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考試大綱
概 論
[了解]
⒈《內經》的成書時代。
⒉《內經》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⒊《內經》的基本內容。
原 著 選 讀
第一單元 寶命全形
[掌握]
⒈上古之人健康長壽的道理、後世之人半百的原因及五種養生方法。經文101條「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素問·上古天真論》)。
⒉養生的原則。經文102條「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故也」(《素問·上古天真論》)。
⒊人之始生的物質基礎及人體生命形成過程。經文106條「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靈樞·天年》)。
4.養生逆四時陰陽的危害性;理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及「治未病」在臨床上的重要性。經文105條「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譬猶渴而穿井,斗而築錐,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熟悉]
1.男女生長壯老的規律、腎與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關係以及對「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乃能寫」的理解。經文103條「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素問·上古天真論》)。
2.自然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提示人類要順從四時陰陽調神養生。經文104條「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了解]
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規律、各階段與臟腑精氣變化相應的外部表現,說明中壽而盡的原因。經文107條「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靈樞·天年》)。
第二單元 陰陽應象
[掌握]
⒈陰陽的的基本概念、引入醫學的重要意義以及陰陽的內容、清濁升降出入的生理觀。經文201條「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⒉用陰陽屬性及其相互轉化關係,闡明藥物味、形、氣、精、化的關係及藥物飲食氣味的陰陽屬性及其性能。經文202條「水為陰,火為陽……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⒊人體臟腑經脈表理陰陽氣血交相貫通的理論,提出的用針治病,亦當取法陰陽。經文207條「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⒋陰陽學說在診法的應用。經文208條「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⒌陰陽的無限可分性。經文209條「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素問·陰陽離合論》)。
6. 陰陽的互根關係,掌握「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的意義。
[熟悉]
⒈陰陽偏盛的病理表現、六淫七情致病的特點及感受四時邪氣延時發生的病證。經文203條「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⒉生命過程中陰陽盛衰的生理病理表現,如「七損八益」。經文206條「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固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升降乃天地之更用也。經文210條「帝曰:其升降何如……骨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
4.氣的運動表現形式有四種乃升降出入。經文211條「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素問·六微旨大論》)。
[了解]
四時五臟陰陽的系統結構。經文204條「帝曰:余聞上古之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第三單元 藏氣法時
[掌握]
⒈十二髒的主要功能特點和相互之間密切關係。經文301條「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此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問·靈蘭秘典論》)。
⒉藏象的基本概念及其藏象學說的基本內容。經文302條「帝曰: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素問·六節藏象論》)。
3.五臟、六腑、奇恆之府的生理功能特點及十二臟有功能特點。304條「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素問·五藏別論》)。
4.穀食、水飲入胃的代謝過程及四時陰陽的觀點。經文305條「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素問· 經脈別論》)。
5.經文307條「脾病而四支不用……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素問·太陰陽明論》)。
[熟悉]
1.脈、髓、筋、血、氣的生理病理。經文303條「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問·五臟生成》)。
2.脾病而四肢的機理及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關係。「陽道實,陰道虛」、「脾為後天之本」的含義。經文306條「陽者,天氣也……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經文307條「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素問·太陰陽明論》)。
[了解]
心為五臟六腑大主的機理。經文309條「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靈樞·邪客》)。
第四單元 血氣精神
[掌握]
1.六氣的概念及其耗脫的證侯特點、「五穀與胃為大海」的意義。經文407條「黃帝曰:余聞……是謂脈」、經文408條「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靈樞·決氣》)。
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的概念及人的認知思維過程。經文401條「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靈樞·本神》)。
[熟悉]
1.營衛之氣皆有水谷精微化生、營衛二氣的動行規律;營衛沿十二經脈之序,一晝夜運行五十周次。經文404條「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靈樞·營衛生會》)。
2.三焦的部位劃分、關於「營出中焦,衛出下焦」及汗血同源的論述。經文406條「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下焦如瀆,此之謂也」(《靈樞·營衛生會》)。
3.營衛二氣與睡眠的關係。經文405條「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故晝不精,夜不瞑」(《靈樞·營衛生會》)。
4.血氣精神與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經文409條「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靈樞·本藏》)。
[了解]
⒈激烈或持久的情志變化,可導致五臟功能失調而發生疾病。經文402條「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靈樞·本神》)。
⒉五臟各有所舍、各有所病。經文403條「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必審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靈樞·本神》)。
⒊衛氣營血和生成與作用。經文411條「黃帝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與天合同,不得休止」(《靈樞·癰疽》)。
第五單元 經脈之道
[掌握]
人是由先天之精與後天之水谷之氣相合而成。經文501條「黃帝曰:人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
[了解]
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經脈主病、虛實寒熱辨證。經文502條「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經脈》)。
經文503條「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04條「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05條「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06條「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07條「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08條「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09條「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10條「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11條「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12條「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經文513條「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第六單元 百病始生
[掌握]
⒈百病生於氣的發病學觀點、九氣致病的各自特點。經文611條「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素問·舉痛論》)。
⒉病機十九條及分析病機的總則。經文613條「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⒊外感發病的機理,強調正氣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經文601條(2段) 「黃帝曰:余固不能數……上下中外,分為三員」(《靈樞·百病始生》)。
[熟悉]
⒈病因分類及其與發病部位的關係、經文601條(1段)「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不可勝數」(《靈樞·百病始生》)
2.陽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陽氣的生理、病理、病變的預後及治療、陽氣的護養。經文606條「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素問·生氣通天論》)。
3.陽氣與陰精的關係。經文607條「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焏也……四時之氣,更傷五藏」(《素問·生氣通天論》)。
4.飲食五味是化生陰精的物質基礎。經文608條「陰之所生,本在五味……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常有天命」(《素問·生氣通天論》)。
5.「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以陰陽為總綱,論述寒熱虛實的機理。經文612條「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素問·調經論》)。
6.奇邪走空竅及邪之所在,皆為不足的觀點。經文614條「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忄免(《靈樞·口論》)。
[了解]
1.外感虛邪賊風所致疾病的一般傳變規律。經文602條「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上聯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靈樞·百病始生》)。
2.不同積的臨床表現。經文603條「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靈樞·百病始生》)。
3.內傷五髒的病因。經文604條「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當寫則寫,毋逆天時,是謂至治」(《靈樞·百病始生》)。
4.生命本於源於自然界陰陽之氣、生命活動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相通應、養生必須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經文605條「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此謂自傷,氣之削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5.五臟疾病傳變的原理、方式、及其預後。經文609條「五藏受氣於起所生,傳之於其所勝……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素問·玉機真藏論》)。
6.五臟疾病的傳變有一定規律可尋。經文610條「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傳,乘之名也」(《素問·玉機真藏論》)。
7.以樹比人,說明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別,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經文615條「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靈樞·五變》)。
第七單元 病之形能
[掌握]
⒈痹證的發生與營衛之氣密切相關。經文713條「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素問·痹論》)。
⒉痿證的治療原則。經文717條「帝曰:如夫子言可矣……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素問·痿論》)。
3.咳嗽的病因病機。經文707條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素問·咳論》)。
5.痹證病因及分類。經文711條「黃帝問曰:帝之安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素問·痹論》)。
6.五臟陽以竭而致水腫的病機、治法。經文723條 「帝曰:氣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藏陽以竭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素問·湯夜醪醴論》)。
[熟悉]
⒈外感病的病名、病因、和預後。經文701條「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素問·熱論》)。
⒉六經證侯的歸納主要以各經脈的循行部位為依據,外感熱病的傳變和轉愈規律、治療大法、遺復。經文702條「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
3.陰陽交的病證、病機和預後。經文704條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地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素問·平熱病論》)。
4.五臟六腑咳的辨證分型、傳變規律及治療法則。經文708條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咳則喘息有音……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素問·咳論》)。
5.五臟、六腑痹的形成及臨床表現、預後、治療。經文712條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素問·痹論》)。
6.分析痹證發病部位的機理。經文714條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凡痹之類,逢韓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 (《素問·痹論》)。
7.痿證的病機。經文715條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素問·痿論》)。
8.痿證的病機及五臟氣熱形成的原因。經文716條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臧之長也……腎熱者,色黑而齒槁」(《素問·痿論》)。
9..寒厥、熱厥的病因病機及癥狀。經文719條)。「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素問·厥論》)。
10.水脹、膚脹、鼓脹的癥狀特點及鑒別要點。經文721條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靈樞·水脹》)。
11.腸覃、石瘕的病位、病因病機、癥狀特點、治療方法及鑒別要點。經文722條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岐伯曰:先寫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靈樞·水脹》)。
12.脾癉的病因病機、主要癥狀及治法。經文724條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素問·奇病論》)。
[了解]
1.兩感於寒的主症、傳變規律及預後。經文703條 「帝曰:其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素問·熱論》)。
2.風厥的病因、病位、病機、癥狀及治療。經文705條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素問·平熱病論》)。
3.勞風的病因、病位、病機、癥狀及治則及預後。經文706條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素問·平熱病論》)。
4.研究世界萬物的重要思維方法,天人、古今、人己相應及疼痛的病因病機。經文709條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素問·舉痛論》)。
5.十四種疼痛的證侯特點。經文710條「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著……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素問·舉痛論》)。
6.寒厥、熱厥的其他癥狀及病機。經文720條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素問·厥論》)。
第八單元 脈要精微
[掌握]
五實證、五虛證的臨床表現及其預後。經文820條「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素問·玉機真臟論》)。
[熟悉]
⒈診脈以平旦為宜的原理、四診的重要性。經文801條「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察五色,關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素問·脈要精微論》)。
2.診脈的原理及運用要領。經文802條「夫脈者,血之府也……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素問·脈要精微論》)。
3.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要點。經文803條「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4.聞聲問疾的原理及應用要點。經文804條「五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素問·脈要精微論》)。
5.望形體診病的原理及要領。經文805條「夫五藏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得強則生,失強則死」(《素問·脈要精微論》)。
6.以「不病人調病人」的方法。經文810條「皇帝問曰:平人何如……脈絕不至曰死,乍踈乍數曰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7.四時五髒的平脈、病脈、死脈。其要點是脈以胃氣為本。經文811條「平人之長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8.虛里診法。經文812條「胃之大絡,名曰虛里……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9.脈證、脈時的陰陽逆從以及其病證預後。經文813條「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素問·平人氣象論》)。
10.水腫、黃疸病的診察要點。經文815條「頸脈動喘疾咳,曰水……婦人手少陰動甚者,妊子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11.脈以胃氣為本的重要性。經文817條「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素問· 平人氣象論》)。
12.寸口診病的道理。經文822條「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素問·五臟別論》)。
[了解]
1.脈象與四時相應的機理理及意義。經文806條「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素問·脈要精微論》)。
2.診脈的基本要求。經文808條(《素問·脈要精微論》)。
3.夢與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密切相關。經文807條「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素問·脈要精微論》)。
4.尺膚診法。經文809條「尺內兩傍,則季脅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5.尺膚、切脈合參診病。經文814條「尺脈緩澀,謂之解忄亦 安卧……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素問·平人氣象論》)。
6.脈時、脈證陰陽相反的具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經文816條「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並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7.四時五臟之平脈、病脈、死脈脈象。經文818條「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平腎脈來……死腎脈來,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8.四難與四易,作為判斷疾病預後的重要依據。經文819條「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必察四難,而鳴告之」(《素問·玉機真藏論》)。
9.五臟「生」、「死」之面部氣色,以及診察五臟之色的要點。經文821條「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素問·五藏生成》)。
10.臨床醫生易犯的過錯,診病「四德」和治病的原則。經文823條「古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名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素問·疏五過論》)。
11.「臨病人問所便」診法內容。經文824條「黃帝曰:順之奈何……則疾飢,小腹痛脹」(《靈樞·師傳》)。
第九單元 異法方宜
[掌握]
⒈效法陰陽理論確定治療原則。經文902條「故曰:病之始起也……氣虛宜掣引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⒉正治法與反治法、病之中外的治療、陰陽虛衰所致寒熱的治則。經文910條「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所謂求其屬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熟悉]
⒈從治療學角度討論、創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經文901條「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素問·異法方宜論》)。
2.湯液醪醴的使用、神機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標本不得的危害。經文903條「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邪氣不服,此之謂也」(《素問·湯液醪醴論》)。
3.「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的意義。經文904條「毒藥攻邪,五穀為養……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藏氣法時論》)。
4.標本逆從的意義。經文905條「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不知標本,是為妄行」(《素問·標本病傳論》)。
5.先治標本、急則治標、間者並行、基者獨行、標本先後的意義。經文906條「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之氣本」 (《素問·標本病傳論》)。
6.用藥法度及飲食調養。經文908條「病有新久,方有大小……不盡,行復如法」(《素問·五常政大論》)。
7.心理因素在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經文911條「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惡有不聽者乎」(《靈樞·師傳》)。
[了解]
1.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體質、病位、與治療用藥、服藥方法的關係。經文907條「能毒者以厚葯……治清以溫,熱而行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2.孕婦患病的用藥法度。經文909條「黃帝問曰:婦人重身……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推薦閱讀:
※科舉考試的幾點斷想
※平時抓關鍵和用功就不會有考試焦慮症
※面試考試:五大人際關係題型處理原則
※2012年臨床執業醫師《醫學免疫學》考試大綱
※沒有考試,寒門還能拼什麼?(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