,法文版最早作為「阿爾都塞四篇未刊稿」之一附於索爾·卡茨《理論與政治:路易·阿爾都塞》(Saül Karsz,Théorie et politique : Louis Althusser, Fayard 1974)之後,後來阿爾都塞將它收入了自己的文集《立場》(Positions,Editions Sociales 1976),並加上了目前這個標題。本文譯自《立場》(Positions,Editions Sociales 1976),第61-66頁。在這篇文章中,阿爾都塞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是階級鬥爭。後來在1976年寫的《關於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說明》一文中,阿爾都塞又再次重複了本文的一個中心論點,即階級鬥爭不是工人階級而是資產階級首先發起的,也就是說,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先於工人階級的階級鬥爭,因為資產階級只有通過階級鬥爭,才能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即資本主義剝削關係,並將這種關係維持下去:如果你認為階級鬥爭是工人階級反對社會不公正、不平等仍至反對資產階級剝削的造反行為,一句話,如果你把階級鬥爭簡化為工人階級反對既定的剝削條件的鬥爭,並簡化為資產階級對這種鬥爭的回應,那麼你對階級鬥爭所抱的觀念就是錯誤的。這裡被遺忘的恰恰是:剝削條件是在先的,形成剝削工人的條件的過程正是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的基本形式,因而剝削本身就已經是階級鬥爭,而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是在先的。原始積累的全部歷史都可以被看作是資產階級通過階級鬥爭而生產工人階級的過程,這個階級鬥爭過程創造了資本主義剝削的條件。(見阿爾都塞《關於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說明》)多少年以來,在中國只要一提階級鬥爭,就會有人表示驚訝甚至憤怒:「你們居然談階級鬥爭!你們是壞人!!」哈哈哈,是的,我們是「壞人」!可是我們的「好人先生」,資本家們不是每天都在進行階級鬥爭么,你怎麼沒有表示任何驚訝和憤怒?怎麼我們「談一談」階級鬥爭,就激起了你和平、公正的憤激之情?難道只要不談論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這種東西就真的不會存在了么?難道「奴隸制」不叫「奴隸制」,奴隸制就消失了么?多少年以來,官方馬克思主義把階級鬥爭這個馬克思主義最核心的內容閹割了,這表面上看起來是要消滅階級鬥爭,是要讓一切看起來更人道,但對照現實的歷史進程,我們難道不是有理由認為,這其實是為了配合另一場更大規模的階級鬥爭嗎?資產階級,包括權貴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通過三十多年來的階級鬥爭,早已經把人民群眾歷盡千辛萬苦積累起來的很大一部分財富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並變成他們剝削人民的資本了,而被這場階級鬥爭所重新創造出來的無產階級,卻不被允許去哪怕「談一談」階級鬥爭!試問我們的「好人先生」,這天理何在?在資產階級實際上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階級鬥爭(這少不了要藉助於有時候因沒有滿足他們要求而被他們假裝反對的國家和國家機器),但整個社會包括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都談「階級鬥爭」而色變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重溫一下阿爾都塞對階級鬥爭的定義。因為一旦我們接受了阿爾都塞關於階級鬥爭的定義,許多事情就會變得一目了然。希望「好人先生」們不要一邊假裝驚訝,一邊又對現實掉過頭去。希望他們懷著一顆公正的心,認真一字一句讀完這篇文章,然後再想一想,倒底是被踩了腳而尖叫的人該受咒罵,還是那踩了別人腳的人才該為這驚醒人們美夢的尖叫負責!當然,我們的目的絕不是要用尖叫來搏取同情!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一切要靠我們自己。所以對於有心的人來說,這篇文章還是一個契機,它提醒我們應該從什麼角度去重新閱讀《資本論》,應該從什麼角度去研究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應該怎麼樣去不但解釋這個世界,而且去改造這個世界!馬克思主義與階級鬥爭(1970年1月)【法】阿爾都塞 著吳子楓 譯**************為介紹瑪爾塔·哈奈克爾[1] 這本新版手冊,請允許我提醒大家注意一個非常簡單的觀念。這個觀念很簡單,但是它的理論和政治後果卻很重大。這個觀念就是:馬克思的整個理論——即馬克思所創立的科學(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所開創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中心和核心,是階級鬥爭。因此,階級鬥爭不僅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工人運動的政治實踐中,而且還在理論中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中是「決定性環節」。自從列寧之後,我們就清楚地知道,哲學代表了理論中的階級鬥爭。更確切地說,任何哲學都在理論中代表了一種階級觀點,與對立階級的觀點相對的觀點。因此,我們知道,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在理論中代表了無產階級的觀點。要理解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這是「決定性環節」。要理解這種哲學為什麼能停止「解釋」世界而去幫助人們革命性地改造世界,這也是「決定性環節」。然而,要說階級鬥爭在馬克思的科學理論中也是「決定性環節」,理解起來恐怕要更困難一些。我只想舉一個例子:《資本論》。這部著作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基本原理。然而,我們不要給自己製造幻象。光把一本書放在眼前是不夠的,必須要懂得怎麼去閱讀它。然而,有一種「閱讀」《資本論》的方式,有一種「理解」和「闡述」馬克思的科學理論的方式,可能完完全全是資產階級的。說它是「資產階級的」,意思是說它受到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滲透,打上了它的烙印,確切地說,是受到經濟主義意識形態或資產階級社會學至上論的影響和滲透,並打上了它們的烙印。比如,可以這樣來閱讀《資本論》,即把它當作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來閱讀:從基礎開始,對「勞動過程」進行考察,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進行區分,對商品、金錢、剩餘價值、工資、再生產、地租、利潤、利息、利潤率下降趨勢等等進行分析,總之,安心地去從《資本論》中發現(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並在完成了對「經濟」機制的這種分析之後,再追加上一個小小的補充:社會階級和階級鬥爭。未完成的關於社會階級的小小的一章,難道不是確實位於《資本論》的最後嗎?難道不應該在闡明了全部資本主義經濟機制之後,才去討論社會階級嗎?難道馬克思不是要我們把社會階級(從而階級鬥爭)看作僅僅是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產物,它的最後的產物,它的結果嗎?難道社會階級不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後果,階級鬥爭不就是階級存在的後果嗎?這種閱讀,這種對《資本論》的闡釋嚴重歪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一種(資產階級的)經濟主義歪曲。社會階級並不是出現在《資本論》的最後,它們從頭到尾都出現在《資本論》中。階級鬥爭並不是從社會階級存在中派生出來的一個後果,階級鬥爭以及階級的存在其實就是一回事。階級鬥爭是理解《資本論》的「決定性環節」。雖然馬克思給《資本論》起了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副標題,但這不僅僅意味著他要對古典經濟學進行批判,還意味著他要對(資產階級)經濟主義幻象進行批判。他要對資產階級的這個幻象進行徹底的批判,因為它精心地將生產活動、交換活動(經濟)與社會階級、政治鬥爭等等割裂開來。馬克思要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全部條件(從而整個所謂的政治經濟),都被社會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存在滲透和統治著。讓我們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解釋一下馬克思這個論點的根本原理。不存在「純粹的」經濟生產,不存在「純粹的」流通(交換),不存在「純粹的」分配。所有這些經濟現象,都是在社會關係中發生的過程,而這些社會關係,歸根到底(也就是說在它們「外表」下面)其實是階級關係,是對立階級之間的關係,即階級鬥爭的關係。且以社會有用物品(使用價值)的物質生產為例,以肉眼看來,它出現在各生產單位中(在工廠、農業生產等等中)。這種物質生產要以「生產力」的存在為前提,其中「勞動力」(勞動者)利用各種生產工具(工具、機器)對原料進行加工。一個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或者對《資本論》的「經濟主義」閱讀,會在這裡簡單地看到勞動的技術過程。然而,只要跟著馬克思一起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事情恰恰相反。應該說:生產力是在產生關係也即剝削關係的統治下在勞動過程中起作用的。之所以存在工人,是因為他們是僱傭勞動者,即被剝削者;之所以存在僱傭勞動者,也就是只擁有自己的勞動力從而只能被迫(列寧會說被飢餓所迫)將其出賣的人,是因為存在著資本家,他們佔有生產資料併購買勞動力以對其進行剝削,從中獲得剩餘價值。因此,對立階級的存在內嵌於生產本身中,內嵌於生產本身的核心,即內嵌於生產關係當中。必須更進一步說,生產關係並不是作為生產力的「形式」追加到生產力身上的某種東西。生產關係滲透到了生產力之中,因為使「生產力」起作用的勞動力本身,仍是「生產力」的一個組成部分,還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傾向於不斷地對勞動力進行最大的剝削。而由於恰恰是這種傾向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統治著一切,所以必須說,生產的技術機制都服從於資本主義的(階級)剝削機制。被大家稱之為生產力的東西,既是物質基礎(馬克思會說「技術基礎」),又是生產關係即剝削關係的歷史存在形式。馬克思在第一卷(第四篇第14、15章。此處有誤,應是「第五篇」——譯者)中令人欽佩地證明了,(從手工業到大工業)組織生產過程的基礎及其相繼出現的形式,無非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歷史的和物質的存在基礎及其相繼出現的形式。因此,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割裂開來,是犯了經濟主義和技術官僚主義錯誤。在各種物質存在形式中,在由生產關係占統治地位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中存在的,是一個(有傾向性的)統一體。如果情況確實如此,就不存在「純粹的」生產,也不存在「純粹的」經濟。對立階級從一開始就出現在生產過程當中,只是披著生產關係的外衣。對立階級的這種關係所掩蓋了階級鬥爭的基礎:階級鬥爭是物質性地根植於生產本身當中的。但這還不是全部。任何社會,如果不在生產的同時對其存在(其生產)的社會和物質條件進行再生產,就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說,不可能在歷史中繼續存在下去。然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條件,就是資本家階級對工人階級進行剝削的條件:資本家階級肯定會不惜任何代價對它進行再生產。因此,為了理解《資本論》,就必須把我們自己提高到再生產的觀點上來。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發現,資產階級只有展開一場針對工人階級的持久的階級鬥爭,才能保障(它在生產中強加的)剝削的穩定和長久。資產階級是通過使剝削的政治條件、意識形態條件和物質條件永久化,或通過對它們進行再生產,而展開這場階級鬥爭的。資產階級既在生產當中(將工資減少到只夠用於勞動力的再生產、壓迫、懲罰、解僱、對工會的鬥爭,等等)展開這場鬥爭,同時也在生產之外展開這場鬥爭:這時國家、鎮壓性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包括政治體制、學校、宗教、傳播等等機器)就出現了,以便使工人階級屈服於那種壓迫和那種意識形態。如果這樣來閱讀,《資本論》就不再是關於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而是變成了關於以剝削僱傭勞動力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意識形態形式、法律-政治形式和物質形式的理論,變成了一種革命理論。如果這樣來閱讀,就會將政治經濟學、生產力、技術等等重新放回到它們自己的位置上。但是如果情況確實如此,我們就能對階級鬥爭形成另一種觀念,並拋棄一些幻象,比如來源於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人道主義」幻象(這種幻象是「經濟主義」幻象的補充物)。事實上,我們將不得不放棄這樣一種觀念,即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在階級鬥爭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認為我們要認識的階級鬥爭就是無產階級(及其盟友)在反抗社會「不公」時所做出的行為。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所具有的階級鬥爭,與資本主義社會是同體而生的。階級鬥爭與資本主義社會是同時誕生的,是資產階級從一開始就對那時還沒有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進行了無比殘酷的階級鬥爭。一開始,無產階級絕不是要針對「不公」進行造反,他們只不過是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進行抵抗而已,然後他們才組織了起來,獲得了自己的意識,並進而開始從反-進擊發展到進攻,直到奪取政權。如果情況的確如此,如果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向我們證明了一切取決於階級鬥爭,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史無前例的事件的原因:這個事件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的「熔合」。我們對下面的事實還沒有進行足夠的思考:即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沒有寫出《共產黨宣言》之前就存在的工人運動,是為何且如何在《資本論》這麼難的著作中認出自己來的?是因為從一個普通的觀點即階級鬥爭的觀點出發。階級鬥爭處於工人運動日常實踐的核心,處於《資本論》的核心,處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馬克思通過自己的科學理論,把自己從工人運動的政治經驗中汲取的東西回報給了工人運動。正如毛主席所說:「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2013年12月3日譯[1] 瑪爾塔·哈奈克爾(Marta Harnecker,1937-):智利社會學家、政治學家、記者、社會活動家,1964年在巴黎認識了路易·阿爾都塞,並師從後者學習哲學。著有多部馬克思主義著作,這些著作大量援引阿爾都塞,並在拉丁美洲廣為印行。皮諾切特政變後被捕並被流放,後定居於古巴。——譯者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提綱(筆記資料之四)
孫蘭英:「四個全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新境界
馬克思講過「共享發展」嗎?——政治學畛域的獻疑
馬克思之後的哲學革命:當代路向及其意義
B 03 馬克思列寧主義

TAG:馬克思主義 | 階級鬥爭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