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的歷史述說著吳哥之美
一、吳哥的歷史文化 早在9~15世紀,住在湄公河岸邊的高棉人創建吳哥王朝,高棉帝國國勢鼎盛文化燦爛,版圖包括今日的柬埔寨全境及泰、寮、越三國的部分地區。12世紀時,神王闍耶跋摩二世以印度教為國教,建造了巨大的吳哥寺,這既是奉獻給印度教神靈毗濕奴的寺廟,又是闍耶跋摩一世的陵墓。國王的靈魂在這兒遊盪。在吳哥寺,他們的文化與宗教活動達到全盛時期。後繼者無不仿效,各建有寺廟。吳哥廟塔林立,45公里範圍有大小聖塔廟宇六百多座。長期征戰及奢華建築使人民陷於貧困,促使吳哥王國衰落。公元1430年,暹羅入侵高棉帝國,圍吳哥城七個月,攻破後屠城。1434年高棉帝國放棄吳哥,被迫遷都金邊,1594年為暹羅征服,此後稱為柬埔寨。吳哥窟逐漸荒蕪,直至淹沒於叢林之中。1296年元代使者周達觀訪真臘,使團駐使一年,回國後寫成《真臘風土記》。後收入四庫全書,1819年被譯成法文,1861年一個法國植物學家按圖索驥,發現了淹沒在叢林中的城市,讓這些寺廟華宇從新展示給世人幾個世紀前的繁華與燦爛。法國人感嘆「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向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山川:自入真蒲以來,率多平林叢昧,長江巨港,綿亘數百里。古樹修藤,森陰蒙翳,禽獸之聲,沓雜其間。
二、建築格局
環型渠、儲水池、迴廊、引道(是步入正殿,很有儀式感的朝拜場所)、正殿及那伽欄杆都是宗教寺廟類建築的標配。宗教建築會令眾生產生朝拜的感覺
吳哥寺的環形渠
三、古迹巡禮1、通王城-大吳哥 城的西門入口約三米高的四面佛像。通王城相當於我們的故宮,王都居住於此,城內有巴戎寺、巴方寺
通王城的環形渠
通王城兩側欄杆上有一排代表正義的天神塑像,有一排代表魔的阿修羅塑像,敘述著創世的故事
那伽 印度神話中居住在地下的蛇神,一般被描繪為上半身為人形,被人們作為掌管生死的神靈來崇拜,在很多神殿的入口處都有那伽塑像。那伽(-印度教中象徵永生,是連接神界與人界的橋樑)欄杆是古寺廟建築的標配。
2、盛世繁華的開始 巴肯山
巴肯山是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約七十米高的小山,叢林平原的制高點。是耶輸跋摩一世不堪水患困擾,於公元889年從羅洛寺群遷都至此,從此開啟五百年的盛世王朝。十五世紀前一直是柬埔寨首都。山頂建有巴肯寺,是高棉王朝第一個都城中心。寺廟金字塔造型代表著須彌山,上山的路象徵著引道。
須彌山意為寶山、妙高山,是古人心目中眾神的居住地,寺廟的高處便是象徵為須彌山。
站在山頂上遠眺,可以想像耶輸跋摩一世縱覽平原極目楚天舒的豪情,相像千年的雲捲雲舒繁華成落
巴肯山位於大小吳哥之間,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也是個儲水池,東南方叢林中便是吳哥窟,北邊建有通王城。山上360度視野,是觀日落最佳去處。
3、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
巴戎寺建於通王城中心,外觀與吳哥窟相似。最著名的是一千二百米浮雕長廊及通王城五座城門上、位居寺中心的四十九座佛塔構成的四面佛象塔群,象徵著當時高棉王國54省的強盛。壁雕生動豐富刻划了遠古戰爭、百姓百態、洞里薩湖風光。佛像為典型的高棉人面容,臉帶安詳微笑。
巴戎寺由闍耶跋摩七世建造,呈金字塔型建築,整體構成以傳說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須彌山為樣本,其建築形式之複雜與象徵意義之強烈,在吳哥經歷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神密與迷人的宗教聖地之一。
闍耶跋摩七世頗具傳奇色彩,是最偉大的王,高棉霸主,近六十歲時為重振帝國而登王位,將真臘王國由破敗發展為統轄54省的強大帝國。吳哥遺迹的大部分由他修建,被認為是現代柬埔寨的奠基人。闍耶跋摩七世登基後,為紀念母親建造了塔普倫寺,為紀念父親建造了聖劍寺,為臣民百姓修建了涅槃寺,為自己重整了巴戎寺。在他的統治時期,將國教由原印度教改為了大乘佛教。
人們在這裡所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現的永無休止的正義與邪惡的爭鬥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寧靜、包容與恆遠,慈悲為懷。
4、世界最大的拼圖遊戲 巴芳寺
遠處有條柱廊古希臘是西方古典建築的基石,到公元六世紀,建築的柱基、柱子、檐部等構件的比例、格式和組合已有了穩定的套式,古羅馬人稱之為「柱式」,它是古希臘建築的基本元素。多利克柱式是希臘大陸上最為流行的建築風格,因其挺拔、雄壯,所以又被稱為男性柱。
此照片是上圖多利克柱廊的放大版。因吳哥處於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有東西方文化及貿易的交流,在建築中得以印證。
吳哥柱式的樣子
巴芳寺是一座須彌山寺,位於當時都城中心,十五世紀後期改為佛教寺院,因地基不穩,工程水平欠缺,迴廊及塔樓過重,在建卧佛時,寺的部分建築就已倒塌。
1960年法國幫助修復古迹,考古學家將上千塊石頭編上號,希望能拼湊上去。1975年紅色高棉趕走了法國專家,殺害了幫助法國人的柬埔寨人,並燒毀了全部檔案。1995年法國人重又開始修復工作,但已無法將原石塊放到了應有的位置上,而用了新石塊,這些老石塊便永遠地躺在了寺前廣場,作為曾經的輝煌和近代的動蕩之見證。
5、與時光共生的塔普倫寺
塔普倫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他母親所修建的寺院,建於1186年,屬於吳哥文化較後期的作品。
大自然的傑作。眼前的景象令人難以置信,不是親眼所見,很難表達自然與時光的偉力
木石良緣,樹與建築擁抱彼此,支撐彼此。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人發現塔普倫寺之後,即因整座寺廟已被樹根莖幹糾纏盤結在一起而放棄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樣,由此形成了林寺一體的獨特景象與標記
結實雄大的塔普倫寺,被當地人稱為蛇樹的卡波克樹所盤踞,歷經數百年的努力,卡波克由不起眼的小種子到深穩緊密地縛住神廟,與神廟交錯相纏,讓枝幹有力地伸向天際,蔚為壯觀。
一米陽光。欣賞美的同時連歲月一起欣賞
建築門洞起了畫框的作用,突現了鏡頭下的美感。
6、壯麗吳哥寺
吳哥寺便是吳哥窟,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意為"毗濕奴的神殿",建於12世紀,,舉全國之力,花35年建造,是吳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築,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1992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成為柬埔寨國家標誌被印在國旗上。
吳哥寺是奉獻給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毗濕奴神的墓葬寺廟,也是蘇利耶跋摩二世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整個建築群中唯一一座朝西的寺廟。
引道上一直都有naga欄杆
吳哥寺八百米長的迴廊壁畫是按逆時針順序設計的。西迴廊北邊展示的是《羅摩衍那》史詩中的場景。北迴廊西邊描繪了波羅門神殿中的21位神與形形色色的魔鬼之間的戰鬥,每位神都有其固定的特質和坐騎。東迴廊的南面是最有名的乳海翻騰了。南迴廊東邊描繪了來自37重天和32層地獄的回報和懲罰。
吳哥寺八百米長的迴廊,一側為壁畫,一側為對外的石柱,陽台下的石柱投影就象鋼琴的黑白琴鍵,非常美。
7、聖劍寺
聖劍寺建於12世紀,規模宏大,東邊入口的兩層建築物相傳用於存放聖劍的。闍耶跋摩七世重建吳哥城時曾在聖劍寺居住,重要的節日典禮都在此舉行。
整個建築呈十字型,中心是中央聖堂,周邊是由拱頂長廊連著東、南、西、北四扇大門,門外則是漫長的甬道。
傳說牆上鑲嵌了許多寶石,1431年暹羅人劫掠了吳哥
寺內通向中央聖堂的道路由拱頂長廊組成,長廊兩側以粗大的四方石柱支撐,一路上一扇扇石門邊上裝飾著諸神的雕像。
牆上裝點著無數的仙界跳舞女神Apsara,姿態曼妙
8、湮沒的歲月 崩密列
崩密列未進行過任何修繕,到處都是滿布青苔的石塊堆,許多浮雕與塑像已被劫掠,但寺廟的神秘氣氛仍瀰漫在森林深處,眾神的容顏就在歲月的長河中消融著,模糊著,歲月就這樣凝固在那裡。
崩密列是一座小吳哥窟式的寺廟,為印度教寺廟,用來供奉濕婆神的,但有些雕像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題,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距吳哥古迹群以東四十公里。建造寺廟的材料是砂岩,許多建築已被損毀,很難再被複原。
孩子的嘻鬧聲給歷史的沉寂帶來了丁點的溫暖
9、優美女王宮
女王宮是吳哥古迹中最重要的建築之一,以紅色砂岩築成,被譽為"吳哥藝術之鑽」。女王宮的美來自於精緻的雕刻。它供奉的是婆羅門教的主神濕婆。
10、高步斯濱
高步斯賓又名"林伽」雕塑,「林伽」是印度教濕婆神的象徵,代表男性生殖崇拜,是典型的生殖崇拜遺迹,建於十一到十三世紀。
順著雨林深處的溪流與瀑布而下,河床上雕有成百上千的"林伽"石刻。據說經林伽上流過的聖水能洗掉晦氣和罪惡,凈化神靈並能得到神的保護
四、旅遊景點分布
五、觀日出日落佳處巴肯山、比粒寺、皇家浴池
2013年春節合家去柬埔寨拜訪叢林中的歷史遺迹。這是在「高棉的微笑」石像前合影
吳哥寺的黃昏,參觀完寺院,門前大草坪上,猴子淘氣地找遊人索要食物。猴中也有明顯的等級區分,從到手食物乖乖獻出可以感覺低等級猴的可憐,受尊從猴的霸道。
崩密列 踩著廢墟,感受歷史的滄桑,感嘆歲月的無情,感恩陽光的饋贈,感激和平的生活
柬埔寨荔枝山國家公園有兩條瀑布,寬大的瀑布可供沐浴。荔枝山是柬埔寨佛教聖地和著名風景區,距吳哥寺東北30公里,
推薦閱讀:
※【研學—考古篇】觸摸源遠流長的歷史根脈
※如何評價《攻戰魏蜀吳》?
※太陽的後裔男主角所在團是歷史上的白老虎團 被我國軍隊全殲(圖)
※《胭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好看嗎?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