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願意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為什麼人們願意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有一個詞叫做「強迫性重複」,意思是說人傾向於不自覺的重複一些早年的創傷性體驗,比如曾經被羞辱的孩子,當他成年後,他會不斷地無意識的創造曾經被羞辱的類似場景,然後會被再度羞辱。
其實,沒有人願意讓自己重複體驗那些痛苦,但是,卻又很難從那些體驗中逃出來,這是因為:
1.那些體驗是熟悉的,即便那是讓人痛苦的體驗,但是因為它熟悉,所以我們還是願意不斷重複它,因為熟悉可以帶來安全感。
對於那些更舒服的體驗,我們理智上可能知道會好些,但是因為在成長中沒有積累起相關的經驗來,所以,不想去嘗試。我們被限制在舊有模式中,不斷重複痛苦。
2.人傾向於以自己經驗到的模式去評估和感受現在的環境。
比如,一個人在成長中總是被父親批評,他對爸爸非常恐懼,當他長大後,可能就會對權威產生類似對爸爸那樣的恐懼,所以,當他面對領導時,就會非常緊張,生怕做錯什麼挨批評,可是越緊張就會越出錯,於是導致領導真的批評他,於是這就進一步驗證了他最初對領導的恐懼:權威是可怕的。其實,這個結局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引起的。
這個過程,在精神分析里,叫做投射性認同。
3.有時候一些負面的情緒會帶給我們自己特別的滿足。
比如一個兒童生了病,就會得到父母特別的照顧,他就學會了用自己受苦的方式吸引父母的關愛。也就是說受苦成了他自己的某種資本,可以吸引別人關愛他,或者他因自己受苦而感覺具有了某種特權。
這種現象常常在婚姻可以看到,比如,女人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後來男人出軌,女人責怪男人負心,卻不知道,她付出的背後,可能暗含著對男人的指責:你不如我能幹,不如我負責,男人雖然說不出什麼,但這暗中隱含的責備,可能恰是他出軌的一個原因。
4.某些痛苦的體驗可能帶來保護。
當一個孩子被批評時,他很傷心,於是他減少了與別人的接觸,從而使自己遠離那些不舒服的體驗,這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至少在那一刻,這是有保護意義的。
但是隨著年紀增長,這樣的方式會讓他的社會功能受損,於是帶來了新的苦惱,於是他又陷進了新的不舒服體驗中。如果他一直沒有辦法找到更有效更有建設性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他就會不斷陷入各種各樣的苦惱里。
5.重複體驗痛苦發生時的情景,也是我們內心處理痛苦的一個方式。
不斷重複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試圖改寫的過程。經歷過地震的孩子,有時會看到他們不斷把積木搭成高樓,再推倒它,這實際上就是他們將自己帶回到以前的創傷情境,並在重複中緩解那些恐懼悲傷,並在重建中找回控制感。
若要改變上面的這些狀況,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首先,需要積累足夠的勇氣做出改變,因為任何改變,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次冒險;
其次,需要在改變中積累經驗,哪怕是改變中的一點點經驗,都能讓我們感受到,改變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可怕。
這一點點成功的經驗就可能帶領我們進行更多的探索,從而引發更多的改變,最終完成內在模式的重新塑造,將自己從舊有的痛苦模式中解放出來,也就脫離了那個在痛苦中的循環,從而完成對過去創傷的修復,用新的,更適應的方式去生活。
版權說明:本文作者/王雪岩,作者郵箱:wxy.niuniu@163.com,本文轉載已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很有感觸的說說:我不孤單,孤單只是情緒泛濫。
※春暖花開
※凌晨的心事 不安的情緒
※重組家庭如何化解孩子抵觸情緒
※婚姻中男人的十種隱秘情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