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的性味歸經

中藥治病理論   西藥治病講究化學成分,中藥不講成分而是講究藥性,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經過反覆驗證後歸納得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 一 四氣 四氣即寒、涼、溫、熱四種藥性。溫、熱屬於陽的性質,溫的程度次於熱;寒、涼屬於陰的性質,涼的程度次於寒。籠統而言,凡能治療寒涼證的藥物則認為具有溫熱的性質;凡能治療溫熱證的藥物就具有寒涼的性質。比如說吃了黃連以後有下火的作用,就認定黃連是寒涼葯。吃了乾薑有溫熱的作用,就認定乾薑是溫熱葯。古人就是通過這種由實踐到理論的方法認識藥性的(因為這種方法正好和西藥的研究方法相反)。可見寒涼和溫熱是兩類相反性質的藥物。寒涼葯葯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溫熱葯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的作用。 二 五味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是通過人體的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經驗歸納出來的一種理論。 (1)辛:辛味葯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的作用。比如說有發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葯如麻黃、薄荷,治療氣機阻滯的葯如木香、陳皮,以及部分有滋養作用的葯如菟絲子等都是辛味。 (2)甘:甘味葯滋補、和中、緩急的作用。比如說治療虛證的滋補藥如党參、熟地,緩急止痛的調和葯如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此外,淡味葯也附於甘味,具有滲濕利尿的做用,如茯苓、通草等淡而無味之品。 (3)酸:酸味葯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治療虛汗、虛瀉、滑精的藥物如山芋、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苦味葯有瀉火、燥濕、瀉下的作用。一般清熱的葯如黃連,燥濕的葯如蒼朮,降氣平喘的葯如苦杏仁都是苦味。 (5)咸:鹹味葯有軟堅、散積、潤下的作用。一般治療積塊的葯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療大便乾燥的葯如芒硝都是鹹味。 需要說明的是,開始這種五味是純粹指味覺而言,後來隨著中藥理論的發展倒把具備這種作用的中藥歸屬於這個味道,五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藥物作用的代表名詞。   任何一種葯既有味,也有氣,應該結合起來分析才是全面的。比說紫蘇辛溫,也就是說紫蘇味屬辛而氣屬溫,辛可發散,溫可治寒,綜合起來就可以發散寒邪,所以能治療風寒感冒;而薄荷辛涼,味屬辛而氣屬涼,辛可發散,涼可治熱,綜合起來就可以發散熱邪,所以可以治療風熱感冒。一般來說性味相同的葯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葯功效也不一樣。比如說如果你吃的葯是苦味一般都有下火的作用;如果吃見甜味的,肯定不是下火的,可能是補養的葯。可見藥物的性能作用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當然,藥物的作用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說顏色(如紅的治血分病)、用藥的部位(如枝桿可以治四肢病)、藥物的質地(石類葯的可以重鎮)等。比較複雜這裡就不多說了。 三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於機體後的四種趨向。升即上升,升提舉陷,趨向於上;降即下降、降逆,趨向於下;浮即輕浮、發散,趨向於表;沉即沉降,下行、瀉利,趨向於里。升浮類藥物主向上、向外,有發汗、解表、祛風散邪、催吐等作用。沉降類藥物主向下、向內,有降氣、平肝潛陽、利尿滲濕、收斂止血等作用。 1.升降浮沉與病位、病勢的關係    以病位而論凡病位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葯,如外感表證用升浮葯麻黃、薄荷散邪解表;病位在下的病宜用沉降葯,如腸道結滯用沉降葯大黃、芒硝瀉下通便;病勢上逆的病宜降不宜升,如胃氣上逆嘔吐用降逆葯代赭石降逆止嘔,肝陽上亢引起的高血壓就需要沉降葯重鎮下降;病勢下陷的病宜升不宜降,如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用升提葯升麻、黃芪提升。 2、升降浮沉與藥物氣味的關係   一般味屬辛、甘,氣味溫熱的藥物,多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氣屬寒涼的藥物,多為沉降之品。 3、升降浮沉與藥物質地輕重的關係   一般來講質地輕的花、葉類藥物大多升浮,如桑葉、銀花、芥穗等。種子、果實、礦石、介殼等質重的藥物多沉降,如蘇子、磁石、石決明。但也有少數特殊者。 4、升降浮沉與炮製、配伍的關係   藥物通過炮製加工可以使升降浮沉作用增強或轉化。如酒炒則升,姜制則散,醋炒則收,鹽炒則下。這就是藥物加工炮製的原因。   升降浮沉還受配伍的影響,升浮葯加入大量的沉降葯中則隨其下,沉降葯加入大量升浮葯中也可隨其升。 三 其他 1 藥物的性質與劑量   性質平和無毒的藥用量可以大一點;有毒劇烈的藥物要嚴格控制劑量,而且使用時要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中病即止;一般藥物質輕的用量要輕,質重的用量要重;芳香走散的藥物用量輕,厚味滋膩藥物用量重;苦寒甚的藥物用量宜輕點,主要是怕刺激胃腸。 2 病情、體質、年齡與劑量   病重用量宜大,病輕用量宜小;體壯用量可重,體虛用量宜輕;兒童、老人用量小於成人;五歲以下嬰兒用成人劑量的四分之一;五、六歲以上兒童用成人劑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 劑量換算   中藥過去使用的劑量是舊制斤、兩、錢。一斤=16兩=160錢;現在是論克(g);如果要換算:一公斤=1000g;一兩=33g;一錢=3.3g;一分=0.33g;一厘=0.033g;也有以個、條、枚、片計算的,如紅棗3個、生薑3片等。 4 歸經   歸經是指藥物對於機體的選擇性作用,即對某經某臟有明顯的作用,醫生配藥要根據病情進行選擇。藥物的歸經可因配伍的不同而改變。所謂「藥引子」是指起引導歸經作用的藥物,不同的經絡有不同的引經葯,習慣上以為生薑、大棗就是藥引子是錯誤的。 5 藥物的毒性   俗話說「是葯三分毒」指的是藥物的陰陽偏性而不是毒性,我們治病就是利用藥物的陰陽偏性補不足損有餘、以偏救偏達到治療目得。真正有毒性的藥物是少部分的,古時把藥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僅無毒,可以治病,還有補養身體的作用;中品雖無補養作用,但治病而無毒;下品治病但有毒,用量需謹慎。 6配伍   每一種藥物都具有多種作用,為了適當選用你所需要的作用,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就要進行藥物的相互配伍,所以你看到的處方一般是多味葯的。處方依據藥物的主次分君、臣、佐、使,相互作用,發揮最佳效果。 順便說一下,偏方多用一、兩味葯,所以配伍簡單,藥效單純,葯病符合者見效也快,但多治一些簡單的病。需要明白的是治熱者不治寒,治寒者不治熱,所以偏方也要按照藥性來用。比如說乾薑面可以治胃痛,但因為乾薑性熱所以只能治寒性胃痛,而對於熱性胃痛有害無益。 7。「取類比象」與「因勢利導」   「取類比象」也是中藥治療作用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比如說植物的節就治療關節病,植物的枝就治療四肢病,動物的腎臟可以補腎,動物的心臟可以補心等,核桃仁形狀如腦可以補腦。   「因勢利導」是中醫驅邪外出的一個重要原則,意思是因勢利導、就近驅邪,在上可用吐法,在下要用瀉法,在表要用發汗法。道路近,驅邪易,對身體損傷也輕。 中醫的這種藥理限於時代的水平是樸素的、直觀的,如果掌握好,就可以通過對藥物外觀的了解,掌握其藥理功效。
推薦閱讀:

《中醫西醫都是治病救人,為什麼不能包容並進?》——小兒外科裴醫生
不可小視中藥對小兒腦癱的作用——補益先天腎氣,填精益髓為主,兼顧後天脾胃之氣。促進小兒生長發育。
中藥歌訣大全
新編著中藥歌訣(好記憶的)
止咳中藥 ★★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