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教學札記

     《望廬山瀑布》一課是小學語文第九冊中的一首古詩。在教學設計時,我運用了「五結合」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舊知與新知相結合構建知識網路。   詩歌做為一種文學體裁自古有之,其中題材相同的作品舉不勝舉。《望廬山瀑布》是李白所寫的一首描寫廬山瀑布的古詩。對於描寫瀑布的詩,學生在四年級第一學期學過葉聖陶先生寫的《瀑布》一詩。二者描寫的對象相同,但表達的方式不盡相同,它們之間有聯繫又有區別。因此,我以葉聖陶先生寫的《瀑布》一詩引入新課,幫助學生實現新舊知識的溝通,從而構建起以詩歌為文學體裁,以瀑布為描寫對象的知識網路。   通過了解我得知,學生沒有看到過瀑布,對瀑布的感性認識並不十分清晰。根據這一情況,在導入環節,我先請學生看一段瀑布的錄像,邊看邊背誦曾經學過的葉聖陶先生的詩《瀑布》。然後讓學生說說觀看瀑布的感受。學生回答後,我告訴學生:在我國眾多的瀑布之中,廬山瀑布聞名天下,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駐足於廬山瀑布之前,寫下了許多讚頌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廬山瀑布的詩《望廬山瀑布》。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及感性認知基礎,以舊的知識喚起學生對瀑布的認知回憶,從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就瀑布的知識找到了一個古今連接點,使新知識找到了一個生長點,同時,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同一個景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及在不同的心情下所描繪的內容、方式與情感是不同的。滲透一種比較學習的思想。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以瀑布為中心點的有內在聯繫的知識網路。   二、自主與指導相結合搭建學習平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建構自主學習的方式,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索獲取語文知識,在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當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善於提出有價值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把學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大體把握詩意。古詩的學習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了,通過四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在預習時利用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並記錄在書上,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注釋及聯繫生活實際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自主理解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全班進行彙報,達到知識的溝通與共享。對於「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學生理解上有困難,我就引導學生看瀑布圖,理解瀑布是從什麼地方落下來的?下面形成了什麼?學生通過看圖理解了瀑布是從山上流下來,到山腳下形成了奔騰的河流。由此,學生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三、欣賞與朗讀相結合提高鑒賞能力。   閱讀是一個學生、教師、文本、作者和編者多重對話的過程,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因此,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是: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對於古詩文的誦讀要求是: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由此可見,朗讀與欣賞是相輔相成的。   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在自主學習理解了詩的內容後,我引導學生髮現詩句的內在聯繫,我問學生:這首詩中哪幾句是寫作者看見的瀑布的景象?哪句寫的是作者的感受?學生回答後,我引導學生用詩句回答老師的問題:「一天早晨,旭日東升,李白乘興來到廬山最著名的開先西瀑前,駐足遠望,他看到什麼?於是他產生了怎樣的聯想?」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句詩?為什麼喜歡?並提示學生可以從詩句所描繪的意境、寫法上或自己的感受談一談。有的學生說喜歡「日照香爐生紫煙」一句,因為這句話描繪出金色的陽光灑在香爐峰上,紫色的霧氣在山間繚繞的景象,李白選擇了一個「生」字,使靜靜的香爐峰有了動感,為全詩罩上了一種浪漫的光環。有的學生說喜歡「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因為「遙看」與題目中的「望」字呼應,扣題。一個「掛」字是靜態的動詞,只有「遙看」,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遠帶著跳躍,伴著水聲的瀑布才會靜靜地掛在山上。有的學生喜歡「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因為這句寫出了瀑布從陡峭山壁的極高處飛流而下的氣勢。一個飛字,把高山瀑布奔騰跳躍的態勢描繪得恰到好處,直下一詞,既顯山勢之高,又見瀑水之急,「三千尺」運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瀑布之長。也有的學生喜歡「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因為這句運用了比喻手法,用「銀河」比喻瀑布,顯示出瀑布銀光閃閃、氣勢磅礴又富於神秘的美。   學生通過鑒賞每一個句子,對詩句的意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順勢引導學生在每鑒賞完一個句子後,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過讀來表現,學生的朗讀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在讀中學生又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浪漫與豪放的詩風。   四、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拓展知識外延。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積累。   本課所學的是李白的詩,他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位偉大的詩人,但我所教的學生對於他了解得不多,而且也沒有了解他的途徑。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就利用課件為學生提供了李白的畫像及生平資料,使學生對他的人品及詩風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深入理解他的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學生順利學完李白的這首詩後,我從《廬山古今詩詞選》中選擇了李白另一首寫廬山的詩《望廬山五老峰》,師生共同朗讀、理解與欣賞。詩文如下: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浪漫與豪放的詩風,從詩中進一步感受廬山的壯美景色,檢測了學生自主理解詩句的能力,豐富了語言的積累,拓展了本課知識的外延。   五、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培養寫作能力。   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寫作能力。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本課通過學習《望廬山瀑布》和《望廬山五老峰》這兩首寫景的詩,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結合注釋及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詩句意思的能力,通過對詩句的品評培養了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朗讀、理解及鑒賞使學生體會到這兩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廬山壯觀景色的讚美之情,也是作者對祖國秀美山川的熱愛之情,受到了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為了把這種教育進一步深化,在學完這兩首詩後,我對學生說:「廬山風景美如畫,引得詩人要安家。我們的祖國秀美的風光比比皆是,讓我們一同來欣賞幾幅圖畫。」我利用課件展示出學生曾學過的四篇課文的圖片:海濱小城、黃山風光、錫林郭勒大草原、九寨溝。請同學們說說看到了什麼?用()的()來說話,並說說看了這幾幅畫的感受。學生通過觀察,用準確、優美的語言表達了圖畫的內容,表達出對祖國風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我順勢說:「你們能不能選擇其中的一幅畫,把你的所見所感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學生們欣然提筆。     

 [2011-09-15]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推薦閱讀:

新學期,給教師的教學建議
【教學授記】談過宮法則的核心關要(如何提高過宮法則的準確率)
讀出語文課堂的精彩-----《去年的樹》教學案
基於人文滲透 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TAG:教學 | 廬山 | 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