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錄3.分工與生產力關係

隨想錄3.分工與生產力關係 作者:synbada 發布時間:2016-12-11 13:10:08 來源:sina.com.cn/synbada 字體:大|中|小

  分工與生產力何者為主?我們還是歷史的看問題。

  俄國革命前與西方先進的生產力有百年差距。革命後到1938年基本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並且縮小了與西方的差距,基本與西方看齊。中國在取得政權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約用了20年的時間建立了工業基礎,相當於蘇聯的1938年。1976年的中國相當於1958年的蘇聯,與西方的差距由三百年變成30年。如果用台灣相比,就更能說明問題。蔣介石捲走了大陸的黃金,大部分知識分子,集中在小島上,它依然是西方經濟的傀儡,與大陸的差距並沒拉開20年。這個結論各方面都能接受。這說明國家資本主義能快速發展生產力。二戰時的德國也能說明這個問題。

  人類發展到現代,知識的傳播速度加快,物質力量的改變速度也在加快,生產方式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關鍵,生產力不過是生產方式的反應。如果以人造物質為標誌,國家資本主義與私有資本主義各有千秋。近代東方說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實際把歷史發展事實顛倒了,有些人說這是馬克思主義原理。這些人在歪曲,馬克思的上述結論是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做出的,是基於西方剝削社會做出的結論,這並不是國家資本主義實行的情形,更不是社會主義建設原理。?

  羅斯福1933年開始挽救美國,用的是部分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社會主義的影子。東方國家實行的國家資本主義,從宏觀上避免了生產力周期性的銷毀和浪費,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計劃經濟優於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存在的問題在於微觀上。?

  當東方把生產關係固化後,企業實行一長制,這種分工與市場經濟下的生產關係區別差距在消失,宏觀上的優越性被微觀上的僵化抵消。從勞動的分工與管理的角度看,與市場經濟下企業的情形類同,條件適宜時,國家資本主義可以轉化為私人資本主義,計劃經濟變為市場經濟。東方國家的政權組織結構還是少數人治理方式,政治與經濟的結合,使歷史產生倒退現象。關鍵問題在於國家資本主義怎樣轉化為社會主義,勞動中的分工與管理如何逐漸實行統一。這不但是微觀問題,也涉及到宏觀問題。分工如果與革命初衷相違背,短期也許能發展局部生產力,不出十年必定會破壞生產力,最終形成革命的起因。分工須有助於勞動者的發展與人性的解放才能提高生產力,企業的組織架構是最基本的元素,是經濟和政治的基石。這條道路是走向社會主義的關鍵節點。

  東方國家的改革基本上從怎樣增加商品供應,物質力量上去考慮問題,競爭與效率成了頭等大事。從微觀角度上說,計劃經濟下的企業競爭意識不如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從局部考慮,一些人得出計劃經濟效率差的結論。為了使企業增加競爭意識,給企業自主權,對於商品價格放鬆管制。企業雖然實行了一長制,但無法把個人的意志貫徹到企業全部構成,對於市場價格反應反響不大。為了增加活力,放入私有經濟入場,即所謂增加量變。結果是市場對價格有了反響,參與市場的主體也起了變化,70%的主體為多種經濟,不再是公有制經濟。改革的結果把國家資本主義的基礎搞翻了,公有制不再是經濟的主體力量,國家資本主義轉化為社會主義失去了可能。

  筆者有兩篇關於改革的文章,借別人的議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屬於長篇,有關改革問題的總結。改革的目的是增加企業效率,增加公有制經濟的活力,結果是把公有制經濟給改丟了,改沒了,改革的結果與初衷截然相反。東方國家的改革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開始,前後60多年,沒有一個成功的,說明改革的路徑是錯的,指導的經濟政治路線是錯誤的。東方的問題應該循著毛澤東思想,從哲學上認識問題。從宏觀到微觀,從分工問題,到人的本質,革命的本質,勞動的歷史地位和變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重新全面梳理。?

  東方尤其是中國,在工業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如何走出一條社會主義道路,從解放勞動者的初心來說,如何讓勞動者真正得到解放,而不是回到原點,進入悖論。毛澤東從哲學上做了解答,脫出這個循環的鑰匙在毛澤東手中。學習毛澤東,遵循毛澤東的道路,將會使東方人民開創人類新的歷程。


推薦閱讀:

選車,您看平台嗎?大眾MLBevo都生產什麼車?
芽苗菜的無土栽培生產技術
全球第二大安全氣囊生產商是如何倒掉的?
進口嬰配奶粉註冊制按生產日期執行 特殊醫學配方食品註冊過渡期延長1年
武則天的抓革命促生產

TAG:生產力 | 生產 | 關係 | 隨想 | 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