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東溝海戰後,李中堂「保船避戰」錯了嗎?
李鴻章
在甲午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官兵浴血奮戰、戰鬥到最後一刻,迫使日軍企圖圍殲大清海軍主力的計劃破產,不過由於裝備老化、長年得不到補充,最終還是元氣大傷。此戰之後,「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覆滅了。
關於這支水師的命運,直至今天,仍有許多人把它歸結於李鴻章的「保船避戰」,但真的是嗎?
其實,在此次海戰後,北洋水師的五艘戰艦被擊沉,主力定、鎮艦雖在,但也和倖存的戰艦一樣,都已傷痕纍纍,整支艦隊的戰鬥力值得商榷。而相對於損失較小、原本軍艦總噸位就比北洋水師多的日本聯合艦隊,優勢更明顯。如果再次出戰,結果大家自己想像一下。
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的創建者李中堂,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支耗費自己大量心血的艦隊就此葬送,希望能多保留下一些戰艦作為對日本的戰略威懾,這就是「保船避戰」緣由。希望損失慘重傷的北洋水師利用軍港應對來犯的日本艦隊,為日後的發展多保留下一些種子。這可能是當時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這看似不錯的策略為何最後還是失敗了呢?
關鍵是戰場上是瞬息萬變的,李中堂並沒有親臨前線,只是自己認為應該這樣,並沒有給前線將領更多的根據戰場的變化來發揮自己的指揮才能。
我們來看看李中堂保船避戰電報原文。
1894年9月28日,令丁汝昌「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後專在北洋各要口巡擊,倭猶有忌憚也。」
1894年9月29日,再令丁汝昌「師船速修,擇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張聲勢。」
1894年10月2日,又令丁汝昌速將「定遠」、「鎮遠」修整出海,指出「此二船暫往來威、旅間,日運兵船必不敢深入,關係北洋全局甚大。」
1894年10月6日,電示丁汝昌:「鄙意出海可相機趨避,遙為牽制,彼運兵多船,稍有顧忌,當不敢深入也。」
1894年10月9日,電丁汝昌:「水師六船,何日出巡?須往來旅、灣之間,俾彼大隊運船稍有牽制。」(《李鴻章全集·電稿》
1894年10月28日,電告丁汝昌「相機探進,不必言死拚。」
1894年11月6日,電示丁汝昌:「敵蹤距旅若干里,旅本水師口岸,若船塢有失,船斷不可全毀。」
1894年11月8日,又電丁汝昌:「旅順警急,朝旨嚴催派兵往援,並令章高元八營渡海,唐仁廉赴旅督守。寇在門庭,汝豈能避處成海,坐視潰裂?」
1894年11月22日,旅順失守。11月27日,李鴻章電令丁汝昌等海陸將領:「旅失威益吃緊,灣、旅敵船必來窺撲,諸將領等各有守台之責。若人逃台失,無論逃至何處,定即奏拿正法。……有警時,丁提督應率船出,傍台炮線內合擊,不得出大洋浪戰,致有損失。」
1894年12月25日,電丁汝昌:「昨早成山報:日兵輪一在龍鬚島,有小火輪欲度兵上岸。……應速統現有師船赴龍鬚島、成山一帶巡探,如日船少,即設法驅逐,否則,聽其由後路包抄,則威危,而兵船無駐足之地,弟獲罪更重矣。」
1895年1月13日,又電丁汝昌等將領:「倭如犯威,必以陸隊由後路上岸抄截,而以兵船游弋口外,牽制我師。彼時兵輪當如何布置迎擊,水陸相依,庶無疏失。
1895年1月22日,李鴻章電令丁汝昌:「口外有無敵船?若敵船少,應出擊,多則開往口門,與炮台夾擊。
1895年1月23日,李鴻章電丁汝昌「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台。」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哪是一個優秀戰略家應該做的事?
此外,被李中堂寄予厚望的大清陸軍的表現也讓人失望至極。當時,大清在朝鮮駐軍從漢城一路敗到國內。而國內的駐軍也無法穩住陣腳,多處重要港口要塞失守。日軍以海陸並進攻入了北洋海軍最後的大本營威海衛,致使本可以振興華夏的艦隊最終全軍覆沒。
不過,最後還要說一點。在甲午戰爭中,日本人是傾全國之力來侵略中國,而主持大清作戰的只是李鴻章一人。可以說是,李中堂一人對付全日本。
清政府內鬥到這樣的程度,北洋水師怎能挽回敗局!
(歡迎關注微信號公眾號「新史記」:xsj274)
推薦閱讀:
※智謀如泉涌——天才參謀秋山真之
※CMANO推演:北方煉獄4:巴倫支海驚雷
※參加西沙及南海兩次海戰的502艦被回收拆解(圖)
※珍貴!美國戰地記者拍攝的淮海戰役!
※日本海軍興衰史(三十二):喋血瓜島 山姆大叔再次疏忽大意
TAG: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