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朋友最好定期做腸鏡

中老年朋友最好定期做腸鏡 中老年朋友最好定期做腸鏡

□文/張洪軍 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

剛年過半百的孫先生近期大便次數有所改變,但無其他癥狀。醫生讓他做了大便潛血化驗,結果為陽性。進一步做腸鏡檢查,病理報告證實為早期大腸癌。醫生沒有開刀,用內窺鏡微創技術對病人治療,1小時就切除了腫瘤。

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不易被發現。一旦出現便血等癥狀,多數已是中晚期了。特別是中年人,身上壓著工作、家庭兩座大山,精神壓力大,常常是有了癥狀才去醫院,往往是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病人的手術效果與患病階段有著密切的關係,早期大腸癌手術後5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而晚期即使手術,存活率也不足10%。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成為根治大腸癌的關鍵。

大腸癌高危人群、中老年人都需要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我國大腸癌的發病中位年齡為68歲。因此,年齡超過50歲的無癥狀者應當進行結腸鏡健康檢查,老年人則必須進行全結腸的檢查。然而,內鏡檢查畢竟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方式,有一定的不適和併發症。很多人對此心存恐懼,致使一些大腸病變甚至腫瘤不能得到早期確診,延誤了治療時機。其實,目前結腸鏡檢查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如果患者配合良好,醫生操作規範,病人一般都可以承受的。

對於心存恐懼、特別怕痛的患者來說,無痛結腸鏡是個不錯的選擇。所謂無痛結腸鏡,就是在結腸鏡檢查時,將一種靜脈麻醉藥(丙泊酚)注入患者體內,1分鐘內患者可進入睡眠狀態。檢查一般需要3~10分鐘,期間患者感覺不到痛苦。檢查結束後3~5分鐘即可清醒。無痛結腸鏡的安全性是患者關心的一大問題。無痛結腸鏡檢查使用的靜脈麻醉藥(丙泊酚)用量很小,作用時間短,經過了國內外大量病例臨床驗證,安全性很高。此外,由於腸蠕動減少,無痛腸鏡便於醫生髮現微細病變,有利於實施一些微創手術。

現代人的飲食結構是引發大腸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尤其是「三高一低」現象,即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與大腸癌息息相關。這些「過剩」的營養難以消化,刺激腸壁,引起排便紊亂,或出現便秘,使糞便堆積。糞便中許多有害物質長期瀦留,對大腸癌的發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或出現腸道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不愈的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應視為「癌前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經過治療,大多數可以恢復。極少數病情較重、多年不愈的病人一定要定期做防癌檢查,且不可採取能忍則忍、能拖就拖的態度。

大腸腺瘤性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多數病人最初沒有自覺癥狀,隨著時間的延長,息肉逐漸增大,表面潰爛出血,往往直到大便中帶血時才引起注意。值得提醒的是,大腸腺瘤性息肉可以發生惡性病變,生長時間越長,癌變率越高。因此,大腸息肉一定要儘早切除,以防後患。

大腸癌在常見癌的發病率中位居第三,近年來呈現增長的態勢。大腸癌最青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久坐少動的中年白領。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大量地進食紅肉,都被認為是引發腸癌的原因。由於食物結構的變化,現在患有便秘的患者越來越多,特別是青年人及婚育期婦女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而便秘導致的腸道息肉的增生和腸道炎症、潰瘍等都有可能發展成癌前病變。

大腸癌患者如果能早期發現,幾乎都能接受根治性手術,5年的生存率仍可達到90%以上,並且絕大部分患者能夠獲得長期生存。有幾個危險的信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是大便條形的改變,如突然變細了可能是由於腫瘤壓迫造成的;二是大便中混有血塊;三是突然的便秘或者解稀便,這與腫瘤導致腸內菌群失調有關。腸鏡檢查是大腸癌篩查中的金指標。一般人群應在45歲以後開始接受腸鏡的篩查,每5年複查1次。

預防腸癌,首先要注意低脂飲食,多食纖維食物、新鮮蔬菜和水果,適量補鈣。其次,適當運動能恢復或保持消化道生理節奏,使腸道運行通暢,提高人體免疫機能,減少患腸癌的危險。最後,還需積極治療腸道息肉、慢性腸炎、血吸蟲病及慢性痢疾等疾病。

推薦閱讀:

中老年「傑克蘇」竟然這麼受歡迎?
南京至少10萬老人患有不同程度老年痴呆
老年人用藥該掌握哪些原則 
老年人為何腳水腫?
別總拿老年人說事

TAG:朋友 | 中老年 | 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