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超級細菌的四大特徵 專家談如何應對

  

  藥理專家解析超級細菌4大特徵  26日,國家疾控中心發布報告,稱檢出3例超級細菌(NMD1)病例,這是目前超級細菌在中國被發現的首份報告。超級細菌到底可怕在哪裡?其形成原因是什麼?它會不會導致類似流感的大規模傳染?它有沒有絕對的剋星?對此,北大臨床藥理研究所副所長肖永紅進行了解析。  解析一:目前未發現絕對有效藥物  肖永紅說,雖然國家衛生部此前發布了關於NMD1的感染診療指南,但詳細研讀這份指南可以發現,關於臨床使用何種抗生素,指南中的說法是「可能有效」,而不是絕對有效,同時強調兩種以上的藥物聯合使用。  「我們只能根據臨床判斷來選擇一些相對可能有效的藥物,這給正確用藥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肖永紅說,有的人猜想是不是有一種能迅速應對NMD1的超級抗生素,但目前肯定沒有,「因為抗生素從來都是追著細菌走,發現新的耐葯細菌後才可能開發新的抗生素,NMD1進入視野還是8月份的事,不可能開發出來。」他說。  他同時表示,目前國家疾控中心通報檢出的3例NMD1病例中,兩名幼兒是因為腹瀉送檢的糞便標本,檢出攜帶NMD1的是屎腸球菌,不是印度檢出的大腸桿菌,從臨床的意義上來講,這沒有大腸桿菌攜帶的意義大。  解析二:必須認識到抗生素具兩面性  對於為何會產生所謂的超級細菌,肖永紅和其他專家的說法一致: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不斷積累耐藥性。他說,大眾必須認識到抗生素具有兩面性,一定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肖永紅說,根據他的了解,目前國內對抗生素的使用狀況很不樂觀。「臨床上醫院使用的比例很高,而且品種比較偏向於那些貴的和高效的。其實,抗生素的使用標準是是否有效,只要有效就行了,並不是說貴的和高效的就更好。」他同時表示,門診上使用得也比較多,對抗生素的兩面性普通人還認識得不夠,「現在你去門診看,普通患個感冒的,大多數都要用抗生素,或者要醫生開,或者自己隨便買,這其實就是在積累自己的耐藥性。」  對於爆出NMD1可能是惠氏公司為了推銷自己的藥品誇大其辭的坊間傳言,肖永紅表示可能行極小。他說,關於耐藥性的研究不是今年突然冒出來的,國際醫學界一直在關注,此外,有關NMD1的特徵的描述,今年8月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論文是極其嚴謹的。  解析三:絕不會像流感大規模感染  既然沒有絕對有效的藥物,NMD1會不會大規模傳染?  對於這個問題,肖永紅說絕對不會。他分析說,NMD1本身不具有傳染性,它以其他細菌為載體,強化的是這些細菌的耐藥性。比如說攜帶NMD1的大腸桿菌,表現出超級耐藥性的是大腸桿菌,它的傳播也要藉助大腸桿菌的傳播完成。  「目前,它只在醫院住院患者和抵抗力特別低下者等特定人群身上出現,不會像流感病毒那樣會大規模傳播,所以出現類似流感大爆發的可能性是零。」肖永紅說。  解析四:極擔心載體變成高致病性細菌  既然不會發生大規模感染,為何各國又對NMD1如臨大敵呢?  對此肖永紅解釋,NMD1對公共衛生的壓力極大。「首先,對於感染病例,我們要找到合適有效的診療方法。如果這些病例出現高死亡率,對公共衛生體制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他說,更重要的一點是,相關應對藥物的研發壓力極大,「目前發現NMD1的載體是大腸桿菌等致病性相對較小的細菌,如果載體變成了致病性較強的病菌,比如說霍亂、傷寒,那危害性就大了,這是公共衛生體系最擔心的問題。」(轉自:黃河新聞網)  專家稱超級細菌不會大面積流行  廣東省傳染病學專家、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葉曉光進行了10餘年「細菌耐藥性與抗生素合理運用」方面的研究,他認為,「超級病菌」 不會向病毒一樣造成大面積流行。在目前暫無辦法治療的時候,人們完全可以通過調節自身內環境、提升免疫力來抵抗超級細菌的侵襲。  中國疾控中心在昨日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的情況與葉曉光所說一致。據介紹,目前,各國通常不建議對這類已出院的「健康」帶菌者進行「積極的」抗菌治療,防止應用高級別抗生素引起病例體內菌群失調,甚至由於高級別抗生素的選擇性壓力,演變出耐藥性更強的菌株。  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葯監測網負責人肖永紅教授也表示,對這類帶菌者,主要是在治癒原有疾病基礎上,提高機體抵抗力。身體機能恢復正常後,使該種耐葯菌在機體內自然消亡。  葉曉光說,「超級細菌」只是一種感染,並不是傳染病,公眾無需恐慌。病毒一感染一大片,容易成為大眾傳染病,但細菌的感染方式是從「個體」到「個體」。超級細菌不像甲流那樣,屬於大面積攻擊人類的新型病毒。而且,即使感染了超級病毒也不一定會發病,是否發病與細菌量多少,以及本人體質有關。  其實,世界上能稱得上「超級細菌」之稱的細菌已有多種。他們大多是對三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葯的「多重耐葯菌」,有些甚至是對七種抗生素同時耐葯的「泛耐葯菌」。(轉自:新浪網)  濫用情況導致超級病菌 抗生素也應該休養生息  近日,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出現的能抵抗大部分抗生素的超級病菌首次造成死亡個案。面對洶湧而來「超級病菌」,普通人該如何應對?新浪健康特別連線國家衛生部合理用藥監測網專家孫忠實教授。  超級病菌從哪裡來?  在國家衛生部合理用藥監測網專家孫忠實看來,超級病菌並不是很新的朋友。自從抗生素麵世那天,細菌們就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救贖」和自我改造,弱的細菌被抗生素滅門了,而扛下來的細菌,則逐漸進化成越來越強悍的「超級病菌」。這是一個自然的選擇過程。「但這也是一個被人們選擇的過程」孫忠實認為,正是由於人們對於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濫用,導致細菌「百鍊成鋼」,被人們鍛煉地越來越難對付,並終於成為讓人們瞠目結舌的「超級病菌」。  目前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據孫忠實介紹,有一些花費億萬美元開發費用研製出來的新抗生素,僅僅兩三年時間就開始出現嚴重的耐葯。更可怕的是,細菌的這種耐藥性可以在同類細菌和其他類病菌之間「傳播」,我們面對的將是越來越對練就了「鐵布衫金鐘罩」的超級病菌聯盟。  我國細菌耐葯狀況嚴重  孫忠實認為,目前我國的細菌耐葯狀況很嚴重。而這一方面跟醫療大環境有關,由於「以葯養醫」的問題以一直存在,所以導致了很多醫生不負責任地給病人開大處方、開貴處方,一個小感冒就能開出多種高價的抗生素藥物。造成了嚴重的過度治療,同時也造成了抗生素的濫用;另一方面從患者自身的來講,自我保護意識較低。很多人總想著「儘快治好,不耽誤工作」,常常會主動要求醫生開更貴更好的抗生素,助力了超級細菌的誕生。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與「超級細菌」的誕生,脫不了干係。  同時,更讓孫忠實擔憂的是,「中國的養殖業中存在著很嚴重的濫用抗生素的情況,養殖戶給動物投喂大量抗生素,這直接導致了這些食物中殘留大量的抗生素,我們可能在無知不覺當中就已經服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一旦我們出現感染疾病,可能發現——很多抗生素對我們都已經失效了。這是很可怕的」。因此,如何控制抗生素在「農林牧副漁」中的「流行」,是關乎我們是否能夠打贏和「超級病菌」這一戰的重要因素。  抗生素還能絕地反擊嗎?  從目前的局面來看,抗生素的處境非常不妙。不僅很多細菌產生了耐葯,而且近十年來僅僅出現了2個新的抗生素:達托黴素和替加環素,嚴重的耐藥性讓企業失去了繼續研製新抗生素的衝動。我們有可能會失去這「最後的武器」嗎?  但在孫忠實看來,一些老的抗生素依然可能發揮奇效。比如目前被譽為「超級抗生素」的萬古黴素,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因為其嚴重的肝腎毒性而被棄用,但上世紀在80/90年代卻發現它對於一種「超級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作用,成功解決了超級病菌的上一次來襲。  在目前這種開發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保護我們已有的抗生素,開發出其新功能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據孫忠實介紹,美國很多醫院往往將院內擁有的抗生素分成兩部分,以五年為周期輪換著使用,給抗生素以休養生息,不頻繁使用就不會出現嚴重的耐葯。保護抗生素就是在捍衛我們最好的武器。  平凡的我們能做什麼?  孫忠實提醒,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應該從自身做起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濫用。第一,盡量不使用抗生素。有一些感冒本來就可以自我痊癒,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而有的感冒是有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根本就沒有治療作用,屬於適應症不對。  第二,使用抗生素的時候一定要遵醫囑,不要盲目追求新產品,不要過分追求強效產品,越強的藥效可能帶來越強的耐葯。  第三,在使用抗生素時,一定要足量足療程使用。抗生素的使用有自己的規律,一般都需要使用3-5天,很多患者使用1-2天之後覺得病情沒有緩解,就自主換藥。或者自己感覺好一點就停葯,這都很容易造成細菌耐葯。合理科學使用抗生素,就是在給自己保留「最後的武器」。  與「超級病菌」的鬥爭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路上。(轉自:新浪網)  

     北京細菌監測網覆蓋哨點醫院增至20家  昨天,北大臨床藥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呂媛表示,本市已按照衛生部要求正在加緊建設細菌監測網。目前,本市細菌監測網覆蓋的哨點醫院已增至20家。  據了解,目前本市哨點醫院尚未接到對超級細菌防控舉措升級的要求。  呂媛表示,在我國發現並報告這三例超級細菌後,衛生部門將會進一步對細菌的監測程序進行細化。例如,此前只是要求發現細菌的單位要逐層上報,今後將明確告知臨床醫生遇到什麼樣的細菌需怎樣及時上報。從臨床到最終上報,最快周期1至2天內就可完成全部過程。  此外,通過監測網路,如果發現細菌對某種抗生素「超級耐葯」,將及時調整該種抗生素的使用情況。(轉自京華時報)  

  餐桌上的抗生素  關於「超級細菌」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使人不勝恐慌,生怕超級細菌找到自己。確實,目前對於超級細菌無很好的抗生素來治療。所以,目前更重要的任務就是預防超級細菌的出現。因為濫用抗生素是導致超級細菌出現的根本原因。現在不管醫生還是患者或家屬,對待疾病都需要一種平和心態,其實抗生素絕對不是「靈丹妙藥」,不能什麼病都期待抗生素「藥到病除」,更不能追著醫生要打高級抗生素。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也要寬容,給抗生素「減負」,如果不是細菌感染,就可以不用抗生素,更不能片面追求高級抗生素。特別是生活中的小病小災,更是不能亂用抗生素。其實,生活中我們的餐桌上就有好多「抗生素」。如果能很好地搭配飲食,不但能預防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減少抗生素的用量。  餐桌上的「抗生素」首推魚腥草,生食魚腥草(如涼拌),可起到一定的防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泌尿系感染、細菌性痢疾、多發性癤腫的作用。有研究顯示,魚腥草水提物對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的生長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國外學者研究發現,魚腥草水提物可明顯延長感染傷寒沙門菌的小鼠的生存期。  大蒜也是餐桌上重要的「抗生素」。人們日常食用的大蒜對某些細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每天食用3瓣大蒜可取得一定的保健作用。在臨床上,大蒜素和大蒜浸液已被成功地用於小兒腹瀉和細菌性痢疾的治療。研究發現,大蒜中的活性成分如蒜氨酸酶、蒜氨酸、大蒜素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等10種菌株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餐桌「抗生素」是生薑。民間流傳著「生薑治百病」之說,如牙痛時含幾片生薑即可減輕疼痛。究其原因,是由於生薑中的有效活性成分抑制了口腔中與牙周炎相關細菌的生長。研究發現,生薑乙醇和正己烷提取物可有效地抑制3種導致牙周炎的革蘭陰性菌的生長。  最常用的餐桌「抗生素」就是苦菜。苦菜具有非常好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以前人們用來充饑,當飯吃,做法也簡單,就是把其中的苦心去掉,不停地揉搓,去掉苦汁(其實苦菜最好的就是這個苦汁,其具有非常好的藥用價值,能用來調理消化道系統,特別對於慢性膽囊炎具有特效),然後用來充饑,後來經歷了近四五十年才發現,以前但凡用過苦菜的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病症,都非常長壽。可見苦菜的價值非藥物所能比擬。  還有馬齒莧這種普通的野菜,也是典型的天然抗生素,其所含的黃酮類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6種常見致病菌有明顯殺滅作用。馬齒莧通過增強機體溶菌酶的活性,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發生膨脹、破裂而死亡。可抑制殺滅侵害消化道粘膜的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改善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有殺滅作用,有助於防治皮膚紅腫、毛囊化膿感染(也就是常說的癤子)等疾病。  當然,餐桌上的「抗生素」與抗生素相比還有差距。但是它沒有抗生素的嚴重副作用。在「小病小災」時用來代替抗生素可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頻率以及劑量,減少抗生素耐葯以及超級細菌的發生,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轉自溫州日報)
推薦閱讀:

專家解析:乙肝患者的飲食
中國古代的大量黃金都去哪了,專家給出了三個原因
中國十大騎兵戰專家
醫學專家: 「冬病夏治」正當時, 錯過今夏, 再等一年!
滬台同展董其昌《煙江疊嶂圖》 專家判斷必有仿作

TAG:細菌 | 專家 | 特徵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