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有順 | 談談長篇小說的寫作(二)

西方作家格林說過,一個人在二十歲以前,他的寫作風格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此後一生的寫作無非是在回憶他二十歲之前的經驗和生活。這話是有意思的。在一個人的成長史上,必然有一個地方是你最熟悉的。有了這樣一個紮根的地方,一種真正的寫作就開始了。

by-謝有順

談談長篇小說的寫作(二)

文 | 謝有順

好小說肯定是物質和精神的綜合

小說在二十世紀後開始變得發達,這固然和現代分工細化、市民社會崛起、現代媒體興起等原因有關,例如一九〇五年以後,中國取消了科舉制度,有很多人沒有辦法去考科舉,就都轉過來寫小說。

清末民初的小說繁榮,跟這些因素是有關係的。

我說這個的意思是,小說有自己獨特的文體邊界,它確實跟詩歌不同,它必須能真實地描寫和還原一個生活世界和物質世界。

但如果小說光具備這個方面,絕對稱不上是好的小說。除了物質的還原,小說還必須是精神的容器。說到底,小說還要解釋世道人心、探索人性、為人類的精神作證,這是小說深度方面的區別。

從這種小說觀念出發,你就能看出張愛玲和蘇青的區別。在俗世生活方面,張愛玲寫得細膩,蘇青也寫得很細膩。蘇青為什麼不如張愛玲?就在於張愛玲在俗世生活的描寫後面,還建立起了她對人性、世界的基本看法,她寫的雖是物質和俗世,背後卻有精神的探索、心靈的跋涉,這些是小說更內在的一面。

好的小說,那些看起來是物質的描寫,也可能藏著作者很深的思想。像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卡夫卡筆下的城堡和地洞,魯迅筆下的未庄,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你說這些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

大觀園、城堡、未庄、邊城可能是一個物質世界,但同時也是一個精神世界——偉大的作家總是能夠把他筆下的物質世界精神化,使它們成為心靈和精神的容器。

昆德拉把小說家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在複製這個世界,比如像巴爾扎克這種,確實能很精微地複製一個波瀾壯闊的世界;第二種是解釋這個世界,像法國的新小說派作家羅伯-格里耶、克洛德·西蒙,他們在不斷地解釋人和世界的關係;而最偉大的小說家應該是第三種,創造一個新世界——他不僅創造一個物質世界,也創造一個精神和心靈世界。

剛才所說的小說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是對物質的還原,一是對精神的探索,好的小說寫作,無一不是這兩者的綜合——小說必須有結實的物質外殼和對生活世界的描繪,同時也必須是精神的容器,能夠裝下那個時代的人心裡所想、所期待和盼望的。

好小說肯定是物質和精神的綜合。

我讀小說,喜歡那些生機勃勃的對物質世界的描繪,同時也喜歡在這個世界背後看到那條長長的精神探索的影子。

好的小說往往是以實寫虛的。像《紅樓夢》,它的每一個細節、場面、人物關係,都是可以落實的,但當你看完整部《紅樓夢》,又會覺得它不僅有實在的物質生活的描述,還有非常虛的精神生活的描述。從實到虛,這是偉大小說所共有的一個特點。《紅樓夢》之所以比《金瓶梅》偉大,就因為《金瓶梅》太實了,沒有多少超越的成分,而《紅樓夢》是從最實的地方開始,一直寫到了一個巨大的虛,它確實完成了從物質到精神的綜合。

這樣的綜合,就是我個人信賴的小說觀,解決了這個觀念問題,我再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來和大家探討。

要有自己的寫作根據地

我要接著講關於小說寫作的四個要點。

第一點,要有自己的寫作根據地。

由於小說是建築在非常實在的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基礎上的,讀者就必然會追問你筆下的材料、故事以及情感是從何而來的,所謂根據地,其實就是要找到這些材料和情感的落實地。

小說家要紮根,要有自己的根據地,要讓自己的經驗和材料有個基本的生長空間。好的小說家大都有一個自己的寫作根據地,這個根據地,可能是地理學意義上的,也可能是精神學意義上的。

這令我想起福克納的一句話,他說,他的一生都在寫他那個像郵票一樣大小的故鄉。

但在中國有一個很奇特的悖論,很多人忙於寫百年中國史或者家族五代史,寫時間、空間跨度很大的小說,卻缺乏能從很小的開口把生活挖得很深的作家。

在我的記憶中,一個好作家,往往不是那種動不動胸懷世界的,而是由很小的開口進去後再寫出來的作家。像魯迅的小說,基本上是他故鄉發生的故事,沈從文的如是,莫言的如是,蘇童的如是,史鐵生的如是,賈平凹的也如是,而余華寫得最好的小說,也是跟他童年有關的小鎮生活。

童年的一些記憶像烙印一樣,深深地刻寫在這些作家的寫作中。邊城之於沈從文、高密東北鄉之於莫言、商州之於賈平凹、地壇之於史鐵生、香椿樹街之於蘇童,都有地理學和精神學的符號意義,這不是偶然的事情。

一個作家的經驗和處理經驗的能力,必然是和他的童年記憶、少年記憶有關。

西方作家格林說過,一個人在二十歲以前,他的寫作風格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此後一生的寫作無非是在回憶他二十歲之前的經驗和生活。這話是有意思的。在一個人的成長史上,必然有一個地方是你最熟悉的。有了這樣一個紮根的地方,一種真正的寫作就開始了。

很多作家的寫作是跟著時尚、潮流或媒體的議論走的。大家都在寫時尚生活的時候,他也寫時尚生活;大家都在寫都市情愛故事的時候,他也寫情愛故事;大家都在寫歷史小說的時候,他也寫歷史小說。他可能從來沒有自我追問過,我熟悉這種生活嗎?這樣的一種體裁,給過我觸動或讓我留下過深刻的記憶嗎?

當代作家不能一直追求如何向外放,而是要學習向里收,不是要向上找什麼,而是要穩穩地向下紮根。包括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走過來的小說家,可能都有這樣的觀念,就是很習慣到西方文學中找資源、找技巧,找一些新的東西。但經過這幾十年的模仿和學習,中國小說應該向里收了,應該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紮根的地方。

(歌德)

作家要像歌德所說的,

認識到寫作是獨立和終極的

我為什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和我最近的閱讀有關。

我觀察幾個民族的小說原點,發現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小說,這些小說都有自己獨特的生長方式。當我回到小說的起源點的時候,突然發現,小說的誕生,並不是各個民族彼此學習和交流的結果,它幾乎是在一個封閉的世界裡自己生長起來的。

日本的《源氏物語》距今已經有一千來年了吧,它比《三國演義》要早幾百年,也比西方的《十日談》早幾百年,但你必須承認,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儘管《源氏物語》確實受到了中國詩歌的影響,在裡面光是引用白居易的詩句,有人統計過,就有九十七次,但它又的確是一部獨立的小說。

再如《紅樓夢》的作者,我也不覺得他曾接受過外來文化的影響,作者幾乎是憑空創造了這部小說。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受到了明代小說的影響,但總體而言,影響並不是最重要的。可就是這樣一部小說,我們至今讀來依然會覺得它是一部現代小說,它的確是很現代的。

《紅樓夢》的開頭——小說套小說那樣的開頭,到現在也還是經典。

魯迅被稱為是現代白話小說的鼻祖,因為他的《狂人日記》開創了現代小說一種新的寫作風格。雖然魯迅自稱,他之所以會有寫小說的熱情和實踐,是因為讀了百來十本翻譯小說。但我覺得,影響魯迅寫作《狂人日記》的,絕不僅僅是一些翻譯小說。

我們來看魯迅《狂人日記》前面的那段引子: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記中語誤,一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至於書名,則本人愈後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

這樣的寫法,就是放在今天,也還是極為現代的寫法。這種寫法,究竟是來自西方翻譯小說的影響多,還是來自中國古代話本的影響多呢?我個人覺得,魯迅受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或許超過他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古代的話本里,很多故事前面都有引子,然後才入話,用引子套出另一個故事,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套盒式的寫法。

這種寫法現在看起來很現代,但我國的古人早就這麼寫了。

所以,寫小說不一定要向外放,也可以回望自己的來路,從中尋找寫作的資源。

有些小說家,一生都沒明白自己究竟要寫什麼。但我以為,作家要像歌德所說的,認識到寫作是獨立和終極的。他必須有一個用他一生來辨析和書寫的地方。

普魯斯特恐怕是最典範的,他的一生都在追問有關人生和存在的問題,他一直背負這個重擔在寫作。反觀中國很多作家,他們迷信變化,而且一直在變,就是沒有紮根,也無所堅持。

以張藝謀做例子,他是一個很聰明的導演,從第一部電影到最近的電影,他不斷地在變,但我覺得他心中是沒有自己的電影主題的。他可能一直拍不出一部自己真正想要拍的電影,才會一直在變。

很多作家也被變化所迷惑,他們一直在尋找新寫法、新題材、新的市場看點,卻一直沒寫出自己想要寫的小說。他們的寫作,缺乏能真正容納他們智慧、情感和心靈的根據地。

如果沒有一個地方能讓他激動,沒有一種生活能讓他願意付出一生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去書寫,真正的寫作就很難開始。


推薦閱讀:

媽媽,我要回家了
孩子寫作業慢,也是遇上了這些坎兒
歡迎來到「靈感交換中心」
進提高班不到一個月,我已靠三篇文章賺回學費
詩詞格律與詩詞寫作淺說【徵求意見稿】

TAG:小說 | 寫作 | 長篇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