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大調長笛協奏曲:長笛的音色和演奏達到極致

來源/古典音樂

莫扎特D大調長笛協奏曲K.314

莫扎特D大調長笛協奏曲(K.314)第一樂章研究

莫扎特――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的D大調長笛協奏曲是長笛演奏領域中的一首重要曲目。在這首作品裡,能夠發現莫扎特令人驚訝的藝術創造力。本文將對樂曲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進行分析,從理論方面進行研究,希望對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參考。——1、清新流暢,華麗抒情丨莫扎特《C大調長笛和豎琴協奏曲》;2、如何欣賞與演奏莫扎特《G大調第一長笛協奏曲》?3、我的舌頭已經嘗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創作還是樂觀的」丨如何欣賞莫扎特的《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

對於學習演奏長笛的人來說,莫扎特的D大調長笛協奏曲(K314)是一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在這首作品中,長笛的音色和演奏特點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它的旋律,時而是短促、流暢的快速跳音進行,時而是與樂隊形成對話的長線條的優美樂句,在富有古典氣息的樂隊音響效果之下,長笛精湛的華彩段為樂曲增添了許多特色。從技術上說,這首作品的很多樂段都是有一定的演奏難度,這就需要演奏者不斷的積累演奏經驗和提高技術水平,才能很好的完成這首協奏曲。演奏者往往在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會對作品產生出一些新的理解,在不斷克服技術難點和完善樂曲表現力的努力之後,才會有完美的演奏。我們透過這首頗具藝術欣賞價值的曲子,能夠發現莫扎特具有令人驚訝的藝術創造力。本文將對樂曲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進行分析,從理論方面進行研究。

一、創作背景

1777年,莫扎特和他的母親來到慕尼黑、曼海姆和巴黎,試圖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在曼海姆的時候,莫扎特和許多曼海姆樂團的成員成為了好朋友,包括首席小提琴手克里斯蒂安?卡納比西(Christian Cannabich 1731-1789),樂長伊格納茨?霍爾茨鮑爾(Ignaz Holzbauer 1711-1783),還有54歲的長笛手讓?巴蒂斯特?溫德林(Jean-Baptiste Wendling 1723-1797)。經溫德林的介紹,莫扎特認識了一位富裕的荷蘭業餘長笛愛好者費迪南?狄金(Ferdinand Dejean),正是這個人委託莫扎特幫他寫一些長笛四重奏和長笛協奏曲。由於時間緊迫,莫扎特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三首長笛協奏曲的寫作,因此只好將之前寫的《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改編成了這首《D大調長笛協奏曲》,用來完成狄金的委託任務。

對於這首長笛協奏曲的來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首協奏曲本身就是為長笛而作的,是為了慶祝莫扎特姐姐的生日,而後來被改編成了雙簧管協奏曲的。

二、樂曲分析

第一樂章是一個雙呈示部奏鳴曲式。十八世紀的獨奏協奏曲從迴旋曲式(ritornello form)逐漸發展成為奏鳴曲式(sonata form)。在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莫扎特大大提升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同時又為自己的協奏曲創作了華彩樂段,並最終確立了C.P.E.巴赫開創的第一樂章採用雙呈示部的奏鳴曲式這一原則。這種曲式結構,經常是在齊奏(第1-32小節)的時候呈現出第一呈示部,之後加入獨奏樂器進入第二呈示部(第32-105小節)。

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是開朗的快板,D大調,4/4拍子。歡快的節奏洋溢著古典主義氣息。首先是管弦樂隊的齊奏,配器包括了弦樂、兩支雙簧管和兩支圓號。第一主題是從第一小節到第五小節,抒情的基調與長笛的音色相輔相成,一直到第32小節,弦樂和長笛的旋律完全相同,由於是樂隊的齊奏,基本上只能聽得見弦樂的聲音,長笛的聲音並不明顯。低音提琴一直在重複八分音符「D」,這個「D」音,不是主和弦的「D」,而是D大調下屬和弦的第二轉位的低音,所以給人一種很不穩定的和聲的感覺。演奏者是在第31小節之後進入長笛獨奏部分,由於在此之前只有一個小節的準備,所以長笛主題的進入是比較突然的。

(進入獨奏主題前的一小節)  

這段獨奏旋律是用顫音和一段上行的級進來展現樂曲主題,這段級進旋律是模仿前一小節的且與之方向相反的旋律。接著的旋律持續在高音「D」上,長笛為主題提供了一個保持音,弦樂在這個長音下面重複了樂章剛開始的主題旋律。從長笛獨奏部分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活潑跳躍的主題。第一個獨奏部分在第17小節後再一次進入齊奏,在這段獨奏部分中應該注意連線與跳音的演奏,由於大部分都是十六分音符,曲子的速度也較快,所以在練習時要注意處理好連線與跳音的不同,使這段音樂活潑跳躍起來。

在一段樂隊的齊奏之後,長笛進入了第二段獨奏部分,在顫音後的#G暗示著樂曲調性的變化,不過這個段落一直保持在主調上。#G在顫音之後的解決,使主題在掩飾下給人一種模糊的感覺,好像是出現了第二個主題。從第32小節一直到第77小節,樂曲一直在D大調上。這部分在演奏過程中,除了要繼續重視連線和跳音的吹奏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個平穩的速度。在練習過程中,我發現,由於很多小節都是由十六分音符組成,所以在演奏過程中,我們可能會不經意的加快了演奏速度,這不僅破壞了曲子的整體效果,而且還給自身的演奏增加了難度。所以,在練習第一樂章的時候,一定要先慢練,並且用節拍器控制好速度。從第78小節開始,樂曲由D大調轉成了A大調,一直到呈示部(第1―105小節)結束,樂曲一直在A大調上進行。

從第106小節開始,樂曲進入了發展部。發展部主要的思路來自於第49-50小節,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大量的抒情性的樂句。發展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分別建立在A大調和D大調上,第三部分是建立在D大調Ⅶ級、V級的雙重離調。此外,正如傳統上的奏鳴曲式特點,呈示部中的主題因素也被應用在發展部。獨奏協奏曲的發展部一般都是較短的,與主部主題形成對比的一個部分,並且是提供給演奏者一個展現技術的華彩樂段。在該部分中,長笛和雙簧管在較為疏遠的調性上進行演奏。

從第134小節開始,樂曲進入了再現部,再現部的第一主題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仍然是D大調。正如呈示部一樣,該部分的風格依舊是炫技,莫扎特利用和聲技法去突出長笛這種木管吹奏樂器的地位。

三、小結

古典音樂,尤其是莫扎持的音樂,比任何別的音樂都更加要求演奏中的均衡和分寸。通過對這個作品第一樂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莫扎特創作的幽默性和情感抒發的細膩性。樂章內部各個部分彼此聯繫,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要求演奏者在記憶作品時,不能死記硬背,而要把它作為一個有活力的整體。裝飾音之類細節處理方面,要將其與和聲、創作技法聯繫起來,遵循當時的音樂風格,使人猶如置身於十八世紀的氛圍,給人一種良好的音樂品味。


推薦閱讀:

神秘的印第安長笛聲
法國長笛學派:演奏法式浪漫
迷人長笛--詹姆斯·高威
莫扎特 | 他聽到了宇宙的和諧
吹長笛口型_swimcc

TAG:音色 | 演奏 | 協奏曲 | 長笛 | 極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