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重視家族遺傳性腫瘤,重視BRCA1/2基因突變檢測
每年4月15日-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簡稱「4.15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是由中國抗癌協會1995年倡導發起的。2017年是第23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本次宣傳周主題為「科學抗癌,關愛生命」。
近年來婦科腫瘤發病率上升迅速,並有年輕化趨勢,每年乳腺癌新發數量和死亡數量分別佔全世界的12.2%和9.6%,婦科腫瘤已成為中國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早期的發現對婦科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與生存質量具有巨大裨益,而比發現早期婦科腫瘤的意義更為深遠的是發現婦科腫瘤的病因。研究發現,BRCA1/2基因突變是導致乳腺癌、卵巢癌發生的病因之一。
貝瑞和康推出的昂科益BRCA1/2全外顯子基因突變檢測,依託高通量測序技術,全面覆蓋BRCA1和BRCA2基因的全部48個編碼外顯子序列,檢測位點數超過16000個,不僅可以檢測已知致病性突變,還可以檢測出中國人群中特有的新發突變。同時,依託自有的40萬中國人群基因組資料庫和萬例中國乳腺癌患者資料庫,對檢測結果進行的臨床注釋更準確,解讀更權威,是真正符合中國人遺傳特性的BRCA1/2基因檢測。
此外,該檢測以口腔拭子採集口腔脫落細胞,便捷易操作。報告周期短,可在實驗室收到樣本後14個工作日出具檢測報告。
讓我們一起分享來自成都的患者陳某及直系親屬獲益於BRCA1/2全外顯子基因突變檢測的臨床案例。
患者臨床信息
患者陳某A(II4,51周歲),先證者,50周歲時確診為左側卵巢癌,接受左側卵巢及子宮附件切除術,正在接受化療。
患者陳某B(II6,45周歲),陳某A的胞妹,在陳某A確診後兩年被診斷為原發性乳腺癌和左側卵巢癌,正在接受乳腺、左側卵巢及子宮附件切除術。
主治醫生與前來探望陳某B的陳某A溝通,得知她們的母親早年因卵巢癌去世,高度懷疑其家族存在遺傳性腫瘤相關基因突變。依據《NCCN臨床實踐指南:遺傳/家族性高風險評估:乳腺癌和卵巢癌》,主治醫生建議陳某A及其直系血親均接受BRCA1/2全外顯子基因突變檢測。
檢測結果
BRCA1/2全外顯子基因突變檢測結果發現,陳某A攜帶BRCA1基因突變,其胞妹陳某B和胞姐陳某C(II2,53周歲)也攜帶相同的BRCA1基因突變,而其女李某(III2,25周歲)則沒有攜帶該基因突變。
結果解讀
陳某A、B和C均攜帶的致病基因突變NM_007294.3:c.66dupA(p.Glu23Argfs)是BRCA1基因NM_007294.3轉錄本第66位鹼基腺嘌呤重複插入,導致其編碼蛋白質(NP_009225.1)的第23位氨基酸殘基谷氨酸突變為精氨酸,並發生移碼突變。
該類型基因突變的攜帶者到70歲時患乳腺癌的累積風險約為37.9%,患卵巢癌的累積風險約為39%,術後5年乳腺癌複發風險約為27%,並且攜帶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50%的概率會攜帶相同基因突變。
此外,攜帶該類型突變也意味著對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製劑如奧拉帕尼靶向治療敏感。
臨床建議
陳某A(II4,51周歲)、陳某B(II6,45周歲)
二者均為攜帶BRCA1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可選擇PARP抑製劑奧拉帕尼靶向治療。
陳某B除卵巢癌外,還患有原發性乳腺癌,如需術前新輔助化療可首選蒽環類藥物;並且由於BRCA1基因突變導致的對側乳腺癌患病風險升高,需密切關注未患病側乳房的健康,必要時可採取預防性對側乳腺切除。
陳某C(II2,53周歲)
攜帶BRCA1基因突變,雖然目前尚未患病,但存在較高乳腺癌和卵巢癌風險,需提早採取措施預防乳腺癌和卵巢癌發生。
陳某B的女兒李某(III2,25周歲)
沒有攜帶基因突變,發病風險與一般人群相似,遵循一般人群的防癌措施即可。
昂科益BRCA1/2全外顯子基因突變檢測適用人群
全部的乳腺癌、卵巢癌患者,尤其是
全部的乳腺癌、卵巢癌患者,尤其是
家族中存在已知BRCA1/2基因突變
具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早發性乳腺癌患者(≤45歲)
雙側乳腺癌患者(≤50歲,至少兩個原發病灶)
三陰性乳腺癌患者 (≤60歲)
男性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卵巢癌高危人群
家族中存在已知BRCA1/2基因突變
具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
良性乳腺腫瘤患者
乳腺增生患者
個人或家族具有其他腫瘤的病史,如前列腺癌、胰腺癌
乳腺組織出現早期病變的人群
預防醫學推薦檢測人群
肥胖人群
年齡小於65歲的人群
未生育人群
既往有激素治療史的人群
既往有害化學物質接觸史的人群
推薦閱讀:
※古董物理檢測哪裡最權威
※必修字音字形過關檢測
※明確引起高血壓的原因,這五項檢測你必須知道!
※權威機構發布指南,詳解乳腺癌卵巢癌基因檢測如何進行
※檢測H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