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從紀念先賢到大眾節慶
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篇文章。
————————
吃粽子、划龍舟、掛菖蒲……伴隨著這些熟知的習俗,端午節已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發軔於農耕時代,寄託著人們對農業生產的祈求,對家庭團聚的渴望。進入現代社會,傳統節日雖然有所消解,但近些年又在逐漸復甦。一些被忽視的習俗重新得到重視,也有新的變化,融入了時代特徵。
端午節以其紀念先賢、避瘟健身的精神內涵,在歷史流轉中演變出許多大眾性的節慶活動,並內化為全民的情感體驗,成為共同的文化記憶。
龍舟競渡:大眾狂歡今勝昔
浙江建德新安江,鍾靈毓秀。去年,一場「C9高校建德新安江龍舟賽」在這裡舉行,匯聚了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國內9所高校的學子,百舸爭流,共致青春。今年7月,這項被稱為「學霸賽龍舟」的賽事,將再次上演。
「非常期待!因為就是身邊的同學在比賽,看他們奮力拚搏,有一種向上的力量,也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參與感。」清華大學的一名學子說。
一項年輕的賽事,一群年輕的人,把傳統文化和競技健身結合起來,讓古老的龍舟煥發出青春的風采。
其實,賽龍舟自古有之,是端午節一項重要的大眾活動。相傳,賽龍舟源於古時楚國。人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而去,爭先恐後划船拯救,後來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便於每年農曆五月五以划龍舟來紀念。
到了隋唐時期,賽龍舟蔚為壯觀。《隋書·地理志》中說:「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見,當時龍舟賽已經演變成「觀者如雲」的節日娛樂活動。
龍舟競渡在明清時期愈演愈盛,規模越來越大。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賭賽,十八日送標」,還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標者」。
清代民間還出現了端午遊船之娛,演變成更為普及的節日活動。清代《白雪遺音》岔曲唱道:「浮瓜沉李,水閣涼亭,陣陣荷風划龍舟。奪橋競彩相爭勝,鑼鼓叮咚採蓮歌,悠悠揚揚真好聽,燕語鶯聲。」這正是這種風俗的反映。
如今,在水域豐富的地區,端午競渡的風俗仍在延續;其他地區也出現了新的節日風俗。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表示,人們不僅重視端午節的家人團聚,還在端午節發展出賽詩會、遊園會等公共活動。端午節的新節俗正在形成過程中。
當下,社會生活日益豐富,人們也許不會都去參與端午龍舟賽。但作為節日符號,民俗活動通過媒體發酵,依然能傳遞節慶的歡愉,喚起大眾心中的古今情懷。
端午詩會:吟誦名篇念先賢
2013年,已經舉辦3屆的「中華龍舟大賽」做了一個新的嘗試:和新浪微博合作,推出「端午詩會」活動。這種把新媒體和傳統詩詞歌賦結合在一起的形式,新穎便捷,吸引了上萬人參與。
端午節說到底是一個文化節,龍舟也好、粽子也罷,都是形式,最大的文化內核在於紀念屈原。而屈原是誰?愛國詩人。因此,端午節又是中國的詩人節、愛國節。
詩歌對於中國人的意義不言而喻,大部分剛學會說話的孩子,最先接觸的文學作品可能就是中國古詩。
屈原之於中國詩歌,可以說有很多開創性的意義。他讓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他創造的「楚辭」,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是很久以前的詩人,但也是屬於未來的詩人,他用詩歌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表達自己的真情。」蘇聯漢學家費德林認為,在《詩經》的無名作者之後,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了。「他是第一位有創作個性的詩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和波蘭的哥白尼、法國的拉伯雷、古巴的馬蒂一起,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相傳,古時文人就有舉辦端午雅集,以紀念屈原的活動。端午當天,文人騷客身著漢服,相約於林泉山水之間,身佩香囊薰蒼朮白芷,飲雄黃酒吃糯米粽,曲水流觴,吟詩作畫。
如今,詩會幾乎是端午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們吟誦詩歌,一方面是紀念先賢,另一方面是停下匆忙的腳步,回歸內心的真實。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表示,還可以更多地利用新技術,把傳統活動和互聯網相結合,將「傳統的節日」「中國的情懷」和「人生的意趣」相融合,形成既連接傳統又符合當下時尚的新節俗。
重溫傳統:祈願生活更美好
端午節怎麼過?在很多人眼裡,端午節是3天假期,可以短途出遊,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聚會、唱歌,放鬆身心。當然,大部分人都可以參與的還是「吃粽子」。
蕭放認為,端午粽子是節令美食,也是文化象徵物。在六朝以前,粽子是夏至的節令食品,它象徵著陰陽的互相包裹、陰內陽外,人們吃粽子是「輔替時節」。後來,粽子移到端午,意義如前。所以,人們將端午節稱為「粽子節」也很自然。我們可以省略許多節俗內容,但最後那個粽子還是不能省掉。它是一種文化符號,它是內涵的依附,文化形式與文化內涵相互依存,不能輕易改變。
民俗學者表示,如果僅僅把過端午節看成是3天假期,就是吃粽子,那就誤解了國家將其設立為法定節假日的初衷。端午節還有很多美好的習俗,比如插艾葉、掛菖蒲、懸鐘馗像、比武、擊球、盪鞦韆等。
但是,一些習俗的確已經遠離現代生活。比如插艾葉和掛菖蒲,現在大城市的孩子很少有見過艾葉和菖蒲模樣的。缺乏了生動的載體,這些習俗從某種程度上說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我們的祖先從生活的願望出發,為每一個節日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的習俗,這些詩意化的節日習俗,使一代代人的心靈獲得美好的安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端午節也不例外,這個節日的一些習俗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祝福。」
馮驥才認為,有些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現在看來已過時,但如果不曾知道這些習俗,不妨去重溫一下傳統。重溫不是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體驗傳統的精神和情感。「傳統是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恆的企望。」
推薦閱讀:
※爸爸和女兒的一組照片-----紀念媽媽
※【時政評論】安倍晉三會來出席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嗎?
※紀念黃萬里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佛教紀念日:農曆十二月初八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祖母石門李老孺人百歲冥壽祭文 - 天堂紀念網 天堂網,網上祭拜,祭拜網,祭祀,祭奠,母親父親祭文,上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