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報道] 城市設計:需求與對策
報道組稿志願者:姜佳男、宋曉雲、董奕彤
2016年5月10日上午9時,2016第四屆清華同衡學術周的第二天關於城市設計:需求與對策的專場在清華同衡16層中庭順利召開。該會議由詳細規劃研究中心承辦。由北京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曉光主持會議。
會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致辭,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副理事長尹稚教授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院長及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詳規中心主任惲爽女士致辭做開場致辭。第二部分為主旨報告部分,由清華同衡詳細規劃的4位所長進行主旨報告;第三部分高端對話環節,邀請各位嘉賓就主持人提出城市設計是否該法定化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進行自由陳述。
面嚮應用的總體城市設計探索與實踐
清華同衡詳細規劃二所所長 高珊
今天我分享對城市總體設計的一些理解。主要提到總體城市設計六個方面的經驗積累和探索,以及一些思考。
總體城市設計在工作歷程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板塊,對其認識來自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在我國以土地資源為核心的規劃體系中,總體城市設計是一個重要的宏觀的空間層面的組成內容,其秉承大尺度和多系統這樣一個特點,也使得其作為宏觀空間決策首要的規劃擺在所有的規劃面前,第三有很強的可視性,易解讀的特點,可以被公眾所廣泛的認知,所以它可以被公眾檢測以及對執政水平進行考量的這樣一個設計方案。我們對總體城市設計的一個認知是城市價值觀的一個空間直觀載體,所面臨的相應策略的推行是其之後要完成的使命。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建設不同類型的城市,而城市展示的風采體現了城市管理的水平。管理是城市建設的必修環節。管理也面臨一些困境:管理目標的複雜性管理部門的多樣性,以及管理流程的確定和不確定性這些特點。那其實在整個管理的需求中呢,能夠是這個城市的價值觀得到更好的實施體現,展現出相應的城況,這是我們所理解的管理層面的核心訴求。在我們進行總體城市設計這十年的過程中,也挺到不同言論,從剛開始的好用到不好用到不能用,我們也在反思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工作內容可能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但我們仔細整理後發現和管理脫節的一個問題。比如我們的城市設計更多的體現願景和理想,很難應對城市的動態和發展。
所以我們需要的總體城市設計的目標應該具有實推性,責權明了,性質具有前後一致的連貫性。所以總體城市設計,其實體現的是城市發展中價值觀的更迭,在空間中一個直接的預設。以上思路來自我們十年來發展的思路的脈絡。
在我們總體城市設計的規划過程中,以五個例子進行劃分,在城鎮化時期兩類不同的總體城市設計,和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時期總體城市設計的思路得到進一步的推演。逐漸的從最開始的完善規劃體系,到城市管理到和管理的同步兼顧,一直到最後的面向實施。
那麼我們在第一個發展階段,是要完善規劃體系階段,我們的技術特點是強化城市特色並且提出技術服務的基本路徑。他所面臨的時代背景是基於十一屆三中全會巨大發展的建設核心並提出改革開放,所以有經濟活躍的二三十年。
第一個階段的核心的使命是解決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發展問題,就是以積極發展為主要導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規模是突飛猛進的。而整個工業行業也得到了巨大的復甦。對於各地方城市建設也進行了巨大的空間格局復甦。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畫地為牢發展無知無畏,城市逐漸失去其特色和可持續的發現機會。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強化城市的核心特色,並且以技術管理的方式併入到管理中,維持城市管理可持續發展。我們所做的第一件事是針對空間領域的補足,規劃城市空間框架,通過多步驟完善城市總體城市設計的認知。在內容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多個空間內含有的技術特點,為城市設計雛形確立一個良好的基礎。第二,結合類型特色效果也是深度挖掘城市特色資源。從文脈與空間的的分類考量角度,及生態持續特色的保證角度體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延續特色的基礎之上,提出相應的管理得方法和要求,並實現與成果相應的對應。保障城市運行的後續依存上也是從技術角度提出了後續管理層面以及落案深化層面要完成的相應使命。
第二階段,整體的技術對接管理的項目實踐。在這個時間內考慮多因素的影響以及管理依據的實際可操性。
這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也是我們經濟發展反思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保障發展為核心導向,因為城鎮化戰略提出後經濟一直保持增速發展,整個的投資情況新舊城的積累經驗也在這個階段爆發。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在這個階段是複雜性非常突出的難度也相應較大。考慮城市設計多因素和管理的切實可行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特點。
在這個階段首先也是從更多的因素角度尤其是現狀建成的可操作性的角度對城市內部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對位疊加。增加了對位型空間因素對空間的評測。第二,整個過程中確保管理的可行性,結合城市形象化和特色化的特點更加多的把這些特點融入到城市設計的可操作中,進行了後續的推演,也為了條件的設置提供了機制。
第三階段:技術與管理同步推進。在這個階段強調管理內容的完整性,管理流程的進程化。在這個階段的背景下面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強調以人為核心和合理配置資源。在城市形象角度提出了經濟實用美觀的相應方針。在這個階段更多解決效果提升的問題所展開的精細發展的一個導向思路。從新審視我們規划行業應有的作為,應該具有更加多的科學合理性,而在整個技術領域也應有更完整的可控性。包括在後續實施管理流程環節有更多的調整和保證。
所以我們在類似的城市設計項目中也進行了相應得嘗試。固原項目中以全要素設計對接管理程序的方式進行應用。以固原項目為例,它是整體城市空間的塑造。那麼對全市域的生存空間提取活動要素提取,從硬體到軟體的兩個層面進行總結和梳理。要素提速之後管理全域化考量角度完成要素的實施和推進。
首先在空間領域:地域管理差異的全要素應對
第二在技術領域:分管理層級應用成果使目標性加強。
第三行政領域:全流程管理程序的完善建議結合固原項目更加強調管理機制的考量。設立了從決策到鑒定到執行的機制。
在整個的行政管理角度,強調能把具體的城市內容進行向下的推演。在不同的管理單元提出不同的行動要點。在城市發展時期,更加強調人文認知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以平谷項目為案例,提出了人文識別的因素。以確立公眾共識並細化實施環為項目根本立意。
首先從人的認知角度塑造城市空間:從自然山水文化記憶等物理空間上的文化認知。並且在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匯總到管理的途徑上。並以人的認知角度塑造城市構建以人的視角出發的城市空間系統。實施推進角度進行管理環節的補足。在我們的管理中法定和非法定內容都作為城市管理依據,在微觀環節如地塊周邊和地塊影響區域的設計其實是有相應的空缺,所以在規劃設計脈絡的責權的環節上對責權的內容進行劃定。使城市設計的所有環節保證規劃思路的完整性。
第四階段:面向實施營造
強化城市發展價值觀的一致性和延續性。這是根據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的出台和規劃目標如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以及對城市形象的進一步提升所要求的解決國家層面的實踐問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城市成為了樣本,在新型城鎮化也會經歷這樣的實踐階段,梳理出新的城市發展模式。
在這個階段強調以「時效發展」為導向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驗證。這個階段強調以人為本的出發,更多時效管理的保證方式,達成所有人對城市價值的全方位共識。形成彰顯特色,以人為本的輔助技術手段,構建剛柔有序,上下銜接的設計管理要求體系,從而保證時效以及實踐的落實。在整個思路方法上,強調城市科學提取其價值觀所在以及這樣的價值觀可以在後續有效的延伸。
在城市內部注重歷史淵源也就是其價值認識的根源,並且運用物理手段對其進行探知和數據化,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判斷。還有在城市從線上線下多元化的公眾參與來實現當世的普遍價值觀認知。從以上兩種方法挖掘從而使得價值觀的延續。
在價值觀延續的角度,首先注重的是城市空間承載中的價值認知導向認定,從宏觀和中觀空間層面進行延續,宏觀層面是面向公眾對城市的共識,中觀層面是為城市定位一個特色化空間,微觀層面是保證規劃實施的總體效果。強調對城市總體特色的提煉,骨架構成更豐富而且感知系統更加人性化,以這樣的空間感知和思維方式來整合方案。
第二,城市空間承載中的價值導向管控並提出空間管控方法。在城市設計過程中強調地、管、人三個方向為體系的基本思路,在人的認知角度劃分不同的思路,在管的角度劃分不同的管理層次,這樣城市裡每塊地就是具體可查的坐標,在這每一塊坐標之上會有每一塊的管理的類型方式,實現有效化的管理手段。最後強調城市空間承載中的價值導向傳承,主要為制定空間管控機制,例如工程項目要與政府的工作內容進行相應的對接,通過解讀政府工作內容從而提醒管理層級,針對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和跟蹤。第二就是結合城市特色的基礎之上,將城市特點的工程任務提升為後續的行動計劃,並制定詳細的流程及成果展示。
第三在保證機制過程中,強調監督和立法的機制,強調設計和研究的機製成形,所以針對重要的城市特色審查強調專業化的審查和監督管理的方法。而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都專業化審查和監督管理的效果。
針對對以上問題的研究,有了新的思考。首先是對總體城市設計的職能再認知。城市營造是有延續性的:從頂層空間決策走向空間落實。第二因為城市營造和推進方式,具有更多方參與的營造:因此後續發展思路為從技術主導走向時政社會關注並加強對空間多意性的理解。
第三,從管理實施角度去考量成果。要順應管理需求的營造:從前置理念走向後續實幹環節。
第四,從城市營造事件去開展思路。要有延續性的城市營造確立城市方向,要有更多方參與的營造突破城市瓶頸,要順應管理需求的營造理順城市脈絡。
以上是對城市總體設計的積累的淺見,我們想像中的城市總體設計有一天會成為設計總體城市。
收縮與整合:基於「營造」理念的城市設計方法研究
清華同衡規劃所三所所長 楊軍
各位嘉賓早上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題目叫「收縮與整合:基於「營造」理念的城市設計方法研究」。城市設計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每一年都得到國家的關注,我們也做了很多項目。在城市設計領域,現在存在一些現象,一方面從制度層面看它是一個非法定規劃,另一方面從內容方面看,它涉及的內容往往非常的寬泛,包括了定位交通功能地下空間甚至海綿城市等等,毫不誇張的說是一個萬金油式規劃。那麼問題就來了,用一個非法定規划去統籌這麼多的內容,那麼它的可實施性確實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
清華從2014年起提出了重回營造的理念,提出營造的本質是針對真實的建設實踐。而不是針對子虛烏有的口號來開展我們的工作。我們可以有目標可以馬上行動,但不能沒有工程的概念。而這個營造概念的背後依託的是清華大學的資源平台,我們作為清華大學的規劃院也理應把清華大學的資源運用到真實的建設實踐中去。以及清華同衡自身,五大板塊三十多個專業分工研究所的組織架構。而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三個主要的實踐項目,看看我們如何基於營造的理念展開城市設計實踐。
第一個是中國微安生態文明的創新園。這個項目源起2011年李克強總理訪問英國的創新園。提出要在中國建造類似的展示綠色低碳創新技術和綜合解決方案的創新園。隨後中英兩國,也就是清華和英國BRE也就是英國創新園的設計建設方簽訂獨家合作協議,已經在去年的六月份開園。而這個項目由中英雙方將近二十個團隊聯合展開設計,目標是在中國建設一個世界級的可以展現在建設領域綠色科技和綠色標準的這麼一個高標準的園區。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園區,我們從設計從營造的角度應該提供什麼?
我們的答案是,首先是一套低衝擊的基礎設施平台。我們充分的利用了原生地形,實行了單位填挖量僅0.28立方米。第二,本土化低維護的種植原則,我們的景觀的造價是周圍公園造價的50%。第三,在雨水方面,利用濕塘和能體現當地工藝的石簍技術,以及它的開放表面能達到98%的曹格系統作為路面,保證雨水最大程度的下滲,在污水方面,我們在污水的源頭採取就近分離的系統,採用了三套管道及三套不同的污水處理設施,保證了污水全部回收利用,實現了污水零外排。當然還利用了周圍大量的建築垃圾,實現了再利用和再生利用。
第二我們是要提供一套基本的信息技術平台。我們在園區的建築層面採用BIM系統,再把這些這些BIM系統組合成一個城市級的ZIM系統,利用綠色生態的感測器我們可以在北京的控制群里實現對當地的水系統進行檢測,能源消耗實時監控以及室內環境的實時監控,而基於這個園區的聯合研究平台,現在已經納入了習近平主席2016年的訪英成果,也得到了央視人民網等多家媒體的廣泛報道。
第二個項目,2009年北京世界園博會的世園小鎮。這是世園會歷史上第一次用原生的村莊去展示主題參與商業。荷蘭村和丹麥村都是後來建的, 在這個的設計當中,我們除了要在形態上展現美麗鄉村外,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把城市設計作為技術平台整合清華大學和農村建設相關科技的研發成果,探索中國理想的鄉村人居環境。清華大學擁有對鄉土聚落長達20年的持續測繪,有持續十年的全國範圍內對農村能源的定量調查,長達20年的對建築環境的監測,也參與了大量的國家標準制定,同時有大量自有專利的產品,比如說可以將秸稈變成可以燃燒的設備,我們將當地的一個機械廠的廠房改造,之後可以裝納這個設備。包括高效的太陽能兩用集熱性技術,我們探討它和農民建築如何深度的結合,包括了解決供水的,污水處理的,包括直接將農村的餐廚垃圾直接變成化肥的技術。我們同時還引入了我們清華自有的智慧導覽系統。最後,我們提供了其實將這些技術真實的結合到建築層面的集成的城市設計手冊,這比我們用一張表現圖更能說明我們是怎麼探索的中國鄉村理想的人居環境。
第三個想和大家重點分享的是,中國重慶前沿科技城項目,我們試圖在一個中國大尺度層面上去探討營造的問題。重慶的前沿科技城位於重慶的北部,國家級新區和兩江新區的核心區,它的定位是中國整個西部開放合作的先導區以及重慶市科技創新的聯動區,它的整個範圍有21平方公里,一期建設範圍是10.2平方公里。從它的特徵來看,整個場地內高差接近300米,非常複雜的地形。第二從整個建設量來看,這是原來的控規,其實建設強度非常高,毛容積率達到1,也就是城市正常的中高強度。第三,他的功能是服務於前沿的科技研發以及創新創意人群,所以它的特徵是面向高端功能的複雜地形中高強度開發,而現在重慶針對這種項目的開發方式基本上是把山推平了來建設,這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同衡針對這個項目組成了一個十幾個團隊組成的大的團隊。同時從工作流程上,我們改變了過去從現狀調研直接多輪方案不同設計的這種工作方式,把它加入到規劃預評估和運營監控評估和規劃後評估這樣的工作模式上就對過去的工作流程進行改造。
首先說規劃預評估階段,這個階段是我們常規都會做的一些現狀分析,但是我們在規劃中加入了海綿城市的預評估,我們通過對場地內三年連續的年徑流模擬,預訂我們的年徑流控制目標是80%,也就是我們開發完的場地和原來的場地對雨水的控制是完全一樣的。同時我們對雨水中的懸浮物的處理率要達到40%,雨水比原來還乾淨,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通過對整個場地下墊面的分析,匯水分區的分析以及匯水線和山勢山形的分析,得出了我們基於海綿城市預評估的城市山水景觀圖。這不是一張平板把空地都拍在上面,它是有大量的現實存在的地形條件,同時我們利用現狀的匯水區規劃滯留池,也就是利用雨水來給我們做景觀。
第二個是加入生態城市的預評估,首先是保護它的生態敏感性,這個很多規劃也會做但我們更強調的是對其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這個是基於我們景觀生態學的理論,首先我們對生鏡種類和類型的質量進行評估,看裡面到底有多少物種,第二對裡面值得保留的面積在一定數量上的斑塊的要素以及連接這些斑塊給生物繁衍生息的廊道的要素進行保留分析,最後會的出來一個完善的生態廊道。在這個生態廊道的基礎上,相比於原來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它更利於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的保存,未來更利於行成郊野型的綠化系統,因為這個項目本來就位於重慶市的北部而且現狀生態環境比較好,郊野型的綠地系統可以大大降低綠地的維護成本。
第三個是對低碳城市的預評估。根據重慶市本身的能源結構,以及當地政策能源導向,去預設我們的規劃節能目標。初步判斷能在當地採用的能源技術,以及這些能源技術之間的組合方式,並對這些能源技術如何在規劃中展開利用提出最開始的設計標準。
第四,城市光環境的預評估。因為重慶是一個非常溫熱的地方,主要解決它夏季溫度的問題。那麼基於這麼多的預評估,組成了我們建設基底的判斷。首先是海綿城市角度,生態城市角度,包括我們不能建設的25度地區和地質災害點,包括落實到現狀的已批和已建的項目,最後得到的這個灰色的部分才是我們在這次建設中可以用到的用地,在藉助這個生態敏感性分析去判斷我們每一塊用地的建設強度。基於這樣預判斷做出來的方案,它才是一個紮實的可以營造的方案。
在第二塊,我們稱為多專業同平台數字化設計階段。其實我們原來設計也是多專業結合。但是它存在著問題,第一它沒有辦法特別精細化,第二各專業往往是流水線,每一次迭代的時間非常的長,而我們通過三維數字平台的引入可以實現非常精細化的即時迭代即時檢校和即時修正。現在的一些三維軟體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是在這個項目中應用到的virtual work 軟體,可以看到對於道路的選線和土方問題,它在選線的同時可以立即算出這條道路哪些地方不合理轉彎路徑不合理,土方量過高,它可以即時的調整。例如我們在做一個跨河的橋時它會自動的解讀地形,把河的地方去用作柱礎,而且這些柱子的半徑都是經過力學設計的,等等很多的職能。藉助這個平台,我們多專業在一起合作,它就可以做到即時迭代。包括這個也是可以直接算出整條路的造價的。
藉助這個數字化平台,我們進行了整體的豎向設計,包括道路包括場地的豎向設計,可以看到我們的設計和我們的場地的吻合度是非常高的。包括可以對地塊進行地塊級的土方量精細化測算,最後通過我們的精細化測算相比於原來的控規我們的土方量減少了54%,如果按照當地的施工造價標準,光這一塊可以給甲方減少14億的土方造價。
可以基於數字平台展開更多的景觀視線分析,可以展開光環境設計,詳細的去探出哪一塊的微環境建設比較差,通過架空一層提供底層的微環境。這是設計師通過肉眼和感性分析評判不出來的。包括海綿城市設計,通過雨水耦合模擬分析計算,得到地塊級的海綿城市指標,每個地塊需要控制多少雨水,要用多少下沉綠地,多大的綠化屋頂,多長的植草溝可以做到每一個地塊的定量。因為我們有每一個地塊的定量計算,所以我們才可以控制整個場地的年徑流量在80%,固體懸浮物去除量達到40%,市政管網造價相對於傳統的造價降低12%。
第三在能源方面,我們根據不同建築物的能源需求預測,給出不同的能源供給方案,在這個方面可以定量計算出一年能源消耗降低1.68萬噸,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排放量都大幅的下降,這就是三維數字平台支撐下的跨學科同平台即時迭代設計,而這個帶來的縱和效益不是原來設計師通過感性的語言可以達到的。
在規劃後,這也是我們最近在嘗試的方向。傳統的規劃後評估是一個以實踐度為核心的體系,但是這裡存在一些問題,就是我們既定的規劃目標和我們的規劃藍圖之間一定是有必然的聯繫嗎?第二個我們希望在監控和調控方面有更多的硬體支撐和技術支撐,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多的採用與人性化相關的這些語調。首先在海綿城市方面,藉助清華大學研發實力,可以在當地搭建一個利用硬體的對於海綿城市相關數據採集的數據採集平台然後傳送到調控管理的市區級海綿城市調控平台再進一步傳送到國家這邊建設部的海綿城市考核的平台,實現了監控從國家到當地真實數據一體化管控,這個平台是有硬體技術支撐的。第二個我們通過綠色感測器可以對室內外環境進行實時的監控,實現環境質量的統化,對能源消耗的實時監控,節能減排效果的實時分析,這些能不能達到我們的設計效果其實都是有數據支撐的。
這以上是我分享的三個項目,最後回到我們基於設計的營造方法探討,核心有幾個關鍵詞,第一個是收縮。其實有兩句話可以體現這個詞的思想,這句話是我們院張曉光院長「城市設計其實是一把很大的雨傘,它撐開來其實覆蓋面非常的大,遠遠超出了我們規劃師的掌控範疇,我們怎麼去把握它,不是東碰一下西碰一下,應該是緊緊握住堅硬的傘柄。」傘柄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我們能掌握的大小合適的,第二它一定是堅硬的,而通過傘柄來掌控整個傘架來影響整把雨傘,也就是說我們規劃師要把城市設計收縮到我們真正能處理的城市系統,通過做好自己去影響別的城市系統,城市系統是有相互關聯的,通過這種關聯性去影響,最終實現美好城市。那麼這個傘柄是什麼,引用尹稚教授的話,「我們應該從全社會的設計者轉為有限平台的搭建者從新回到我們最擅長的東西就是一個基準的信息技術平台和一個強化環境友好的基礎設施平台而更多我們掌控不了的內容傳給距離的使用者和創造者」。
我們想強調的詞是「整合」,城市設計強調多學科整合是一個行業的共識,整合不僅僅是搭檯子也不是資本整合,對於我們設計師來說整合是多學科真實有限技術精細化的解構重構和提供,所以設計大量的定量的跨界預評估,定量的跨界學科交叉技術,強構的是對城市設計最新的行業支撐技術和工作範式的學習和優化。對於這塊還有一些個人的理解,營造是什麼,它其實是蘊藏在城市設計里的工匠精神,之前看了一個節目講的是為什麼中國現在呼喚工匠精神,給出的答案是現在沒有人為工匠精神買單,其實看我們的鄰國日本是一個工匠精神非常發達的國家,它在戰後二三十年也是沒有工匠精神的,也是一直抄襲和模仿歐洲為主的,但是當它到六十年代末從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轉換的時候,這是日本的服裝設計師他通過度服裝的剪裁告訴世界既有西方的服裝美學也有東方的服裝美學。
那麼其實我們中國現在有最大的城鎮化市場,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這是我們剛剛引入的一項跨學科的技術叫,IBE,生物多樣性調查。我們設計了一些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那麼裡面的生物是否在過幾年之後真的如同我們設計目標一樣的生長嗎,所以我們先去普查它裡面的生物多樣性,然後定期的去做這項工作,來看我們的規劃是否真的能對生物產生好的影響。當我們認真做這項工作時,當我們的設計師和專業的調查師一起趴在草地上進行調查的時候,用這種工匠精神我們的職業才會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們的城市才會更加美好。謝謝大家!
面向實施的城市設計與管理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詳細規劃研究四所所長 於潤東
在此次報告中,於所長對過去十年的實踐進行反思,從而得到日後再實踐的方法。
過去十年,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雖然在短短几年內已經有整體框架下的實踐,但與真實的目標還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城市設計為什麼難以實施,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難?
1. 需求層次決定產品供給
過去十年,我國規劃總體停留在一個藍圖的框架。這種城市設計在第一發展階段能很好地引導城市結構發展,尤其是以路網為主的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在更多情況下,這也是城市政府進行招商引資的工具和方法,也是資本或者開發企業來打動政府的手段。因此過去十年需求使城市設計停留在第一階段的發展。
2. 城市設計語境發生變化
不再只是強調增長,城市建成區和半建成區以及城鄉結合部的位置,這些位置面臨著大量的、真實的現實問題需要解決。因此需要運用資源的整合和提升城市品質。
3. 政府能否與資本達成共識
老城區的規劃可以體現出政府和資本的博弈情況,這一點不同於新區規劃。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設計若想成為良性的引導,首先要多方達成一個共識。在一線城市如北上廣深等城市,總體表現為強勢政府和相對弱勢資本,因此可以以城市設計為導則的方式要求開放商嚴格遵守但是在三四線乃至五線城市,更多地面臨著向開發商妥協的現象,只能能招來什麼項目就落實什麼項目。
4. 城市設計自身原因
目前雖然有整體城市設計和詳細規劃的程序,但是城市設計的內容缺乏系統性,呈現出碎片化,不同區域之間缺乏整合和延續,與上位規劃不能協調。結合目前新型城鎮化的時代背景,面對諸多變化,針對如何增強城市設計的可實施性,如何進行一種以實施為導向的城市設計,於所長提出一個整體的思路和框架:
5. 整合評估勢在必行
由於目前的城市規劃多是圍繞已經實行了一部分規劃的區域進行的,必然要對原有的規劃、現狀的情況、資源的挖掘以及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化的整合和評估。
6. 打造一個設計整體平台
城市設計應該是是立體式的藍圖,更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平台式的藍圖,有一個相對的方向、共識的導引,並在其中不停地納入價值體系、學科體系、需求體系、技術體系。
7. 迭代遞進
在設計平台達到社會共識的基礎上,要從整體城市設計向下細分,達到能夠指導具體地塊的目的,從而進行動態維護和逐漸更新。
8. 分解實施
市政管線、景觀環境、夜景照明、建築設計、交通設施等分項打包;第二強調開發時序,分解為近期開發、中期開發、遠期開發;第三注意資金平衡,從收支核算、招商計劃、實施方式、成本匯總以及拆遷預算五大方面來控制資金的流動。
城市設計不是孤立的,而是城市複雜問題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與城市規劃的各個方面密不可分,有著極強的關聯度。不能為了城市設計而進行城市設計,要把城市設計作為一種有效的抓手與工具,為解決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的真實問題與需求,為將城市的生態系統完善、城市結構縫合、功能優化織補、資
源價值潛能挖掘與分配、空間品質提升方面,發揮平台性作用。
從城市設計向設計城市的角度轉換演進,重視空間載體的設計重要性,發揮城市規劃師自上而下的主動性,與建築景觀設計師等多專業自下而上的設計保持高度的開放創新高與兼容度,為城市設計的實施共同努力,城市應該讓生活更美好。
城市設計實施效果評估的初步探討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詳細規劃研究一所所長 李仁偉
李所長結合寧波規劃的一個項目對城市設計實施效果評估進行主題發言。
目前我國有法定要求的評估是城市總體規劃,規劃評估類型包括規劃方案評估、規劃實施過程評估、規劃實施效果評估三個方面。並且詳細類規劃方案評估多,實施評估相對較少。城市設計實施效果評估主要是對城市設計實施的過程進行監督和反饋,從而調整方案、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評估流程的總體框架為確定評估對象、制定評估方案、執行評估方案、得到評估結果,最後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得到反饋。
城市設計實施評估的三個主要因素為程式設計方案、方案利益相關者、方案所處政策環境。
一、 城市設計方案驗證
通過對比法、空間分析法和問卷調查等法師,判斷設計方案是否實施、落實的程度和空間使用效果,對是否存在設計方案沒有預計到的後果進行分析。
二、 對利益相關者影響的判斷
三、對政策環境的實效分析
通過經濟指標分析的量化方法,結合查閱文獻、問卷調查,分析政策環境的具體需求,也就是規劃所處的城市經濟社會系統的現實情況,確定核心利益者,並且判斷城市設計實施效果是否滿足政策環境的具體需求,以及是否出現了意外的社會後果。
四、保障實施的四個因素。
工作方式:協調與跟蹤的平台,從常見的分層單線工作模式,轉變為合作協調、動態跟蹤的模式。
開發模式
制度保障:納入出讓條件,保證金制度與招商掛鉤,建築多單位多方案的比較,增強公眾對整個項目實施的認同度。
公眾參與
最後要建立編製城市設計的標準,增強目標與指標的銜接,把指標的闡述融入到目標中。同時注重定量指標的引入,即充分利用大數據以及學科交叉的優勢。評估思維方法對規劃設計的啟示不容忽視,要關注規劃實施後對不同利益群體差生的影響,掌握全局,以分析利益相關者為中心,修正規划進程,從而保證規劃實施。
高端對話:「城市設計——需求與對策」對話主持人:
曹宇鈞(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對話嘉賓:
李錦生(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
朱子瑜(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設計師)
汪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城市設計管理處處長)
王偉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導)
段德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
袁牧(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總規劃師)
伴隨著同衡的成長,在十五年的風雨歷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著城市設計的理念,不論從總體還是詳細,從單一的空間尺度到現在的平面接融的運營模式。從2014年開始,城市設計這個詞就出現在各種國家文件中,而在2016年,更是明確了要提高城市設計的水平。但是他的解釋是城市設計實施落實城市規劃,指導建築設計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有效手段。這不得不讓我們想起,前兩天在註冊規劃師繼續教育裡面,石總所分享的北京市總體規劃的一些經驗,在北京市總體規劃的裡面有六項基本工作方法,但是有一些令人沮喪的是在最後一條機械化設計裡面還出現了城市設計的字樣。然而這只是一個很表象的反射,我們也相信城市設計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會發揮更多的作用。但是也有些疑惑,城市設計是不是只是淪為空間指導的一種研究?
我們的理解,城市設計是一個廣義和狹義並存的概念,現在既然明確了城市設計要在城市建設和城市運營中發揮作用,那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城市設計的概念。不同層級的城市設計會應對不同層級的城市規劃,解決不同層級的城市問題,改造不同層級的城市風貌。
這次對話,我們將以城市設計的穩定問題為主線,研討城市設計怎樣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並付諸實施等多個問題。今天我們特意邀請了六位業界專業人士,共同研討此話題。
Q: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的空間的研究手段,始終是處於法定和非法定之間的,作為法定文件的城市規劃也有很多不被實行的部分。如果城市設計沒有一個明確的身份,其實施和管制的效果還是非常令人擔憂的。那我們就要討論,城市設計是否需要法定劃一,如果需要的話怎樣實施法定?是否和城市規劃體系相結合,還是另外尋找其他的途徑?
朱子瑜:是否需要法定,如果城市設計作為我們規劃工作的一部分,作為我們日常城市規劃設計管理的一部分,顯然,他應該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這樣城市才能理所當然的開展這些工作。但是他作為一種方法,一種技術,如果過於急迫的將它法定化,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他自身優勢的發揮。所以這是一種相對的看法,他既有非法定化的所具有的靈活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但是作為工作開展,城市政府也應該重視其發展。那在城市設計方向當中,也有很重要的一條,是將設計工作看做城市規劃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也等於把城市設計拉回到城市建設的重要地位當中。所以他是對城市設計和規劃技術的補充與完善,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法定還是很有必要的。
李錦生:這項工作的法定化,對總體規劃的法定化規定的很多,在國家政府和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內容的控制。而城市設計呢,應該是因地制宜的,他的編製需要什麼,要根據地方的發展需要進行和城市發展實施的可能性,來取捨城市設計的問題。有四個化是城市設計的工作法定化,地方化,管理法規化和執行全過程化。全過程化應表現在規劃設計條件,一直到整個工程建設的質量監管,從施工到整個工程的完成,應該全過程地執行全過程化。然而全過程化需要一個管理的過程化。然而管理的全過程化是應該從上而下還是從下而上的?我想我們現階段應該是從下而上的,是應該根據地方發展的現狀上制定適應的城市發展的制定應該納入到什麼樣的法規的過程。
汪科:從我的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個話題是過於鑽牛角尖。如果不法規化,那還有什麼其他的方式?我倒是覺得應該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我們現在在研究城市設計管理辦法,我們為什麼要根據部門的方式設置城市設計的管理辦法?第一,我們不可能在全國性的很多人來研究一個條例放棄其他工作不做。我們目前還需要一個逐步規範和完善的過程。或者說,即使要法定化,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第二,從城市設計的法定化來看,昨天的國務院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說要簡政放權。其中主要的三句話就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加快簡政放權,優化社會服務。那麼從很多的政策要求來講,城市設計沒有特定的法定要求,那麼他的推進,可行性和必要性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從城市設計的法定角度來看,推動法定化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但是城市設計這項工作到底要法定什麼?比如說如果我們要依法執行城市設計,城市設計這項管理制度則一定要法定化。那城市設計的技術內容,實際上比較尷尬,由內涵也有外延。但城市設計的自動技術體系,也便是要這種法定化。這也包括從重要到地方的一些區別,地方化也是法定化的一項內容,所以從城市設計的制定上來講,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各級政府如何進行監督,各個城市如何進行編製,加快落實,都會涉及到法定化的鏈條,也就是建立城市設計的法規體系。
王偉強:我們討論的城市設計的爭議,實際上是符合中國現有階段國情的。我們知道在1956年,哈佛曾經舉辦過一個城市設計會議,這是城市設計發展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當時就有評論說,這樣一群人連城市設計的定義都不能達成共識,那他們的討論有意義么?一直到今天我們也不能用一種簡單的話來概括出什麼是城市設計,我們還沒有一個像其他學科一樣對概念的一個基礎。但是當時哈佛院長回答的智慧,他說如果我們對城市設計有不同的認識,那麼我們今天所在這裡與討論交流,這本身就是城市設計的魅力。我們在城市建設部規劃城市建設辦法的時候看到,城市設計是貫穿於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的,從整體到區域到修詳到共詳,這些階段都應該反應了城市設計的思想。這也造成了在外行人來看很混亂很複雜的狀態。
但是,從我們本專業來看呢,又恰恰是一種魅力。它相對於城市建設有一個相對自由的自由裁量,這個自由裁量又是我們工作方法的自由裁量。我們如果做總規做詳規必須要求成果要求來做,但是我們在做城市設計的時候就比較多的是根據問題導向、個人目標或業主要求來進行。這不是那麼具備嚴謹的規範,也使得這項工作更具有很大的創作性,也有很大的研究的指導性。這樣在一年多前,在城市 設計領導的視野比較強調的時候,我也比較排斥要把這樣一個很自由,設計師能夠主導的工作方法變成一種八股文似得研究,是很排斥的。但是這一年中在不斷地與專家學者的討論當中,尤其是子瑜去年在深圳辦理的城市學術論壇做了很多的交流。這樣的認識也就有了一些改變,城市設計的工作方法應該保持他的研究特徵,問題導向特徵,和自由開展的做做法。但是如何把這樣的研究結論變成是一個法定的內容,貫徹落實到城市設計規劃和實施當中。
去年也是在和上海市規劃局在開一些會議,一起討論上海市的總規,上海市也在編製城市設計導則。在這裡也是和大家基本達成了共識,也就是認為,城市設計的法定化並不是意味著再做一套城市設計的法律體系來落實城市設計的成果,而是探討如何把城市設計的結構成果和現有的法定規劃來進行結合。這樣可能更有效進行城市設計的法定化。
段天罡:城市設計要不要法定化的問題,我們要搞明白城市設計為什麼要法定化,為誰而法定化這樣一個問題。我所理解的城市設計的概念是空間加生活,也就是我們創造自己的空間來完善自己的生活,或者反過來我們為特定的生活創造特定的空間。而我們的規划行業的統一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設計,就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從這個方面考慮,城市設計應該有它本身新的設計重點。城市設計應該作為一種手段和方法,那城市設計是否應該被法定,其實在今天這樣的高度,他具有著太多的歷史偶然性。從法定和非法定的角度來說,從行業資深的角度來看,是沒有必要法定的。因為作為一個規劃師是應該對城市設計有一個深入的理解,並且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全過程中去運用城市設計的觀念和方法來自覺的在設計中反映出城市設計的成果。而法定化的必要性來自於城市的管理方,來自於公眾對城市設計的認識。城市設計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應該是地方官員的一種訴求,我們做的城市設計可能更多的是對城市的商業經濟的輔助支撐等問題。所以城市設計的法定化不是對我行業內的法定化,而是對於政府官員的法定化。法定才能確保計劃實施,不法定計劃可能就會被擱置。
袁牧:我的思路和段老師可能會有一些相像。我不反對城市設計的法定化。我們最關注的是城市設計是否具有一個正確的法律地位,但至於是不是法定化這個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城市設計涉及的問題非常多,這樣的法條化是繁雜的。城市設計與規劃也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總說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實當我們仔細分析的時候發現我們的規劃和城市設計是兩個不同的價值觀所形成的不同體系。城市規劃是一種單獨的價值觀,但城市設計是一個多元價值觀的綜合體,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些不同的價值觀中尋求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點。在這樣一個多元的體系中設定一個規範體系是非常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法律角度認可他,並不是思考要設定什麼樣的法條來規定,而是能不能制定一個能夠符合把多元的價值觀規整到一起的規則。可能這個比我們法定化角度的理解要重要的多得多。我不反對城市設計法定化的大趨勢,但是在真正的工作生活當中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足。其實我們只是在尋求怎樣找到一種機制來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法。
汪科:大家有很多誤解,我想說的是城市設計是為了實施而設計,從政府的角度來講,這就一定要有規範和法制,他的法定化就是為了說明。第二點是當前中央文件涉及到的城市設計的要求,是在大多城市大多領域的參與下綜合出來的,嚴格來說這是一個群策群力的一種要求。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了國家政策的選擇,這也從城市的問題出發,其中一個問題是很多城市發展城市設計,但為什麼很少有效果,是因為沒有中央的法律文件規定城市設計到底要做什麼。城市法律化的過程,也是對城市過去問題的一個總結。對於一些大的城市例如天津上海,他們的城市設計有所成效是因為他們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地方立法權,他們通過丟法律的制定要求確立了他和城市規劃的關係。法定化還是涉及到重要和地方層面的,所以我們不能狹義地定義到底怎樣法定化。第二大條是我們要求城市設計的法定化,並不是要求城市設計全部內容的法定化,城市設計中包括管控和技術的規定,吳良鏞先生也說城市設計中涉及到藝術的部分就沒有辦法法定化,但是城市設計這項工作這個體系需要法定化的制度。
主持人:各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但其實大家還是有一定共識的,城市設計的法定化或者法律地位,都是因為他現有的這個特殊階段,我們還是要保證城市設計自由靈活的特點,這也有一些個人的主觀因素在裡面。
Q:如果把城市設計提高到一個很高到的地位上,對於城市設計來說也是有很多的機遇和挑戰,我們的應對手段也很多,比如投資的分析、環境、綠化等等。也想問一下在場的各位嘉賓,我們現在的工作還有什麼看法?
段德罡:我們是搞城市設計教育的,我們在城市設計的目標當中,是希望我們的學生進入到生活當中。城市、城市設計是為人服務的。大量的技術、手段發展出來後,成果的實施可能會缺少一些管理的人、制度。在高效率的這個時代,我更希望設計師可以慢生活地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人生活的狀態,城市設計的目標應該給城市中的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人才會更幸福。另外一個話題是關於地域設計,我們比喻考慮區域的發展程度,區域發展的差別程度。
王偉強:我們在給本科生的教學當中會簡化一些課題,主要教授一些設計方面的知識,但是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能讓學生深入到生活當中。所以在研究生教學當中,我們給他們的課題不提供任何地形的資料,他們就不得不深入到居民當中調查分析,在成熟的社區中進行,就可以研究城市設計在成熟的城市規劃中的運用,城市設計要以問題為導向而不是以創作為導向。
袁牧:昨天尹老師的報告中說道,城市設計中最重要的第一是價值觀,第二是素質,第三是話語權。首先價值觀,是多元價值觀,是作為設計編製的價值觀,我們設計規劃師的價值觀和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二是多元訴求,訴求到底在哪?訴求的群體,是以個人、群體還是團體為一個訴求方?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第三是話語權每一種訴求的權重是多少,使我們需要考量的。我們要考慮最大影響的才是最大的訴求方。
汪科:我的觀點可能和大家的不太一樣。城市規劃在各大院校中都設立了相關的專業,但是城市設計的教育方面有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城市設計的實施中,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城市設計司區完成,我們城市設計有編製工作,還有大量的實施監督的過程,我們的視角和看法是不同的。第二,城市設計中我們到底怎麼看待價值觀、訴求、話語權,我們今天每一個規劃師、建築師,我們的社會地位是在幫助政府實施一項進度,實際上我們很難協調各種利益的訴求,更多的是社會利益的協調的工作。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是參與者而不是評判者。利益、訴求、話語權多元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法定來進行協調。
對於現階段城市設計的不足,我覺得現在他的整個過程中的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城市設計工作與理解和認識不同,國內外的城市設計研究不同,我們應該在現在國情的基礎上來建設城市設計,從實際出發來討論問題。城市設計應該有新時期城市設計的問題。城市設計的工作機制,更多在討論社會的參與者和知情者,增加老百姓隨城市設計的認知。從近期來講應增加城市設計的培訓,更多的要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完善整個學科的內容。
王偉強:我補充汪處長的觀點(笑),我一直在談城市設計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過程導向,過程導向就是城市設計的問題、政策與實施,這些問題在教育過程可能會有一些缺陷,但是學生們在通過實習等工作經驗當中還是能逐漸的體會到這樣的知識的。
段德罡:我也補充一點,我們是想要學生不忘初心的,並且已經開始準備進行開展城市設計專業。
朱子瑜:如果說今天的城市設計還缺什麼,我覺得不缺少什麼了,我們只能期待城市設計的方案,如果進行了法定化的控制,方案有問題,我們只能期待城市設計有個保障,這就只能交給兩位負責初心的老師了(笑)。另一方面就是,當我們有了一個城市設計的價值觀和方法,我們真的就能做好規劃。我們在人居環境的搭建方面,規劃是第一關,所以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李錦生:城市設計中包括三個設計:營造設計,制度設計,推進體制的設計。對於第一個設計,我所擔心的是天馬星空,這一定要是可行性的。制度設計主要強調的是地方性。推進體制的設計更強調的是協調性。我鎖主要講的就是三句話:可行性營造體系設計,地方性制度體系設計和協調性推進體系設計。
推薦閱讀:
※設計貼心的62平小家 柜子多但卻不顯擁擠
※還原意境品情思——《涉江采芙蓉》誦讀設計
※再談設計思維
※家中為什麼有那麼多圓形設計?看了之後我明白了!
※構圖是設計的「先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