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導演向市場要檔期現實有點殘酷?
《捉妖記》《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煎餅俠》暑期檔同輝,《港囧》《夏洛特煩惱》國慶檔票房均過12億,加上《烈日灼心》等收穫口碑的類型片,使得今年中國電影市場一片燦爛。但與此同時,電影新人也打破了中國第五代「精英」導演雄踞三十年的狀態,形成了後者想向市場要檔期、要時間的尷尬局面。 綜合《北京青年報》《成都商報》
第五代導演推新作想向市場要檔期
中國第五代著名導演何平,曾拍過《雙旗鎮刀客》《炮打雙燈》《天地英雄》等諸多經典大製作。暌違六年,他這次帶來的新作是一部低成本文藝片《回到被愛的每一天》。沒有大咖,也沒有司空見慣的大場面,什麼都顯得有點小,10月27日該片已在全國上映。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6年不拍片,卻拍了一部文藝片?」自從6年前拍了《麥田》,何平就處於休息狀態。「我年輕的時候,有體力去拍攝大場面。而隨著年齡增大,人生閱歷逐漸豐富,就想花心思拍攝一部關注內心的作品。」
何平說之前中國的電影市場不好,為吸引觀眾,需要那些大場面的電影。「現在中國電影票房都快400億了,但我認為好電影不多。尤其是那種有藝術、文化內涵、接地氣、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電影太少。」
之前是《港囧》《夏洛特煩惱》等喜劇電影,之後又是《007》《火星救援》等引進大片,選擇在中間這個空當上映,何平有自己的考慮。「中國沒有空的檔期,365天生產700多部電影,還有引進片。我拍文藝片,希望提供給觀眾一些不同口味的電影。市場需要不同的文化,不能恐怖片一上映就是銀幕上驚悚一個月,喜劇一上映就笑一個月。」
但頗為殘酷的現實是,市場留給第五代導演和文藝片的時間並不多。何平告訴記者,希望能有一個文藝片檔期。「一年有20天就足夠了,這段時間就有不少的文藝片上映,這也是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一個嘗試。」
放眼如今電影市場,非科班出身的新人導演層出不窮,而且票房輕輕鬆鬆就好幾億,甚至上十億。何平怎麼看?「沒有什麼危機感,因為干那種熟活我也會,那種活也是我的強項。這部文藝片反而對我是一種考驗,什麼戲都得拍一拍。」
70後新生代導演成中國電影創作主力
雖然第五代導演不會輕易認輸,但事實上,中國電影的人才結構確已發生重要轉變。在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0月25日主辦的「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無論是電影人還是客觀數據都指向了一個新的事實——中國電影更新換代已經結束。電影新人打破了第五代「精英」電影雄踞三十年的狀態。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陳犀禾認為,新的電影人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創作主力,代表著中國電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調查數據也證實了這一論斷。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4年58部過億電影中,有26部都是70後新生代導演創作的作品。2015年的前6個月,有票房數據可查的95部電影中,新生代導演的作品為65部,票房佔比48%;80後的導演創造了20%的票房份額。
對於新人不斷出頭的原因,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認為,近年來,電影投資主體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由此帶動了一批新晉人才、跨界人才不斷湧現。而新的作品形態、電影類型、創作方法、話語方式不斷走向市場前台,調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成為電影熱點和輿論焦點。
具體到年輕導演怎麼創作出好看的電影,「70後」導演寧浩稱自己頭上有「三座大山」展開,即「拍什麼」、「為誰拍」和「跟誰一起拍」,「我們不能跟義大利人比唱歌劇,但是可以比說相聲,只有對自己自信、對本土文化自信、對本土觀眾自信,才有可能產生有意義和價值的作品;其次,作品要服務觀眾,紮根生活,這樣才能獲得切實感受及創作動力;最後,本土團隊要擰成一條繩,共同成長。」
鏈接關於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多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畢業於八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何平、田壯壯、黃建新、李少紅、胡玫等。
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蕩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
(原標題:第五代導演向市場要檔期現實有點殘酷?)
本文來源:現代金報
推薦閱讀:
※經典語錄:黃佟佟《姑娘,歡迎降落在這殘酷世界》微博語錄
※他是窮小子時被女友拋棄,多年後跟蹤女孩父母才得知殘酷真相
※看到它的殘酷,才懂如何相守
※地球毀滅的七種殘酷方式:人類瞬間消失(1)
※老去 這件殘酷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