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面臨糧食危機

中國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面臨糧食危機

  

一 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

  

糧食對於人民生活、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民以食為天」;「無糧則慌」。糧食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民眾不可一日無食,國家不可以一日無糧。糧食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是維繫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是國家立國安邦的基礎。一個國家,尤其是與世界政治鬥爭格局緊密相連的國家,如果發生糧食大量依賴進口的現象,將不可避免陷於被動,授人以柄、受制於人、仰人鼻息的地步。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如果需要大量進口糧食,這對國家安全是非常危險的。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耕地保護與穩定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它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中國是個人口大國,糧食問題是事關十四億人吃飯的大問題。中國人多地少、農業資源存量不足,人均資源佔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糧食作為國關係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質,中國需求的大國效應,要求中國糧食的主要品種自給率必須在90%以上,方可保持中國的國家糧食安全。據現在的數據推算,2020年在人均糧食420~435kg的消費水平上,基於18億畝耕地保證的糧食生產能力可以基本滿足14.36億人口的糧食需求;在人均450kg的消費水平上,中國未來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足以支持人口高鋒時間的14.73億人,但受耕地資源有限約束,人均糧食佔有水平很難有進一步提高。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最大的糧食消費國,一旦缺糧後果不堪設想。目前世界糧食年貿易量僅為2億噸左右,中國倘若大量缺糧根本無法通過國際市場達到滿足。因此,在全球糧食危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國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及時做好準備。

  黨和政府一直把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擺在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把「確保糧食安全」寫進公報; 2003年,又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共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強調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大型商品糧基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004年到2007年的四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衡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 國務院2008年7月2日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糧食安全問題在中國有著比任何國家多重要的意義,糧食安全規劃綱要的實施,有利於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應該進一步扶持糧食生產。 要保證糧食安全必須以最有力的手段保護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這是一切農業生產的最基本的資源前提,國家應該採取強力措施堅決制止破壞和浪費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行為。中國政府劃定了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8億畝的「耕地紅線」,基本農田不低於15.6億畝是對國家耕地資源的強有力的保護。但是進入2010年以來,出現了加快土地流轉,集約化發展「高效農業」的新態勢,我國糧食安全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必須認識新的背景、新的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出台新的有效措施真正確保中國十四億人吃飯不會發生問題。

  二 國際糧食市場的供給能力與作用正越來越有限

  目前世界糧食供給局面很不樂觀。希望通過國際市場來保證中國糧食供給不僅在政治上不可行,而且國際市場的糧食供給能力不是日益加強而是呈令人憂慮的弱化趨勢。

  其一、世界人口在不斷的增加,糧食消費需求呈剛性持續上升。到2015年,全球人口將達到72億。養活新增人口需增加糧食23.9億噸,需增加耕地15.7億畝,這無疑是天文數字。人口不斷增長給世界糧食供給帶來無窮後患。糧食供給問題正成為影響世界穩定的一個愈來愈重要的問題。現在全世界就有8.45億飢餓貧困人口,並且每年還以400萬的數量在上升。埃及9800萬人口,20%生活在一天2美元的貧困線下,有4%為極度貧困。每年需進口700—800萬噸糧食。他們那裡不補貼的麵包要比補貼的貴10—12倍。而糧食援助只能讓象埃及這樣的國家10%的人受惠。

  二、由於很多發展中國家國民收入迅猛增長,越來越多的貧窮人口解決了吃飯問題,還會持續改善膳食結構,人們富裕後總會攝入更多蛋白質和卡路里,人們不再滿足以大米和小麥為主食。過去25年,世界肉類消費量翻倍,並在繼續增長。肉的生產也需要大量飼料。而飼料絕大部分來源於糧食。農民需要喂3公斤糧食才能獲得1公斤豬肉,對於牛肉,比例更高達7比1。膳食結構的改變將消耗更多的糧食。

  三、全球能源正日益瀕臨枯竭,發達國家正戰略性地尋找替代的生物能源。大量糧食用於製造乙醇燃料使得全球糧食供給態勢發生重大的變化。美國2008年耗費大約1.3億噸玉米生產乙醇燃料,這相當於全美國玉米產量的一半。印度已有9個州和3個地區下令使用調和5%乙醇的汽油。菲律賓政府通過法案,計劃用生物乙醇逐漸替代汽油作為交通運輸燃料。泰國能源部也決定從2008年起,在銷售的91號汽油中摻入10%乙醇。全球為了防止能源危機,卻陷入了一個更大更危險的危機——糧食危機之中。

  四、世界各國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各國在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過程中,有限的耕地在不可逆轉地不斷減少。同時由於全球氣候開始發生顯著改變,暴雨洪災和持續的長期乾旱交替,以及土地沙漠化趨勢等等,世界多國開始退耕還林,從原來的圍湖造田變為圈田成湖,造水庫,水利退耕。耕地萎縮,同時由於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鹽鹼化趨勢日益嚴重,糧食增產的困難正在加大。

  五、全球氣候平衡發生顯著改變,各種極端性、災害性天氣(如乾旱、暴雨、颶風、洪澇等等)正日益成為常態。而糧食生產基本上依賴天氣的狀況決定了全球糧食生產會受到日益增多的氣候災害的負面影響。糧食減產正日益威脅全球糧食供應。也就是人們在其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而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吃飯需求的能力卻日益面臨挑戰。

  六、目前全球糧食供給還有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糧食的分布不均。世界上仍有5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飢餓威脅,36個國家面臨嚴重糧食短缺,每年幾百萬人死於饑荒。現在的工業大國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都有餘糧,但是更廣大的地區像非洲大陸、西亞的部分地區很多人都處在飢餓之中。而且由於世界的可耕作土地越來越少,今後世界糧食供求矛盾將是令人關注的至關重要的大問題。從全球來講,糧食安全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國際上的糧食「安全標準」是:一、自給率95%以上;二、人均年用糧食達400公斤以上;三、糧食儲備達到本年度消費的18%。降到14%則是警戒線。目前,世界庫存多年達不到18%,只在16.5—17%間徘徊,實際上的安全儲量只夠吃70天, 2008年一度降到53天,而非洲南亞和中美洲的36個國家還要少。世界上每5秒鐘就有一個兒童餓死,一天要死亡2.5萬人!

  美國農業部2008年的數據顯示:全球大米庫存僅7520萬噸,是1980年來最低的,是2000年的1/2。全球糧食總庫存4.05億噸,比2007年減少5%,是25年來最低的,僅夠人類吃8—12周。全球糧食總產2006年為20.129億噸,2007年為21.085億噸,基本上穩定維持在18.6億噸上下。人均生產糧食1990年為325公斤,2006年342公斤,年均增長0.31%。而消費糧食2003年前為人均340公斤,2007年為355公斤。也就是說45年來,人們每天吃掉的食品已由230萬噸增到560噸,增幅達149%,屬於嚴重的「收不抵支」。

  如果人口再無限發展,耕地再因為工業化,城鎮化,鹽鹼化,荒漠化而減少,糧食危機將日益加劇。世界糧食組織總幹事就稱糧價上漲是「寂靜的海嘯」,未來糧食短缺會引發戰爭,引發矛盾,給發展中國家造成滅頂之災!正是由於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農業尤其是與糧食生產相關的農業關係國家經濟命脈和國民生活,各國不論經濟制度、社會制度,還是傳統習俗的差異,一致採用法律手段對農業進行規範管理,保證農業的良性發展。比如,英、法等國的農民每年可獲得到5000美元的直接補貼——每位農民每年可獲得補貼的上限為30萬美元,美國每位農民每年可獲得的補貼上限現在更是高達36萬美元。2007年12月,美國參議院又批准了一項高達2860億美元的農業法案,對國內農業生產者提供補貼。 美國是現代工商服務業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但是美國曆來卻高度重視農業與糧食生產。

  三 在世界糧食交易中廣泛存在不平等

  糧食與生產糧食的農業是美國維繫自己的霸權和霸主地位的重要武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國。他有土地1950年為12億英畝,2006年9.3億英畝,是中國的3.1倍。每年大約種植20億畝,其中大豆產量佔世界的42%,玉米產量佔世界的34%,棉花佔世界產量的21%,小麥佔世界產量的11.6%。出口量佔世界的35%,其中玉米佔70%,小麥佔60%,實在是舉足輕重,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定價權。正是美國認識到糧食的極其重要戰略意義,在過去的20年里,美國有目的的對農業的補貼達1140億美元,近幾年平均都超過200億美元,佔到糧食出口利潤的1/3。什麼品種多了 他們便安排休閑,由國家補貼上年收入的80—90%,這樣雖然國內產量少了,但卻可以在國際上把價格提上去。

  利用糧食自由貿易,推動糧食援助和低價銷售,由國家把差價彌補上。2000年美出口小麥就補了每噸45美元(370元人民幣),玉米就補每噸27美元(220元人民幣)。 實際上,美歐等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都多得驚人。他們給一頭牛的補貼,比發展中國家窮人一年的生活費還高。具體化、形象化說他們的補貼,就相當於讓4100萬頭牛乘坐飛機的頭等艙環遊世界1.5次。

  實際上,美歐等發達國家正是把補貼當成一種手段和武器。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在政治上控制一些國家,在經濟上賺取超額利潤。海地20年前能生產大米17萬噸,自給率95%。1995年以後,美國用便宜50%的價格傾銷而佔領了市場。之後找準時機又大幅漲價,一舉擊垮了該國經濟,最後迫使總理下台,民眾暴亂,政治動蕩。非洲很多國家都是由於自己只產香蕉,可可豆,靠美國提供糧食,以致土地荒蕪,民不聊生而成為附庸的。

  據測算,每進口1000萬噸糧食,發展中國家就相當於有130萬農民失業。各國的種田人不是在和美國的農場主較量,而是在和他們的財政部競爭。

  這樣做包括他們的戰略夥伴也不能倖免。在過去的37年間日本糧產從1589萬噸減少到985萬噸,生產水平下降了33%,包括飼料在內,糧食自給率下降到27%,成為頭號進口大國。韓國的穀物生產水平下降了31%,糧食自給率只有26.9%,成為第二個進口大國。受制於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聽命於美元,充當隨從。因為美國的4大公司操控世界80%糧食貿易量,所以他們說賣多少就賣多少,他們說多少錢就多少錢。糧食漲價,美國賣初級產品;糧食跌價,美國賣加工產品,賣食品,怎麼都能旱澇保收,坐而漁利。「經濟創造財富,政治分配財富」的原理被他們運用自如。其中僅美國孟山都一家公司就控制了世界主要農作物,蔬菜種子的23—41%的供應量。2004年的銷售額達28億美元。加上他們的杜邦公司,就控制了全球50%。全球有10家最大的食品加工企業,美國擁有5家。確實是不僅種什麼他們說了算,吃什麼他們說了算,而且掙多少也由他們說了算。在上一輪漲價中,美國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2008年農業出口1010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190億美元。

  邦吉公司2006.1—2007.9交易規模只增加15%,凈銷售額卻增長66%,利潤增長227%。

  嘉吉公司2007.8—2007.11,凈收入9.54億美元,同比增長44%。

  孟山都2007.12—2008.2,3個月里,凈收入11.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

  美國大肆發展生物燃料的也是有戰略目的。既可以應對世界石油資源日益萎縮的局面,又能更進一步控制全球糧食供給,左右世界各國戰略格局,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消費國。2007年美國人均消費糧食1046公斤,是印度和中國的6倍和3倍;人均消費肉類120公斤,也是印中的幾倍。他們的人口只佔世界5%,溫室氣體排放佔世界1/4,是中國的7倍。即便如此,他們仍不滿足。美眾議院2007年12月18日通過了一個1975年以來首個能源法案,要求減少石油進口,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即用玉米的1/3產量來提煉乙醇燃料。這又是他們的一個戰略。

  到2008年4月美的乙醇廠家114個,還有80個在建,產能達50億加侖,比2005年增加25%。2006年共投入乙醇提煉的玉米4200萬噸,相當於1.35億人一年的口糧,2008年共投入乙醇提煉的糧食1.14億噸,佔全年總產的28%,其中玉米佔27%。而這個數字只能滿足其市場需求的3%。按計划到2022年,美國用於提煉乙醇的玉米將達1.8億噸,夠世界1/10,5.8億人口吃一年。就是他們把自己生產的玉米全部用於提煉乙醇也只夠其消費量的18%。不要說這將給世界糧食市場造成多大的危害和恐慌(發達國家的8億部汽車都用生物燃料的話,就會讓8億農民吃不起糧或無糧可吃。因為據估算,給一輛SUV的油箱加滿生物燃料,要用一個人一年的口糧)單講生態和效益也不划算。美對乙醇生產年補貼50—70億美元,加上儲存、運輸、提煉的成本,根本沒有意義。同時等量的乙醇只相當於汽油能量的2/3。而且如果生物燃料達到50%,僅用水就要4—12萬億方,相當於全球河流的總流量。就是提煉1400億升乙醇,替代率達7.5%,也得1800億立方水,也將造成嚴重後果。

  明知不可而非做,背後就是政治企圖和利益驅動。玉米和其他作物出口減少,必然拉動價格上揚,僅2007—2008年就比2005—2006年增長了一倍。人吃尚且不足,還用汽車來爭搶,主要是為了掠奪。

  還有一個問題也說明這點。美國的耕地年年有1/3休閑,只種不到2/3。他們完全有把產能提高30—50%的水平,從未來10年看,產能提高100%也是可以的。真是無可匹敵。他們不但不擴大面積,提升產能,有時還限產,還通過加工人為製造供需矛盾,圖謀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四 在世界糧食交易中,我們也是美國的受害者

  在世界糧食交易中,中國也是美國的受害者。我國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耕地僅佔世界10%,而人口卻佔世界的22%,關係到十幾億人吃飯的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2001年我國政府發表的《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明確表示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這是我國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立穩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這既是我國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糧食安全的總的目標。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由於人少地多、種植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與我國相比均具有明顯的優勢,利用貿易全球化之便利對發展中國家大力實施糧食戰略。而我國農村受大量農業人口的約束,糧食規模化生產程度低,加之技術條件限制,短期內提高人均糧食種植面積,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的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環節的費用開支也存在較大難度,所以國內糧食價格下降的空間很小。這樣,在糧食進口逐年增多的情況下,我國糧食生產和糧食市場如果政府不加以干預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的衝擊和挑戰。

  另一方面,依賴世界糧食市場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國外優質低價糧的湧入,對我國糧食生產和供給能力衝擊巨大。國內糧食將因生產成本高而缺乏競爭力,從而導致農民種糧收益下降。在利益驅動下,農民會進一步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從而降低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這一結局對我國糧食安全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⑴大豆種植萎縮,進口依存度過高

  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但從1997年以後發生了巨大變化。進口數量從269.5萬噸直線攀升:2000年突破1000萬噸;2004年達2023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的1.27倍;2005年進口2650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的1.61倍,佔到全球貿易量的1/3;2006年為2800萬噸,是當年國產量的1.77倍,進口依存度達64%;2007年為3000萬噸;2008年為3300萬噸,佔國內總需求4707萬噸的71%,佔世界貿易量的45%,占消費量的75%。

  美國的大豆價低於生產成本12%,棉花價低於生產成本的48%。它一方面用大量的補貼向中國銷售大豆,致使到港價格仍比國產大豆便宜,造成國內越種越無人要,越多虧的越多;一方面用償還其14.4%利息的欠款的方式,按200美元左右的價格收購巴西、阿根廷等南美的大豆,再以300—400美元的價格賣出,人家賺的盆滿缽滿,中國的企業家和廠家還覺得便宜,而倒霉的是我們的大豆產區和種田人。黑龍江省是「共和國的糧倉」,1.74億畝耕地,佔全國的1/10,歷來的大豆水稻產量都居全國第一。但受大環境影響,2006年大豆種植比2005年減少25%;2007年比2005年減少40%。人們嘆息說:「農民就是運動員,只是鍛煉不掙錢,高價購買化肥和農藥,低價賣糧算白乾」。

  ⑵糧食加工企業被國外控股

  目前國內油脂加工的大型企業70%為外資控股,他們控制了80%的壓榨能力。他們既擁有產品的定價權,又有原料來源的話語權。想買誰的大豆就買誰的大豆。確實,我們大豆的蛋白率較低,出油率少2—3個百分點。而只要差1%,加工2億斤,效益就差1500萬元。現在國有大型壓榨企業只剩黑龍江農墾九三油脂公司。由於價格因素,它在東北的5個分廠全線虧損。2004—2005年在大連、天津不得不建了兩個分廠,靠「洋大豆」維持。因為用國內產大豆每噸利息的成本達70元,水分成本達40元,運輸儲存的成本要比從船到車間高60元。幾項相加,進口大豆要比國產的大豆少花217元/噸,所以他們不得不把加工量的50%放在進口大豆上。國家補貼不足,質量數量不行,和對方進行的不是公平的較量。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以而為之。

  美國的糧食經銷和大量加工企業向外轉移是一把雙刃劍。把別國的農業擠垮,撈取農業上的好處,迫使大批農民為它生產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讓中國這些相關企業做幾千萬雙鞋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他們低價買走了資源,買走了勞動力,卻把污染和通脹留給了發展中國家。結果還要你為他們的次貸危機、金融風險、美元貶值買單。我們吃虧是農業上的,是加工業上的,更是綜合性的。

  中國用有限的土地養活著佔世界1/5的人口,並且保持著糧食自給率95%的水平,儲備達1.5—2億噸,比其他國家的平均數量高一倍。這是奇蹟,也是對人類的特殊貢獻。

  但是中國人口增加,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糧食需求不斷上升。基辛格曾說: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因此在世界糧食交易過程中充滿政治,掠奪和侵略。在未來幾年中國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中國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可能,而一旦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糧食來保證供給,中國的發展將必定受制於人,國家安全將受到致命的威脅。

  五 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形勢不容樂觀

  由於人口增加,耕地減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糧食需求將呈剛性增長,糧食供求關係將是偏緊的。隨著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國糧食播種面積逐年減小,糧食產銷區劃分日趨明顯。餘糧的省份越來越少,缺糧的省份逐年增加。20 世紀50 年代中國餘糧省份為21 個,目前已不到15個。其中能夠大量調出糧食的省份只有8 個,而缺糧在100 萬噸以上的省份就有10 個,而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即使在一些糧食主產區,糧食播種面積的下降幅度也是很大的。中國人口居世界之冠,糧食消費也居世界之首。到2010 年, 中國人口將在13到14億之間,。隨著全國人民小康建設步伐的加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據有關專家測算,到2020年全國人均肉消費量,將由20 世紀90 年代的17 kg 增加到43 kg;糧食直接消費和間接消費量預計分別達到5. 13 億噸 和5. 94 億噸 左右,供需缺口會出現0. 44億噸 和0. 1 億噸 。中國小城鎮建設步伐也在加快,農業人口向非農轉移速度加快,這必定也會增加糧食消費的數量。

  ⑴人口增加

  我國糧食佔世界總需求量的18.5%。過去10年來缺口佔總需求的0.9%,比世界同期高0.7%。2007年糧食總消費量52750萬噸,比2006年增加350萬噸。產需缺口由2006年的100萬噸增加到270萬噸。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糧食增長60%,,人口增長45%。如果自給率降到60%,就需要進口2億噸糧食。而全球每年的糧食交易量也就2億多噸。就是我們資金能夠承受各國也不可能都賣給一家。這些都同人口增長過快有直接關係,是矛盾的癥結所在。到2030年時,我們的總人口將達到15億,糧食每年持續增產0.5—0.7%才行,廣東省2004年—2007年,人口增加1100萬。2007年需糧食3700萬噸,自己只產1280萬噸,缺口高達72%。

  ⑵土地銳減

  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基礎設施和城鎮化日益加速,中國耕地正日益萎縮。中國耕地1999—2005年減少了800萬公頃,每年減少0.18%。2006年全國耕地減少61.01萬畝,減幅為0.03%。200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5.9億畝。實際上我國人均耕地只有1.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每年仍以0.65%的速度被沙化,過度使用化肥增產糧食的方法使得耕地鹽鹼化,發展經濟的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侵蝕。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隨著全球極端性氣候的日益加劇,各種幾十年,上百年難遇的洪澇災害和旱災不斷出現將不可避免的改變中國農業的抗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生態退耕與蓄水造湖、造水庫的水利退耕將是中國農業應對頻繁出現的極端性洪澇災害和旱災的必然措施。研究表明,中國耕地資源數量在1979年之前總體上是增加的,自20世紀80年代起持續減少,1999年後由生態退耕等原因引起耕地數量減少加劇,中國耕地資源數量又進入一個迅速減少期5.2005年耕地面積1.22億公頃(18.3億畝)與1996年的13003×104hm2(19.5億畝)相比凈減少800×104hm2(112億畝),減少6.2%."十五"時期全國生態退耕累計537.7×104hm2,佔耕地減少總數的87%,其中,2002年和2003年中國生態退耕面積達到了142.55×104hm2和223.73×104hm2,分別佔耕地減少總數的84%和88%,生態退耕已經成為21世紀初期耕地面積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資料證明,世界糧食的增加80%靠單產提供,而全球單產已由上世紀60年代的平均2.7%下降到0.8%,我們在土地減少的同時,單產提高也由上世紀90年代的2.1%下降到現在的1.1%。(糧食產量增加並不能代表糧食的能效增加。糧食的能效量是指糧食通過光合作用蘊含的能量。糧食的有效能量有一個科學原因上的極限限制:糧食提供給人類的能量總來源是作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太陽能,而在單位面積土地上的太陽光照在一定的時日總是有限的。那種把希望寄托在不斷增加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糧食產量是不科學的,不現實的,即使作物的產量增加,但是作物的含熱量(能提供給人類的能量)不會無限制的增加,注水的增產也就沒有意義。)

  ⑶隨著全球氣候的改變,極端性氣候的日益頻繁,各種全局性的洪澇災害和旱災將嚴重製約中國的糧食生產。進入21世紀,各種幾十年,上百年難遇的洪澇災害和旱災已經成為常態。這對中國的糧食生產有很大的影響。

  (4)由於人口與耕地反向發展,導致人均耕地面積持續下降。由於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已由1950年代初的0.185hm2(2.78畝)減少到1980年代初的0.136hm2(2.04畝)和21世紀初的0.101hm2(1.51畝),減少2/5。隨著人口持續增加,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人均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中國在未來幾年將勢必突破保證基本糧食安全的耕地紅線18億畝。

  六 造成中國糧食供給能力下降的新原因

  種糧利潤微薄,由於追求所謂農業土地(主要指耕地)經濟效益最大化,農業土地開始流轉起來發展非糧食經濟造成中國糧食供給的新威脅。

  在中國人均耕地一畝左右。而生產糧食的一畝地的年產值按照現在的價格進行計算大概2000塊人民幣左右。但是扣除生產糧食的成本年利潤不到一千塊。1990年以來,我國的糧價總體上漲了4倍,但生產資料卻上漲了10倍。政府出台的保護價,實際只提高了9—10%。因此,僅化肥一項就吃掉了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收益的1/3。農民種地不合算已經成為倉儲不足,耕地廢棄,單產降低的瓶頸,是造成時下生產糧食的耕地大量流轉脫離糧食生產的最重要原因。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土地流轉本是政策設計者希望用來克服中國農業生產過於分散,效益低下難以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弱點而試圖進行集約化發展,向高效化、現代化農業過度的基本措施,但是這一舉措從一開始實施就有脫離政策設計初衷的傾向,正成為侵蝕中國耕地,威脅中國糧食自主供給能力的新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有效措施,中國在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基礎設施和城鎮化突飛猛進,生態退耕和水利退耕等等必然使得中國糧食用地不斷減少並迅速逼近18億畝紅線的同時,由於生產糧食的耕地大肆流轉脫離糧食生產領域(已經出現不可逆性的耕地流轉:農業用地變成了非農業用地如搞房地產等等的情況)造成中國糧食產量下滑,最終會突破中國糧食能自給的安全紅線,出現糧食短缺,危及中國的社會穩定與發展,危害國家安全。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新問題。

  七 導致生產糧食的耕地大量流轉脫離糧食生產的原因

  原因與道理很簡單。追求經濟效益,發展「高效現代農業」。

  高效農業有兩種最基本的內涵。一種高效農業類型是指高經濟效益農業這種類型,它的確切含義是指單位面積農業用地的年均經濟產值比較高。但是,在全世界範圍來講,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用地尤其是生產糧食的農業用地其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效益都是無法與工業用地、房地產等等非耕地用途類型土地的經濟效益來相提並論的。而同樣是農業用地,生產糧食的耕地與其他非糧食農業用地的經濟效益相比也同樣是比較低的。同樣面積的土地,如果用來進行糧食生產,一年不到幾千塊人民幣,而如果變成果木、園林、煙葉、藥材等等經濟作物或者變成魚塘、高爾乎球場等等非糧食農業用地其效益可能是好幾萬人民幣,而如果變成工業用地或者搞房地產、蓋廠房等等一年的財富收入可能是幾萬、幾十萬來衡量。所以此類高效農業實際上是指非糧食生產的農業(如經濟作物農業等)。因此如果以追求單位面積土地上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原則來對待生產糧食的耕地必然導致糧食用地通過各種方式轉變為非糧食用地。導致生產糧食的耕地大量流轉脫離糧食生產。由於「無糧則慌」,從而在根本上會直接危及到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危及到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與發展的最根本基礎。所以在現代工商業高度發達,在社會財富和價值的主要增長點早已不是農業領域尤其不是為解決吃飽肚子需求而進行糧食生產的農業領域的現代,與糧食生產緊密相關的農業在現代發達的工商業社會中其經濟效益必然處於經濟效益鏈條中最低端之列;資本有追求利潤的天性,它的本性使得資本不會大量投入到生產糧食的農業活動中,而只會製造糧食短缺來達到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的目的,所以國家保證糧食生產的措施是不能用所謂市場經濟規律原則來對待和處理的,不能走這種將糧食用地改變為非糧食用地,將生產糧食的耕地大量流轉脫離糧食生產來發展高效經濟的路子,而採取政府補貼等形式來補充糧食用地生產糧食的經濟損失,通過立法來保證國家的糧食供給命脈,從而從根本上保證國家與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不會動搖。否則即使遍地黃金,如果沒有糧食填飽肚子也會自斷活路。所以那種將農業土地交由資本進行集中,按照市場經濟工商企業發展的模式來保證糧食生產是很粗糙的甚至是危險的。否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高度發達的國家就不會對農業尤其是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業進行不斷的大量的補貼。比如,英、法等國的農民每年可獲得到5000美元的直接補貼——每位農民每年可獲得補貼的上限為30萬美元,美國每位農民每年可獲得的補貼上限現在更是高達36萬美元。2007年12月,美國參議院又批准了一項高達2860億美元的農業法案,對國內農業生產者提供補貼。美國的農業以家庭農場為主,約佔各類農場總數的87%,合夥農場佔10%,公司農場僅僅佔3%(1987年)。由於許多合夥農場和公司農場也以家庭農場為依託,因此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可以說美國的農業是在農戶家庭經營基礎上進行的。

  另外一種高效農業類型是指從事農業的人口年人均經濟產值比較高的類型。由於農業尤其是與糧食生產緊密相關的農業的經濟效益處於社會經濟價值鏈條的低端,此類型的高效農業是通過擴大人均耕作面積來實現高效,也就是減少單位面積土地上的勞動人口數量,通過集約化、機械化、現代化來實現。比如美國就是通過大型、寬幅、高速的農業機械實現人均耕作面積的大副提高,大量減少農業人口從而實現從事農業的人口年人均經濟產值的最大化。 美國三億人口中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僅僅只有400-600萬人 。美國不僅是工商業最發達的國家,而且是世界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糧食總產量居於世界前列,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我國農業用地面積比美國要少,但我國肯怕有6億以上的農民!這就決定了中國農業尤其是生產糧食的農業無論採取何種發展模式從整體上來看都不可能具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的經濟效益。在國際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只能處於劣勢,如果政府不進行干預與補貼,中國農業必定為國際市場毀滅!所以中國農業發展模式在巨大的人口基數,城鎮化率較低,農業人口比率不可能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比率的情況下,沒有任何有價值的辦法實現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高效發展模式。這是中國人口基數決定的事實。

  八 中國土地流轉發展高效農業的實例調查

  由於以上的原因,中國目前的高效農業幾乎絕大部分是將生產糧食的農地打著耕地效益最大化等等旗號從農民的手上流轉集中起來發展高效的非糧食生產經濟這一危險的類型,由於種糧不富,形成了「發財致富,棄糧不顧」的局面。可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尊重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一個人縱使住著黃金屋,如果買不到糧食來填飽肚子,其結果會如何是可想而知的。中國耕地迅速逼近18畝紅線,而這18畝耕地中用來實際生產糧食的耕地在土地流轉,發展高效農業的大勢下日益萎縮,中國要不了幾年就會出現糧食不能自給的情況,如果情況任其發展而中國一旦出現大量的糧食短缺,如何依賴全球糧食貿易量僅僅2億噸左右的國際市場?一旦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國際糧價會高到何種程度還未為可知。即使中國有能力購買,那麼一直操控國際大宗商品命脈,千方百計妄圖遏制中國的美國能心甘情願賣給中國?!所以無限度犧牲能保國安邦的糧食生產用地,走依賴國際市場保證糧食供給去發展高效經濟的道路是有極大的風險的。美國是現代工商服務業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美國曆來卻高度重視農業與糧食生產就能很好的說明問題的本質。以下是將生產糧食的農地打著耕地效益最大化等等旗號從農民的手上流轉集中起來發展高效的非糧食生產經濟的部分實例。

  先看一個最極端的例子,這個事情出自政府之手,是非常發人深省的。

  如媒體新近揭露的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從2008年以來,打著城鄉統籌、建設新農村的旗號,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大規模「圈佔」耕地。據農民反映,政府違規圈地高達萬畝以上。當記者向香河縣政府求證時,香河縣常務副縣長凌少奎承認違規、違法佔用土地4000多畝。記者調查發現,香河大量耕地「低價」租用後,經政府層層「包裝」,改變土地用途,以高價「倒賣」給開發商進行房地產開發!這是一個極端的將糧食用地不可逆性改變用途的典型事例!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這種荒唐的違規現象竟然出自製定政策,進行監管的政府之手。

  在香河縣渠口鎮店子務村成片良田上,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總佔地面積超過500畝。周圍村民說,這些地原來都是承包地,現在被強行徵用進行房地產開發。

  據村民們反映,2008年5月,渠口鎮店子務村一些村民被強迫簽訂土地「流轉徵用」協議,不簽者要麼副業被叫停、要麼被罰款。2008年11月,鉗屯鄉東延寺村農民不願退地,3輛鏟車和70多名手帶鎬耙的工作隊員,將130多畝土地里的小麥、韭菜全部推平、埋掉。2009年5月初,安平鎮謝屯村部分村民每晚11點後就被不明身份人員砸門敲窗,逼著簽土地「流轉」協議。

  如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光熱水土條件很好,當地老百姓種植雙季稻每年每畝收入不過1500元。2010年初,當地光明食品集團公司雲南石斛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勐海縣掛牌成立,公司以每畝差不多1000元的價格租用農戶土地600畝,建立鐵皮石斛GAP標準化種植基地,平均畝產400公斤,每公斤收 購價500元,畝產值達20萬元。同時公司指導農戶種植石斛(中藥才)500畝。

  如雲南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鄉2003年引進深圳綠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幾家企業,共同投資並租用農民耕地建成萬畝現代蔬菜生產基地。7年之後,茨營鄉每年的 蔬菜出口量達到了6000萬公斤以上,僅綠聯公司承包租賃的2000畝地,每天的蔬菜生產量就達到20噸以上,年產值近千萬元。

  如雲南曲靖市沾益縣盤江鎮松林村將2000畝水田,流轉給曲靖市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無公害蔬菜基地。公司於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投資300多萬元, 基本完成基地改建及溝渠路等配套設施建設,2010年3月正式投入生產。基地建成後,年可生產外銷無公害蔬菜7000噸,實現產值1400萬元遠比2000畝水田年產值不到2百萬的糧食產值要高得多!

  如福建龍岩上杭縣湖洋鄉的土地流轉大戶郭德基今年承包了500畝耕地種植烤煙和毛豆, 「預計今年可實現產值200萬元以上,純收入50萬元以上。」郭德基表示。從2008年開始,他憑藉自己的技術特長,連續4年承包了幾百畝耕地種植烤煙和蔬菜,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如號稱「中華第一縣」的河南信陽息縣縣委書記張富治對採訪的記者表示:「創新農村土地流轉使息縣這個農業大縣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不但催生了柳學友、裴其華等一批承包土地萬畝以上的種糧大戶(請注意:這說明土地流轉後還是有部分耕地保留下來生產糧食,並不是中國現在所有農村流轉集中起來的耕地都已經脫離糧食生產進入其他經濟領域,但是接下來這位縣委書記張富治就談到了問題的本質——原來用來生產糧食的耕地進入了非糧食經濟領域,導致糧食種植面積急劇下滑迅速逼近並最終突破中國糧食自給的安全紅線。筆者按),而且促進了香稻丸和息半夏等特色農業的發展(請注意:這就是改變耕地原來的用途,脫離糧食生產領域了)。」談起土地流轉,張富治侃侃而談,「為推進土地流轉,我們將拿出專項資金扶持萬畝以上的流轉大戶,著力打造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積極培育牛蒡、蔬菜、葯稻、花木等種植基地,實行一區一品,促使土地流轉上規模、上檔次、出效益《請注意:這就是改變耕地原來的用途,脫離糧食生產領已經相當嚴重了》;土地流轉基礎較好的彭店、路口、楊店等鄉鎮,要分別培育出1個流轉萬畝以上的土地經營大戶,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全縣土地流轉上台階。」

  比如河南許昌市鄢陵縣卉苗木產業發展情況。鄢陵縣位於中原腹地,隸屬許昌市,轄7鄉5鎮382個行政村,人口63.4萬,總面積8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萬畝。近年,鄢陵以花木為依託,以生態為平台,以項目為載體,走出了一條以花木產業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之路,被省政府確定為「鄢陵模式」。該縣先後被命名為「全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全國重點花卉市場」、「中國花木之鄉」、「中國蠟梅文化之鄉」、「中國花木之都」核心區。但是鄢陵縣為發展經濟為確保花木產業的發展,大搞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了「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園區規劃涉及安陵等5個鄉鎮42個行政村,總面積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萬畝。目前,園區已經流轉土地9.3萬畝,完成投資9.6億元,進駐花木企業156家。其中龍源世紀花木公司基地面積4000畝。雖然在短短10年間,鄢陵縣憑藉花木產業良好的傳統優勢、區位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花木生產銷售集散地,全縣花木面積已發展到60萬畝,被譽為「中國花木第一縣」,成為了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錢是有了,地方是富裕了。但生產糧食的耕地大部分用來搞高效經濟的花木是不爭的鐵的事實。

  比如河南沁陽市西萬鎮西萬村流轉的2500畝土地,雖然畝產摺合小麥達1300斤,但是土地面積卻並不是以糧食作物為主,其中大面積的土地種植了葡萄樹與蘋果樹,其中40畝還開發成了觀光湖(一方面可作灌溉用)。

  比如「天下糧倉」江蘇江寧湖熟曾是全國著名糧食生產基地。但如今,「天下糧倉」已經開始花了轉身。湖熟不再只有糧食,田野里搭起的大棚,成為各種蔬菜、水果的溫床了。目前,湖熟已擁有高效設施蔬菜面積3000多畝,茄子、番茄等18個品種獲得國家綠色發展中心A級產品標準認定。湖熟如何完成從「傳統糧倉」到「現代農業」的華麗轉身,湖熟街道黨工委書記宋剛給出了答案。作為江寧區最大的涉農街道,湖熟擁有耕地良田9萬多畝,水產養殖面積5萬餘畝,如何將這近15萬畝土地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呢?根據南京市農委農業「1115」工程要求,到2020年,湖熟街道將擁有高標準良田6.6萬畝(請注意:生產糧食的良田從9萬多畝減少到6.6萬畝了,那麼這些良田用來發展什麼高效經濟呢?),經濟林果1.35萬畝,高效畜牧養殖0.2萬畝,高效水產養殖5.2萬畝,標準化菜地1.9萬畝(答案不言自明)。3年多來,湖熟社區的每畝均效最高達到了20000元,最低也有9000元,是原先畝產的10倍多。由於種糧不富,發展高效經濟的結果是錢多了。但同時揭示:生產糧食的耕地不再生產糧食是發展高效現代農業的公開秘密。

  比如河南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財鑫集團在2008年10月份召開的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中關於三農的會議精神,明確提出可以鼓勵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後,財鑫集團董事長仵樹仁的目標就是流轉集中農業耕地5萬~10萬畝。在2009年剛開始把流轉過來的2000畝土地進行如下分配:1000畝玉米、180畝大豆,其餘的是藥材。「財鑫集團有技術、有規模,相比單個農民,按照預測,我們的玉米收成至少1400斤應該沒有問題,但實際卻沒有那麼高的收益。」李興然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

  李興然甚至說,就目前公司流轉過來的土流規模,實現的效益還不如農民自己種的高。

  在這種條件下,財鑫集團在接著新流轉過來的5000畝不再按原來2000畝土地都種植大豆與玉米,而選擇了附加值更高、收益更好的藥材。

  「啥賺錢我們種啥,現在種藥材賺錢,我打算到秋季種到7000畝藥材,所以,今後絕對不種玉米。」仵樹仁對記者表示,要在秋後改變原來的種植計劃。對於財鑫集團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仵樹仁這樣表示,「全縣160萬土地,完全有可能租過來5萬~10萬畝,我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地主。」

  「我把土地流轉過來,並把它形成產業。在未來,中國肯定會誕生新的農業資本家,而我要做的,就是這個。」仵樹仁進一步解釋說,「土地流轉成規模之後,慢慢將農副產品公司獨立出來,獨立於財鑫集團之外,成立現代農業集團。」

  但是這個可能最新「成為中國最大的地主」的仵樹仁同樣毫無保留把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顯露無遺:「啥賺錢我們種啥,現在種藥材賺錢,我打算到秋季種到7000畝藥材,所以,今後絕對不種玉米。」其言可謂擲地有聲啊!資本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己任,企業的利潤與生存是第一位的。無利可圖或者選擇小利不是資本的本性,尤其對於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來說國家糧食安全完全不是資本的責任與義務。從河南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財鑫集團財鑫集團董事長仵樹仁的「今後絕對不種玉米」表態來看,在目前土地流轉已成為農村土地經營與發展的主要方向,成為不可逆轉的蓬勃發展大趨勢後,我們可以看出隱藏其中的危險因素正日益放大,從河南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財鑫集團董事長仵樹仁的「今後絕對不種玉米」到媒體新近揭露的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從2008年以來,打著城鄉統籌、建設新農村的旗號,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強迫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徵用」協議,大規模「圈佔」耕地,高達萬畝以上進行不可逆轉的房地產開發等等情況來看,情況一旦失控,中國的糧食安全前景堪憂。

  ········

  2008年以來,土地流轉出去以後通過各種方式將耕地原來進糧食生產的活動變成了名目繁多的追求經濟高效益的非糧食生產的經濟活動。也許某些資本或者地方政府能取得一時之局部利益。但在未來幾年內,「誰來養活中國?」必將會成為真正的問題。莫非這個問題的解決要看美國資本利益集團的意願?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土地集中了,規模更大了,如果繼續生產糧食,肯定會提高效益,這對促進糧食生產是有利的。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土地流轉之後,特別是城裡一些工商企業下鄉向農民租地,往往不種糧食了,去發展瓜果蔬菜、鮮花盆景、藥材等。收入顯然是增加了,但畢竟大家不能光吃蔬菜,總要吃糧食,所以這些問題實際上已經給我們提出挑戰。」

  陳錫文主任看到了「挑戰」,而以表示有可能最新「成為中國最大地主」的河南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財鑫集團董事長「今後絕對不種玉米」的仵樹仁和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政府為代表的資本與權力階層已經對陳錫文主任「土地集中了,規模更大了,如果繼續生產糧食,肯定會提高效益,這對促進糧食生產是有利的。」這一善意假設無窮的作出了現實最有力的回應。事實上,如果資本種田生產糧食能獲得滿意的利潤,那麼就無法解釋英、美、法、日尤其是美國等農業效益最高的國家為何要對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進行長期巨額補貼!我們的政策是根據土地效益最大化,追求能與美國競爭的高效農業,根據「土地集中了,規模更大了,如果繼續生產糧食,肯定會提高效益,這對促進糧食生產是有利的」這一判斷制而制定的。也許現在已經出現的事例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本質。而歷史將用時間來檢驗我們的判斷是否正確,我們能否承受用歷史來檢驗會付出的代價?政策難免會有失誤,但亡羊補牢,尤未晚矣!

——來源:凱迪社區

推薦閱讀:

中日關係未來走向
未來十年的媒體變革方向——掌握消費升級 , 抓住主流人群
年華,零落在未來
胡杏兒為未來婆婆賀壽 與男友龍年結婚被看好
腳有這樣特徵的人,即使此刻一窮二白,未來也會發大財!

TAG:中國 | 未來 | 糧食 | 危機 | 糧食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