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你內心世界的寧靜

  養生之道,重在養神;養神之道,要在養心;養心之道,貴在守靜。清心寡欲,洗心滌慮,萬念不生,就是守靜。

  最早提出「守靜」話題的,是先秦時期的老子。這位古代哲人,十分重視清靜在社會政治生活和人生修養中的作用,勸說世人要「致虛」、「守靜」。《老子》一書寫道:「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意思是說,統治者若能保持空明、清靜的心態,不被貪慾和詐智所激擾,人民就會自然淳樸,社會才能走向安定。老子的這個主張,是針對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爾虞我詐、爭權奪利,致使戰事頻仍、民不聊生的狀況而發的。這些話,對現時的人們仍具有借鑒意義。

  人的需要有限,但人的慾望卻是無窮。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其主旨和積極意義就在於要求人們戒除貪慾和詐智,清心寡欲。一千多年後的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深徹其理,他的「欲會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就是主張把外界的靜與心靈的靜相統一,才能進入「虛」「無」的心境,才能達到空、無這等極至後的生生不息的心靈狀態,愈是向空無趨近,愈是向納萬境靠攏。正所謂先倒空,後才有充滿。靜者心中凈無雜塵,因而才可能達到心靈空明的境界。從自身修養看,只有對人世名利抱著超脫不拘的態度,才可能保持平衡的心態,神安氣定,心無旁騖。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諸葛亮教育他兒子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他抓住了人生的要害,體現了他的心靈深度。

  守靜是指一種處世的姿態,將所有的世事看『虛』看淡,那會『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心就不會受世事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及榮辱是非的羈絆,就會清醒地站在理性的高度去俯視這些不同類別的現象,即使處在種種是非榮辱面前,也能心如止水。讀一本書,心不靜,書再好也看不進去,書中之妙更是領會不到。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身處喧市,莫不以片刻寧靜為貴,然塵囂擾人,人多心浮氣躁,虛靜何其遠。但在那沒完沒了的工作中,總能抽出個沒事的周末,到郊外,到鄉村,到山區叢林,在寂靜的山溝里、樹林里、草地上、小溪旁,聽聽風聲、水聲、鳥聲,聞聞花香、草香、泥土的芬芳,看看鳥兒自由的飛翔、魚自由的遊動,蜜蜂自由的采蜜。生氣盎然的大自然,定會使你覺得自己那顆疲憊的、充滿各種慾望、充滿層層塵埃的心,頓時澄清了許多、平靜了許多,那些紛雜的東西也被不知不覺拋到一邊去了。

  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養。有許多文學家歷經人世艱難,感悟道:「天地間的真正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守靜,不是要人們避開人世間的各種矛盾和困難,跳出三界外,去追求「隱逸」,消極避世,而是要面對現實,排除私心雜念,淡泊個人名利,擺脫虛名浮利的誘惑,在無止境的慾望更替中,有所為有所不為。

  守住靜,生命就就多了些靈動,少了些盲動。

作者:寒山一夫;編輯:每日一禪(yichan360)


推薦閱讀:

那個背叛家庭傷害你的人,他的內心並不平靜
炫耀什麼內心就缺什麼嗎
強制猥褻罪不需性意圖、不需要內心傾向) 日本最高裁大法庭今日判決(判決書全文)
真正的理解和原諒,才能激發出你內心的愛
淡定——做內心強大的女人 淡定,是外表的優雅,內心的強大。

TAG:世界 | 內心 | 內心世界 | 寧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