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民居
新疆溫泉縣天泉牧場的氈房。
氈房內右前方的立柱專掛男主人的衣服、馬鞭。
新疆木壘縣牧場拆裝方便的氈房。
新疆額敏縣喀拉葉門鄉加拉克村全景。
新疆額敏縣喀拉葉門鄉加拉克村夏季在室外的土鍋灶。
寬敞的氈房內經常舉行家庭聚會。在新疆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無數白色氈房點綴其間,人們常稱之為「白宮」。哈薩克族的氈房,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史書曾有「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酪為漿」的記載。氈房是哈薩克族的傳統建築。春、夏、秋三季,哈薩克牧民住的「宇」,是可以拆卸和搬運的圓形氈房;冬天則在冬季牧場(俗稱「冬窩子」)修建固定的平頂土房。哈薩克氈房高大寬敞,牧民一般就地取材,用紅柳做成氈房的圓柵和頂,構成立架,然後在木柵外圍支起用芨芨草編成的牆籬,再包上毛氈。氈房頂部有天窗,覆以活動的氈子,用來通風。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的圖案。氈房一般向東開門。氈房拆裝快捷,輕便耐用,一兩個小時即可搭成入住或拆卸搬遷。但製作時要花很大氣力。建造氈房所需材料很多,且都要手工製作,整座氈房需要300多頭成年羊的羊毛,工時月余。氈房外觀通常樸實無華,門框由松木做成,上面雕刻花紋或繪製圖案,一塊鮮艷奪目的掛毯吊在門上。房內富麗堂皇,布置合理,前半部分堆放日用物品,後半部分待客、住人。門內左側放置牲畜用具和獵具,右側擺放食品和炊具,有的用芨芨草編成牆帷隔離。正中的天窗下是鐵皮爐,可燒乾牛糞用以取暖、煮奶茶。氈房內所有的物品幾乎都擺放於四周,或靠或掛在紅柳木的菱形格上,氈房中間有寬敞的空間,能歌善舞的哈薩克族同胞可以經常在這裡舉行家庭舞會和音樂會。哈薩克的民居很有特點。在人們的印象中,哈薩克的氈房與蒙古包沒有什麼區別,其實它們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一般講,蒙古族建造的才叫蒙古包;而在新疆哈薩克族的游牧民族建造的,名為「哈薩克白宮」,俗稱「哈薩克氈房」,不叫蒙古包。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別有兩點:首先哈薩克的氈房是有天窗的,而蒙古包是沒有天窗的;另外據說由於信仰的原因,氈房的門一般都向東開,而蒙古包的門一般都向南開。
美麗的哈薩克姑娘
哈薩克氈房
遊客與哈薩克孩子
遊客與哈薩克新郎新娘
漂亮的氈房內景
作為新房的氈房
新娘的床
開有天窗的頂棚
氈房內條桌上擺設的小碟以及其中盛放的乾果類小吃
氈房內的電視電扇
氈房內懸掛的狼皮和狐狸皮
氈房內懸掛的雪豹皮和艷麗的民族裙子
擺放的狐狸皮
村路上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哈薩克少女
涼棚下的哈薩克少女
跳舞的哈薩克姑娘馬背民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爾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人口110多萬。哈薩克人信仰伊斯蘭教。哈薩克族從古至今一直從事畜牧業生產,過著游牧生活。
公元前105年,遠嫁烏孫王昆莫的漢朝細君公主在《黃鵠歌》中寫道:「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哈薩克傳統民居是便於拆卸和攜帶的氈房,這是承載著他們兩千多年歷史的「活化石」。氈房的主要原料是毛氈,其架子是用草原上特有的紅柳木做成的。氈房搭建、拆遷容易,冬暖夏涼,堅固耐用,八九級大風也能安然無恙,是牧民們擋風避雨的好住所。
哈薩克牧民的飲食主要是肉和乳製品。乳製品很豐富,有酥油、奶疙瘩、奶皮子、乳酪、酸奶子等。他們喜歡用大塊肉做抓肉、納仁,也吃抓飯、饢和包爾薩克(油炸發麵果)。飲料有牛奶、羊奶、馬奶子,且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
哈薩克一詞有白天鵝的意思。白天鵝是純潔、自由、美好、幸福的象徵,根據哈薩克族古老的傳說,每個哈薩克人都相信自己是白天鵝的後裔。他們熱情好客,相互扶助,擁有「沒有乞丐的民族」美譽。他們堅毅剛強,在一次次遷徙轉場中磨礪著草原勇士的性格。「馬與歌是哈薩克的翅膀」,這是哈薩克族古老的諺語。哈薩克人熱愛駿馬,熱愛歌唱,在馬背上與歌聲里孕育著自己的文明。
[責任編輯:阿依努爾]
推薦閱讀:
※吉祥象徵與民居古建
※瓦的發明和使用對中國建築的影響是什麼?
※FM1-099:【傳統民居】花園路10號—庄樂峰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特色古民居
※晚秋婺源行——古樸的山間民居:曉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