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舞台攝影

美麗倩影不要錯過 掌握T型台攝影的四大準則

一、備好器材,確保清晰

最好準備兩台單反相機,一台800萬至1600萬像素的數碼機身和一台膠片機身。一台機身配28-135mm鏡頭,另一台配70-200mm鏡頭,這樣抓拍起來比較得心應手。如果使用黑白膠捲,可選用ISO400和800的專業高速膠捲。拍攝時盡量使用大光圈,這樣能提高快門速度,避免模糊。

二、用兩種眼光觀察

為拍到最佳瞬間,通過觀察穿著不同風格服飾的模特,看出模特的個性,有選擇地捕捉有價值的瞬間,使讀者在欣賞圖片時,看到拍攝者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智慧和敏銳的觀察判斷能力。由於拍攝時裝表演和模特比賽是介於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之間的一個攝影類別,拍攝者既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還要有敏銳的新聞感覺。在拍攝當中做到勤觀察、勤拍攝、勤思考,方能拍出與眾不同的優秀作品。

有條件的拍攝者,從全程跟蹤模特拍攝外景開始,到預演或預賽都可以用兩種眼光去觀看。

1、用評委的眼光:通過現場觀看了解哪幾位模特氣質最佳,有可能會成為本次大賽的冠軍人選,明確自己這次拍攝的重點。

2、用攝影師的眼光:通過觀看和拍攝預演、預賽,熟悉整個表演或比賽的程序,了解所有模特的展示能力和氣質,從中知道哪些瞬間具有新聞價值和藝術價值,並熟悉特定的服飾風格,確定最佳拍攝角度。這樣,在正式抓拍時就能心中有數,抓住重點模特、重點瞬間、重點場景、重點光效和重點造型。

三、抓拍要領

無論是拍時裝表演還是模特比賽,都要現場觀察、現場理解、現場提煉。

現場觀察,就是仔細觀察每個模特的體態、服飾、造型,挖掘其豐富的面部表情和千姿百態的肢體語言,觀察模特走台造型時的疏密關係以及著裝與背景之間的關係,捕捉模特衣裙在運動中產生的動感等等。抓拍時,手持照相機對運動中的模特進行跟蹤對焦,捕捉模特在展示中的優美體態和造型,千萬別放下相機去觀看,如果此時有優美的瞬間出現,你就會措手不及,失去機會。

現場理解和現場提煉,就是在模特的精彩演繹中,將形體造型理解成幾何中的點、線、面,通過判斷,將模特的體形、曲線、個性和服裝的時尚因素在瞬間中定格下來成為作品。

由於展示的需要,隨著音樂的節拍和舞美設計的藝術效果,燈光的照度變化無常,為確保曝光準確,可事先把相機設在光圈優先,把光圈設在最大值。拍攝當中,相機的快門會隨著照明的強弱自動調節,這樣拍下來的影像清晰。如果燈光較暗,快門速度過低,可將相機的感光度提高到ISO400或800,有必要時還可以提高到ISO1600(但一般用ISO1600拍出來的影像顆粒很粗,色彩的飽和度和透明度有一定下降)。一般T台上的光源顏色偏黃,拍攝前把照相機的色溫調到3200K左右,就會減少照片中的黃色成分。測光模式要根據拍攝的主體來確定,可用中央重點測光或平均測光。拍大場面或者中景,可設定平均測光;拍攝特寫,測光模式就應該設在中央重點。

四、撿拾花絮

拍完一場精彩的模特比賽,不要立刻離開現場,常言道:「好戲在後頭。」以我個人的經歷,精彩的花絮往往出現在比賽之後。

一場「千里挑一競風流」的殘酷競爭後,畢竟紅花只有一朵。在她們即將分離時,有的因獲獎而相擁在一起祝賀;有的因被淘汰而走到旁邊偷偷哭泣,這些感人的花絮和真情流露的瞬間,是拍出佳作的好時機。

舞台攝影四大要領

舞台攝影早已為人們所熟悉。從表面上看,舞台攝影與其他攝影門類(如人像攝影、風光攝影等)相比,基本的拍攝要求和藝術處理手法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仔細分析起來還是不大一樣的。主要區別在於,拍攝舞台照片往往要憑感覺和經驗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構圖,並迅速按下快門。這就要求拍攝者具備過硬的拍攝技術和藝術處理功底。  

 

然而,舞台攝影創作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尤其在技術方面,有些方法可以成為要領,使初學者少走彎路。綜合起來,有四個方面。   

一、拍攝位置和視角的選擇

到劇場或廣場拍舞台照,首先要選好拍攝位置和視角。一般來講,找偏一點的位置拍出來的效果好,且不會妨礙觀眾。視角的高低也很重要,視角太高,拍出來的人物會變形;視角低了看不見人物的腳(拍局部或特寫另當別論),以能看到舞台的檯面為好。初學者往往喜歡找劇場正中的位置來拍攝,以為這樣可以拍到人物的正面和完整的舞台場面。結果,拍出來的人物肢體造型呆板,燈光造型平淡,畫面效果會流於一般。這是因為,通常舞檯燈光的布局是正面光較強,這種正面光會減弱人物的素描關係,人物造型的空間感和層次感會被淡化,光影效果也平淡。而選擇偏一點的角度來拍攝,人物有正面光、側面光和逆光的組合,再加上各種不同色彩光源的豐富,畫面的層次感和光影效果自然都會體現出來,尤其是空間的流動感會增強。   

二、要盡量穩定相機  

 

要拍好舞台照,相機的穩定性很重要。通常拍舞台照,快門速度往往要控制在1/60秒上下,這樣做是為了讓該動的動起來、該靜的靜下去,使拍出來的照片既有清晰的主體形象,又使畫面具有流動感。而要達到這些目的,l/60秒上下(尤其是1/60秒以下)的快門速度,相機的穩定性顯然不能忽視。另外一個因素,因為要達到使畫面具有虛實變化的效果,往往要將光圈盡量放大,這樣做會導致景深縮短,相機稍有晃動,畫面的清晰度會受到影響。因此,藉助三腳架或獨腳架來增加相機的穩定性就顯得相當關鍵。   

三、不要藉助閃光燈進行曝光  

 

舞台攝影從過去單純的記錄型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創作型,這個變化也就是舞台攝影從實用性轉向藝術性的過程。藉助閃光燈進行拍攝,無非是想將畫面拍得更清楚。而這樣做的後果是,閃光燈的光線沖淡了舞台特有的燈光和色彩效果,甚至會使舞台效果完全失去。而這些效果恰恰是舞台照片的精華所在。因此,嚴格地講,拍攝舞台照是不宜使用閃光燈的。當然,有的時候因舞台光線太弱,或僅僅為了拍劇照留念,也可使用閃光燈,但拍出的照片肯定會失去舞台效果。   

四、設定恰當的光圈很重要  

 

光圈作為控制景深的一種手段,在舞台攝影中也頗有學問。運用得恰當,拍出來的照片會有較好的效果。在現場拍攝中,相機與舞台有一定的距離,再加上舞台本身有一個深度,兩者加起來一般都在10米以上。如果不採用大光圈,拍出來的畫面就會前後一覽無餘,缺乏主次感,更談不上虛實變化。尤其在非劇場(如體育場館、廣場等)拍舞台照,大多背景(天幕)較簡易,若將背景清晰地攝入畫面,勢必會影響到照片的整體效果。而採用放大光圈的方法來控制景深,就可以將背景虛化。虛化後的背景更加突出了前面的主體,而背景虛化後朦朧的效果更有一種形式上的美感。即便在正式的劇場拍舞台照,光圈的恰當運用也很重要。因為快門速度控制在1/60秒左右的情況下,光圈要隨著舞台光線的強弱變化而進行調節,這種調節既要適應因舞台上人物運動的速度而確定的快門速度,又要顧及因光圈的大小而產生的不同景深效果。光圈設得過大,可能會欠曝;光圈過小,又可使景深有效範圍太長,虛化不了背景。拍舞台照需開大光圈,這已是共識。但到底該開多大的光圈才合適,應根據實際拍攝需要而定,是看拍攝者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畫面效果而確定光圈該開多大並設定相應的快門速度的,光圈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畫面的效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舞台攝影中必然會碰到的技術要領性問題。這些技術要領可以使初學者少走彎路,為今後進行舞台攝影創作打下技術方面的基礎。


推薦閱讀:

述禾:一場寂靜的狂歡。讓身處黑暗的人看到一些光亮
攝影創作中的觀察
仰望蒼穹 · 珠峰東坡馬卡魯北坡巔峰秘境之旅(四)
2018.01.01 今日日曆
攝影技術單選題.doc

TAG:攝影 | 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