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隊的「老弱病殘」絕不是用來吸引火力,和被賣的

精銳部隊的盔甲還有兵器,重量達到幾十斤。要是讓精銳穿上盔甲行軍運動,到了戰場就得累成狗。精銳也十分能吃飯,要是他們自己背了裝備再加上糧食,肯定走不動道了。精銳騎兵要一人兩匹馬,甚至三匹馬,要是讓他們整天照顧戰馬,那就成馬夫了,也就不必睡覺了。

精銳要去攻打城池,但是雲梯以及各種裝備還需要部隊去製作,精銳要守住軍寨,攻破了城池可以讓精銳好好的大搶三天,可是精銳的戰利品總需要有人來背,運輸到後方,搶下的金銀財寶需要賞給精銳,但是剩下的好東西,就需要老弱病殘來收拾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總得需要照顧一下吧!

老弱的炮灰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在干這個。他們他們有一個光榮的稱號,叫做:「輔兵」。

至於用炮灰發起衝鋒,除了道德上的考慮,這也是有難度的。因為炮灰部隊訓練強度不夠,戰鬥意志十分薄弱,敵人發起一個反衝鋒就可以將其打到崩潰,逃命潰敗的人流就會沖亂我方主力的陣地,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

那些「受傷的士兵、老弱病殘」,想當年他們年輕時,也曾跟著將軍們征戰沙場,九死一生。受傷殘疾後,將軍能把他們給一腳踢走嗎?其他士兵會怎麼看,怎麼想?以後怎麼在軍界混?(就像是在趙本山小品里,鴨子怎麼看,大鵝怎麼看?以後怎麼在家禽界混)有了後顧之憂的,打仗就不敢拚命了,所以不到萬分危急的狀況下,將軍們會把受傷殘疾的士兵編入二線的輔兵,給口飯吃,這樣士氣才穩得住。

軍隊往往是殘酷的階級嚴明的組織,雖然有榮譽和上級獎賞和懲罰的傳統,但是紀律制度更加重要,這是一支軍隊的靈魂。近代軍隊的紀律性靠的是教育和訓練形成,在古代卻是殘酷不留情面的軍法!

哪怕是岳家軍,同樣是靠殘酷不留情面的軍法,來達到很高的紀律性,凍死不拆屋,餓死不剽擄。你敢拆屋和剽擄,結果只能是死無葬身之地,而且是屈辱的死,丟人啊!

輔兵當然也是有戰鬥任務的,就算是送死的任務,也是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所做出的無奈舉動,而且任務還是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派往執行,需要嚴格保密的,否則就士氣就垮了。臨了,臨了,還總要坑他們一波的。

當然,古代農民軍和游牧部落的軍隊(典型如蒙古軍)就不是這樣了,

他們會讓老弱病殘打前陣,用來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用意十分的陰險不過也只可能發生在圍城戰中,野戰中就不會讓老弱病殘打頭陣,同理,要是垮了,殘局就不好收拾了。

當然,戰爭需要大量的老百姓,老百姓就要負責運送物資,補給,洗衣做飯,安營紮寨等一系列工作。

木蘭辭里有一種說法,就是花木蘭老爸一把年紀了還被會徵召過去,因為他是退役的老兵,只能算是轉入預備役了。他過來就算不能不能上戰場,但是訓練一下新兵,擔任輔助任務確實足夠了。

中國歷史上的戰例:曹操打仗的時候就經常派大部隊壓到敵方的城牆腳下,然後就會強行收割對方的麥子,捲走所有的物資,要是這些割麥子的都是主力軍,人家從城裡殺出來,你就涼了。

所以當年的情況就是,主力軍穿好盔甲提著兵器等著敵人上門,老百姓還有輔軍上去割走敵人的麥子,各種農作物,以及一切能夠帶走的物資。城裡的人敢出來,主力軍就會上來,不敢出城就只能看著麥子被割走,物資被搶走,就在這乾瞪眼吧。

這些割麥子的輔軍就是「老弱殘兵」,不需要他們有太強的戰鬥力,放在現在他們算是後勤保障人員,前方部隊就靠他們保持戰鬥

推薦閱讀:

古代「神功秘法」大揭秘?(上)
古代人怎麼說話?
為何古代戰爭中糧倉極其重要?戰時所需糧倉竟然是和平時期的十倍
古代的燈籠有什麼用處嗎?
古代經典名人名言

TAG:軍隊 | 古代 | 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