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多元之愛與一夫一妻:農耕文明是性的障礙?

《人間樂園》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作於1500年左右,(圖源:維基)

利維坦按:呵呵,我覺得作者將Tinder視作人類新文明的象徵有些太樂觀了……不過這並不妨礙你思考一下這些問題:一夫一妻制(單配偶制)是怎麼形成的?雖然有些文化允許多配偶制,但為何大多數人仍然願意實踐一夫一妻制呢?為何我們不能像古人一般那樣濫交?

按照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克里斯·鮑赫(Chris Bauch)的研究,他認為之所以一夫一妻制是自農耕社會後的主流,是因為對抗性傳播疾病的威脅。況且,農業社會開始,人口急劇增長,多配偶制無疑會增加罹患性傳播疾病的可能。好吧,雖然如今社會的醫療條件遠遠超過當時的歷史環境,但還有艾滋沒攻克呢不是……


文/Stephanie Buck

譯/楊睿

校對/石煒

原文/timeline.com/preshistoric-polyamory-56fc454f43bd#.h5khbx8ib

由於農耕文明的發展,你正身處一個「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包括雙親和子女的家庭)的時代。

即使你已遠離土地與莊稼,但你的祖先就是農民。他們很可能生活在人類最早期一夫一妻的制度下。因為直到農耕文明發展起來,出現了私人財產,一夫一妻制才得以普及。

公元前8000年以前,人們需要不斷地外出尋找食物和資源,勉強度日,幾乎沒有剩餘。為了保證人的生息繁衍,祖先以游牧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共享一切:食物、孩子和伴侶。部落內部的等級制度還沒形成,每個人都在集體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為集體貢獻力量。

傅立葉所構想的烏托邦社會也是一種群婚社會

19世紀的美國人類學家劉易斯·摩根(Lewis H. Morgan)認為,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多夫多妻制(omnigamy,群婚)蓬勃發展。多夫多妻制是指在集體中,男女都有多個伴侶的現象。從定義上說,它先於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polygamy)。《性在黎明》(Sex at Dawn)的作者說,在平等主義的環境下,擁有多個性伴侶變得司空見慣。有多個伴侶並不是丟臉或者忌諱的事。何況這種多夫多妻制讓每個人的孩子得到了來自所有人的關愛。

史前農耕文明發源地和發展走向圖(圖源:維基)

不過,在公元前12000年到4000年間,就是被稱為「新石器時代革命」的時期,世界上主要地區的人們已掌握大多數基本農作物的種植方法。中國開始種植水稻和大豆,現代的土耳其在當時已出現了家養豬,北美洲開始種植玉米……

有了耕地種植各類農作物,人們通常也就不願意外出奔波了,而喜歡待在家裡——不用漫山遍野尋找食物,種莊稼就行了。諸如西歐的很多地方,食物有了剩餘,就逐漸出現私有財產。但人類想擁有的絕不止是土地。

同時,女性作為母系社會領導者的傳統逐漸式微。她們遭到新興的父權制度的排擠,肉體和後代淪落為農耕經濟中不起眼的碎片。

自此,財富的激烈爭奪將集體分成了更小的單位,最終形成「核心家庭」。在歷史的某個階段里,一夫一妻制佔主要地位,現在仍是如此。

但有人認為,我們的祖先是對的。多元之愛不僅是Tinder用戶的嘗試;它作為今天夫妻制度的替代品,正走入公眾的視野(譯者註:Tinder是國外一款類似陌陌的交友APP)。

2006年,牛津英語詞典增加了「polyamory」(多元之愛)這個詞條,這個詞表示多角性愛關係,指一段時期和多人保持的性關係。和只求一時歡愉的人不同,多角關係中的人喜歡和兩名或多名伴侶維繫真正的情感關係。多角關係可能會存在於親密的三人或四人關係中(三人或兩對夫妻),甚至有可能會更多。群婚或多人組成的「部落」婚姻認為他們是一個緊密相連的集體,不同於其他游牧部落。

雖然現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但專家估計:美國約4%-5%的人遊離在一夫一妻制之外,而且是在法定配偶的同意之下去尋找浪漫。

當然,今天的多角關係中的人和祖先是很不同的。其中,法律和政治體系、社會禁忌、經濟狀況和不同性別扮演的角色都不同以往。我們的共識也發生了變化。多角關係被稱為「雙方同意的非一夫一妻制」,強調配偶要坦誠布公,彼此尊重,還要遵守一系列約定(比如「不要和別人在我們的床上做愛」)。

當然,事情還沒這麼簡單,尤其我們沒辦法在一夜之間就讓根深蒂固的一夫一妻制化為灰燼。一位名叫瑪利亞(Maria)的女士在Vice的一次調查中提到:「正常的異性戀愛容易被人接受,因為它的規則很清楚——劈腿與不劈腿的界限分明。(而在多角關係中)你總要不停探討規則到底是什麼。」

即使是嬰兒潮一代(1946-1965),崇尚性解放的人群,他們也很難接受家庭成員的多角關係。主流的遺產法和保險法都拒絕承認多角關係。如果各方有子女,情況就變得更加複雜。

左起,順時針方向,雷切爾·魯賓斯凱(Rachel Ruvinsky),22歲;山姆·布雷姆(Sam Brehm),21歲;班尼特·馬施納(Bennett Marschner),26歲;漢娜·肖特(Hannah Schott),22歲;2016年1月20日,周三,在馬里蘭州德伍德(Derwood, Maryland)拍攝的一張照片。一行四人同時都和多名伴侶有親密關係。(Nikki Kahn 攝/圖源:華盛頓郵報)

崇尚多角關係的人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支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渴望群體活動」,他們希望走進社會,不希望被孤立。在此,我們不是要爭論多角關係是否屬於「自然」的人類狀態,我們只想讓愛更多一些,也更久一點。當配偶和別人有曖昧關係或性行為時,他們不會嫉妒,而感到愉悅,產生一種被多角關係的擁護者稱為「compersion」(共情,指「戴綠帽」後的愉悅)的心理。

如果這些說法聽起來太遙遠、過於理想化,沒問題。但就算性真的存在自然狀態,那也決不會是一夫一妻制。因為在農耕文明,財產為個人所有,相互交換產生了商業;世界被商業驅動,最後才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誰知道呢,也許科技對一夫一妻制的影響,就像農耕對多角關係的影響一樣,屬於新舊更替。也許Tinder就是人類新文明的象徵。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推薦閱讀:

在紐約,觸摸中華文明的脈搏
從伊戰看西方文明的偉大與局限
人類文明使者:旅行者2號探測器35歲生日
為什麼商朝奴隸很悲慘還說商朝文化文明?
八年級教案《伊斯蘭文明與阿拉伯帝國》--紅色空間

TAG: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