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藏家講述銅鏡的歷史

藏家講述銅鏡的歷史 #sub_main{overflow:hidden;} .img_wrapper{margin:20px auto;padding: 0;} .img_wrapper .img_descr{font-size:12px;} #artibody p.weibo-list-text{margin-right:0px;} #HdFigure1_1 .rightExpand p{width:286px;} #artibody a.wt_article_link:link, #artibody a.wt_article_link:visited {color: #000099;} #artibody a.wt_article_link:hover {color: #CC0000;} #artibody p.weibo-list-text{width:532px;} .weiboListBox{width:619px!important;} .weiboListBox .weibo-list-meta-r{margin-right:6px;} #artibody p.weibo-commentlist-text{width:454px;margin: 0 auto;} #artibody .weibo-commentlist-content div.weibo-commentlist-feed{margin-left:30px;} .blkContainerSblk{ width: auto; } .artInfo{ border-bottom: none; padding-bottom: 0px; } .blkContainerPblk{ border:none; } .blkContainerSblkCon{padding:0;margin: 20px auto; } .blkContainerSblkCon p{ margin:15px auto; width:586px; }

2014年03月17日 15:12 人民網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胡其偉先生是享譽省內外的文物收藏家。他的藏品門類眾多,銅鏡是他眾多收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藏品之一。胡先生一共收藏了六十多面不同時期的銅鏡,品種十分齊全。胡先生所收藏的銅鏡中,有20面銅鏡出自青海,這些銅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青海銅鏡的發展史。

  2月20日下午,記者在胡其偉先生的書房中,見到了這些銅鏡。

  胡先生說,銅鏡通常是由黏土磨具鑄成,工匠將其中一面打磨成鏡面,然後在鏡子的背面充分發揮個人的藝術創造力以及高超的手工技藝,鑄造出不同的花紋,不同時代的花紋有著不同的特徵。他說,早期的青銅鏡花紋較為簡單,到了漢代,鏡子的背面開始出現幾何圖案,這些圖案設計的靈感源於當時漢代絲綢上的花紋;到了隋唐時期,鏡子背面開始出現十二生肖、五嶽四海等圖案。而隨著唐朝與西域和海外頻繁的貿易往來,一些外來的藝術設計理念也反映到青銅鏡上,其中包括葡萄藤、花草以及複雜的回紋樣式;元代以後的青銅鏡開始出現仿古的風潮,鏡子背面的設計有模仿唐朝以前青銅鏡的痕迹。

  胡其偉先生按照朝代順序展示了他收藏的六十多面銅鏡。

  一面直徑13.3厘米,角紋素鈕銅鏡,是上世紀末,胡其偉先生於西寧民主街古玩巿場收購的。根據鏡面紋飾和鏡子質地特徵,胡先生認定這面銅鏡具有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銅鏡的特徵,而這種銅鏡是青海乃至中國最早的銅鏡,對研究河湟地區的文明進程意義重大。

  另一面直徑16厘米的青銅鏡,鏡背是連環三角紋,三個素鈕並列上端,工藝精細,出自戰國,印證了戰國時青銅冶煉水平提高的狀況。這面銅鏡是胡其偉於上世紀90年代在西寧市大眾街古玩城收購的。胡其偉先生說:「戰國是銅鏡製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那時的青銅鏡紋飾繁複,四獸紋、山字紋等神秘紋飾成為這一時期銅鏡的顯著特點。」

  除了青海出土的銅鏡外,胡其偉先生的銅鏡藏品中,還有一部分來自安徽、南京。這些銅鏡與青海出土的銅鏡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個絢麗多姿的銅鏡世界。

  胡其偉先生珍藏的一面銅鏡鏡表光潔瑩潤,鏡背紋飾深刻清晰,應是頭模,格外引人注目。鏡背紋飾是瑞獸靈鳥,邊緣裝飾著兩圈鋸齒形圖案,素鈕。銅鏡的直徑是15厘米,銅鏡雖不大,拿在手中卻是沉甸甸的,這是一面珍貴的東漢綠漆古銅鏡。胡其偉先生說:「因為古銅鏡埋藏時間久,銅鏡的表面和底子遭土壤鏽蝕,表面形成氧化薄膜,呈現綠漆色,故名『綠漆古』,也叫做『瓜皮綠』,這層氧化膜使銅鏡免於歲月的侵蝕而溫潤如玉。在已發掘出土的中國古代青銅鏡中,這類銅鏡數量很少。」

  胡其偉先生捧出一面西漢黑漆古銅鏡,鏡背是連迭草葉紋,刻有篆字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字樣。字體古拙,反映了兩千多年前,人們對太陽和地球關係的認識。「黑漆古」是在銅鏡上形成的一層氧化膜。「與那面綠漆古銅鏡同樣出土於南方地下多水的環境,這個環境客觀上將銅鏡與空氣隔絕開來。銅鏡在水裡比在乾燥的環境下更不容易生鏽,倒是在北方不幹不濕的環境下最易生鏽。」胡其偉這樣解釋。

  胡先生說,青海境內也曾出土過兩漢時期的銅鏡,但是因為受濕度、土壤成分等自然條件的影響,銅鏡上從未出現過綠漆古、黑漆古。

  品鑒著胡其偉收藏的一面面銅鏡,彷彿穿越歲月的塵煙,看到了那時人們的審美、生活情趣。唐代的海獸葡萄紋銅鏡;宋代的菱花素鏡,鏡背刻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可以看出宋代人的商標意識;元代梵文鏡,在塔爾寺市場淘來,直徑10厘米,兩圈梵文,中間的圓形鈕刻著一個梵文,應是元代文化貿易交流頻繁盛況的見證;宋金雙魚鏡,厚重、樸拙;明代的花鳥、人物、動物浮雕鏡,小巧可愛;清代文字鏡,上題「金榜題名」的楷書,可以看出銅鏡在清朝逐漸退出了使用領域,而成為刻有吉祥字樣的互贈禮品。

  銅鏡源流:從簡樸到繁複 講述人:胡其偉

  銅鏡是我國傳統文物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它在歷史上經歷了戰國、西漢和盛唐三個高峰期,衰落於明末,主要是西方的玻璃鏡傳入了中國,以其優勢取代了古老的銅鏡。有清一代,銅鏡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照鏡功能,成為銘刻著「五子登科」「長命百歲」等吉祥語的一種民俗器物,逐漸化為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用品。直到民國時期,銅鏡退出了使用領域,成為中華古老文化中的傳統藝術品,供收藏家和古玩愛好者收集、玩賞的寵物。

  銅鏡的第一個高峰期雖然在春秋戰國,但它的製作與繁榮卻早得多,青海地區遠在新石器齊家文化時期就開始有了用青銅冶制的銅鏡。貴南尕馬台出土的七角形紋銅鏡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銅鏡。

  兩漢時期,隨著青銅器工藝的進步,內地銅鏡製造業日益發展,冶金技術先進,鑄鏡工藝精美,紋飾美妙繁縟。唐代的海獸葡萄鏡和花鳥瑞獸、飛龍、民俗故事鏡等,更是後世收藏者心中的瑰寶。但由此也出現了歷代仿製贗品,直至當代,偽品充斥市場,需要加以警惕和鑒偽。

  鏡中青海

  中國在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就已經使用青銅鏡,中國銅鏡首先在黃河上游的甘青地區和今長城沿線地區傳播。漢武帝時期,中原勢力進入青海以後,河湟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繫緊密,大量的銅鏡隨之流入青海境內。青海出土的銅鏡包括史前時期和漢代的,有一百多面。

  我省貴南縣尕馬台齊家文化(公元前2250年一前1915年)墓葬中發現的銅鏡,是中國最早的銅鏡。這面銅鏡是青銅合金鑄造,硬度較低,磨面不光潔,映像模糊,也許更是一種飾物。

  卡約文化是青銅時代青海境內的主要土著文化類型,卡約文化的青銅鑄造技術較為發達,青銅器冶煉技術比齊家文化有明顯進步。

  1983年在青海省湟源縣大華中庄發掘了118座卡約文化墓葬,其中12座墓出土素麵銅鏡34面。這些銅鏡大小不同,形制基本相同,為圓板形,鏡背中央有一半環形橋狀紐,鏡面有微凹或平直的差別。青海省湟中縣共和鄉前營村還出土了兩面紋飾銅鏡。卡約文化的銅鏡多出土於中、晚期的遺址或墓葬,相當於商代或西周時期,它們與殷墟銅鏡在年代上都晚於齊家文化的銅鏡。

  漢代是銅鏡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漢末魏晉初M17出土的龍虎鏡外有一周銘文「尚方作鏡真大好功工刻成之文章,浮雲連四方,交龍白虎居中央,子孫」銘文的銅鏡,是官營尚方令鑄造銅鏡的確證。據不完全統計,青海境內出土的漢代銅鏡有100餘面,從類型上看,常見的有日光鏡、昭明鏡、四乳四螭鏡、規矩鏡、連弧紋鏡、龍虎鏡、四神鏡等。(作者:閆璘0

  銅鏡收藏有三看

  什麼樣的銅鏡值得收藏呢?首先要辨真偽,其次看品相,再次看品種。

  看真偽:主要看是不是到代(古玩鑒別專用術語,指從包漿、材質、紋飾等來判斷完全就是那個時代的東西)的,是不是仿造的,但是在唐代,仿造了一批古鏡,雖是仿品,但仍然有文物價值。看鏽蝕程度,看紋飾布局是否符合各代特徵,以及銅的冶煉、包漿是否到代。自然形成的,與人工做的有區別。

  看品相:主要看是否完整,盡量選不殘缺的,並且圖案清晰的。

  看品種:指的是鏡子的年代特徵,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的風格,如同流行風尚。 (作者:張妍)


推薦閱讀:

可口可樂,一個配方和幾代人的不斷創新
從太極拳的歷史發展與傳承看太極拳為什麼再也經不起實戰?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馬克思同志是凡人
歷史上最著名的六位「太宗」,除了李世民,還有誰?
大明袁崇煥是咎由自取還是被冤枉,歷史真的欠他一個公道嗎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