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剛曉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七

返回目錄剛曉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七

  下邊兒說第六意識。

  什麼是意識呢?意識是依意根了別法塵之作用。注意:意識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識。我看見這個板擦,這是什麼板擦~~已經壞了么~~還這麼將就這用呀~~趕緊買個新的吧!這個念頭中間,我看見這個板擦,這是眼識起的作用。「它已經壞了,不能再用了,可我們還在用,趕緊買個新的吧。」這個分別思惟是第六意識的作用。

  外邊兒來了一輛汽車,它一聲喇叭,它這喇叭一定有毛病,這聲音難聽死了,一點兒也不脆。我耳朵聽見喇叭聲,這是耳識的作用,這聲音這麼難聽,這是第六識的分別作用。

  ……

  我們來說意識的識量。它的識量有三:

  a、現量。在前邊已經說過了現量。

  b、比量。什麼是比量呢?通過思惟推理得出了正確的結論,這時的識量即為。古時候,古到什麼時候呢,春秋戰國時代吧,那時各諸侯之間戰爭不斷,當邊關上有敵人來侵犯時,這消息怎麼傳遞給後邊的軍隊,讓來支援呢,騎馬也顯得慢,那時就是造的烽火台,當邊關有敵侵犯,馬上點烽火台。烽火台是燒的狼糞,狼糞這玩意兒呢,不起火焰只冒煙,不是有個成語叫狼煙四起么,就指的邊關戰事連連。後邊兒的軍隊看見前邊兒有烽火台燃了起來,就知道有敵軍來侵犯。若是百數之內的小股敵人就燃一堆,五百人左右的敵軍來犯則燃兩堆……隨敵人多少燃不同堆數,後邊就知道了。我看見前邊兒有狼煙,就知道有敵人來侵犯就是比量。我這麼說是不是絕對正確呢?想當年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點燃烽火台,落得了千金一笑的成語。故這個例子不算十分貼切。古人的例子是見煙知火,我看見遠處有黑煙冉冉,推測那個地方一定有火種,這是準確的比量。看見烽火台起火,推測敵人侵犯,真的是敵人侵犯,那也是比量。但千金一笑,它是推錯了,那不是比量。

  c、非量。非量就是疑神疑鬼時的識量。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甲請乙喝酒,甲家客廳的牆上掛有一張弓,乙拿起了酒杯,猛然發現酒中有一條小蛇,但為了禮貌只有強喝下去,乙回家後就病了,總覺得肚中有一條小蛇。甲得知後,又請乙再來喝酒,在喝酒時當著乙的面取下牆上的弓,說:「老兄你看酒杯中還有蛇嗎?」乙這下明白了原來酒中的所謂小蛇僅只是弓的影子,後人由此有了杯弓蛇影的成語。乙疑心喝下了蛇,心中總不安寧,此時第六意識的識量就是非量。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書生上京趕考,借讀於一個寺廟,因為這個書生很膽小,猛然他發現窗外樹上掛了一個弔死鬼,越怕越睡不著,驚動了老和尚,老和尚去樹下一看,什麼弔死鬼,是白天洗的一件大褂晚上忘了收回去,這書生被衣服驚得要死時的識量也是非量。佛經上常舉的例子是繩蛇火輪,就是說在黃昏時看見地上有一條蛇,其實那只是一段麻繩而已;一支燭光,快速旋轉本來的一點燭光就成了一個光圈。

  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也有三類:

  a、性境。前邊也已經介紹過了。

  b、獨影境。我看見天上出現一個大花園,你們看見了嗎?沒有?我真的看見了!信不信由你。對於這件事兒,你們都沒看見,也確實根本沒這回事兒,天上從沒有出現花園,但我看見了,那是我出了毛病。在醫學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幻視、幻聽、幻觸什麼的很多。天上有花,只是幻覺,這境界是獨影境。精神病患者能聽見有人給他說話,也是幻覺,這仍是獨影境。我告訴你,有隻兔子長了角,這也是不可能出現的,那麼兔子長角這境界還是獨影境。大家知道李白怎麼死的嗎?他坐在船中喝酒,喝得醉乎乎地往長江中一看,「喲,江中有個月亮,把它撈上來」。就這麼跳入長江,月亮沒撈上來,把自己的小命兒卻丟了,一代大詩人這麼死著實是有的點兒窩囊,他把水中月當做真月亮,這照樣是獨影境。

  如果是過去、未來的事兒,以及龜毛、兔角、空花這些純粹虛幻的境界,該稱為無質獨影境,而水中月、鏡中像這些則是有質獨影境。

  c、帶質境。比如,末那識緣第八識見分,執以為「我」,成為末那識所緣相分,這就是帶質境。現在已快該下課了,我站立這麼長時間好累的,我想:「若有把椅子坐多好。我心中想椅子,也是帶質境──因為我意識所緣的只是椅子的影像而已。

  第六識通於善、惡、無記,它所活動的範圍是三界九地,它所相應的心所是五十一個心所法全部,它造業也最厲害,第六識要起現行需要六個助緣──境、作意、染凈依、根本依、種子。

  若第六識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稱五俱意識。五俱意識有三個功能:A。幫助前五識令起,由它引導方可令前五識起作用,就象老師教學生,學知識的雖是學生,然必須有老師引導;B。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意識可以使它對桌子認識得更清楚;C。引後念尋求意識起思慮,眼睛看見這張桌子,若無意識,則第二念不知道前一念看見了啥子玩意兒。五俱意識還可再細分為五同緣意識──就是當意識與前五識同緣一境──和不同緣意識,不同緣意識是意識不與前五識同緣一境而另緣一境。比如愛因斯坦經常推著孩子的小推車散步,然而頭腦中卻在想相對論,結果不知道把孩子忘到哪兒了。還有我們常說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等,這都是不同緣意識。若是五同緣意識,那麼其識量一定是現量,若是不同緣意識,則其識量可能是比量或非量,但絕不會是現量。例如,眼睛看見一條繩,意識立馬分別出它是麻繩還是棕繩,此時眼識與意識所緣的都是繩,這識量是比量;如果眼睛看見一條繩,即眼識所緣的是繩之相,而意識卻誤以為是條蛇,則意識所緣的是蛇的相,這時其識量則是非量。

  如果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則叫不俱意識。不俱意識中有個獨頭意識,它是單獨生起,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比如一個人修鍊禪定,很有功夫了,在色、無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識不現行,緣當前境,此時的意識可稱定中獨頭意識。注意:得有定中獨頭意識者一定還未得大自在。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只是回憶過去,追想未來,這叫獨散意識;再比如人做夢,這就是意識的作用,我們稱之為夢中意識,其實夢中意識還是一種獨散意識。還有一種不俱意識,叫五後意識,它是在前五識之後隨之剎那生起。定中獨頭意識的識量是現量,獨散意識與夢中意識的識量則可能是比量,可能是非量,絕不可以是現量。五後意識之識量也絕不會是現量,它可以是比量或非量。比如眼識看見遠處有煙,意識馬上分別出那兒一定有火種,這是比量,而如果你看見了煙卻象孫悟空一樣想一定是妖怪在弄那三個鈴鐺,這就是非量了。

  前六識生起現行,還有五個次第,稱為五心。注意:並不是每個識都有五心。

  A。率爾心。前六識第一剎那緣境(含一個剎那)。

  B。尋求心。當第一剎那的率爾心滅後,由於熏習的關係,其明流雖滅,但暗流仍然相續,意識之見分緣此現境,思尋推求,想知道此到底是何等境(多剎那)。

  C。決定心。經過率爾心、尋求心之後,熏習之暗流仍在,意識之見分緣之,已知道是何境界了(容多剎那)。

  D。染凈心。經過決定心知道了境界,分別就起來了(一剎那)。

  E。等流心。等即相似,等流就是「從彼所出,與彼相似」。由於染凈心之牽引,這還是暗流熏習之故,或善或惡,似前而起(容多剎那)。

  比如我正在路上走,猛然看見前邊的某一個人,這一剎那眼識與意識墮境,率爾心有了。一下子我心想,這個人怎麼這麼面熟,這到底是誰呢?這是尋求心。此心可能是一剎那,可能是多剎那。意識是尋求心時,眼識因為力量薄弱,無分別力,扭轉不了局勢,只能隨意識而去,這是眼識的尋求心。尋求又尋求之後,最後想起來了,「啊,是我中學時的一個同學,而且有一次游泳遇險,還是他救了我。」這是意識的決定心,眼識還隨意識。決定心一過,立即對人家感激不盡,生起善意,這是染凈心。「這麼多年,我怎麼把恩人給忘了,我該報答他才是。」這是染凈心時善意的延續,則為等流心。其實這五心相續的相狀有時很複雜,得仔細分析。

  這前六識唯識稱之為第三能變。

  接著來說第七識。第七識名字叫做末那,寫作Manas。按漢語末那該翻譯作「意」。第六識叫做意識,而第七識叫做意,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第六意識的「意識」屬於六離合釋中的依主釋。意思是依意根而有的識,而第七末那識的「意」呢?屬持業釋,乃是「意即是識」的意思。這是區別。

  問:六離合是什麼玩意兒?

  假如說一個法,它有兩個以上的意思,我們有六種方法來分別其含義,這就是六離合。它包括A。持業釋。即雖然這法有兩個意思,但它的本體只有一個,象「大乘」。B。依主釋。這個法是從所依的體而立的能依之法,象「意識」、「眼識」。C。相違釋。這一個法的兩個意思不一回事兒,我就把兩回事兒都包括進來,象「教觀」。這「教」與「觀」是兩碼事兒。D。鄰近釋。比如「四念處」,四念處的體本是「慧」,可與它相應的「念」很強。E。帶數釋。象「四諦」、「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還有一個第六我忘了,下去大家查一下,應該找得到的。(註:應為「有財釋」,現在補上)

  這次我們不做分析,只是簡單介紹。也就是只說七、八識是怎麼樣,而不多說它們為什麼這麼樣。因為時間不允許了。

  我們還來說這第七末那識。這個末那的「意」,是「思量」。其實每個識都有「思量」的意思,而這末那識的思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A。恆時不斷,攀緣阿賴耶。什麼叫做恆時不斷呢?念念相續叫做恆,剎那剎那一直這樣。而前六識就沒有「恆」這個特點,比如眼識,眼睛只要一閉起來,眼識就不得現行,耳、舌、身、意各識都如此。

  B。審。什麼叫審呢?審就是計度分別。

  因了這兩個特點,故而只把第七末那叫做意、思量。末那這一「恆」一「審」,可不得了,就成了我們生死的根本,為什麼我們不能解脫,就因為它末那,有了它,所以《八識規矩頌》上說「有情日夜鎮昏迷」。

  第七末那識所緣的境界呢,是帶質境。它總是把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執為本質,變起相分來緣。這以心緣心自然是真帶質境了。所緣的「緣」有三義:A。觀察。B。分別。C。定執取。

  第七末那識的性乃無記性。

  第七末那識的識量呢是非量。這主要是因為阿賴耶的見分呢,恆時相續,具有似常似一的特性,使得末那識受了騙,老執它為「我」。

  第七末那識相應的心所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這八個大隨煩惱;五個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別境中的慧;根本煩惱中之貪、痴、慢、見。這樣就是有十八個。為什麼不與其他心所相應呢?它的識性為無記,屬不善的中隨自然不相應,末那的行相細微,十個小隨則行相粗劣,也不相應,末那唯緣現在,自然無「欲」「念」,它堅執賴耶見分為我,自然無「勝解」,末那太散,則無「定」,末那污染,自然又無善心所相應,它任運緣境,自然無悔、惡作,它不借外緣,身心不會重昧,自無「眠」,也不緣意言境,故無尋、伺。

  末那識的所依是什麼呢?在說眼識時已介紹過,說每個識皆有三種所依──因緣依、俱有依及開導依。第七末那識,它的因緣依是末那的自種子,因緣依本來就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種子依。

  末那的俱有依是阿賴耶識,俱有依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增上緣依。俱有依應該是指各識的根,就象眼識有眼根做為俱有依,耳識有耳根做為俱有依,這是因為所依的根與識是俱時存在。為什麼又叫增上緣依呢?因為根對於識有扶助力。所謂俱有依,必須具備三個條件:A。它對於識必須有很強的扶助力。簡稱做「有力」;B。必須直接影響到識,簡稱做「親」。象眼根與眼識,我眼一閉,眼識馬上就不能起現行。

  C。必須在眾生身體之內,簡稱做「內」。

  另外,末那識也有開導依。開導依又叫做等無間依。「開導」的意思就如同先鋒部隊的作用。先鋒部隊在前邊開路,逢山劈山、逢水架橋,還得探視情況,保證大部隊的行動無阻。「等無間」則是說無有差別、平等、前後等齊。末那識的開導依就是前念末那,佛教講「生即是滅」,前念末那生起的當下就引導後念末那生起,前念給後念讓出位置,這樣剎那生剎那滅,保持相續。

  末那識的所緣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難陀論師認為末那是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為「我」,並且緣其心所為我所,而火辯論師認為末那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為「我」,緣阿賴耶的相分為我所,安慧論師則認為末那緣現行阿賴耶為我,緣阿賴耶種子執為我所,我們現在所取的末那隻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執為「我」這個說法,則是護法論師的觀點。為什麼取這個觀點呢?因為護法論師是玄奘法師的老師戒賢論師的老師,我們現在學習玄奘法師傳下來的唯識,至於其他論師的觀點我們知道就行了,但我們不能妄下斷語,安慧論師的主張在目前是很吃香的。論師們的觀點都是有根據的,今天就不展開說了。

  各識生起現行,都需要幾個條件。那麼末那也不例外。末那要生起現行只需要四個條件:A。境。即阿賴耶識的見分;B。作意;C。根本依;D。種子。即自識種子。這四個條件我們看,它永遠具備,這就決定了末那恆時不斷。末那的活動也是通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可以。

  因為第七識有這麼一些特點,那麼我們怎麼修行呢?禪七、念佛七、觀音七呀等等五花八門的,都可以,這都是來破第七識的。但實際上呢,從道理上來說,第七末那識力量劣弱,自己無力斷惑,我們只能憑第六意識修觀法而漸漸斷惑。

  我們修行,當達到入歡喜地時,第七識開始轉,它轉為平等性智,在這歡喜地時俱生二執初伏。在這初地時第六識也是初轉,轉為妙觀察智。然後加緊用功,到第八不動地時俱生我執斷,到金剛道時,俱生法執斷,平等性智現前。對於二乘來說,若證得阿羅漢,末那的種子及現行全部斷除。

  下邊兒是阿賴耶。

  這阿賴耶有許許多多的名字。《成唯識論》中舉出了七個:A。心識;B。所知依。「所知」即雜染的以及清凈的各種法,此識是他們的所依;C。種子識。此識可以含藏萬法種子,可以生起一切法;D。阿陀那識。此識可以執持種子,可以執受根身等等;E。無垢識。此識含有污染種子、清凈種子,它可以舍染得凈;F。異熟識。此識可以引生異熟果報。我們知道,所謂異熟,就包含有三義:a。時間。我現在殺了人,經過一個月才槍斃我。還有前世造業,來世受果。b。異性。造的業有善、惡之分,而感得的果只有苦樂之分而無惡善之分。比如抽大煙,這是壞事,即惡的,但抽過之後,我飄飄欲仙,這是善是惡?是樂境而已,屬無記。煙癮犯了,抽不上,口吐白沫,如同癲狂,這是難受而已,也屬無記。這就是異性。c。變異。常言的殺豬變豬,殺狗變狗,這是不嚴謹的。因為「人身難得」,那麼難道說我怕來世失人身,我就殺人,因為殺什麼變什麼呀?我來世就可以變人?哪有這個道理?!你現在殺人來世只是被人殺而已!你非因計因。要得人身只有憑修五戒十善才可以。難道說我現在殺阿羅漢,來世就變阿羅漢了?不對,殺阿羅漢所得的果報是墮無間。這就是變異而熟。G。阿賴耶識。

  在《唯識秘要》中間舉出了十八個名字,什麼無沒識;本識──此識是萬法的根本;宅識──此識是萬法的房屋;藏識;種子識;無垢識;執持識;緣識;顯識;現識──萬法由本識現起;轉識;心識;依識;異熟識;根本識;分別事識;窮生死蘊;有分識等。

  至於常說的阿賴耶這個名字,它是梵語,該寫作「Alaya」,義為「無沒」,中國人把他譯做了「藏識」。所謂無沒是指只要造下了業,它就把業種收藏了起來,自動收藏。電腦還得有人輸入,它是不用的,你只要造業,它立馬就收藏種子,它把種子收藏起來以後,保存得很好,絕不會象我們糧庫中的糧食,若濕度大了會發霉;電腦中的文件,一不小心帶了病毒,就使文件丟失。阿賴耶是沒有這一說的。所謂藏識,則有三個意思:A。能藏──含攝一切法的種子。B。所藏──受前七識現行法的熏習。C。執藏──被第七識執著為恆一。

  看賴耶的「性」,它是有漏性。因為性類隨順種子,若種子有漏,自然所起現行也有漏,無漏種子生起的現行,自然也無漏。就象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那怕小龍生下來就是殘疾,殘疾也是龍!而阿賴耶它從有漏種子生,故為有漏性。

  注意:這兒有個問題,就是關於種子是善是惡的問題。這是方便說。其實在現行位上,我們可以很明白地分清它的善惡,但在種子位上,很微妙,很難區分得清是善是惡。善惡的現行熏習成種子後,這種子應該說是無記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其實是真事:田地中要種穀子,但生產隊時都是大伙兒一塊兒幹活,人無積極性,穀子中混有很多稗草種,谷種稗種都很小,又很象,不好撿,人們就那麼把種子種到田中了。出苗以後,隊長讓大伙兒拔稗草苗,但穀苗與稗苗分不清,一個老頭說,穀子是圓桿兒,稗草是扁桿兒,能認清。於是人們就這麼拔,到後來結實時,人們傻了眼,地里長的統統是稗子。這就說明在種子位上很難分。

  阿賴耶無記,它既然作為善惡法的共依,若是善性,該不為惡法所依,若是惡性則不為善法所依。它是一切業種的所熏之處,若善若惡就沒辦法受熏。

  阿賴耶相應的心所,只有五個遍行心所。為什麼呢?這就是遍行的特點。比如受,阿賴耶不是麻木不仁。它與其他的心所有違。

  阿賴耶識緣何境呢?性境!阿賴耶緣性境,前五識也緣性境。有沒有區別呢?有。區別在哪兒,現在略過去不說。

  阿賴耶識的識量是現量。不用說,它與前五識仍有區別,我們還略過去。

  阿賴耶的受是舍受。因為它只有自性分別,《唯識三十頌》中說「相應為舍受」。

  阿賴耶可以在三界九地中間,隨業力哪兒都可以活動,造了生天的業力就到天上去,造惡業就到三惡道中去受報。

  阿賴耶的所依也分三。阿賴耶以末那為俱有依,以阿賴耶自種子為因緣依,以前剎那自識為開導依。

  阿賴耶生起現行,需境、作意、俱有依、種子四緣。

  阿賴耶識有什麼用呢?《八識規矩頌》中說有五個用處。

  A。接受前七識的熏習。前七識的現行活動,產生許多種子,保存在阿賴耶中間。前七識的諸業,也根植在阿賴耶中間,在沒受報時,它不會壞失。但是受報,它也有盡的時候。這一個業報受盡,其他的業種又成熟了,就這樣輾轉。

  這兒我們補充一點兒關於熏習的東西,因這是佛教講因果的核心,這東西搞不清楚,沒辦法談因果。我們平時也談因果,但我們說的根本不對。因果應是因緣果報,即因加上助緣產生果報,我們平時說的因果,則是把因搞丟了,把助緣當做了因,故我們平時說的因果其實是緣果,就連我這幾天在這兒說的因果也應算緣果,比如成佛,要成佛,法爾本具的無漏種子是因,你現在做的一切,什麼念佛、參禪、學教等統統都是緣,可我們法師卻說,你念佛一定成佛,念鬼一定成鬼,這根本就違背因果。當然這只是理,在歷史上真通因果的只有安世高。我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馬鳴的《大乘起信論》,一本是無著的《攝大乘論》,我們對比著看,這兩本書的觀點不太一樣。

  關於這個受熏,唯識中間有個規定,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攝論中總結成了一個偈子──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方才可以接受熏習:a。堅住性。比如風,它一會兒刮,一會兒停,這就不具堅住性。堅住就是從無始以來,一直相似相續,一剎那也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排斥太大的變動。就象人們說的要想成就什麼大事,那麼人一定得穩重,青年人一般都浮躁,就不可靠,不能令人放心,常說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b。無記性。為什麼必須無記性呢?若它是善的,惡種子來了,它就不接受,就象這兒有一盆火,一加水,不把火澆滅了嗎?火、水不相容不行啊。再如電腦,若不相容,電腦怎麼工作?若是人,心量不寬廣,幹什麼都斤斤計較,那就成不了大事業。c。可熏性。d。可以與能熏相和合。所謂「相和合」,就是攝論中的「相應」,相應就是「同時同處,非一非異,不相分離」,與前邊兒說的心不相應行法中的「相應」稍微有點兒不一樣。這兩個就象一個人很隨和,不是個強老頭,這樣他的人緣就比較好了,人緣一好,佔了人和的條件。做事業就容易成功了。

  說過受熏,對應的是能熏,能熏也有四義:a。有生滅。有生滅即是無常法,恆常的東西是不能起作用的。為什麼人永遠不能與上帝平等,就因為上帝恆常如一。受熏的堅住、穩重,能熏的就活潑,二者互補,就構成完美的事件。b。有勝用。這個有勝用主要是排除異熟心心所,因為這異熟心心所勢力太弱,受熏的無記,能熏也無記,就都成老好人兒了,那怎麼行。我們在九華山佛學院,若哪個同學有什麼事兒做出格了,那麼總是法師們一個出來唱白臉,這角色一般是班主任演。把這個學僧一通呵斥,然後,再一個法師出來唱紅臉,這一般是副院長唱。說幾句好話,這樣呢,既解決了事情,又幫這學僧改了錯。若都唱紅臉,都做老好人,就不能使學僧改錯,若都唱白臉,也解決不了事情的。c。有增減。這個有增減有點兒象馬太效應,你若是個窮人,窮得叮鐺響,只剩兩個硬幣在口袋中碰,那麼我就要把你僅有的兩個硬幣奪過來,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還要把窮人的那兩個硬幣也給你富人,也就是讓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問:這個是否有損上帝的博愛?)不,沒有損害,正因為上帝博愛,所以才把你窮人的那兩個硬幣也奪掉,這樣就徹底把你窮人逼入死路,咱中國有句古話叫「逼入死地而後生」。d。與所熏處相和合。也就是說得和所熏不即不離。

  按唯識的這個規定來看,也只有阿賴耶才能受熏。

  在《成唯識論》中關於能熏還有一句「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若法自在」指的心王可以受熏,心所不行。只有心王才自在,它是領導階級。阿賴耶相應的心所是五遍行,也就是說阿賴耶可以受熏,五遍行不行。「性非堅密」是說,受熏的只能是有為的阿賴耶,絕不能是無為的真如。《大乘起信論》中說真如可以受熏,我們不管它。

  B。持種。這就是說阿賴耶在轉識成智之前一直相似相續,從無間斷過,在執持著世出世間或本有或新熏的一切種子,令不散失、毀壞。

返回目錄 ------------------------------------------------------------------------- 更多剛曉法師佛學內容 -------------------------------------------------------------------------
推薦閱讀:

慧律法師: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泡影
【2015發大誓願05】凈空法師主講(文字版)
【學誠法師文集】樹聖賢志向 擔如來家業(一)
凈空法師:龍喜佛教大學、宗教大學工程由我們中國的工程隊承建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今說 2 ~ 悟顯法師 宣講

TAG:法師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