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墉 「中國式強權教育」,讓孩子自己去成功
07-16
「強權」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但思考與行事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以後,便用不著藉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們的人生中發生作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劉墉——劉墉對一雙兒女的別樣教育1、亦正亦邪,中國強權式教育塑造孩子堅強自信的性格劉軒五歲的時候,劉墉應邀赴美推展中華文化,經常往返於美國和台灣兩地,和妻兒聚少離多。直到兩年後,劉墉被聘為紐約聖若望大學的專任駐校藝術家,一家人定居美國,才結束兩地分居的日子。劉墉這時發現,被自己冷落的兒子在陌生的環境里顯得內向而懦弱,加上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幾乎變得自閉。劉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決定用傳統的中國強權式教育來改造「兒子」。首先,劉墉給兒子制訂了嚴格的生活制度:嚴格作息,不準偷懶;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僅要自己洗衣服,如果父母不在家,還要自己做飯。劉軒在母親身邊嬌生慣養,突然被父親強權管制,自然很不習慣,但劉墉並不因兒子的淚水而軟化,堅決將強權式教育進行到底。劉墉又發現劉軒特別懼怕一些小蟲子、小蝴蝶,他認為這是對動物不了解造成的,就經常帶劉軒到野外玩,利用大自然培養他勇敢、開朗的性格。給他講解有關動物的常識,告訴他哪些動物是不傷人的,哪些是有害的。為了讓兒子擺脫懦弱膽小的性格,劉墉不惜下了一劑猛葯,他甚至親自為兒子捉蝗蟲燒著吃。漸漸地,劉軒不再畏懼小昆蟲,竟和爸爸一起捉蝗蟲燒著吃了。回家後,劉墉讓劉軒把這些經歷寫進作文里。因為有了親身體驗,劉軒的作文變得妙趣橫生,得到老師的好評,漸漸地,劉軒變得自信起來了。因為依賴性強,也由於語言不通,剛到美國,劉軒很怕和同學打交道,整天鬱鬱寡歡。劉墉看在眼裡,就經常帶劉軒去看電影,這也是劉軒最打憷的事。因為在路上,劉墉總愛讓劉軒問警察、路人、賣爆米花的「現在幾點了?」每當聽到爸爸的「吩咐」,劉軒就特別緊張,舌頭直打結。他怎麼也不明白,「爸爸為什麼總是忘帶表?是不是故意為難我,折騰我,捉弄我?」劉墉笑笑說:「我是要訓練你放得開。如果口都開不了,怎麼與人打交道,怎麼能成功?」兒子恍然大悟,此後,逐步養成「融入社會」的習慣。劉軒「討厭」爸爸的另一件事是,從小時起,劉墉就常常和劉軒玩比丟飛盤、投球、三級跳遠等男孩子玩的遊戲。每次劉墉都當仁不讓,而劉軒則十有###都輸。劉軒輸了之後,劉墉不許他生氣、撒嬌、哭喊,不僅如此,還要立正向爸爸敬禮,高聲大喊:「您是真功夫!」一開始劉軒不了解爸爸的醉翁之意,後來才明白,爸爸是在教育自己遇到困難時不要氣餒,要有永不服輸的精神。在劉墉的引導下,劉軒很快就融入學校集體生活中,和同學打成了一片。劉墉的強權是「專制」的,卻並非不講道理,毫無章法。有一次,劉墉監督兒子彈琴,感覺他彈錯了個音,要他改過,不想兒子堅持說自己沒錯。劉墉一生氣,就拍了劉軒的頭一下,責罵道:「你小子彈錯了,還狡辯,真是錯上加錯。」劉軒哭了。可第二天,劉墉發現錯的原來是兒子的琴譜,他趕緊放下父親的架子,掏了五元錢賠償兒子,明確強調這是精神補償費。劉軒也不記仇,還找了兩元給父親,說:「爸爸,你打得不夠痛,應該物有所值。」父子倆一起笑了。劉墉很受感動,並為兒子的真誠和善良感到高興。2、亦緊亦松,做兒子的風箏線,把握好他起飛的方向由於劉墉的強權教育,劉軒很小的時候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衣服髒了,自己動手;父母不在家,飯要自己做。因此,劉軒很早就能夠自己做飯,甚至燒得一手好菜,這讓很多自詡獨立的美國孩子都自愧不如。不僅如此,劉墉還讓劉軒利用假期去外面打工掙錢。有一年暑假,本想在家享受的劉軒,硬在爸爸的嚴格要求下,找了份擦車的工作。冒著酷暑,穿著寬大的工作服,汗流浹背地清洗車子,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疼,才掙了二十五美元。攥著薄薄的幾張票子,劉軒真切感覺到,錢是如此來之不易,而在平常,這些錢僅僅夠他吃兩支冰淇淋。暑期工作不僅讓劉軒徹底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也帶給了他深刻的人生體驗,使他開始懂得珍惜生活。漸漸地,劉軒長大了。但是,和以往提倡孩子「自立」不同的是,劉墉又開始強權管制了,對兒子的事「橫加干涉」。比如,在朋友的交往上,劉墉會嚴格監督。一次,一個穿著奇形怪狀、舉止另類的女孩到家裡找劉軒玩。劉墉看著極不順眼,一番盤問,把那個女孩嚇得落荒而逃。然後,劉墉走到兒子面前說,「十八歲之前,你的事情我可都要過問的,比如這個女孩,絕對不可以交往……」在教育劉軒的過程中,劉墉是個絕對的「中國式父親」。兒子看電視他要管;兒子打電話他要限制;為了鍛煉兒子的膽量,他把兒子送到曼哈頓「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每天路上要花三個小時……因為劉墉的專制,父子關係一度很緊張。青春期的劉軒經常跟劉墉唱反調,考大學報的是心理學系,他對劉墉說:「你知道我為什麼報心理學系嗎?因為你有病,將來好給你治。」可是,就是劉墉這樣一個絕對的「中國式父親」,為了陪兒子一起成長,也與時俱進地學會了很多兒子世界裡的新事物:上網聊天、滑旱冰、穿破牛仔褲,甚至如何染綠頭髮。這個現代的「中國式父親」直到兒子考上哈佛大學,才終於鬆了一口氣,而兒子劉軒也直到進入哈佛大學,獨立生活之後,才逐漸明白了父親強權教育的良苦用心。在遠離父親的哈佛校園裡,自由的劉軒開始想念父親。雖然剛開始劉軒對爸爸的許多說法不太認同,但事實證明爸爸是對的,那個女孩後來因表現不好,被學校開除,成了社會上的「太妹」。他也漸漸明白了:自己就像只風箏,爸爸就是放風箏的人,是爸爸的正確牽引,使自己乘著風勢,越飛越高。從此,劉軒越來越認同爸爸的觀點和判斷力了。後來劉軒畢業了,以為在選擇志願、就業地點和婚戀情感諸方面,老爸依然會「橫加干涉」。沒想到,劉墉壓根兒不問不管。「你翅膀硬了,可以放飛了。」劉軒感受著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自由,可他卻說:「二十一年來,我討厭他的嚴加管束,二十一年後,我感謝他的寬宏大量。我該起飛了,卻莫名其妙地有點捨不得。」3、亦中亦西,教育也講男女有別劉墉的女兒劉倚帆比哥哥整整小了十七歲,劉墉對待這個出生於1989年的女兒,有不同於兒子的教育方式。使得在劉墉「強權教育」下「備受煎熬」的兒子不無抱怨地說:「你為什麼老是管著我,而對妹妹卻那麼溫柔?」對於女兒,劉墉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方式,多加鼓勵,讓其充分獨立,自己把握生活,又在某些方面嚴格要求,原則問題堅決不放任自流。劉墉在希望女兒做個淑女的同時,又希望女兒做個女強人,「因為時代愈來愈進步,孔武有力的男生不見得吃香,嬌小的女孩子照樣可以統治世界」。所以劉墉也用教育兒子的方式教女兒打球,並且延續了自己「霸道」的作風,從來不謙讓女兒一點,他就是想讓女兒嘗嘗「輸」的味道。不過在其他方面,劉墉管理女兒的政策卻非常寬鬆,讓她自己管自己。有一次,都夜裡兩三點了,劉倚帆還在洗澡、聽音樂,劉墉只提醒了一遍,就不理了。結果第二天,劉倚帆哈欠連天地去上課,一整天也沒精打採的,自然就意識到生活規律的重要性。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教育方法也不一樣。女兒可以趴在地毯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做功課,「她有本事這樣每科照樣拿A,我有什麼話可說呢?」劉墉說,女兒—邊聽音樂,一邊上網,一邊做功課,她能一心多用,不正好適應了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嗎?因為女孩心思細膩,感情相對脆弱,所以,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劉墉喜歡和夫人一起「唱戲」——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一個責怪一個安慰,這樣女兒既不會感覺很受傷,也會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不過劉墉總是那個唱白臉的。女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會有一些獨特的教育問題,比如穿衣打扮。劉倚帆在十二歲時,迷上了露臍裝,劉墉很是看不慣,可他沒有直說,只是旁敲側擊地提了一句:「露肚臍的娃娃是可愛,可人不是沒有溫度的娃娃,這樣會不會著涼感冒呢?」女兒愣了一下,第二天,就戀戀不捨地脫下了心愛的露臍裝,畢竟感冒比不夠美麗更讓人撓頭。劉墉給女兒的自由是相對的,在必修課上,他就不允許女兒隨意了。最初教導女兒學習漢語時,劉倚帆一點都不在意,讀不準就不讀了,嘻嘻哈哈地跟父親笑鬧。劉墉就板起臉,責令她一遍遍重讀,不讀准不許吃飯。這可是劉倚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她委屈極了,卻也終於明白,學習中文,對於華裔後代是一門不容忽視的必修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讀懂自己,讓生活安好
※有緣人必看:五月為你自己布局
※選擇適合自己的人
※眼淚可以欺騙別人,但是欺騙不了自己
※女人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