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表又懂珠寶 5要素定價法
寶石的級別
誤區:珠寶里用的鑽石級別比手錶里用的鑽石級別高。
事實:通常來說手錶里用的鑽石級別高。因為手錶屬於工業化產品,表圈、錶帶、錶盤全都是用機器按照圖紙的要求製造出來的,製造出來後就不能改了,必須按照這個尺寸選擇寶石進行鑲嵌, 所以手錶里使用的鑽石,每一顆的檯面大小、厚度、切割角度都必須嚴格遵守標準;不像高級珠寶里用的鑽石,可以通過手工去調節金屬的部分,鑽石體量大了就鑲密一些,厚度超了就鑲低一些,不會影響整體的結構。另外,越是高級的珠寶,它裡面的鑽石就越少鑲嵌在同一個平面上,所以允許使用一些級別和規格不太統一的鑽石,就算裡面有瑕疵,或者切割面有差異也無傷大雅,從不同的角度根本看不出來。可是對於珠寶表來說,只要存在一顆凈度不太高的鑽石,就能一眼看出那裡有污點,因為它的排列太平整了。另外切工和顏色的不統一也很明顯,都會影響到整體的火彩效果。
結論:手錶里使用的必須是鑽石里的頂級,其平均標準為:顏色必須達到G色以上,凈度達到VVS1以上,切工至少是3 Very Good級別。而像百達翡麗、勞力士、愛彼的錶廠所要求的鑽石級別還要高,就凈度一項就必須達到IF級(絕對無瑕級),至於鑽石以外的寶石品種也需要遵循同樣嚴格的標準。
寶石的用量
誤區:一款高級珠寶表的價格主要是圍繞著其主石的大小和成色來確定的,而非那些群鑲的配鑽。
事實:99%的珠寶表沒有主石的概念,只有群鑲的鑽石;其次,群鑲的鑽石儘管每一顆單拿出來都不算大,但它的價值卻並不低。這裡面的除了有成色好的因素之外,也是由寶石加工的特殊性決定的,在寶石行業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同樣規格的石頭,買的越多就越貴,也越難配齊。因為天然寶石很難有完全合適的,都得從大往小磨,追求規格的話,只要量小,也可以盡量找一些較為接近的原石去磨,這樣出成率高,價格也可以接受。最怕的是既要求規格,需求量又大,就只能忍痛把原石從大往小里切,把大原料都切小了才能滿足需要。這樣的價格就會飆升,甚至會多出十倍,這在行業外的人是很難理解的。
另外,珠寶表上採用的寶石的形狀越特殊——比如表圈和鏈帶上鑲嵌的梯方鑽和祖母綠切割鑽石,它的成本就越高。而且你還得等,不會馬上就有。寶石是老天爺造的,它不是人造的,你總得找到形狀差不多合適的原石去磨。
加工和篩選
無論珠寶也好,手錶也好,它們用的鑽石和寶石全都是先以手工磨出基本型,再到機器上磨。之後重要的也是極其費事的是需要靠人的肉眼去篩選定級。一堆寶石在那裡,普通人可能看不出差別來,但是在行業內的人眼裡,就能看出有深的、有淺的。白色的鑽石還好說,要是幾千粒藍寶石放在一起,兩粒顏色完全一樣的都很難找。這裡面細分和不細分的差別很大,不細分的叫做MQ(Medium Quality)級,只要差不多的顏色都可以往上鑲;細分的叫做FQ(Fine Quality)級。
像珠寶表對寶石顏色的要求特別高,就屬於FQ。要漸變,就必須一點兒一點兒從深到淺排列;要同色,就必須得一模一樣的色,它是非常專業的,一點兒都馬虎不得。在寶石行業里,MQ和FQ級寶石的價格差距又是一個0,如果MQ級的寶石是一粒10塊錢,那麼分好的FQ級寶石就是一粒100塊錢。當然實際上肯定不只這個數,否則連加工的成本都出不來。
鑲嵌的工藝
受手錶本身結構的限制:它的金屬部分比珠寶要薄,而且18K金本身比較軟,稍一用力就變形,所以同樣的鑲嵌方式運用在手錶里就要比在珠寶里的難度要提升一個檔次,無論是較為常見的釘鑲還是本就繁瑣無比的雪花鑲和隱秘鑲。
珠寶表裡的寶石鑲嵌:最常見的一種是微釘鑲——可以將它看成是非常小非常精密的爪鑲,它需要在20倍的顯微鏡下操作。每一顆寶石都是有厚度的,要想在只有一兩毫米厚的金屬結構上鑲嵌,用很細的釘將鑽石抓住,還得有很好的火彩,花費的功夫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的。自己如果有機會試一試就知道,在高倍顯微鏡下,別說把鑽石鑲在表上,只要手稍微一動,就會被折射的光線晃得頭暈眼花,跟暈車的感覺一模一樣。所以只有心特別靜的人才能勝任,心不靜的人幹不了。
極致的追求
推薦閱讀:
※珠寶都分為哪幾類?
※青籽話珠寶——那些中國風珠寶背後的小故事(一)
※傳遞濃情蜜意的花型珠寶
※鉑金和K金哪個好?後悔現在才知道!
※珠寶界的「五皇一王一後」竟是它們!真是漲見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