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共舞」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飲 食 共 舞

「飲」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匕勺匙斗升料斛餅餌鹵館曾會飪餞即既嘗旨甚斟食飯飼飴餉餐卿鄉與飽饒饋蝕飢餓饉飾斜斡食族會意。甲骨文字形。右邊是人形,左上邊是人伸著舌頭,左下邊是酒罈(酉)。象人伸舌頭向酒罈飲酒。小篆演變為「飲」,隸書作「飲」。本義:喝。

今,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吟」的本字,表示低聲言語。飲,甲骨文

(手捧

酒罐

(舌頭,品味),表示手捧酒器,品味美酒。

有的甲骨文

將「舌」

寫成

,省去「手」形

。金文

將甲骨文字形中的「舌」

寫成「口」

。篆文

將金文的「口」

寫成「今」

(吟,低語),表示慢悠悠地品味美酒,且喝且吟,陶醉、讚歎。篆文異體字

省去「欠」

。籀文

以「食」

代替「酉」

,表示喝酒與進餐的關係。造字本義:品酒吟嘆。隸書

綜合篆文

與籀文

的兩款字形。會意。

甲骨文字形。右邊是人形,左上邊是人伸著舌頭,左下邊是酒罈(酉)。象人伸舌頭向酒罈飲酒。小篆演變為「飲」,隸書作「飲」。本義:喝。

附 文言版《説文系傳》:酓,酒味苦也。從酉,今聲。附 白話版《説文系傳》:飲,酒味發苦。字形採用「酉」作邊旁,採用「今」作聲旁。

①本義,動詞:品酒吟嘆 yǐn。 飲酒 飲泣 飲料 飲食 飲水思源 飲鴆止渴 /豪飲 痛飲

也。從欠,酓聲。

,古文

,從今、食。——《說文 ·

部》

,古文飲。——《玉篇 · 欠部》

,古文飲。亦作

。——《玉篇 · 食部》君子以飲食宴樂。——《易 · 需》飲酒漿飲,俟於東房。——《儀禮 · 公食禮》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孟子 · 告子上》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史記》子反受而飲之。——《韓非子 · 十過》是以龍宮象闕,興自信心,坐樹

河,還其所息。——清 · 王闓運《衡州西禪寺碑》

②動詞:享受,承受 yǐn。 飲彈 飲恨 飲譽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南朝梁 · 江淹《恨賦》

③名詞:供食用的液體 yǐn。 / 冷飲 熱飲辨四飲之物。——《周禮 · 酒正》司馬子反渴而求飲。——《呂氏春秋 · 權勛》④動詞:給予吃喝yìn。 飲馬 飲羊 飲水 飲牲口 飲馬長江飲之食之,教之誨之。——《詩 · 大雅 · 公劉》中軍置酒飲歸客。——唐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食】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漢字的來歷和演變(金文 )

(甲骨文 )

甲骨文密碼1,、食有可能是指一種禮器~簋,上面的一部分表示器物的蓋,下面表示器物本身,中間的一橫表示盛放的東西。2、食字上述中:神氏受用祭奉的貢品為「享」。是神祇qí 吧3、舊石器時代,剛掌農耕技術的人類只會煮粟類作物,做成類似現在粥的食物,用陶盛著低著頭喝,樣子就像甲骨文的「食」字。後隨烹煮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手抓的乾飯。4、白是指甲的形象,指甲下半部分就是白色。引申為大拇指,老大、最好的意思,如伯、帛、泊 、鉑、皇、分別是人、絲織品、水、金屬、王中的老大或最好的「。 我覺得,食可分解為 口+指甲(食指)+匕(匙)= 口在上,食指把持匙進食在下,就是進食的形象了。5、「白」是「指甲」;「食」是「食指持匙」。【甲骨密碼】食:吞食。【其他解讀】食,甲骨文=(朝下的"口")+(有腳的盛器),中間一橫表示裝在盛器里可以吃的東西,兩點表示唾星,造字本義:津津有味地進餐。有的甲骨文省去兩點唾星。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將盛器的腳部寫成"匕",表示持"匙"進食。

食,甲骨文

(朝下的「口」,表示低頭吃東西)

(有腳的盛器),中間一橫指事符號

表示裝在盛器里可以吃的東西,兩點指事符號

表示唾星,造字本義

:津津有味地進餐。有的甲骨文

省去兩點唾星

。金文

承續甲骨文字形

。篆文

將盛器的腳部寫成「匕」

,表示持「匙」進食。隸書

又將篆文的「匕」

寫成

,變形較大。

在古代,用手直接抓吃粗食為「飯」*;有吃有喝的正餐為「食」;山珍海味的高級享用為「餐」*;神祇受用祭奉的貢品為「享」*。-「食」字的 甲骨密碼

甲骨文食(注意圖中的上下兩種本字有區別)在殷商卜辭中的一期到五期的甲骨文的食字造字結構均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上從A下從豆(見上圖上行)。另一種是上從A下從豆,A的上下有散點非固定意符(見上圖下行)。我一向認為甲骨文是一字一形一義的,所以這兩種造字結構不同的食應該是兩個用途,至少是兩種詞性的食。按照食的造字結構,我們將其分成三個部份討論:一,關於上部的A。我在探討命,舍,倉,今,合,會等甲骨文字時已經考證過,這個A的殷商生活原型是平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民居的草頂。從考古學實證看這種草頂有圓錐形和四棱錐形兩種。其中的四棱錐形的草頂演化為殷商五脊四面坡的宮室屋頂。在本字食的結構中,這個A同樣代表一個「頂」——食器豆的蓋子。這個豆蓋的主要作用是保溫和防雨。豆蓋的形狀根據造字的對比我們知道它是「A」狀的,也就是說它和民居的圓錐形草頂是同樣的形狀,這是食下部從A的造字原理。在山東河南一帶,鍋蓋是用稻草或杞柳編織的,和民居草房的屋頂具有同質性。二,關於下部的豆。豆在殷商時期的主要作用有三種:禮器,食器和燈臺。《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豆用作祭祀的禮器時是用來盛放稷、黍等五穀顆粒的,五穀顆粒一般是生的。因為禮器所盛是用來奉獻給天地祖宗的,所以這類豆在祭祀過程中是不用加蓋的。用於食器的豆就必須要有蓋子。因為食物是預先做好的,必須加上蓋子以保溫,在露天的飯菜還要防止下雨。甲骨文中有兩個字可以作為旁證,這兩個字就是甲骨文「即」和「既」。甲骨文即是一位老人坐在豆的旁邊臉對著這隻豆,本義是即將吃飯;「既」是一位老人坐在豆的旁邊臉轉向身後,本義是吃完了(一說並未吃飽——小食也)。作為燈臺的豆現在無從可考,因為和前兩種豆難以區分開。這個義項後來經過漢字「登」分化成為漢字「燈」。三,散點狀非固定意符。這個散點意符我們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經考證多次,在本字中的散點可以視為豆中食物冒出的熱氣和蒸汽水滴。爲什麽有的食字有散點意符,有的卻沒有呢?我試圖從卜辭里食字的應用上找尋它的規律性:卜辭[例一]:「自旦至食日不雨」(合12)無散點意符卜辭[例二]:「食日至中日不雨」(合12)無散點意符卜辭[例三]:「癸酉貞:日月有食。隹若」(合33694)無散點意符卜辭[例四]:「癸酉貞:日月有食。非若」(合33694)無散點意符卜辭[例五]:「大食其一用就牛」(合29783)有散點意符卜辭[例六]:「食不雨」(合29776)有散點意符卜辭[例七]:「方既食,戍廼伐」(合28000)有散點意符卜辭[例八]:「月一正曰食麥」(合24440)無散點意符上述八例卜辭中,凡有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字均用於吃飯的本義。無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字用於時間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其中例八的「食麥」是殷商人對一月的一種稱呼)。我們可以根據以上八例卜辭對甲骨文食的造字作一個推論:吃飯是直接和熱的飯菜打交道,所以用具象的散點意符表示飯粒、水汽和熱氣。而作為表示時間的大食、小食、食麥,以及表示日食、月食的這樣一些不直接和飯菜接觸的卜辭記載用的就是不加散點意符的甲骨文「食」呢?從目前我查閱的這八例卜辭看確實有這樣的規律。【甲骨文字本義小結】食(加散點意符)的本義:吃飯。食(無散點意符)的本義:表示時間(大食,小食,食麥)、天象(日食,月食)等。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食,一米也。從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從食。附 白話版《說文解字》:食,一粒米。字形採用"皀"作邊旁,採用"亼"作聲旁。也有的人說,字形是由"亼、皀"會義。所有與食相關的字,都採用"食"作邊旁。文言文名句摘抄①動詞:津津有味地進餐 shí。 食補 食療食草 食肉食道 食管 食指食客 食量 食相食性 食慾食品 食物食譜食堂 食糖 食鹽 食油 食用 食不甘味 食古不化 / 日食 月食 吞食 自食其言彼月而食,則維其常。------《詩 . 小雅 . 十月之交》自我組爾,三歲食貧。------《詩 . 衛風 . 氓》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易 . 豐》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左傳 . 隱公三年經》食舍肉。------《左傳 . 隱公元年》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管子 . 四時》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 . 齊策四》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戰國策 . 齊策》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 . 梁惠王上》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史記 . 魏公子列傳》②動詞:餵養,宴請 sì。 義項後由"飼"代替。飲之食之,教之誨之。------《詩 . 小雅 . 綿蠻》彼留子國,將其來食。------《詩 . 王風 . 丘中有麻》餉食賓射,共其膳羞之牛。------《周禮 . 地官》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 . 齊策》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史記 . 商君列傳》謹食之,時而獻焉。------唐 . 柳宗元《捕蛇者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唐 . 韓愈《雜記》③名詞:可吃的東西 shí。 / 粗食 美食 副食 主食 狗食 雞食 糧食 麵食 肉食 覓食 剔食 挑食 豐衣足食食,飠米也。------《說文》君子謀道而不謀食。------《論語 . 衛靈公》甘其食,美其服。------《老子》掌王之食飲。------《周禮 . 膳夫》治其糧與其食。------《周禮 . 廩人》共王及後之六食。------《周禮 . 饌人》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 . 隱公元年》籍兵乞食於西周。------《戰國策 . 西周策》食太陰在卯穰。------《史記 . 貨殖列傳》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漢書 . 食貨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 . 諸葛亮傳》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唐 . 白居易《賣炭翁》

共字的演變與含義

共:漢字的來歷和演變

(說文解字 篆體字)

(金文 )

巽:(說文解字 篆體字)

(六書通 篆體字)

饌:(說文解字 篆體字)

(六書通 篆體字)

甲骨文密碼【甲骨密碼】共:兩人依次祈禱。【其他解讀】共,甲骨文

像兩手捧著貴重物品。造字本義:兩人一前一後在祭臺前祈禱。金文字形多樣。有的金文

將甲骨文的"口"寫成"廿"。"共"的"奉禮供拜"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人"另造"供"代替。「共」是「拱」和「供」的本字。共,甲骨文

(左手)

(右手),表示雙手捧著什麼。金文

加「口」

(代物品),像兩手捧著貴重物品。有的金文

代替「口」

。造字本義:以珍品供奉祭神。篆文

將金文的「口」

或「午」

寫成「廿」

。隸書

將篆文的「廿」

寫成「卄」

,將篆文的雙手

寫成

,手形消失。當「共」的「奉禮供拜」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手」另造「拱」、加「人」另造「供」代替。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共,同也。從廿廾。凡共之屬皆從共。古文共。附 白話版《說文解字》:共,一同使勁。字形採用"廿、廾"會義。所有與共相關的字,都採用"共"作邊旁。(說文解字):巽,具也從丌,臣鉉等曰庶物皆具丌以薦之。文言文名句摘抄①動詞:供奉祭品祭神祈禱。 後由"供"代替。不共神祗。------《國語》事之共給。------《國語 . 周語》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左傳》共其羊牲。------《周禮 . 羊人》②動詞:合起來,總計。 共計 / 總共③形容詞:相同的,彼此都具有的。 共同 共通 共識 共性共,同也。------《說文》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 . 公冶長》惟喜康共。------《書 . 盤庚》共帥時。------《禮記 . 內則》共其德也。------《莊子 . 庚桑楚》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孟子 . 滕文公上》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南朝梁 . 吳均《與朱元思書》仁義者,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韓非子 . 外儲說右上》④副詞:一起,一齊。 共產 共事 共處 共存 共度 共和 共生 共犯 共謀 共居 共聚 共棲 共勉 共鳴 共振不能共億。------《左傳 . 隱公十一年》

「舞」字的演變與含義「舞」字的篆體字:

金文大篆體舞字

漢儀小篆體舞字

方正小篆體舞字

經典繁角篆舞字

葉根友新篆舞字

迷你娃娃篆舞字「舞」字的金文:

B08511

B08512「舞」字的甲骨文:

舞的字形解說

甲骨文和金文 : 字像一個人伸開兩手,手執牛尾跳舞的樣子。

甲骨文的「舞」字表示的是一個人雙手各拿一根兒牛尾巴。遠古時,吃飽飯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好不容易捕獵到大型動物後就立即戶外燒烤,吃飽的人們特別興奮,於是抓起吃剩的牛角牛尾巴一通連蹦帶跳連喊帶叫,舞蹈就是這麼誕生的。所以,某些二貨在酒醉飯飽後連唱帶跳地耍酒瘋其實是一種返祖現象。

舞雩三字舞雩,我在《破譯36》中已經考證它是夏商周時期的一種用舞蹈來祈雨的祭祀活動。最近我發現甲骨文中涉及舞雩的甲骨文字還不止一個「舞」字而是三個字:遠古人執牛尾舞蹈習俗遠在夏代甚至夏代以前就有了。《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總禽獸之極;五曰奮五穀;六曰敬天常;七曰建帝功;八曰依天德。」看來這種「牛尾舞」最初並不單純用來祈雨的,而是有著廣泛的祈禱內容的。

圖一甲骨文舞圖一是最常見的甲骨文舞字,其造字是一個男人執牛尾正在舞蹈。這種「執牛尾」大概是暗含著一種對上天的提醒:上天啊!祖先啊!我們每年祭祀獻給你的牛羊你忘記了嗎?到西周時期出現了女人舞雩的作法。《周禮·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周禮·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旱暵則舞雩。」估計這兩種不同性別的舞雩可能是有區別的,從卜辭看,有些舞雩甚至讓老人參加,這應該是遇上最嚴重的旱災了吧:卜辭:「貞:勿呼多老舞」「貞:乎多老[舞]。王占曰:其有雨」(前7·35·2)卜辭:「貞:乎取舞臣」(乙2373)舞臣當是殷商時的司巫一類的官員。破譯這個甲骨文舞在音訓上遇到了一點麻煩,按照該字的寫法應該是從尾從大,本義是男人執牛尾跳舞祈雨。但是,按照會意字的注音規律應該作尾大切wa,和《說文》舞的讀音不合。《說文》:「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後來我找到了圖二的甲骨文字,於是這個字的發音迎刃而解。圖二才是舞雩之舞的規範造字,圖一的造字中省略了雨字頭,是一個甲骨文的簡化字。

圖二甲骨文舞通過對圖二音訓的破解,我發現這個字比圖一多了一個「雨字頭」。造字中出現這個雨字頭並不是祈雨很靈驗,而是說祈雨很虔誠。是舞蹈的男人對著「雨」在祈禱。該字依然是一個會意字,從尾從雨,尾雨切。讀若:wǔ。和後來的《說文》保持了音訓的一致。同時,這兩個字的造字還說明,圖一省略了上部的雨字頭。其實省略了雨字頭的圖一更加符合造字的本義。因為祈雨時現場並不會出現雨,而且祈雨有兩種可能性。加了雨字頭便限定在下雨的範疇,但是實際上很多的舞雩並沒有帶來雨水。圖二甲骨文舞字在卜辭中有這樣兩條:卜辭:「翌日庚其囗乃舞。囗至。來庚有大雨」(粹845)卜辭:「於翌日丙舞。有大雨」在研究過程中我又發現了圖三的甲骨文:

圖三本字待譯該字上從舞下從兩個干。這兩個干在舞者之下,說明這是地面上的東西。它們是什麽東西呢?作用是什麽呢?《說文》:「[乾乾]。平也。象二干對冓。上平也。」段註:「二干古音仍讀如干……干即竿之省。」這個定義說明在祭祀現場應該樹立有兩個柱狀物,這兩個柱狀的物體我們在破譯甲骨文麉(下從龍亦可,讀若jiān。與干古音通)。雙乾的造字是商周人在龍(即龍捲風)出現時祭祀所用的雙祭祀柱。《易經》「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先秦文獻中龍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所以採用了雙壇祭祀表示人類的不偏不倚的敬神的態度和立場。不知道用在旱年祈雨時雙祭祀壇的用意何在?這個造字有其深遠的文化和神學內涵。但是本字記載了殷商時有這樣一種祭祀,具有彌足珍貴的遠古的史料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乾乾]作為一個聲符在後來漢字發展史中創造了許多的形聲字,例如:汧妍研詽麉鳽岍雃井刑形邢鈃等一系列字,它們的發音分別在先韻、清韻、齊韻各部。這一現象說明西周以後創造的大多數的形聲字因為造字的方言產生出不同的韻部;另一個原因是西周之前的殷商夏及遠古的方言造字產生的不同韻部。但是就目前尚存的聲韻史料文獻看,很多的漢字都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造字都是在殷商以後的造字。古文字學者和音韻學家依據《詩經》《易經》《楚辭》劃分的各種聲韻系統對於研究殷商甲骨文的發音並不適用。圖三甲骨文音訓按照上述段注和甲骨文麉的注音看,其音訓當讀若jiān或者gān。其本義應該還是指舞雩,不過祭祀的場景別具一格。圖三這個甲骨文字就其造字特點看應該屬於是右文造字。

《文字源流淺析》上說金文的無(舞)字裡面的口+花枝=馬。也就是一人牽兩馬。人與動物和諧自然舞,從大持尾。說從大持尾,不僅與舞之古文從羽從亡相吻合,舞的發音也源於尾。

「無」與「舞」同源,至篆文分化。「無」與「舞」,甲骨文

像一個人

兩手揮動花枝

。有的甲骨文

在手揮花枝的人

的頭上加「口」

(歌唱),像祭祀者雙手揮著花枝吟唱祝禱。金文

將花枝與手分離,並在兩束花枝

上各加一個「口」

。有的金文字形

淡化「口」形、「手」形,同時加「辵」

(行進),表示在行進中舞蹈祭祀。

在金文字形

基礎上,篆文「舞」加雙足「舛」

寫成

,強調雙足配合雙手,和著樂曲,有節奏地踢踏跳躍;篆文「無」加「亡」

寫成

,加「亡」

(陣亡),強調歌舞儀式的目的是祭奠戰士「陣亡」。造字本義:在祭祀儀式上手揮花枝又唱又跳。隸書

變形較大,人形、手形消失。舞蹈是肢體運動造型藝術,揮手作姿叫「舞」,辟腿跺踢叫「蹈」*。-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

,古文舞從羽亡。附 白話版《說文解字》:舞,快樂地活動手足。「舛」用兩足相背的形象,表示眾人一起踢踏跳躍。字形採用「舛」作邊旁,採用「無」作聲旁。

,這是古文寫法的「舞」字,字形採用「羽、亡」會義,表示頭戴羽飾,祭祀舞蹈,悼念亡靈。

①本義,動詞:手揮花枝又唱又跳。 舞伴 舞娘 舞步 舞姿 舞場 舞池 舞台 舞廳 舞蹈 舞棍 舞客 舞迷 舞會 舞劇 舞曲 舞藝/ 獨舞 跳舞 雙人舞 手舞足蹈 眉飛色舞 載歌載舞請以劍舞。——《史記 · 項羽本紀》留連戲蝶時時舞。——唐 ·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敵存而懼,敵去而舞。——柳宗元《敵戒》

②名詞:按音樂節拍手揮足蹈的藝術活動。 / 編舞 學舞 獨舞 芭蕾舞 民族舞 雙人舞 西洋舞舞,動其容也。——《禮記 · 樂記》樂容曰舞——蔡邕《月令章句》③動詞:有節奏地揮動。 舞棒 舞刀 舞棍 舞劍 舞動 舞龍燈 / 揮舞④動詞:玩弄,耍弄。 舞弊 舞弄 舞文弄墨舞智以御人。——《史記 · 張湯列傳》


推薦閱讀:

為120億產品發「超級身份證」,讓天下產品皆可溯源 | 甲骨文 顧惠波
甲骨文百家姓,貴姓這麼刻寫!
甲骨文所見的大歷史:以「洹」河為坐標鳥瞰殷墟
【或,緎】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甲骨文選讀2】合00001+甲拼133

TAG:飲食 | 文字 | 甲骨文 | 金文 | 含義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