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的隴南秦文化
從禮縣大堡子山清整的周代墓葬、車馬坑,出土的鼎、簋、壺、劍等青銅器、金器、玉器文物和發掘出的南北並列的「中」字型和「目」字型墓葬,其中有「秦公作鑄用鼎」和「秦公鑄用簋」銘文字樣的青銅器等等,經專家考證,初步確定為春秋初年的秦國君大墓。該地被稱為「秦西垂陵園」。這項重大發現證明禮縣為秦文化的發祥地。
(大堡子山祭祀樂器坑)
秦西垂陵園的發掘,是二十世紀繼敦煌藏經洞和兵馬俑之後的又一大發現,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冶金、鑄造、禮制、陵寢制度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秦西垂陵園的發掘以及三座周秦古城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先秦文化研究空白,對了解秦人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使秦人四大陵園也得以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編鐘出土)
禮縣境內進已陸續發現秦文化遺址38處,其中面積在30萬平方米以上的有紅河鄉六八圖遺址、永興鄉趙坪遺址、永坪鄉大堡子山遺址、石橋鄉石溝坪遺址;面積在10—30萬平方米之間的有龍八村、蒙張等遺址;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下的有費家莊、焦家溝、周家坪、高樓子、沙溝口、王磨、雷神廟、古泉、彭崖等遺址。這些遺址大、中、小不同規模錯落有致,三個第一級別的大遺址,與次一級別以及更低級別的小遺址相結合,構成了「六八圖—費家莊」、「大堡子山—趙坪」、「雷神廟(西山)—石溝坪」三個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繫的遺址群,這應該是秦文化三個活動中心區。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在還在禮縣的西山、大堡子山、山坪發現三座輝煌空前的周秦古城遺址,考古價值尤高。西山遺址位於禮縣縣城西側的山坡上,城址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經鑽探發現墓葬800座,房屋基址7座,灰坑94處,灶5座,動物坑10座,古道路2條,窯址3處。城內已發掘的重要遺迹有設帶陶排水管道的夯土基址,具有典型周文化風格、又發掘出具有秦文化特點的三鼎兩簋貴族墓,以及一批春秋時代的秦墓。這些遺迹第一次揭露出大規模的早期秦人較高等級的聚落遺存,有可能是西周和東周時期秦人的一處中心聚落遺址。
大堡子山遺址位於禮縣永坪鄉和永興鄉交界處的西漢水北岸,遺址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共發現有秦公陵墓、夯土城牆、建築基址、中小型墓葬、車馬坑、陶窯、水井、灰坑等各類遺迹多處,城內遺迹主要為秦公西垂陵墓、「大型房屋」(宮殿)基址、灰坑和中小型墓。其中墓地分大堡子山、趙坪、圓頂山等墓區,已探明多座墓葬,有「樂器坑」,「人祭坑」。這些發現對於確認秦公大墓的墓主和研究當時的祭祀及禮樂制度、銅器鑄造工藝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對探討早期秦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大堡子遺址不只是單純的墓地,而是有居址、墓地、高等級建築和墓葬等豐富遺迹的城址。同時,大堡子城址對岸的山坪城址、西北的鹽土崖貴族墓地以及過去已知的圓頂山貴族墓地等一批時代接近的重要遺址與大堡子城址共同構成了一個規模大、等級高的遺址群,可以推測這裡是秦人早期的一處重要都邑,不排除就是西犬丘的所在。山坪城址與大堡子城址隔西漢水相對,在山頂和山腰發現長300米以上的夯土城牆,在山腰發現寺窪文化墓地(西戎文化遺址)和周代居址。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第一人。其先祖在東遷過程中,曾先後從甘肅禮縣的西垂遷都於今甘肅清水的秦邑、陝西隴縣的汧邑、汧渭之會、寶雞陳倉區的平陽、陝西的涇陽、鳳翔的雍城、西安閻良的櫟陽,最後定都咸陽,統一中國。
西垂是秦人八次東遷過程中的第一個都邑,是秦人的開國之都,地位特殊,亟待研究。禮縣先秦大型陵墓、建築基址、祭祀坑、車馬坑等的陸續發現和鈕鍾、石磬、銅虎等大量國寶級文物的出土,確證這一帶是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秦國的中心,它對研究兩周時期的秦國乃至周代墓葬制度、秦國始封地和西周封邦建國制度、秦人的遷徙及其社會特徵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特別是發掘出土的一套秦早期的青銅編鐘形狀和酈陵出土的編鐘的形狀非常相似,出土後仍然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樂。這些遺迹和文物為進一步開展早期秦文化的調查和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第一手實物材料。
推薦閱讀:
※朱弢:甘肅隴南發生群體性事件(《財經網》 2008-11-18)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陰平文化之白馬藏族圈圈舞【圖文】
※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景區之杜少陵祠【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