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一個關於中國和美國教育的預言

一個關於中國和美國教育的預言作者:八千里路雲和月

前幾十年,中國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後,訪問團寫了一份幾萬字的報告,闡述了中國教育和歐美、日教育的差異,從中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會得到怎樣的啟迪和感悟,就此一一做以評價和探討:[/h1]

1、學生無論品德優劣、能力高低,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志,大有"我因我之為我而不同凡響"的意味。

2、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大字不識一斗,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在他們手裡,讓地球調個頭,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體、美,而輕數、理、化。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無不如火如荼,而數、理、化則乏人問津。

4、課堂幾乎處於失控狀態。學生或擠眉弄眼,或談天說地,或翹著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搖來晃去。

最後,在結論部分,是這麼寫的: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經病入膏肓,可以這麼預言,再用二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和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在同一年,作為互訪,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中國。他們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幾所學校後,也寫了一份報告,在見聞錄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國的小學生在上課時喜歡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師發問時,舉起右邊的一隻,否則不輕易改變;幼兒園的學生則喜歡將手背在後面,室外活動時除外。

2、中國的學生喜歡早起,七點鐘之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最多的是學生,並且他們喜歡邊走路邊用早點。

3、中國學生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據一位中國老師解釋,它的意思是學校作業在家庭的延續。

4、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學習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學期結束時,一般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則沒有。

在報告的結論部分,他們是這麼寫的: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可以預測,再用二十年的時間,中國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地甩在後面。

快30年過去了,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了五六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二百位知識型的億萬富豪,而中國還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出一名這樣的人才。

想知道老外是怎麼教育寶寶的么?

外國人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教育理念也會有很大差異,他們教育幼兒的方式是很有趣的,一起來看看各個國家的幼兒園都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吧。

法國:嬰幼兒室外午睡更健康

法國巴黎有一所幼兒園,寄託的都是兩個半月到一歲的嬰幼兒,所有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在一個室外的大陽台上睡午覺,而且不論春夏秋冬,颳風下雨,天天如此。

巴黎的冬天,氣溫會降到零下10攝氏度,而孩子們仍然在陽台上照睡不誤。他們不僅沒有凍著,而且身體越來越健康,抵抗力也越來越強了。當然,冬天午睡的時候,幼兒園老師會把孩子包裹得好好的,只露出一張小臉。

澳大利亞:再富也要「窮」孩子

富裕的澳大利亞人的育兒經是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在最冷的月份,早晚很少見到哪位澳大利亞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絨衣,便若無其事地行進在寒風中。太陽一出來,他們便將絨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褲、短裙。在澳大利亞,還常見家長陪著光頭、赤腳、只穿背心短褲的孩子從學校出來,儘管寒氣逼人,但沒有一個家長大驚小怪的。

美國:小嬰兒只穿一件衣服

美國醫院的產科病房室溫最多保持在24攝氏度,剛出生的小嬰兒一般只穿一件衣服,再包一條毛巾。出院後,家長會每天給孩子洗幾次澡,雖然家裡的溫度會比醫院低,但嬰兒照樣穿著單薄的衣服,

美國法律規定:嬰兒乘車必須使用安全座,6個月以下的嬰兒要面朝車窗,半躺半坐。也就是說,小嬰兒在外出時都要自己坐車,不能用被裹著、抱著。

美國:幼兒園第一課是分辨廁所

美國所有幼兒託管機構里,廁所是分男女的。幼兒到園的第一課便是認識廁所。孩子上廁所時老師就會提醒他們別走錯了。在一個扎著小辮子女孩坐廁姿勢圖案和一個男孩坐廁姿勢圖案的標誌下,幼兒們分門進出。廁所里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設計,只不過是小尺寸的而已。不僅如此,有的女廁所的牆、瓷磚還用粉紅色,男廁所則用淺灰色。但孩子是好奇的,如男孩跑到女廁所探個究竟,老師一般不批評,只是問他們看清了有什麼不一樣。

新加坡:性別教育從內衣分男女開始

在新加坡的幼兒園,廁所也是分男女的。和美國一樣,廁所的設施也是按正規男女廁所而設,只是縮小版的而已。但新加坡的性別教育更側重生活,尤其是內衣。從嬰幼兒開始,無論是內衣還是外裝,都是分男女裝的,很多裹著尿布的男嬰兒,已經穿著非常正規的男裝三角褲,目的是讓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男孩。而對咿呀學語的孩子,媽媽們會不厭其煩地說著「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

日本:利用游泳課教育性別

在日本,幼兒園通常要開設游泳課,男孩女孩都在一起,老師們會在此時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通常會問:「男孩子與女孩子什麼地方不一樣?」孩子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尿尿的地方不一樣」,「男的有小雞雞,女的沒有」。老師會抓住這些時機,讓孩子適當地理解男女性別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獲得充實感和安定感。這些對孩子健康性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

拒絕寶寶不等於懲罰

快感是靠不住的,幸福感才靠得住。父母不僅要奉送給寶貝快樂,更要培養寶貝感受幸福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呢?

1、積極應答而不立即滿足

1歲以內的寶貝屬於感覺型、衝動型的,他有什麼要求不會用語言表達,通常就用哭聲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渴望媽咪關注和愛的需求,而在成人文化里,哭聲是難過痛苦的信號,怎麼能讓寶貝難過痛苦呢?媽咪就在身邊,隨時都能響應寶貝的呼喚,於是寶貝的哭聲越少就越增強媽咪的成就感,1年多以後,媽咪就納悶了,寶貝怎麼那麼缺乏耐心、那麼不擅長等待呢?怎麼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呢?可別總以為寶貝天生就是這脾氣,其實,主要因為你一直就在「培養」他的急脾氣。

如果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寶貝的耐心和脾氣就會鍛煉得好多了。當寶貝用哭聲召喚你吃奶的時候,你遠遠地用聲音答應著:「媽咪就來了——」你「踏踏」的碎步告訴寶貝你馬上就到,到了之後你拿著奶瓶再跟寶貝聊兩句:「寶貝餓了,該吃奶了!」「寶貝吃奶,白白胖胖。」這樣可以拖延幾秒鐘以培養他的延遲滿足能力,而且簡短的哭聲也鍛煉寶貝的肺活量。這是積極應答寶貝的最好方式。二話不說、立即滿足是充滿愛心但缺乏教育用心的方式,而消極冷淡、對寶貝的應答不理不睬則是愛心媽咪永遠都不會做的事情。

2、拒絕而不懲罰

2歲左右的寶貝懂得一些事理了,身體運動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於是他可能要嘗試一些方式來挑戰媽咪的愛心和耐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可有些方式是不安全、不禮貌甚至蠻不講理的,媽咪一定要拒絕寶貝,但是拒絕不等於懲罰。研究發現,懲罰也能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但不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而是外在延遲滿足能力。即大人在眼前的時候,為了逃避懲罰帶來的不安,便在表面上服從大人,大人一走,他就恢復原樣了。自我延遲滿足能力是寶貝內化了大人的要求,變成安心和樂意控制自己的行為規則,所以大人不在身邊,他也知道應該怎麼做。

拒絕就是明確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同時提示他更好的行為規則和方式,懲罰則是對寶貝所犯的錯誤本身特別關注,用大聲訓斥、打屁屁或者打手等方式使自己得到發泄、使寶貝感到害怕,但是問題本身並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媽咪要把握好拒絕與懲罰的界限,讓寶貝在拒絕而不懲罰的教育方式中滋長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3、維持和諧美滿的婚姻關係

感受幸福的模式在家庭中是可以代代相傳的。寶貝以後的生活內容將跟現在的爸爸媽媽截然不同,但是對生活內容的評價是幸福還是不幸福,親子之間卻有驚人的相似。有一項調查報告發現,媽咪感覺婚姻關係和諧的,寶貝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育得更好,這已經為寶貝感受幸福奠定了基礎。

挫折教育的四個「療程」

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挫折教育的四個「療程」

創造挫折情境屬於挫折教育的一種方法,但是屢屢的挫折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所以挫折教育重要的並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後是否有恢復能力,是否有無所畏懼的自信心。其實,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癥狀一 家長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粘先生:在社區舉行的寶寶才藝比賽中,最終只有三個小朋友獲獎,他們在台上喜笑顏開。台下沒有得獎的孩子默默無語、表情嚴肅,我們當家長的也是如此。後來有個女孩扁著嘴小聲抽泣,接著所有沒得獎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安慰孩子:「沒關係,輸就輸吧,得獎的小朋友還沒有咱們演得好呢。」

診斷:

孩子為比賽輸了而哭並非壞事,既是情緒的自然發泄,也是一種爭強好勝、要求上進的表現。此時家長不能告訴孩子「輸就輸吧,沒關係」,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是應該幫助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讓孩子有收穫。

癥狀二 家長把想法強加給孩子

馮女士:在幼兒園舉行的公開課上,很多孩子並不想發言,小手偶爾抬起一點又立刻放下,再扭頭看看媽媽的臉色。不少媽媽都拉著臉、緊皺眉頭,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儘快發言,於是孩子不得不勉強舉手。

診斷:

家長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要把想當然的想法強加在孩子頭上,給孩子更多選擇,讓他(她)做喜歡的事情,真正從內心去激發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該如何爬起來。

療程解析: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們應該分為四個療程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療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適用年齡:0~1歲,低幼階段。

療法: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後就應該開始。很多家長無條件地保護孩子,無意中會讓孩子覺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這對於以後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家長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他與其他的成員都是平等的,慢慢培養一種家庭責任感,學會獨立去面對、解決問題。

第二「療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適用年齡:1~3歲,幼兒階段。

療法: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發展完善。孩子稍大後,可以讓他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療程」:培養孩子心理的獨立性。適用年齡:3~5歲,幼兒園階段。

療法: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並且也在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獨立去做。

第四「療程」: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用年齡:5~6歲,學前階段。

療法:孩子步入課堂後,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求知慾,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進行試驗來探討。

新生兒早期教育知多少

新生兒是出生1個月內的嬰兒,既不會說話,也不會走動,如何進行教育呢?

新生兒有自己的身心特點。視覺:出生後他的雙眼運動不很協調,有短暫性的斜視,見了光亮會眨眼、閉眼和皺眉,並逐漸能對視野內的物體產生短暫的注視,目光可跟隨近距離的物體移動。聽覺:聽到聲音時能安靜一下,停止啼哭,對較大聲音能引起象是"嚇了一跳"似的擁抱反射。味覺:已經發育良好,嘗到酸、甜、苦、辣、鹹的味道時能以眉眼舒眉、伸舌或掙扎等等表情來表示歡迎、厭惡、拒絕。其他嗅覺較弱,但強烈刺激性氣味能引起反應,溫度覺和觸覺也較靈敏,痛覺比較遲鈍。

以上這些特點,說明外界的許多事情已經被新生兒所感知。新生兒的早期教育就從訓練五官感覺,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入手,挖掘其智力和其它能力。

嬰兒出生兩周後,父母要為他布置一個適當的環境,可在距離新生兒眼睛20~40厘米處吊一個色彩鮮艷並有響聲的玩具,並慢慢擺動,逗引孩子的視線,訓練孩子目光固定和眼球的協調動作,並逐步訓練追視活動,以此來發展孩子的視力和聽力;可以用小手鈴等音響玩具,在其耳邊輕輕搖動,訓練聽覺反應;放一些輕鬆愉快的樂曲,使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緒,並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聽覺感受力和美感;母親在哺乳中要經常地和孩子面對面交談,以發展應答反應能力和記憶力;還可以拿一件小東西讓孩子摸摸,讓孩子體驗冷、熱、硬等不同的感覺……在月子里對新生兒進行早期教育,這對今後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處的。

美國孩子的能力這樣培養

美國孩子的領導能力在全世界是非常知名的,連小孩子或者中學生,他們的領導能力,都讓很多人驚嘆不已!他們的父母、老師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如參加各種演講、演出,讓小孩子自己組織活動,比賽等。

我在Lovell ElementarySchool就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那時老師剛好不在,教室里較吵。

一位才4歲多小男生站起來,走到大家前面,搬一張椅子站的高高地,並且從容的告訴大家,請安靜!老師不在,我現在就是你們的老師,你們要聽我的。

後來隨著我在美國教學的時間越長,就越來越了解了美國孩子的領導能力是怎樣從小培養的,能力的培養和語言一樣,不能通過突擊達到很好的效果,從少兒階段培養「未來領導力」,看似太大,實則對孩子一生影響非常重大。

未來領導力」乍一感覺有點空,表達起來比較難以具體化,它其實是歐美現代教育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主要指少兒階段鍛煉和積累的演講演示、團隊協作、項目管理意識和能力。

在美國的課堂上,孩子從小就有很多參與課堂表達的機會,可以想像,當孩子怯生生地第一次站在講台前,害羞是難免的。但這樣的語言能力訓煉,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則是十分寶貴的。在美國,經過「浸入式學科英語」和 「未來領導力」教育的兒童,基本都能夠使用流利自信的英文,加以豐富的肢體語言,針對不同的命題進行公眾演講。

我們看到的美式課堂都看似很輕鬆,但裡面學問卻很多。一個遊戲,就是一個學習內容,一個分享合作的項目。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特點與擅長,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A的組織領導能力,B的執行計劃能力,C的耐心細緻的特點,D則專註於一件事情並做到最好。他們因為各種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和諧的相處與配合共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非常有成就感!

從教室的布置就可以看出,孩子們基本都是4-6人一桌,成為一個小團隊,很多學習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小組中的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管理設計、分工協作和演講活動,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小「Leader」,每個環節都是管理與協作能力的鍛煉和培養。作業完成後,小「Leader」還要進行演講,鍛煉其面對眾人的演講演示能力。這樣,孩子的領導力和創造力不僅得到培養,在這個過程中還體會到合作和分享的價值和樂趣。

寫了一系列的關於美國小學教育的文章,無意去比較中美教育的優劣,只是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的形勢下,我們做教育,為人父母,我們擔負著責任,我們有一種使命,我們總想為孩子帶來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參考,與大家分享是件幸福的事。

從日本孩子的作業看日本教育

林忠泉先生曾在鳳凰博報里寫了一篇文章,叫《大學排名與國家軟實力———中國的教育缺什麼?》

文中提到:「亞洲擁有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國家是日本,多達15位,而亞洲人口最多的中國則幾乎數不出來。究竟中國缺乏什麼?」

這篇文章給我感觸很深。我在日本生活多年,也養育了一個孩子。我感受到:作為同處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對於後代的教育都是極為重視的。但與國內學校比較重視分數和升學率相比,日本的學校則更著重於孩子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這一點,從日本學校給孩子們布置的作業中,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證。

日本孩子的暑假作業中,除了一般性的語文數學練習題之外,還有一份需要孩子們花功夫和時間的作業,叫「自由研究」。所謂「自由研究」,就是孩子們要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去了解、發現、觀察、調查、實踐,然後將觀察以及實踐的結果整理起來,配上說明文字,開學時提交給老師,並在班上宣讀。可以說「自由研究」完全是一份兒童版的「學習研究報告」。

孩子們研究的內容各式各樣:有昆蟲的,有植物的,有貝殼類,有各種各樣的海魚;還有研究雲的形狀,風向,溫度等。種類繁多,不一而足。

我家二年級小學生,今年就做了兩項「自由研究」。一項是關於道路下水道蓋的「研究」,另一項「研究」則是她超級感興趣的恐龍。

對恐龍感興趣倒可以理解,因為漫畫世界裡充滿著恐龍的傳說。但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怎麼會選擇下水道蓋作一番「研究」呢?原來,上課時老師曾給孩子們介紹過下水道蓋子的有趣的設計圖案,那些介紹引發了孩子濃厚的興趣。

其實,孩子的「研究方法」直接而簡單:首先,先尋找一條街道,發現該道上的下水道蓋有趣的地方;然後再去另一條街道,再觀察該路上的下水道蓋,並進行比較。分析後的結果就寫成一份「研究報告」。

我的孩子將家裡到超市5分鐘的步行路程所遇到的下水道蓋全部數一遍,一共21個下水道蓋,她發現這21個下水道蓋都「長」著一張「太陽的臉」;接下來,又去了另一條比較舊的住宅街道,發現那條街的下水道蓋基本都是單調重複的花紋型,缺少設計。

為什麼同樣是下水道蓋,會有不同的圖案,那些圖案又說明什麼呢?孩子寫下了以上問題,於是走進圖書館,並通過網路,尋找資料。她寫下了以下文字:

1、從家到超市的這段路,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因為1970年日本大阪舉辦了世界博覽會,「太陽之塔」是這個博覽會的標誌,所以這以後出現的下水道蓋子,都長著一張「太陽的臉」。

2、舊街道的下水道蓋之所以單調是因為很早以前就沒有對下水道蓋進行設計,因為過去日本也很窮。下水道蓋的設計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那時是日本最富裕的時代,人們講究住漂亮的房子,穿漂亮的衣服,甚至連下水道蓋也跟著漂亮起來了。

雖然孩子對下水道蓋的觀察只很簡單地談到了兩點,但從這小小的兩點中,卻延伸出她的求知興趣:世界博覽會幾年舉辦一次?世博會上都有些什麼內容?這種漣漪式的延伸學習法,一旦被孩子真正掌握,將受益一輩子。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道理在日本的兒童教育中不斷實踐著。

在日本,不論是父母抑或是學校,都十分注意培養一個「觀察和思考型的孩子」。他們喜歡通過觀察生活和參與遊戲,引導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獨立學習法。日本兒童教育學家將孩子0-10歲的這段時間,稱為「加速時間段」,並告誡父母們在孩子的「加速時間段」內,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注意在生活和遊戲中寓教於樂,真正培養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和喜愛,為10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這樣,孩子們才會隨著成長在學習中展開翅膀,一鼓作氣地「加速」、「離地」、「飛行」。


推薦閱讀:

美國重金屬吉他演奏有聲教程(初級)_電吉他教程_樂器學習網
美國雜誌辦攝影大賽 佳作脫穎而出
「風頭黨人」把美國選舉搞壞了
三刀柔情:有關「美國小城妓女數量失控」的感想
美國西部之旅 美景中邂逅印第安人群文化[10P]

TAG:教育 | 中國 | 美國 | 預言 | 美國教育 | 轉載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