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紅色巨獸

雄魂

作為傳統的海軍強國,沙俄為打造大型主力艦,可謂不遺餘力。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聲中,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繼承了前輩的豐富遺產,其中就包括為數眾多的巨型戰列艦。然而,由於諸多原因,蘇聯在建國後,一直將絕大部分的寶貴資源用於打造陸軍和空軍,對海軍的發展和建設,卻漠不關心。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後,紅色帝國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終於幡然醒悟,決定建立一支實力不俗的遠洋海軍。

當時,正值蘇德關係蜜月期,蘇聯的如意算盤是,儘可能多地利用德國的先進技術,以促進新型大洋巨擘的誕生,而其中的翹楚,就包括本文的主角——「喀琅施塔德」級戰列巡洋艦。然而,深受命運嘲諷的是,該級海上巨無霸卻生不逢時。1941年6月22日,納粹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閃電戰的凌厲攻勢,大舉進攻蘇聯。於是,剛開工不久的「喀琅施塔德」級戰巡,便只能遺憾地停止建造,並於戰後解體。不過,儘管這兩艘紅色巨獸最終未能真正服役,但其獨具一格的設計、先進的性能參數,卻足以令世人側目。因此,追溯「喀琅施塔德」級短暫的一生,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回味與研究。

一波多折的設計過程

「喀琅施塔德」級戰列巡洋艦設計方案(又被稱為「69號工程」)的問世,要探尋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1922年,眾多列強在美國首都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約國並不包括蘇聯),規定各國的新建巡洋艦,其排水量不能超過1萬噸。得知上述消息後,蘇聯紅海軍欲打造一款「大型巡洋艦」,以對其它潛在敵人的條約巡洋艦構成絕對優勢。在此背景下,「喀琅施塔德」級,便橫空出世了。

1935年底,數個設計方案被提交,但是紅海軍對它們並不滿意,全部回絕掉了。1936年初,相關部門欲尋求另一款設計,要求新艦的排水量為23 000噸,裝備254毫米口徑的主炮,該項目最終被命名為「22號工程」。但是,這個方案在蘇聯開始於1936年中期同英國談判,並於1937年簽訂了《英蘇海軍噸位條約》後被放棄,同時蘇聯遵守《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中將戰列艦排水量限制在35 000噸以內的明文規定。當時,蘇聯致力於一個研發小型戰列艦的方案(被稱為「B」型戰列艦),以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服役。在經過激烈討論後,蘇聯海軍做出了縮小其尺寸的決定,與「22號工程」的大型巡洋艦相類似,於是取消了後者的方案。「B」型戰列艦被重新指定為「25號工程」,它的任務是摧毀條約巡洋艦和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在對戰艦的裝甲防護和機械布局做出了重大修改後,「25號工程」於1937年中期被接受,最終訂購了4艘,在1937年末和1938年初開始建造。然而,上述動工的決定下達後不久,殃及全國的「大清洗」運動便降臨了,並在1937年8月禍害到了海軍部門。結果,該級艦的兩名設計師被逮捕,並於一年後遭處決。令人萬分遺憾的是,「25號工程」的設計被取消,而表面原因是,這款戰艦與外國的同級別對手相比,顯得過於弱小。在嘗試一種加裝更大口徑主炮的設計之後,這個計劃於1938年被取消。

然而,蘇聯紅海軍仍然迫切需要一款大型的新式高速戰艦,以有效應對敵方巡洋艦造成的威脅,於是將原有的項目重新定名為「69號工程」。俄國人朝思暮想地欲得到一款標準排水量不超過23 000噸,最大航速高達34節,並搭載9門254毫米主炮的戰列巡洋艦。但是,在特定的噸位下,上述要求被證明過於野心勃勃,於是一款將排水量增至26 200噸的改進設計方案,於1938年6月被提交給了上級部門。不過,到此時,有關德國海軍新銳戰巡「沙恩霍斯特」級的設計細節,變得可以提供了,而俄國人認為「69號工程」的性能要遜於前者。於是,蘇聯國防委員會將規劃中的戰艦的標準排水量,進一步大幅提高至31 000噸,同時規定搭載9門305毫米(12英寸)主炮,擁有250毫米厚的主裝甲帶,最大航速能達到31~32節。修改的設計方案於同年10月完成,其假想敵是日本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還包括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蘇聯的海軍造船部門考慮到,原有的130毫米副炮的口徑太小,而且炮塔、指揮塔和前部橫向防水艙壁的裝甲厚度太薄。於是,一個經過修訂的、標準排水量為35 000噸、搭載152毫米副炮及增設附加裝甲的新設計,在1939年1月,被提交給了蘇聯國防委員會。

◎法國海軍的「敦刻爾克」號戰列巡洋艦,它的實力將超過後起的「喀琅施塔德」級

該計劃獲得了通過,並且開始進行有關基本概念的細節設計工作。對該級艦的要求是,其作戰性能必須超過德國海軍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而航速則要快過「俾斯麥」級戰列艦(即打得贏航速高的對手,同時還能跑得過無法戰勝的敵人)。此時,「69號工程」的水平防護指標得到修改,即可以抵禦重達500千克的航空炸彈的打擊。由於500千克航彈能夠穿透40毫米厚的上甲板和50毫米厚的中甲板,並在主裝甲甲板上爆炸,因此新艦的中甲板裝甲厚度必須至少達到90毫米,而下甲板則用來抗住炸彈破片的侵徹。此外,這還意味著主裝甲帶要向上延伸,而與主水平甲板相連接。蘇聯國防委員會於1939年7月13日批准了設計草圖,而細節的設計,直到1940年4月12日才獲得通過。不過,在此之前,對前兩艘該級艦的建造(「喀琅施塔德」號和「塞瓦斯托波爾」號),則已經開始了。

在選擇多大口徑的主炮時,也是頗費了一番周折的。此時,很明顯的是,305毫米主炮及其碩大炮塔的製造,已經嚴重落後於進度表了。無奈中,斯大林只好在1940年2月8日,態度懇切地詢問德國代表,說是否可以為「69號工程」,用三聯裝283毫米(11.1英寸)主炮塔來代替三聯裝305毫米主炮塔。德方人員則回復說,斯大林急需的炮塔目前缺貨,不過可以製造新的出來。蘇聯最高領導人之後又要求,想用380毫米(15英寸)的巨炮來代替。這次,德國人則表明,他們需要時間,以回國檢查艦炮的技術細節。當時,克虜伯公司手頭還有6座未完工的炮塔,它們原來是在戰爭爆發前,計劃重新安裝到「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上的。但是當二戰降臨到歐洲大陸後,該方案就迅速被取消了,原因是納粹沒有足夠預算在戰時給主力艦安裝這麼大口徑的主炮。2月底,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一份關於12門380毫米巨炮和6座主炮塔的初步購買合同,其時間在任何其它可能的研究方案(為主炮尋找是否存在合適的替代產品)出爐之前。造船軍需部於4月17日報告道,購買火炮是具備可行性的,蘇德雙方的相關協議在1940年11月達成,主炮的交付時間從1941年10月開始,並一直持續到1943年3月28日。訂單還包括購買10米測距儀和直徑1.5米的探照燈。

蘇聯方面從來沒有獲得重新設計的該級艦的炮座和彈藥庫的詳細數據,但是他們知道380毫米炮座的直徑是要大於305毫米炮座的,同時前者的高度還要超過俄國的炮塔。因此,二號主炮塔要明顯高過一號主炮塔,而指揮塔的高度又要顯著超過二號主炮塔。與之相類似的是,三號主炮塔後面的37毫米防空炮,其高度也被增加了。新式主炮塔需要更加強勁的電力來驅動,這意味著渦輪發電機的最大輸出功率需增至1 300千瓦。所有的這些改進,使得這款新銳戰巡的排水量上升了1 000噸,並且相關的設計草圖於1940年10月16日完成,被命名為「69-Ⅰ號工程」,儘管俄國人依舊缺乏炮座和彈藥庫的設計數據。該方案於1941年2月1日,遞交給了蘇聯國防委員會,但是其設計直到同年4月10日,才獲得正式通過。其詳細的設計本應於1941年10月15日大功告成,但當德軍在同年6月22日發動侵蘇戰爭後,上述的一切黃粱美夢就都泡湯了。

總體布局

「69號工程」級戰列巡洋艦的全長為250.5米,水線長240米,全寬31.6米,滿載狀態下吃水為9.45米深。它們的標準排水量為35 240噸,滿載排水量為41 539噸。兩艘「69-Ⅰ號工程」級戰巡的標準排水量提升至36 250噸,滿載排水量增加到42 831噸,滿載狀態下吃水則加深到9.7米。此時,這兩艘巨艦的水線長將小幅增至242.1米,原因是附加吃水深度,使鋒利的傾斜艦艏和勺狀艦艉更加淹沒在水線以下。相比前者,後者的航速保持相同,因為更深的吃水被效率更高的推進器所抵消。在正常情況下,「喀琅施塔德」級的載員數量為1 819人。

「喀琅施塔德」級的船體設計,賦予其0.61的方形係數(水

線以下的排水體積與該水線對應的船長、船寬和吃水深度構成的長方體體積之比)。相比法國「敦刻爾克」級的0.54,、德國「O」級的0.52和美國「阿拉斯加」級的0.5266,俄國新式戰巡在此方面的性能上,確實顯得遜色。這意味著,需要更大的功率,才能獲得合適的航速。斯大林決定「69號工程」的戰艦,使用三具螺旋槳,這將增大軸負荷,並降低推進效率。但其優點是,該布局能縮短裝甲堡的長度,同時減少總體的排水量。「喀琅施塔德」級鉚接而成的艦體,被精心劃分為24個橫向水密隔艙,於裝甲堡處設有縱向肋架結構,還在裝甲堡的前部和後部結構部位,採用橫向肋架式設計。該級艦的橫穩心(穩心是船正浮時的浮力作用線與微傾後的浮力作用線的交點,船橫傾時的穩心稱橫穩心)高度為2.8米(搭載305毫米主炮時),或為2.58米(裝備380毫米主炮時)。其戰術轉向直徑為1 200米。「喀琅施塔德」級戰列巡洋艦還攜帶兩架KOR-2型水上飛機,它們通過安裝在兩根巨大煙囪之間的彈射器彈射升空。

強大火力

◎「69號工程」的內部結構剖視圖,其設計風格和德式戰艦非常類似

「喀琅施塔德」級的主要武器為3座由電力驅動的MK-15型三聯裝主炮塔,每座搭載3門B-50型54倍口徑305毫米巨炮,其基於「25號工程」大型巡洋艦的MK-2主炮塔設計而來。主炮的最大仰角為+45°,最大俯角為-3°。它們的固定裝彈角度為6°,依據俯仰角的變化,巨炮的平均最高射速為2.36~3.24發/分。主炮塔能以5.1度/秒的速度進行旋轉,炮管的垂直俯仰速度為10度/秒,每門主炮備彈100發。「喀琅施塔德」級發射重達470千克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為900米/秒,最大射程可以達到驚人的47 580米。

該級戰列巡洋艦的次要武器包括8門57倍口徑B-38型152毫米副炮,它們安裝在4座雙聯裝MK-4型炮塔中,這些炮塔集中在上層建築的前部末端。前面的副炮塔在內側,並且位於外側副炮塔的上部,如此一來,便賦予上述炮塔良好的射界。火炮的最大俯仰角為-5°~+45°,在8°的固定角度裝填炮彈。根據火炮仰角的不同,其最高射速範圍為4.8~7.5發/分。副炮塔能以13度/秒的速度水平旋轉,每門火炮的垂直俯仰速度則為6度/分。它們發射重55千克的炮彈,炮口初速為950米/秒,最大射程為30 000米。

重型防空炮包括8門56倍口徑100毫米的B-34型高平兩用炮,它們安裝在4座雙聯裝MZ-16炮塔里,布置在上層建築的末端。這些火炮的最大仰角為+85°,最大俯角為-8°。高炮炮塔能夠以12度/秒的速度旋轉,炮管能以10度/秒的速率進行上下俯仰。它們發射重15.6千克的高爆炮彈,炮口初速為895米/秒。在攻擊水面艦艇時,最大射程為22 241米;對付空中目標時,最大射高為9 895米(裝定時引信)。

該級艦的輕型防空武器為6座四聯裝37毫米70-K型高炮,安裝在46-K型炮架上。其中,兩座炮架並排布置在前部煙囪處,兩座位於尾部煙囪的後面,剩下的兩座則以背負式的布局,位於尾部上層建築的中心線上(高度在後部主炮塔以上)。最初,蘇聯設計師計劃安裝7座37毫米高炮,但在1940年初,位於指揮塔上的一座該型高炮,被100毫米火炮的指揮儀所代替(當時海軍意識到上層建築擠佔了其它火炮測距儀的空間)。輕型防空炮發射0.732千克重的炮彈,初速為880米/秒,對飛機的有效射程為4 000米。

作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內容中的一部分,德國方面賣給了蘇聯12門52倍口徑SKC/34型380毫米巨型艦炮和配套的Drh LC/34型主炮塔。它們的最大俯仰角為-5.5°~+30°,固定裝彈角為2.5°,平均最大射速為2.3發/分。這款主炮塔的水平旋轉速度為5度/秒,火炮的高低俯仰速度為6度/秒。其最大射程為36 520米,在發射重800千克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為820米/秒。

火控系統

兩台KDP-8-Ⅲ型火控指揮儀用於控制主要武器。它們配有兩部8米立體測距儀,其中一部能夠跟蹤目標,另一部則可以根據己方發射的炮彈落水點,而測算出與敵艦的距離。它們安裝在後部上層建築的頂端,以及高聳的桅杆。兩台KDP-4t-Ⅱ型指揮儀,各自配備兩部4米測距儀,以控制次要武器(副炮)。至於高平兩用炮,則用兩台(後來增加到三台)穩定式指揮儀進行控制,每台配備有3米測距儀。

堅盔厚甲

由於是重視火力和機動性的戰列巡洋艦,因此「喀琅施塔德」級的裝甲防護相對較弱。它的主裝甲帶厚230毫米,朝下端逐漸變薄,並內傾6°。按照原來的設計,該級艦的主裝甲帶高出水線5米,並向水線以下延伸1.6米,其全長為185米,保護著76.8%長的水線。在主裝甲帶之前,是20毫米厚的鋼板,並向前擴展至艦艏。巨艦的前部橫向防水艙壁的裝甲厚330毫米,後部橫向防水艙壁則厚275毫米。至於水平防護,上甲板只敷設了14毫米厚的輕甲,以觸發炸彈的引信。而主裝甲甲板,位於主裝甲帶的頂部,厚度為90毫米,下面還增設了一層30毫米厚的鋼板,以抵禦炸彈或炮彈產生的碎片。「喀琅施塔德」級的水下防護是一款美式風格的設計,其布置的防雷突出部和4層防雷艙壁,能夠抗住500千克的TNT爆炸。防魚雷系統覆蓋著戰艦全長的61.5%,其總深度為6米,但隨著艦體向兩端變窄,它的艦艏和艦艉處的水下防護系統,厚度則降至4米。

「喀琅施塔德」級的主炮塔正面和後部裝甲厚度為305毫米,側面和頂部則為125毫米。炮座由330毫米厚的鋼板保護。副炮塔的正面裝甲厚100毫米,側面和頂部為50毫米,其炮座敷設有75毫米厚的鋼板。雙用途火炮的炮架擁有50毫米厚的裝甲,其炮座處的鋼板厚40毫米。指揮塔的側面裝甲厚330毫米,頂部為125毫米,其通信管道的裝甲為230毫米,並一直向下延伸至裝甲甲板。此外,海軍上將的艦橋處有50毫米的鋼板保護。每台指揮儀和37毫米輕型高炮,則覆蓋有14毫米厚的輕甲。甲板以上的整個煙囪側面,其裝甲厚度為20毫米,發煙器處也設置有50毫米的裝甲鋼板。

澎湃動力

作為一款獵殺敵方重巡洋艦的大型戰艦,高航速是性能要求中的重中之重。該級艦的前部鍋爐艙容納了8台鍋爐,驅動兩具平行的推進螺旋槳。第二個鍋爐艙內安裝有4台鍋爐,驅動中間的一具螺旋槳(總共有3具螺旋槳)。「喀琅施塔特」級戰巡搭載一組單級減速、外加推力減速的齒輪傳動式蒸汽輪機,這款動力裝置採用了進口的勃朗-包維利電機工程公司的設計(與「蘇聯」級戰列艦共享)。但是在德國人入侵之前,位於哈爾科夫的工廠卻從來沒有製造出一台發動機。上述高效率的動力機械,可以爆發出高達210 000匹馬力的驚人功率!12台7u-bis式水管鍋爐的工作壓力為37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溫度為380攝氏度。此外,還有兩台更小型的鍋爐為港口作業服務,並向輔助機械提供動力。

「喀琅施塔德」級戰列巡洋艦的最高航速預計為32節。該級艦正常的燃油搭載量為2 920噸,在全速航行狀態下,續航力估計只能達到1 100海里。其最大燃料儲量為5 570噸,能令戰艦的活動半徑大幅提升至8 300海里。在速度為16.5節時,「喀琅施塔德」級可航行6 900海里遠。

無果而終的建造

蘇聯的造船和相關工業部門,被證明沒有能力同時興建4艘「蘇聯」級戰列艦和「喀琅施塔德」級戰列巡洋艦。在1938年之前,蘇聯建造的最大戰艦是標準排水量為8 000噸的「基洛夫」級輕巡洋艦,即使這樣,它們還是遭遇了大量的困難。即便如此,當做出裝備新型戰艦的決定和計劃時,紅色帝國的領導人仍然傾向於忽視製造中的技術問題。位於列寧格勒和尼古拉耶夫的造船廠,其配備的工人數量比預期中的要少一半以上。1939—1940年,殘酷的事實證明,造船的鋼材供應短缺,大量的批量產品報廢了,因為它們不符合性能要求。在1939年,蘇聯一次試圖向美國進口14 225噸鋼板和裝甲型材的努力付諸東流了,原因可能是因為蘇聯於1939年9月17日入侵了波蘭,從而受到了美國的制裁。1940年,製造裝甲鋼板的問題變得愈發嚴重,工廠只交付了27 438噸相關產品,且預計會出現多達30%~40%的殘次品。此外,生產裝甲板的工廠被證明無法製造出厚度超過230毫米(這正是「喀琅施塔德」級戰巡的舷側主裝甲帶厚度)的表面滲碳硬化鋼,於是只好用所有厚度超過200毫米的表面熱處理硬化鋼(抗彈性能相比前者更加低劣)來代替。

機械問題很可能會導致該級艦的交付時間推遲到1943—1944年。在1941年6月德軍入侵之前,哈爾科夫渦輪發電機工廠從沒有製造出一台蒸汽輪機。另一個問題是,「喀琅施塔德」級搭載的305毫米主炮及其炮塔的生產,同樣遇到了延遲,原因是兵工廠給予製造「蘇聯」級戰列艦406毫米主炮以更高的優先權。直到德國人進犯時,上述兩款巨炮的模型都還沒有製造出來。至於口徑更小的152毫米和100毫米火炮,其處境也沒有比主炮好多少。到1944年6月22日,這些次要武器依舊沒有完工,並且所有上述建造項目都被迅速取消了。

「喀琅施塔德」級戰列巡洋艦原本打算於1939年9月1日鋪設龍骨,但推遲至11月,以允許對船塢進行改進升級。在1939年8月的建造項目中,總共計劃建造16艘該級戰巡,但到了1940年7月,蘇聯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便大幅縮水至4艘,3個月過後,即當年10月,又進一步削減至2艘。這些現象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蘇聯政府和相關部門根本就沒有對任何大規模的海軍造艦項目做好充分準備。針對本文主角的建造,在納粹發動蘇德戰爭後便馬上停止了,可謂胎死腹中。

首艦「喀琅施塔德」號,在位於列寧格勒的海軍部造船廠里建造。這艘巨艦於1939年11月30日鋪設龍骨,當德國人大舉入侵時,它的完工進度僅為10.6%。在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喀琅施塔德」號艦體材料的一部分,用來生產其它船隻,以及修建防禦工事。它的建造本可以在戰爭結束後大功告成,有人建議將其改裝成一艘航空母艦,或是一艘捕鯨艦隊的基地母船,不過均被否決。1947年3月24日,政府命令將其拆解,解體工作隨即開始,在次年完成。

第二艘戰巡「塞瓦斯托波爾」號,在位於尼古拉耶夫的61名公社社員船塢內建造。它於1939年11月5日鋪設龍骨,到1941年6月22日,其預計的完工進度為11.6%。同年底,這艘紅色巨獸在尼古拉耶夫被德軍繳獲。不過,德國人並沒有在這艘未完工的戰巡上大動干戈,除了使用它艦體上的一些鋼材來修建防禦陣地外,還用船將其中若干材料運到了德國本土。在德軍於二戰末期撤離這座城市之前,侵略者用炸藥破壞了「塞瓦斯托波爾」號的艦體,使其結構蒙受了不可修復的損傷。它與「喀琅施塔德」號一樣,於1947年3月24日依據命令被拆解。[編輯/山水]

推薦閱讀:

紅色帶帽小披肩 | 編織人生論壇
雅怡玫紅色雪貂衣教程
紅色油墨素材圖片免費下載
希臘風 紅色單肩晚禮服新娘敬酒服伴娘禮服
? 據說新年的好運氣從紅色單品開始!(內含紅包)

TAG:遺忘 | 紅色 | 巨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