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秘:撒拉族婚俗中的六大「怪」事

撒拉族新婚男女青年

撒拉族婚禮是撒拉族人生中最為重要的禮儀。從訂婚到舉行婚禮儀式,需要經過相親、打發媒人、送訂婚茶、送聘禮、念合婚經、送嫁、回門等幾個程序,大約花半年多時間。

撒拉族婚禮儀式在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循化志》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二百多年來,整個婚禮儀式程序未有太大的變化,傳承體系較為完備,對研究撒拉族文化史有重要價值。2006年,撒拉族婚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的撒拉族婚俗總體上分為說親、行聘、婚禮三個階段。和漢族的婚俗相比,撒拉族的婚俗有不少「怪」事,下面就為您一一道來:

一怪:「茶」和「耳環」也做定親信物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這是在撒拉族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撒拉人不論男女,均以做媒為榮。

當男方看中誰家的女子後,先邀請「嫂計」(媒人)說親。媒人到女方家後,說明來意,並將男方的兩塊茯茶、一對大耳環送給女方。茶葉是送給父母的,耳環則是送給姑娘的。女方如同意親事,就收下禮品,並將茯茶分贈給親友,稱為「定茶」。

當日,女家請來親戚叔伯與媒人同吃「油攪團」,表示婚事已定。幾天後,媒人再次去女方家,送給一條頭巾和一件衣料,如女方收下,表示這門婚事正式成立,稱之「定親」。

已經訂婚的撒拉族男女青年

二怪:聘禮可以「分期付款」

定了親,男方要給女方送聘禮,叫行聘,撒拉語叫送"麥海勒",其多少視男家經濟情況而定。據清朝龔景翰《循化志》記載:「富有的男家可送馬兩匹、騾一匹,若家貧無騾馬者,可用四小牛抵之。」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次納不起彩禮者,可先送一半,日後再補。富戶送彩禮則衣料和彩金倍增,臨娶時還要送衣服面料及化妝品等。女方家也要給未來的女婿回送衣料和鞋襪。行聘後,男女兩家即可商定婚期,操辦婚禮。

三怪:娶親時,新郎被拒之門外

撒拉族的婚禮通常選擇在隆冬時節舉行,一則因為此時糧油充足,肉肥價廉;二則農閑時節便於團圓。

娶親那天,新郎及男親到女方門口時,新郎及男親都不準進家門,只能坐在門外的場院里,由女方先用油香、茶點招待。飯後請到女方叔伯家等待。之後女方會準備宴席招待,但是宴席仍需要在門外進行。席前先由阿訇誦「尼卡哈」(證婚)。誦畢,將一盤紅棗、核桃、糖果撒向眾人。

美麗的撒拉族新娘

四怪:被「擠門」的竟是新娘

新郎經過在門外漫長的等待之後,終於用迎親大馬將新娘娶回家中。但是卻還有「好戲」沒有演完。此刻,村裡的小伙們一個個挽袖露臂,在新郎家的大門口準備「擠門」——阻攔新娘入門。

送親者認為,這是新娘一生中最寶貴的吉慶日子,應該是足不沾塵,由長輩直接抱入洞房;而迎親者則認為這樣顯得新娘太高貴了,有損於新郎身份,日後難以駕馭,硬要她下來步行,於是你沖我堵、互不相讓地進行一番「吵鬧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地「格鬥」起來。

新郎要把新娘抱進新房

五怪:筷子也能用來「掀蓋頭」

新娘就餐前,由一位長輩說「吾熱赫蘇斯」(囑託之言),囑託親家對新娘加以愛護,祝願新郎新娘相親相愛。說罷,要用筷子揭開新娘的面紗,撒拉語叫「巴西阿什」。這雙象徵著吉祥幸福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收回並永久保存。

餐後,妯娌們端來一盆凈水,前來索取喜錢。她們會用這雙筷子攪動盆里的水,讓新娘把銅板丟在水中,象徵婆家清白如水,祝願新娘在婆家紮根結果,撒拉語稱此為「蓋古爾喬依」。

六怪:原來鬧得不是「伴娘」

在漢族的婚禮上,一般在娶親結束後,親朋好友都要「鬧伴娘」,但是在撒拉族的婚俗里,新郎的父兄和阿舅則是被「戲謔」的對象。村裡的年輕人會紛紛把新郎的父兄及阿舅「抓」來,滿臉塗上鍋灰或扣上一頂破草帽、眼掛空心蘿蔔鏡,用木棒抬起,或讓騎氂牛轉圈逗樂嬉鬧一頓,一直鬧到拿上一筆可觀的喜錢後方才罷休。有條件的撒拉族人家在婚禮之夜還會請人來表演傳統的「駱駝戲」,唱「宴席曲」,為婚禮助興。

撒拉族婚禮開始了
推薦閱讀:

世界5個國家最離奇婚俗
山東婚俗_少年的夢
秦巴山區現女娶男嫁婚俗:女人當戶主 孩子隨母姓|婚禮|迎親
仫佬族婚俗

TAG:婚俗 | 撒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