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加強中國外交學學科建設的看法和建議 ***

第一章 外交與外交學*** *** *** 關於加強中國外交學學科建設的看法和建議 *** *** ***楊燕怡(外交部,北京100701)收稿日期:2002-09-26作者簡介:楊燕怡(1955-),女,北京人,外交部政研室副主任。摘要:文章強調中國外交學學科建設必須與整體外交工作結合起來,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文章結合我國外交實踐的新發展,遇到的新課題,例舉了10個方hl的問題應作為進一步加強外交學理論研究的重點,例如,對當今時代主題,多極化全球化兩大趨勢,建立國際關係新秩序的系統的理論闡述;對中國外交hl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和中長期戰略問題的研究;以及外交與樹立中國形象、外交與國內建設、外交與安全、外交與非政府組織、外交與大眾傳媒、外交業務與技術、外交與隊伍和機制建設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論探討,使外交學更好地服務於外交,指導外交實踐。關鍵詞:外交學;中國的外交學;外交實踐與外交理論相結合中圖分類號:D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 -3386(2002)04 -0019 -06外交學作為國際政治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旨在研究國家實行對外政策的外交實踐經驗,探索外交行為的規律。早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就提出應當把外交學「中國化」,即創立中國自己的外交學的重要任務。多年來,外交學院和其他高校在理論上和學術上,為建立中國外交學學科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外交學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外交學理與外交務實並重原則,撰寫了《外交學概論》、《概說外交》等著作,初步建立了外交學的學科體系。外交學院還密切配合外交中心工作,圍繞國際形勢、國際關係和中國外交工作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理論和學術研究,包括鄧小平外交思想、國際關係、世界政治、世界經濟、國際法、國際條約、地區合作、中國外交史和外交工作等等,形成了有獨到見解、有深度、有份量和有說服力的研究報告。總之,外交學院在我國外交事業前進的道路上留下了它拼搏奮鬥的足跡,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一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對外交往的擴大,外交的內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中國外交的思想、風格和實踐得到了新的發揚光大,需要進一步從理論上加以科學概括和總結,探索其學理和規律。這不僅是外交學建設本身的需要,也是更為科學和合理地指導外交實踐的需要。同時,中國外交也面臨需要回答的新課題,外交學所研究的對象、外交理論、原則、制度、規範、策略,以及對外政策涉及的各種專門知識、技術和交叉學科也有新發展,需要予以研究。(一) 中國外交學理論和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共產黨人向來重視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在進入21世紀的新形勢下,中國外交要與時俱進,更好地服務和服從於國家現代化建設、祖國統一大業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前進方向,對當今時代的主要趨勢和國際形勢基本走向進行分析判斷,形成系統的看法。這包括進一步從理論上充實和完善我們對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看法和主張。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的看法和政策主張。近些年來,我們在不斷充實對這兩大趨勢的看法。但是,總的來說,與此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建設仍不完善。比如,關於多極化,我們提出國際關係民主化是對多極化看法和主張的新診釋和新發展。但是,客觀地看,我們對多極的定義、演變軌跡、多極間和與其他力量間的關係、行為規範等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還需要進一步從理論上為中國外交政策主張提供更多支持。經濟全球化也是中國外交面臨的新課題。對經濟全球化的矛盾性,它對國際形勢、國際政治關係演變及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國內外的認識有很大不同。迄今,我們對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它對不同類型國家形成的挑戰和機遇等提出了看法,但是,仍需要繼續下氣力,找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規律,更加全面地闡明經濟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發展和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建立國際新秩序問題也是重要和宏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國際鬥爭的焦點,說到底就是秩序之爭。冷戰結束以來,國際上出現了許多新理論,對現有的國際法、國際關係準則形成衝擊和挑戰,如「失權高於主權」、「帝國主義論」等等。另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通過舉行一系列國際會議,在政治、經濟、貿易、社會、環保、裁軍、軍控等眾多領域進行重新調整和制定國際行為規則。聯合國法律工作也出現新變化,起草和制定了大量國際公約,建立了前南問題國際法庭和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國際海洋法庭,通過了《國際刑事法院規約》,並將建立常設性質的國際刑事法院。聯合國通過的大量決議、宣言和公約等,重申了一些國際公認的重要原則,但也增添了不少為西方利益服務的新規則。改革不合理的國際規則,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中國外交的奮鬥目標之一。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做出積極貢獻。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位尊重各國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等論述,是中國為爭取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出的新主張,做出的新貢獻。當然,中國有關國際新秩序的主張還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以形成比較完整和系統的理論,以及能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主張。這包括對新舊秩序的對立統一關係、揚棄關係、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之間的關係等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提出中肯的看法。此外,對聯合國系統形成的新遊戲規則,對前沿性國際關係理論,也要具體分析,並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們的理論和政策主張。(二) 中國外交戰略方針和思想毛澤東同志曾說,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全局上面,特別要注意那些有關全局的重要關節。鄧小平同志說,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大局,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觀察問題。江澤民同志也反覆要求我們加強對戰略問題的研究,即帶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問題的研究,並及時研究制定正確有力的政策措施。面對發生深刻演變、矛盾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外交在繼續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的同時,也加強了對關係全局的中長期戰略問題的研究。這方面的工作無疑是中國外交學建設所應包含的新內容。多年來,我們在豐富的外交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外交思想,很有必要加以歸納、總結和提煉,從而在理論上充實中國的外交學。比如,中俄間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國與東盟建立的新世紀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和雙邊合作框架;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措施和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協定、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協定、中國同越南等國的邊界條約、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以及中國與東盟物海地區行為準則"磋商中形成的一些重要原則;中國倡導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以及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等多邊機制中的作用;中國在與東盟合作中提出的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原則,以及對中非合作提出的新思路等等。這些都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揚光大,是建立新型國與國關係的重要外交實踐,蘊含著對21世紀國際關係穩定健康發展具有積極和普遍意義的外交理念和指導原則。(三) 外交與樹立中國形象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崛起的外部環境比其他大國更為複雜和充滿挑戰。其主要集中反映在所謂「中國威脅論」和由此引來的對華政策的兩面性上。出於維護霸權地位和對我進行戰略牽制的需要,美國是宣揚沖國威脅論"的主要策源地。而有關大國興衰規律的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即新興大國必然挑戰和取代現存大國的地位,經濟大國必然走向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進而對外擴張、爭霸、搞勢力範圍等理論觀點也頗有市場。受此影響,不少國家包括我周邊國家對中國強大後的政策走向仍心存疑慮。鑒此,回答中國內外政策的發展走向、樹立中國公正、民主、進步形象的問題,構成了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說,通過我國的政策實踐包括在各種場合闡述我永遠不稱霸政策,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與鄰國同舟共濟,對東南亞國家增信釋疑等工作,增進了其他國家尤其是鄰國對我政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國威脅論」市場。但是,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爭取更為穩定和友好、合作的外部環境,還需要繼續進一步化解疑慮。這包括從更多角度、更深層面如中國文化、傳統、哲學、道德規範,中國外交思想史、外交理念、現實外交政策等,使我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遠不稱霸的政策宣示成為更為系統的理論,說明並讓國際社會普遍認同和信服中國將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大國興衰的新型大國發展道路。(四) 外交與國內建設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中國外交的核心任務,就是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現代化建設。多年來,中國外交在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比如參與成立以東盟---中國、日本、韓國(10十3, 10十1)合作為主渠道的東亞合作,與非洲國家共同成立「印非合作論壇」並使其機制化等。在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更趨激烈和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中國外交為國家服務的任務更加繁重。為此,不僅需要對外交與國別雙邊合作、與地區合作等的實踐加以總結和研究,還需要對多、雙邊合作的進程、政策措施和發展方向等進一步提供理論和政策指導。比如,雙邊合作的新領域和新思路,東亞合作長遠目標的定位及與近中期合作的關係,10十3, 10十1合作與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關係,如何在新形勢下開展南南合作,如何為解決中國加入WTO後面臨的新問題提供服務等等。(五) 外交與安全冷戰結束以來,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發展。「911」事件突出表明,當今世界安全威脅呈多元化。傳統安全問題依然存在,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兩者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圍繞如何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與穩定,新舊安全觀念和安全模式一直在進行較量。在亞太地區,探索新安全觀和新地區安全機制的努力尤為活躍。樹立新安全觀和探索建立新安全機制,日益成為中國外交尤其是周邊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倡導和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特徵的生海合作組織精神,以維護和平與安全為目標,以平等參與、求同存異、協商一致、循序漸進為特點,以建立信任和對話合作為核心的東盟地區論壇模式,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總的來看,新安全觀還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還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此外,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關係,對現有多邊安全論壇的發展方向、雙邊安全對話與多邊安全機制的關係、雙邊軍事同盟與多邊安全機制、各種多邊安全機制間的關係等等,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六) 外交與非政府組織在當今世界,國際關係主體仍是民族國家。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關係的主體明顯多元化,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等的影響和作用日益增大。儘管外交問題的真正解決仍必須通過官方的正式活動,但是非政府組織和跨國公司因其普遍性和獨特性,在形成國際輿論、協調國家關係、緩和國際局勢、制訂國際規範、促進全球合作等方面發揮著國家難以替代的作用。對中國外交來說,它的工作對象早己不僅限於各國政府及其當權者,而越來越多地涉及非政府組織。因此,如何應對國際上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如何利用和引導好我國的民間資源,使其配合和服務於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和任務,是一門新學問。在這方面,無論是實踐上還是理論上,我們都需要積累經驗,摸索出自己的路子來。(七) 外交與大眾傳媒當今世界是信息社會。作為最活躍、發展最迅速和影響最廣泛的科技領域,信息技術對世界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國際交往方式和鬥爭方式的影響是深刻的。在信息時代,內政與外交越來越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中國外交實踐也不例外地趨於公開化和社會化。對中國外交而言,一個新的課題就是利用好大眾傳媒這個軟國力。通過大眾傳媒,一方面加強與國內民眾和輿論的溝通,傾聽他們的看法和建議,贏得他們對國家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傳播中國的聲音,樹立中國和平、合作的形象。當然,在信息社會,最好和最有效的交流方式,還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我第三代領導集體從著眼於人民,著眼於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友誼的角度,以更加積極、主動和開明的姿態參與了各種多邊和雙邊活動,與各國領導人和人民廣泛接觸。這實際上是我國外交傳統在新形勢下的發揚光大,有必要在理論上加以總結和升華。(八) 外交中的涉我問題國際關係中的一個現象是,國際問題內政化,內政問題國際化。由於中國堅持走符合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成為西方分化、西化的主要對象。對中國外交而言,處理涉我問題是較之其他國家更為獨特的現象,也應是中國外交學科建設所應予關注的。所謂涉我問題,主要是台灣問題、西藏問題、E輪功"問題、南海問題等等。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這些問題的歷史經緯,來龍去脈以及我們的立場和主張。除此之外,由於我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與西方甚至與不少發展中國家存在不同的認識和主張,中國外交實踐也要回答好對民主、人權、民族、宗教等的看法和政策主張,以求同存異,爭取廣泛的理解和支持。再者,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戰略的實施,中國國家利益涉及面越來越廣,維護境外的國家利益,也將成為中國外交中涉我問題的新內容。(九) 外交業務與技術中國外交的內涵和外延不僅有了新拓展,外交方式與手段、業務與技術也有了新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外交談判、磋商、交涉、外交文件、締結條約、多邊會議和組織的程序、規則以及外交語言、外交調研等等方面。比如,APEC、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亞歐領導人會議、10十3,10十1等新興的地區組織的運作程序,與我們相對熟悉的聯合國程序和規則就不盡相同,我在這些組織機構中的活動方式既有大同,也有小異。這些都需要補充到我外交學科的建設中。又如,隨著外交越來越虛實結合,越來越公開化和社會化,對外交的藝術和技巧,包括對外交語言風格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增強外交表態的準確性、生動性和親和力,變表態外交為說理外交,使人心服、口服,心悅誠服,既是我外交實踐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外交學科建設應予研究的課題。此外,重大外交交涉、重要案例的處理、重要外交文件的形成等,也是中國外交的寶貴財富,必須加以整理和總結。(十) 外交與隊伍和機制建設中國外交面臨的緊迫課題,說到底就是如何應對瞬息萬變、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要駕馭形勢,占居主動,關鍵取決於政策和策略,也取決於高素質的外交隊伍和適應形勢變化的機制。多年來,我們在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外交隊伍,在應對國際突發事件以及在跨領域問題上加強協調等方面,大膽嘗試,改革、創新。對提高外交隊伍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集思廣益,形成一盤棋,促進外交決策的科學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亦應是中國外交學學科建設應予關注和總結的。二中國外交學學科建設的目的,應是更好地適應和配合新世紀中國外交中心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需要,更好地適應和配合高素質幹部隊伍建設的需要。為此:(一) 應立足整體,總攬全局,將外交學學科建設與整體外交工作更好地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中國外交學學科建設與中國整體外交是相互聯繫的,是中國外交大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稱一個子系統。中國外交學學科建設不可能脫離整體,孤軍深入,而必須與整體外交工作結合起來。在總布局中,對外交學學科建設方向和內容進行界定。(二) 將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於中國外交學建設的始終。周總理提出外交學中國化,所謂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外交實踐相結合,形成有中國外交理論觀點和獨特外交風格,向世人展示,中國的外交站在時代的前列,順應了世界進步潮流,代表著中國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和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不僅僅是中國外交學學科自身特色、水平和質量的問題,還有一個培養具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人的問題。中國外交學學科研究和教學的著眼點,應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於中國外交學建設的始終,以造就一批批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隊伍。信息時代的中國外交和外交學面臨的問題,不是信息少,而是如何分析和利用信息。在國際形勢變幻莫測,各種思潮和文化相互激蕩的形勢下,影響我們正確判斷形勢的干擾因素很多,而我們的外交幹部隊伍又相對年輕,缺乏經驗,因此,具備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政治立場的堅定,就顯得格外重要。錢其深副總理曾經講過,我們的調研手段、工具包括信息來源,可能不像西方國家那樣發達,但我們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用辯證法和兩點論,從政治上分析和把握形勢,這是西方的外交家所不具備的。應該說,這就是我黨多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之一,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應該繼承和發揚下去。(三) 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使中國化的外交學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和體系化。中國化的外交學的核心,就是總結提煉中國的外交實踐,將中國的外交實踐經驗深化為理論,並將其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來。為此,應更加貼近豐富多彩的外交實踐,尤其是要對毛澤東、周恩來外交思想、鄧小平外交思想,以及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進行更加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努力完整地和準確地把握其思想的科學體系,掌握其立場、觀點和方法。此外,把前沿性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增加新的知識點、新問題、新動態、新趨勢。但不只是收集和反映情況,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而要對大量實際材料進行深入分析,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其實質,說明其因果關係,說明其發展規律和趨勢,以給人更深的啟示,使中國外交學科建設保持先進性、科學性、前沿性和時代感。再者,應將對國情的了解和研究,將掌握涉我問題的歷史經緯和我的政策,與中國外交學學科建設結合起來。(四) 提高外交教學的適應性和綜合性,加強學生的能力建設,培養複合型人才。錢其深副總理在不久前出席外交學院開學典禮時說,新世紀的外交工作更加艱巨和複雜,需要一支高素質、有奉獻精神的外交幹部隊伍。所謂高素質,首先是政治上的高素質,同時也應是其他方面的高素質。目前的問題是,我們外交隊伍的素質還不夠全面,青年外交官對外交工作的適應能力,包括調研能力、辦事能力、外交交涉能力、外交談判能力等還有待提高。為此,可考慮:(1)採用新式教學,多採用討論式、案例式、啟發式教學,組織學生較早參與課題研究,鍛煉研究能力。(2)可增設與外交一線工作相關的模擬課。如就某一個問題進行辯論,或就某一件事進行外交交涉。此外,開設外交政策演講課、接受記者採訪課等,以提高學生應答、應變、應急等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的能力。(3)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訓和提高,包括加強他們與外交一線工作的交流。(4)調動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如請外交部的老大使和從事外交一線工作的同志參與教學大綱的設計和規劃,也可請老大使和外交部地區業務司的同志進行專題講座等。
推薦閱讀:

專家告訴高齡產婦的4條中肯建議
研究機構建議分步放開二胎生育
人大委員建議:強迫賣淫罪等不應取消死刑
中醫診斷法講學:面色望診,五種臉色對應五個部位,建議收藏
最適合新手學習的上衣畫法,建議收藏!

TAG:中國 | 學科 | 國外 | 建議 | 外交 | 看法 | 建設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