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咖啡文化
現在在星巴克喝一杯25元的中杯拿鐵,已經不算是一件很「炫」的事情,哪怕你是在故宮裡面喝的,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記得最初星巴克剛進中國大陸的時候,英國《金融時報》還專門做了一個調查,說是在中國喝一杯星巴克咖啡顯然要比買一件「維多利亞的秘密」的國際名牌內衣更加時髦。是啊,坐在一群喝咖啡的人中間,不管你在打手機還是在上網,誰都知道你在星巴克,你要是穿了一件維多利亞的秘密,那可真是成了一個秘密。當時看看覺得不無道理。現在想想,幾年過去了,時代都變了,上海街頭已經出現了穿著半截絲襪的少女在淮海路滿街走,無論是下半截的黑色短筒絲襪,或者是上半截類似健身房單車褲的緊身中褲,一旦將絲襪的蕾絲布滿在黑色的背景之下,走在街上自然是風情萬般,所以說《金融時報》把喝咖啡的樂趣與時髦女子的內衣情趣相提並論,顯然是有些關公戰秦瓊的味道。
咖啡行業協會曾耗巨資在京滬兩地做各種咖啡推廣活動,想想都已經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一杯咖啡加上一段肯尼·G的爵士樂,再加上一本村上春樹封面的小說選,按照現今流行的話來說,那你真是太有才了,不過那陣子還是流行說你太小資了!目前據我所觀察的小資們已經改成喝普洱了,所以無論你是拿著于丹的論語還是易中天的品三國,只有你往普洱前面一坐,你就成了在普洱陪襯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同深圳某書吧長年累月靠窗前的座位供不應求,就是滿足了這道風景線的基本需求:美女托腮長發飄飄低頭閱讀,且座位都是看上去很美坐上去很硬的那種,駕車人士需注意行車安全卻不自覺會忽略路面情況,最好停車下來共斜陽,於是生意興隆,此之謂功夫皆在窗外。
比這間書吧更加了解消費者心理的是美國奧美廣告的總裁羅曼(Kenneth Roman)。最初煙草商聘請公關之父來說服女性抽煙,主要是依靠他的創意才可以造成現在女人吸煙浪漫的共同印象。羅曼也是市場行銷的老手,上來就告訴咖啡經銷商,價格的比拼是不行的,賣咖啡是在賣咖啡的質量、價值和形象!儘管這句話是在80年代說的,現在估計連中國的一個村長也會告訴你,我們賣得不是某某某,我們賣得是文化!
羅曼模擬出幾種咖啡潛在顧客的典型角色,一對是「約翰夫婦」,兩人都有工作,三十多歲,對他們來講喝咖啡是種「生活方式」;「保羅夫婦」,已經到了五十多歲快退休了,錢不是問題,但錢也是個大問題,所以想喝的咖啡自然是越便宜越好。另外一個工作忙忙碌碌的單身婦女「瑞秋」,她和魯迅先生一樣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所以她不會把太多時間花在廚房裡,因此速溶的袋裝咖啡對她來說最好不過。至於年過六十的「米勒夫婦」,年紀大了身體要緊,無咖啡因的咖啡看來錯不了。最後是還在念大學的「亨利」,是喝可樂長大的孩子,咖啡對他來講顯然是過時了。
最後診斷的結果是什麼呢?那就是針對不同的客戶,定位不同的市場,開發不同的產品,而其中最有開發潛力的就是「約翰夫婦」和「亨利」了。
「約翰夫婦」就是八十年代典型的雅皮士,賣給他們的咖啡必須有多樣化的選擇,有一種性格的彰顯在裡面,讓他們感覺自己有選擇。從此之後不僅僅是穿衣服可以穿出品味,連喝杯咖啡都能飲出「真我」了。(現在連啤酒或者可樂也在走這個路子,天天都是「真我的選擇」,什麼「有性格」或者「獨具慧眼」均屬此類營銷迷魂藥) 。年輕人「亨利」是個問題,卻也不算什麼大問題,因為只要有型有款又專業的「約翰夫婦」都把喝咖啡當作身份象徵的一部分,買不起PRADA或ARMANI的大學生就會發現一杯二十多塊的咖啡其實很划算很有型了。
1981年奧美總裁發表的這場演說,在咖啡產業史上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遵義會議啊!正在為咖啡銷售額不斷下滑而煩惱的業者終於發現了新希望,紛紛發展強調口味、產地及形象的特種咖啡。實際上這個轉換過程本來就不複雜,本來咖啡就是來自不同的產地、不同的炒制方式,只是過去總在最後關頭把它們混在一起;現在將它們小量分售就是了。然後一家家小型炒豆商茁壯崛起,例如星巴克。實際上作為全世界烈酒的營銷高手,蘇格蘭威士忌也是這樣的手法,在全球掀起了調和威士忌的大熱之後,再下一城,開始全球風靡單一麥芽威士忌,手法相同,結果也是一樣。
因此,一杯咖啡誰來喝,如何喝,其實很可能與咖啡並無太大關聯。歡迎轉載:http://www.zh788.com/v-0ae341901f06b5e7.html
推薦閱讀:
※魯迅同代文化名人歷史評價兩重天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
※PGone的《聖誕夜》足以讓他被封殺嗎?
※專訪李海鵬:跳槽去韓寒的電影公司後,他想談談媒體、故事IP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