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曉風散文賞析

張曉風散文 賞析( 4篇)

張曉風散文賞析

篇目: 1 春之懷古(詩性散文)

2 摘心(講演記錄)

3 幸虧(二題)

4 高處何所有(贈畢業同學)

一 作者簡介

張曉風(1941- ),女,台灣當代著名散文家。原籍江蘇徐州,生於浙江金華,8歲隨父母赴台。畢業於台灣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系及研究所,留校任教,現為陽明醫學院教授。60年代初開始寫作,廣泛涉足散文、戲劇、小說、兒童文學、詩歌、學術論述領域,創作甚豐並取得顯著成就,蜚聲海內外。但她最出色的作品是散文。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使她獲得了中山國家文藝(散文)獎,遂以散文成名,八十年代以來,致力於散文創作。她的散文,可用學者的深度細讀,因它是那麼深刻;可以孩童的天真翻閱,因它是那麼淺明。她篤信基督,早期作品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她的作品,從風平浪靜而捲入狂風巨浪,從一塵不染而直逼塵世的核心;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又是極富於人道精神的。評論家說她,筆如太陽之熱,如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腕挾風雷,淋漓健筆,剛柔相濟,亦秀亦豪。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步下紅毯之後》、《你還沒有愛過》、《再生緣》、《我在》、《玉想》、《曉風散文集》等,另有《曉風小說集》、《曉風戲劇集》和許多種雜文集行世。

選文一:《春之懷古》

(一) 意蘊分析

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詩性散文。字裡行間流淌著作者對美麗自然的關愛讚賞和對現代文明侵襲踐踏自然的痛惜和譴責。

自然界的春是那麼的風姿綽約,生機勃勃,充滿了詩情畫意。不管是冰消雪融,流泉淙淙,雷響雨落,還是桃花爛漫,柳絮飛揚,百鳥歡唱……,在一個痴愛鍾情於大自然、熱情謳歌自然之美的女作家心目中,都是極有靈性、有情趣、引人遐思,悅人耳目心神的享受。春天的音容笑貌,深深烙印在她心靈的詩箋上,以至她執拗地堅信「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她懷著對自然的那一片深情厚愛,如痴如醉地欣賞著自然之美,謳歌著自然之美。

然而,現代文明那強悍的手腳無情地伸向了大自然,踐踏著大自然。煙囪林立,環境惡化,如詩如畫的春天消逝了,那一份動人的美正離我們遠去。作者為此黯然神傷,滿懷惆悵。她不肯相信無情的現實,堅信春天仍在,要「穿過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去走訪久違的春天。那是一種執著的追尋,更是一種委婉的譴責,深切的懷念。

女作家以優美深情的筆觸,給我們描畫出一塵不染時大自然的嬌容麗姿,詩意地揭示:現代文明造成污染日益嚴重,自然環境正在不斷惡化,許多美景遠離人間,一去不返。愛美的人們只有感傷地追憶憑弔往昔了。

「春之懷古」,流露的是深深的嘆惋吧?

(二) 藝術點評

這是一篇名副其實的「美」文。美在何處?

首先,是豐富奇特的想像。這是張曉風散文的一大特點。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純真的情感去把握和捕捉大自然的美,在輕風流水、花鳥草蟲之間馳騁想像,營造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意境。伴隨著對大自然的讚美,她展開了豐富奇特而又自然貼切的想像,把景物人格化,再不著痕迹地設成譬喻,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她想像成白雪忍俊不禁,出聲朗笑,一路歡歌;春雷響,春雨落,她想像成魯莽的男孩無心惹禍,逗哭了柔弱嬌氣多愁善感的女孩;布穀催春,滿城杜鵑花開,紅艷似火,她想像是被頑皮的鳥兒斗急了,面紅耳赤;清風徐來,柳絮飛揚,她想像是柳樹滿腹才思,在吟誦無人能懂的詩句;桃紅柳綠,春意盎然,她想像是春天率領精銳的部隊在衝鋒陷陣,攻城略地;更妙的是,春鳥在藍天上飛翔、啁啾,她想像是數學家在丈量空間、核算數據;蝴蝶穿行花叢,蜜蜂採花釀蜜,又想像它們是在給花兒點數、編冊;清風拂過樹梢,檐前風鈴叮咚作響,則是人的縱寵、記憶、垂詢……這些想像奇妙無比,把美麗如畫的春天寫活了,給讀者以強烈的美感享受。也只有亦秀亦豪、心靈筆巧的張曉風會有這般豐富迷人的想像力。

張曉風散文的藝術魅力,很大程度上還得益於她那新鮮活脫的詩性文字。她曾說過:「我是非常喜歡用一點新鮮的手法作為文字修辭的辦法」,「刺激一般人的聯想力。」除了主觀推理的想像聯結以外,她還採用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博喻手法,以及排比、對偶、反覆等句式,加強散文的語言節奏,產生感情的遞進,增大抒情力度,誦讀起來很有激情,很有氣勢。她的語言精美雅緻,韻味十足。作者十分注意煉詞造句,化用古文句法,筆下色彩鮮明,充滿動感,如詩如畫。可謂剛健中不失柔美,豪氣中猶存雅韻。

再,就是結構的縝密精巧。短文以「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作為線索貫穿全文,反覆渲染,馳騁想像,盡情鋪寫春之美景,既放得開又能收得攏,枝繁葉茂而主幹分明。結尾呼應中又有深化拓展,一方面易於讀者梳理思路,另一方面也在反覆強調中加深了印象,脈絡十分清晰。

(三) 人生啟悟

這篇美文啟迪我們——

一、珍愛自然,關注生存環境的變化。人類只是地球上萬千生靈中的一分子,不能以愚妄無知的老爺式姿態任意索取身邊的「財富」,肆無忌憚地掠奪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我們應該和周圍的一切和平共處,互相關照。否則,大自然被破壞,回報我們的不僅僅是春天遠去,美景不再,人類也會自食其果,受到戕害,到那時,怎一個「懷古」憑弔了得?

二、「你對生活展開笑容,它也報你以微笑。」以一顆善心、詩心觀察自然,感悟生活,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便美麗如畫,令人馳魂奪魄,生命因而增添了許多樂趣。活著,便是一種享受了。有珍視生命、熱愛生活的土壤,美的種子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張曉風如是。

選文二:《摘心》

(一) 意蘊分析]

這是作家的一篇講演記錄稿。聽眾是一些身患殘疾的青年。講演,屬於熱情洋溢的議論性應用文體,它的成功之處也是妙處在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張曉風講了兩個故事,又談了養花之道——如何栽培矮牽牛、木瓜。她講出了什麼道理呢?

皇帝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畫工,怎樣為自己畫像才算聰明呢?既不誇示自己的殘障,也不隱瞞自己的缺陷,找一個最好的角度表現自己——揚長避短。

作家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身體上的缺憾即使無法克服,也沒什麼不好,體能受限制,心智就格外活躍,因為「如果上帝關了一扇門,他自會另外給你開一面窗。」——缺處有補。

養花之道——「摘心」,又有什麼啟示呢?——生物的本能是愈挫愈勇的。「殘障」如「摘心」,暫時受挫、疼痛,但生命的本能就是用最委婉的方式求得生存和飛揚,天地寬厚仁慈,失去主幹,自有旁干來補足,「摘心」之後,仍有繁花齊開的花季。同樣,殘障不可怕,只要失意不失志,痛苦不自棄,人生照樣有光華燦爛的時候。

(二) 人生啟悟

這道理不僅講給殘疾青年聽,也適於健全的青年,乃至所有的人。「人非完人」,「好事多磨」,我們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缺陷和不足,人生旅途上也難免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打擊,只要抱定「愈挫愈勇」的念頭,學會換一種方式,換一個角度補償,我們的生命之樹就會更加枝繁葉茂。

(三) 藝術點評

這篇講演有如下特點:

一、形象化說理。

張曉風沒有用蒼白空洞的大道理,居高臨下地為殘疾青年「指點迷津」,激勵其自尊自信自強,而是藉助於講故事,談養花之道的委婉方式,曲折自然而又生動形象地啟發他們,去感悟人生,正視「殘障」。可謂循循善誘。這也正體現了作家高超的勸世技巧。讀了這篇文章,誰能不對那兩個故事和矮牽牛的栽培方法印象深刻呢?巧妙的是,其中蘊含的哲理也自然銘記在心了。

二、平易近人,推心置腹。

作為大學教授,台灣十大散文家之一,張曉風享有盛譽,地位極高。她卻一點架子也不擺,謙和平易之極,坦言自己「一直不習慣去指導別人,作權威狀」,願意誠懇地和聽眾交流,「分享心裡所想的東西」。有這樣的出發點,立場很平等,態度很親切,語言很樸素,講得很感人,聽之讀之,如坐春風,如沐春雨。自然她的教誨就能入耳入心,移情動性。這得力於一顆仁慈的愛心,不是表達技巧圓熟所能及的。

選文三:《幸虧》

(一) 意蘊分析

「幸虧」二題,須分述之。

其一,是「幸虧我不是農人」,否則,「我種的莊稼蔬菜價錢會高得驚人,足以讓每一個走出菜場的人傾家蕩產。因為「一粒穀子由種子而秧苗而成稻復成粒的幾世正果里有幾千年相傳的農業智慧以及陽光、沃土,和風細雨的好意。」「其背後除了農人的汗澤以外,也包括軍人的守土有功,使農事能年復一年平安進行,還有運輸業……成本浩大,來之不易呀!怎能不尊同金玉?至於蔬菜瓜果,那是價值連城的珠寶,精美無雙的藝術品,幾乎每一種背後都依附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引人遐想。作者愛美心切,怎會賤價賣掉?

如此看來,作者不是唯利是圖的奸農,也不是搞惡作劇的頑童,而是一個以仁慈寬厚之心珍惜勞動成果、體恤勞動艱辛、懂得欣賞美和愛護美的「愛的天使」。

其二,是「幸虧我不是上帝」,否則,嫉惡如仇,嚴厲苛刻之下,「整個世界都被罰得殘缺了,而人性醜陋依舊,愚魯依舊」。唯有上帝,有無限博大的包容和等待,有仁慈到溺愛程度的疼惜,「世人才能安然擁有能有的一切」,所以,「所有的人都該慶幸——幸虧自己不是上帝」。

這是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勸諭,推崇寬容、仁慈、博愛眾生。

「幸虧」二題,是連理枝上的並蒂花,角度不同,而一脈相承。

(二) 藝術點評

張曉風對大自然,大地上的山川草木,有一種感恩的情感,只有宗教性的虔誠才可以相比擬。

她把有機界、無機界的一切都看作是造物主的神跡,敬為神明,認為都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性格有情感有靈魂的,在她看來,在生命面前,人應持的唯一態度是敬畏和虔誠,崇奉和祭祀,愛護和珍惜。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觀念,具體表現是她隨處流露的物我平等、物物平等。在自然萬物和人創造的文化面前,她的審美態度集中表現為三種最主要的感情:驚喜、悲憫和體恤。這樣,所寫的文章就成了她敬畏生命、敬畏天地、敬畏造物主神跡的靈魂閃耀的詩意記錄了。

張曉風特別喜歡用組詩、組曲的同題協奏方式來結構篇章,以強調「詩」的那種「待興而發『的靈動、自由和活潑。她一般不看重文章章法(照樣渾然天成),而看重整體的協調和內在的一致,在統攝協調的前提下,多多位多側面分散描繪自然與生活。《幸虧》二題即是如此。

著名評論家余光中先生曾指出,張曉風散文藝術的突出手段是豪喻。這是一種詩性的思維,它超越了修辭手法的層面。這是張曉風感受世界的一種方式,是美在她心靈空間的回聲。她常能出奇制勝、不落俗套,以大膽豐富的想像來詮釋自然、感悟生命。她對線條、形體、色彩的敏銳細膩的感知捕捉,絕不亞於職業畫師。我們在《幸虧》中賞析到的汪洋恣肆的豪喻,鮮明地體現了她的散文藝術特色。

(三) 人生啟悟

一、懂得珍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對於大千世界中許多花費了無數人工、心血、智慧等而又普通家常如米麥果蔬的事物,倘若不計成本,坦然接受,乃至任意糟蹋,應該算是一種罪過,按宗教觀的說法。

二、以審美的眼光觀照身邊的事物,則遍地珠玉,滿目璀璨。在張曉風筆下,普通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茄子等也美麗非凡,放射出奪目的光彩,換一個人未必如此,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的心靈和眼光。懂美愛美才能識美。我們應該培養美感,豐富審美素養,善於發現美,讓生活多一點美好和樂趣。

三、呼喚寬容、仁慈和博愛。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世界也並非處處美好。倘若苛求,永無寧日,幸福安在?每個人都應以仁愛寬厚之心包容理解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完美,努力營造出和諧、融洽的人間天堂、心靈聖殿。

藝術點評選文四:《高處何所有》

(一) 意蘊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散文。

閱歷豐富,閱人也睿智的老酋長臨終之際選拔繼承人,三個優秀的年輕人(身強力壯而又智慧過人)在遴選之列。他的測試題目是「儘可能地攀登大山,爬到最高超最凌越的絕頂,再回來講述自己的見聞。這實際上是考驗他們能否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具備真英雄的胸襟、氣度。三個年輕人分別花了三天、一周和一個月的時間,收穫各不一樣:淺嘗輒止只到山麓的「笑生雙靨、衣履光鮮」;半途而廢到達山腰的「神情疲倦,滿臉風霜」;堅持不懈,終至絕頂的,歸來時「一步一蹭,衣不蔽體,發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

「繁花夾道,流泉淙淙,鳥鳴嚶嚶」,那是凡夫俗子的生活境界。只感覺到鳥語花香,便會淹沒在塵世的幸福之中,遺忘掉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感,難成大器;「松林肅穆,禿鷹盤旋」,是奮鬥者途中所見,成就英雄的道路是孤單凄清的漫漫長途,沒有輕歌笑語,只有肅穆與莊嚴。此時駐足不前,則功虧一簣,難成正果;及至人生絕頂,事業高峰,放眼四顧,一無所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天地悠悠,浩茫無際,個人微不足道,如塵沙、草芥。真英雄到此境界,真切地感受到那種人生天地間的渺小感、「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他所擔負的責任之大,他所取得的成績之微不足道,自然就消除了驕矜自負,愈發恭謹勤勉地完成上天所交付他的使命。

(二)借事喻理,振聾發聵。

曉風善講故事,往往意味深長。這一則老酋長選拔繼承人的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竟寄託著人生絕頂「真英雄」的見聞感受。讓人初時迷醉於故事的曲折生動,繼而又為其中所包蘊的人生哲理掩卷深思。沒有指手劃腳、頤指氣使的說教,只有含而不露、引人入勝的娓娓講述。篇末的真抒胸臆乃是水到渠成的情感噴發,感悟結晶,也是哲理的強調與明示。故事中三個年輕人所走過的路,可視作人生三個層次,三種境界,和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譬喻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喻貼切自然,發人深思。別忘了,曉風女士本人即是一位「真英雄」——征服人生高山,登上事業絕頂的成功者。英雄知英雄。這就是她的感悟。

文章雖短小而精悍,故事生動而含義雋永,有詩心有悟性的同學,讀後當會感到耳畔金鐘轟鳴,振聾發聵吧?

(二) 人生啟悟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傷痕,是孤單的長途,以及愈來愈真切的渺小感。」

青春少年,誰不想建功立業,攀登上人生的最高峰?可是,你是否具有真英雄的胸懷、氣度?是否願意付出艱辛?是否能夠忍受孤獨,戰勝寂寞?當你體味到那種真切的渺小感時,你是追悔莫及,縱身凡塵,還是勇擔大任,知難而上?

渴望有所建樹的青年,為了使生命有意義,就要去儘力攀登面前的每一座大山,登上絕頂,一次次體驗真英雄的渺小感、孤獨感。流連於塵世的繁華,懼怕旅途的艱辛,永遠也難以精神涅磐,修成正果。

附部分原文

春之懷古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燉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請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件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樑受盡風欺雪壓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後,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團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汗,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這季節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至於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麼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籮與煙籮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幸虧

似乎常聽人抱怨菜貴,我卻從來不然,甚至聽到怨詞的時候心裡還會暗暗罵一句:「貴什麼貴,算你好命,幸虧沒遇上我當農人,要是我當農人啊,嘿、嘿,你們早就賣不起菜了!」

這樣想的時候,心裡也曾稍稍不安,覺得自己是壞人,是「奸農」。但一會兒又理直氣壯起來,把一本帳重頭算起。

譬如說米,如果是我種的,那是打死也捨不得賣得比珍珠賤價的。古人說「米珠薪桂」,形容物價高,我卻覺得這價錢合理極了,試想一粒穀子是由種子而秧苗而成稻復成粒的幾世正果,那裡面有幾千年相傳的農業智慧,以及陽光、沃土,和風細雨的好意。觀其背後則除了農人的汗澤以外也該包括軍人的守土有功,使農事能一年復一年的平平安安的進行,還有運輸來,使濁水溪畔的水稻能來到我的碗里,說一顆米抵得一顆明珠也沒有什麼可慚愧的吧?何況稻穀熟時一片金黃,當真是包金鑲玉,粒粒有威儀,如果討個黃金或白玉的價格也不為過吧!

所以說,幸虧我不種田,我種的田收的谷非賣這價碼不可!西南水族有則傳說便是寫這求稻種的故事,一路敘來竟是驚天動地的大業了,想來人世間萬花萬草如果遭天劫只准留下一本,恐怕該留的也只是麥子或稻子吧!因此,我每去買米,總覺自己佔了便宜,童話世界裡每有聰明人巧計騙得小仙小妖的金銀珠寶,滿載而歸,成了巨富。我不施一計卻天天占人大便宜,以賤價吃了幾十年尊同金玉的米麥,雖不成巨富,卻使此身有了供養,也該算是賺飽了。故事裡菩薩才有資格被供養呢,我竟也大刺刺地坐吃十方,對佔到的便宜怎能不高興偷笑。

篷到風季,青菜便會大漲,還有一次過年,養菜竟要二百元一斤。菜貴時,報上、電視上、公車上一片怨聲,不知為什麼,我自己硬是罵不出口,心裡還是那句老話,嘿嘿,幸虧我非老圃,否則蕃茄怎可不與瑪瑙等價,小白菜也不必自卑而低於翡翠,茄子難道不比紫水晶漂亮嗎?鮮嫩的甜玉米視同鑲嵌整齊的珍珠也是可以的,新鮮的佛手瓜淺碧透明,佛教徒拿來供奉神膽的,像琥珀一樣美麗,該出多少價錢,你說吧——對這種薦給神明吃都不慚愧的果實!

把豇豆叫「翠蜿蜒」好不好?豌豆仁才是真正的美人「綠珠」,值得用一斛明球來衡其身價,芥菜差不多是青菜世界裡的神木,巍巍然一大堆,那樣厚實的肌理,應該怎麼估值呢?胡蘿蔔如果是我種的,收成的那天,非開它一次「美展」不可,多浪漫多古典且又多寫實的作品啊!鮮紅翠綠的燈籠椒如果是我家采來的,不出一千塊錢休想拿走,一個人如果看這樣漂亮的燈籠椒也不感動於天恩人惠的話,恐怕也只好長夜凄其,什麼其他的燈籠也引渡他不得了。

蹋棵菜是呈輻射狀的祖母綠。牛蒡不妨看作長大長直的人蔘,山藥像泥土中挖出的奇形怪狀的岩石,卻居然可吃。紅菱角更好,是水族,由女孩子劃著古典的小船去摘來的,那份獨特的牛角形包裝該算多少錢才公平?南瓜這種東西去開美展都不夠,應該為它舉行一次魔術表演的,如何一棵小小的種子鋪衍成夢,復又花開蒂落結成往往一個人竟抬不動的大瓜。南瓜是和西方灰姑娘童話並生的,中國神話里則有葫蘆,一個人如果有權利把童話和神話裝在菜藍里拎著走,付多少錢都不算過分吧?

釋迦跌坐在蓮花座上,但我們是凡人,我們坐在餐桌前享受蓮的其它部分,我們吃藕吃蓮子,或者喝荷葉粥,夾荷葉粉蒸肉,相較之下,不也是一份凡俗的權利嗎?故事裡的湘妃哭竹,韓湘子吹一管竹笛,我們卻只管放心的吃竹筍,吃竹葉包的粽子。記得有一次請外國朋友吃飯向他解釋一道「冰糖米藉」的甜點說:「這是用一種可以釀酒的米(糯米),塞在蓮花根(藕)里做的,裡面的糖呢,是一種冰山一樣的糖。」外國人依他們的習慣發出大聲的驚嘆,我居之不疑,因為那一番解釋簡直把我自己都驚動了。

這樣看來,一截藕(記得,它的花是連菩薩也坐得的)應賣什麼價呢?一斤筍(別忘了,它的莖如果鑿上洞,變成笛子是神仙也吹得的)該掛牌多少才公平呢?

所以說,還好,幸虧我不務農,否則,任何人走出菜場恐怕早已傾家蕩產了。

世人應該慶幸,幸虧我不是上帝。

我是小心眼的人間女子,動不動就和人計較。我買東西要盤算,跟學生打分數要計到小數點以後再四捨五入,發現小孩不乖也不免要為打三下打二下而斟酌的,丈夫如果忘了該紀念的日子當然也要半天不理他以示薄懲。

如果讓這樣的人膺任上帝,後果大概是很可慮的。

春天裡,滿山繁櫻,卻有人視而無睹,只顧打開一隻汽水罐,我如果是上帝,準會大吼一聲說:

「這樣的人,也配有眼睛嗎?」

這一來,十萬個花季遊客立時會瞎掉五萬以上,第二天,盲校的校長不免為突然劇增的盲生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幸虧我不是上帝。

閑來無事,我站在雲頭一望,有那麼多五顏六色的工廠污水一一流向淺碧的溪流,我傳下旨意:

「這樣糟蹋大地,讓別人活不成了,我也要讓他活不成。」

第二天,天使檢點人數,一個小小的島上居然死了好幾萬個跟「污水罪」有關的人。

有人電魚,有人毒魚,這種人,留著做什麼,一起弄死算了。

其他的松林中不聞天籟的,留耳何為?抱著嬰兒也不聞乳香的,留鼻何用?從來沒有幫助過人的雙手雙腳廢了也不可惜,從來沒有為陽光和空氣心生感激的人,我就停止他們五分鐘「空氣權」讓他知道厲害。

所以說,還好,幸虧我不是上帝。

世間更有人不自珍惜,或煙酒相殘,或服食迷幻藥,或苟且自誤,或鬱郁無所事事,這樣的人,留智慧何用?不如一律還原成白痴,如此一來不知世間還能剩幾人有頭腦?

我上任後,不消半年,停陽光者有之,停水、停空氣者有之,而且有人缺手,有人斷足,整個世界都被罰得殘缺了。而人性醜陋依舊,愚魯依舊。

讓河流流經好人和壞人的門庭,這是上帝。讓陽光愛撫好人和壞人的肩膀,這是上帝。不管是好人壞人,地心吸力同樣將他們仁慈的留在大地上,這才是上帝的風格,並且不管世人多麼遲鈍蒙昧,春花秋月和朝霞夕彩會永遠不知疲倦的揮霍下去,這才是上帝。

是由於那種包容和等待,那種無所不在的覆罩和承載,以及仁慈到溺愛程度的疼惜,我才安然擁有我能有的一切。

所有的人都該慶幸——幸虧自己不是上帝。

推薦閱讀:

[轉載]散文詩:朝向未來的可能
那時花開花又落(精美散文)
美麗的紅楓秋菊(優美散文)
【三國兩晉散文】葛洪:抱朴子內篇

TAG:散文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