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家族何以延續千年

早期天皇 宮斗與內戰

在日本,人們稱在位的天皇為「今上天皇」,去世後再改稱他的年號。據記載,日本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只不過,同許多國家一樣,最早的首領都起源於神話傳說。

  • 神武天皇,只在傳說里

  • 相傳開天闢地之初,日本列島還不存在,神仙們都住在「高天原」,即天上。一天,眾神俯瞰蒼茫大海,覺得美麗的海中既無海島,也無人煙,實在寂寞。於是,掌管萬物生滅的女神召來伊耶那岐、伊耶那美兄妹,命他們到下界治理海洋。女神還賜給伊耶那岐一桿長矛,用無瑕白玉精製而成,名為「天沼矛」。

    兄妹倆來到通向下界的天梯旁,兄長伊耶那岐把「天沼矛」插入海中一攪,平靜的海面頓時波濤洶湧。接著,他將長矛抽出,從矛尖取下許多鹽,這些鹽落到海里,堆積成了一個島。他們順著天梯來到島上,把一根粗大的柱子頂天而立,並在柱子後面建起一座宏偉的宮殿,稱「八尋殿」。二神沿相反方向繞著柱子轉圈,相遇時,伊耶那岐贊道:「真是一個美嬌娘!」伊耶那美也贊道:「真是一個美男子!」隨後,二神交合,並先後生下8子,也就是四國、九州、本州等8個島嶼,總稱「大八洲國」。伊耶那美生完8子,坐起身時,又生6島。接著,她又創造了島國的山川草木。

    既然創造了日本列島,為什麼不再生一個天下之主呢?於是,伊耶兄妹又生出了「日神」,即「天照大神」,她一出生就光芒四射。二神喜之不盡,將她送到天上,讓她治理「高天原」。後來,天照大神派孫子瓊瓊杵尊下凡,帶著八尺勾玉、神鏡和草薙之劍3件神器統治下界。他死後,其後代彥火火出見尊自九州開始東征,最終統一日本列島。彥火火出見尊於公元前660年登基,成為大和民族的最高統治者,被尊奉為神武天皇,也是「開國之神」。那3件神器從此成為歷代天皇標榜正統的「三大神器」。

    神武天皇的故事主要記載於公元8世紀日本皇室授意編寫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兩部史書中。由於歷史久遠,其真實性已不可考。學界基本認為,神武天皇並不存在。這個神話模仿了中國皇權天授的故事,強調皇權神授,為天皇血脈的正統性和「萬世一系」提供了理論依據。

  • 推古女皇,首次自稱天皇

  • 真實的日本天皇究竟起源何時尚無定論。根據中國史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期,日本先後有5位大王來華要求冊封,分別是贊、珍、濟、興、武。贊曾於421年和425年兩次遣使南朝,宋武帝還特發詔書嘉許。這與《日本書紀》中的記載基本一致。那時,日本還沒有稱天皇,只是稱大王。

    7世紀初,「天皇」的稱號正式出現了。提出這一稱號的是日本第一位女皇、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推古天皇592年登基,628年去世。一般認為,這是有日本信史可查的最早的天皇。她在位期間,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起統一的隋朝;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強大起來,佔據漢江、洛東江流域。周邊形勢的變化引起了推古天皇和她的侄子、攝政王聖德太子的注意。他們也試圖建立中央集權體制,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提倡佛教;從中國的佛教和儒家經典中找到「王權神授」「王道思想」的理論依據,並與傳統信仰相結合,樹立天皇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觀念;壓制大貴族勢力,給中小貴族授與冠位,培養人才;重視中日邦交,向中國派遣留學生。

    在對外交往中,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的「中央集權、唯我獨尊」意識也有所體現。他們不願再臣服於中國。公元608年,推古王朝在給隋朝的國書中,首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即推古女王稱自己為「天皇」,稱隋煬帝為「皇帝」。這是日本在對外交往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天皇」稱號,意在挑戰華夷秩序,與隋朝平起平坐。

  • 中大兄皇子,用計「清君側」

  • 公元629年,舒明天皇即位。642年,其皇后即位,稱皇極天皇。在舒明、皇極兩朝,貴族蘇我氏大興土木,勞役人民,暴虐驕橫,甚至藐視和排擠皇極天皇。朝廷上逐步形成反對蘇我氏專權,主張學習中國唐朝制度的改革集團。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就是舒明、皇極二人的兒子中大兄皇子。他求教於留學隋唐歸來的學生和僧侶,立志革新政治,增強王室權威。645年,他精心策划了一場「清君側」的宮廷政變——

    那年6月12日,權臣蘇我入鹿上早朝,在殿門前遇見了一位歌舞伎。歌舞伎巧言嬉謔,使蘇我入鹿「笑而解劍」。蘇我入鹿走進宮門後,大極殿的12道大門立刻悄然關閉上鎖。大殿上的早朝如期進行,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佐伯連子麻呂等人手執武器藏在大殿旁,氣氛極為緊張。突然,中大兄皇子率先沖入大殿,刺傷蘇我入鹿。蘇我入鹿跑近皇極天皇的御座,叩頭作揖說:「臣不知罪,乞垂審察。」皇極天皇也很驚恐,問兒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中大兄皇子回答母親說:「蘇我入鹿盡滅天宗,將傾日位。」聽罷,女王默默退殿,不加制止,蘇我入鹿隨即被殺。

    蘇我入鹿的父親蘇我蝦夷得知兒子被殺後,企圖反撲。中大兄皇子立即展開政治攻勢,宣傳「天地開闢,君臣始有」,揭露蘇我入鹿專橫跋扈、違君之道的罪行。蘇我蝦夷的部下紛紛「解劍投弓,舍此而去」。眾叛親離的蘇我蝦夷燒宅自焚而死,權傾一時的蘇我氏退出了歷史舞台,權力重歸天皇。

  • 孝德天皇,效仿中國使用年號

  • 清除了蘇我氏後,皇極天皇打算讓位給兒子中大兄皇子。但中大兄皇子為避閑言,不受皇位,由舅舅輕皇子即位,這就是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是位博學之士。《日本書紀》說他尊崇佛教,「為人柔仁好儒,不擇貴賤」。他博覽中國典籍,對遠自黃帝和堯舜,近至漢唐諸帝的治國之術頗有了解,一直想改革日本陳腐的政治。

    孝德天皇上台伊始,立中大兄皇子為皇太子,輔佐政事。他還仿照唐代官制,任命阿倍內麻呂為左大臣,蘇我石川麻呂為右大臣,中臣鐮足為內大臣,又任命從唐朝留學回國的僧旻、高向玄理為國博士,組成了改革的智囊班底。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年號為大化,取自中國的《尚書》「施教化,大治天下」之意,這是日本第一次效仿中國使用年號。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發布《改新之詔》,開始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世襲氏姓貴族制度,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廢除貴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將土地、部民全部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國家每6年一次,把田地平均分給農民;統一租稅。

    大化改新讓日本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天皇成為最高權威,自詡為神的代言者,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民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大化改新沒有給孝德天皇帶來平靜。他原本與自己的外甥、皇太子中大兄皇子關係密切,政見一致,攜手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兩人出現了不同看法,日漸失和。

    651年,孝德天皇改年號為白雉,第二年又將政治中心從奈良縣的飛鳥移至難波(今大阪)。這一切似乎都是為了擺脫中大兄皇子。當時,新政不斷受到貴族和舊勢力的抵制。中大兄皇子既是為了控制殘餘的守舊勢力,也是為了個人的權柄,要求孝德天皇遷都回飛鳥。孝德天皇不肯接受。653年,中大兄皇子毅然率領皇室貴族和朝廷大臣返回飛鳥,大半臣子也隨他而去。孝德天皇獨自留在難波,成了「孤家寡人」,第二年就在抑鬱之中去世。

    孝德天皇死後,皇極太上天皇於655年重新即位,稱齊明天皇。中大兄皇子668年正式即位,是為天智天皇。在即位前,他頒布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正規法典《近江令》,將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 白河天皇,建立「院政」獨攬大權

  • 大化改新沒能讓天皇家族地位永固。中大兄皇子登基後,賜給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鐮足一個姓氏:藤原。此後,藤原氏長期受天皇賞賜,擁有大量土地和財富,於9世紀下半期建立起攝關政治,開始獨攬朝政。

    「攝關」是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年幼時,由太政大臣代理行政事務,稱為攝政;天皇長大親政後,另設關白一職,輔助天皇總攬政事。按規定,攝政應由皇室成員擔任,但自從藤原良房在866年自稱攝政後,這個職務就落入權臣手中。11世紀中葉,藤原氏的莊園已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十幾分之一。既有攝關兩職在手,又有龐大經濟基礎,藤原氏便能隨意廢立天皇了。

    11世紀中葉以後,藤原氏的專權日漸受到皇室和官僚的反對。1086年,白河天皇為抵制藤原氏,讓位給年僅8歲的堀河天皇,成為太上天皇。他在自己的住處建立「院廳」,任命官吏,挑選武士保衛太上天皇和院廳,國政事務都歸院廳處理,「院政」由此誕生。

    太上天皇真正掌權的時間不長,僅有100年左右,即後三條、白河、鳥羽、後白河4位太上天皇統治時期。

  • 後鳥羽太上天皇,向幕府投降

  • 在各方反對藤原氏的時候,新興武士階層登上歷史舞台。為了從外戚手中奪回皇權,朝廷不得不藉助於武士集團的力量。源氏武士團是成長最快、最強的武士團之一。1192年,源賴朝在鎌倉建立幕府(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在日本特指權力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機構,其最高權力者為幕府將軍),與朝廷相併立,形成了雙重政權結構。表面上天皇依然是「治天之君」,但其主要控制範圍縮小到日本西部,僅掌管身份、官職、文化、藝術等特定領域的權力,實權在幕府手中。

    憑源賴朝的智謀和實力,完全可以進駐京都(794年桓武天皇遷都京都),挾持天皇,左右朝政。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一再聲明對天皇的尊重。

    源賴朝去世後,幕府實權落入他的妻子北條氏家中,他們與皇室的矛盾日趨尖銳。1221年,矛盾終於激化,京都的皇室和貴族發動了聲討幕府的「承久之亂」。當年5月15日,皇室向全國發令討伐幕府。得到消息的幕府立即進行反擊總動員,「軍中只聞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迅速集結19萬大軍,由北條時房、北條泰時率領,兵分三路進軍京都。發兵的同時,北條義時還寫信給後鳥羽太上天皇說:「今派19萬大軍,請見情迎戰。若仍感不足,我將親率20萬大軍赴京都。」此時,皇室的兵力只有1.7萬騎。6月5日至6日,兩軍在杭瀨川相遇,皇室軍不戰而潰,幕府軍進入京都。後鳥羽太上天皇大驚失色,投降時推卸責任說:「此次事件並非是自己策劃,而是謀臣的計劃。」

    平亂之後,幕府對皇室進行了嚴厲的懲處,廢掉了年幼的仲恭天皇,停止了太上天皇的院政,將兩位太上天皇后鳥羽和順德流放,擁立後堀河天皇登基。

    13世紀下半葉,為爭奪皇位,皇室分裂成兩個系統。以後嵯峨天皇的長子後深草天皇為首的,稱持明院系統;以次子龜山天皇為首的,稱大覺寺系統。兩派爭相討好幕府,以求獲得支持。

  • 德川家康,讓天皇跌到最低谷

  • 1467年,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幕府之下,出現了眾多擁有土地和武士的大莊園領主,稱為大名。大名的出現和戰國的到來,成了搖搖欲墜的天皇家族的救命稻草。因為,大名要在亂世中擴充勢力,鞏固地位,除了兵權和土地,還渴望獲得朝廷授予的官位和榮譽稱號,以顯得自己名正言順。為此,大名們從經濟上紛紛資助皇室,而經濟拮据的天皇就靠著賣官鬻爵維持生計。

    16世紀後半葉,兩個聲名赫赫的大名——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為了利用天皇壓服其他大名,對天皇和皇室都表現得非常尊重。可憐的天皇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尊皇」行動受寵若驚。正親町天皇竟然稱頌織田信長是「大宏量」「大廣智」「大無欲」「大慈悲」。1585年,豐臣秀吉被天皇任命為關白,次年兼任太政大臣,可以利用朝廷權威發號施令。

    繼豐臣秀吉之後,大名德川家康戰勝群雄,結束了戰國時代,於1603年2月開創江戶幕府時代。此後的200多年裡,天皇的皇位繼承,除了因病、因亡者外,幾乎都受到江戶幕府的干涉。如果有天皇對江戶幕府的干涉稍稍表露出不滿,就會受到迫害,甚至被殺。比如後光明天皇、桃園天皇、後桃園天皇等人,都是死得不明不白。

    在德川家族的江戶幕府統治下,天皇的自尊和權威喪失殆盡,天皇的地位跌落到了歷史的最低谷。能夠延續其血統,不被徹底推翻,已是天皇家族的萬幸。而終結這200多年低落命運的機遇,最後降臨在明治天皇身上。

    明仁天皇 唯一訪華的天皇

    現任日本天皇是昭和天皇之子明仁。同父親一樣,1933年明仁的誕生也曾讓日本舉國同慶。當時,日本軍隊已入侵中國。

  • 一周只能見父母一次

  • 昭和天皇結婚之後,皇后良子接連生下4個女孩。這引發了皇室的後嗣危機,街頭巷尾流言四起,「皇后陛下的肚子肯定只能生女孩」,「明治天皇擁有12名妻妾,而現在的陛下卻只有皇后一人」……元老重臣們紛紛勸說天皇納妾。關鍵時刻,皇后良子再次懷孕,並於1933年12月23日生下一男嬰。經過仔細考慮,昭和天皇給皇子命名為「繼宮明仁」,繼宮為號,明仁為名。這個名字既出自明治天皇頒布的《大教宣布之詔》中的「宣明治教,以宣揚惟神之大道也」,也包含了中國典籍《周易》中「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的含義。

    按照慣例,皇太子出生後,要被送到遠離父母的人家去撫養。但昭和天皇不願孩子像自己小時候那樣,過遠離雙親的生活。而且他沒有其他妃子,不用擔心太子安全問題。於是,昭和天皇在內宮設置了皇子御殿,把明仁留在身邊。

    明仁逐漸長大,大臣們看到昭和天皇仍無意將他送出去撫養,不得不求助於昭和天皇的母親貞明皇太后和政府元老西園寺公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後,專門處理日本皇室成員事務的宮內省正式向天皇夫婦稟告:「皇太子到3周歲時要離開兩位陛下,此事業已決定。」昭和天皇拿不出有力的反對理由,況且這也是祖先留下來的規矩,只得同意。

    1937年3月29日,3歲零3個月的明仁離開雙親,移居東宮御所。按規定,明仁每周只有星期日能返回皇宮看望父母。這短短的一天,對疼愛他的昭和天皇夫婦來說,顯得非常短暫。他們盡量利用這一天,陪明仁玩捉迷藏等遊戲,昭和天皇還經常給明仁講解各種花草、動物的知識。

    1944年,明仁和許多日本小學生一樣,被疏散到櫪木縣(日本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日光市躲避戰亂,與昭和天皇只能通過信件聯繫,日本共同通訊社負責為天皇和皇太子傳遞信件。1945年11月7日,明仁從日光返回東京,先是同弟弟暫住於未被完全燒毀的東宮御所,後又遷至位於東京都小金井市的新行宮。兄弟倆仍同戰前一樣,只能在每個星期日前往皇宮探望父母。學校的一些老師都覺得,明仁長期與父母分居,只能在侍從的陪伴下學習生活,實在「太可憐了」。

    1946年至1950年,昭和天皇遵從「學習西洋思想和習慣」的方針,聘請美國著名兒童文學家伊麗莎白?維寧當明仁的家庭教師。同時,還有4位旅居東京的西方青年幫助明仁練習英語。1956年3月,明仁從學習院大學經濟學院畢業。

  • 網球場之戀

  • 距離東京不遠的輕井澤是日本的避暑勝地,那裡群山環繞,樹木繁茂,氣候宜人。明仁讀大學時,非常喜歡打網球。1957年8月,明仁來到輕井澤參加網球比賽,遇見了同來參賽的正田美智子。美智子相貌出眾、風姿綽約,明仁一見傾心,對她發起了愛情攻勢,常常約她一同出去郊遊、打網球。回到東京後,明仁又頻頻出面組織網球賽,邀請美智子參加,兩個人很快就由相識、相知發展到相戀。

    明仁希望和美智子結婚,但遭遇了很大阻力。這是因為美智子的出身。美智子的爺爺是日本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日清制粉集團的創始人,她的父親正田英三郎一直擔任集團的社長和董事長。1957年,美智子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聖心女子大學英語專業。在學校時,她擔任過學生會會長。普通人家找兒媳,這樣的條件已經非常好了。但長久以來,日本皇太子妃的人選都是在皇族和貴族中產生。在皇室眼裡,平民出身的美智子沒有資格嫁入皇室。昭和天皇和良子皇后也反對這樁婚事,擔心美智子沒有能力處理繁雜的皇宮禮俗。

    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使兩人的愛情之路頗為坎坷。其間,美智子借故前往歐洲、美國,名為旅行,實則為了躲避國內輿論。不過,美智子剛一回國,明仁就給她打電話說:「一切障礙都能克服,全看我了,請拿出勇氣來!」

    明仁對美智子的矢志不渝感動了昭和天皇,他率先同意了這樁婚事。1958年11月27日,根據《皇室典範》的規定,日本皇室召開了專門討論明仁皇太子妃候選人的會議。會議正式作出決定,批准正田美智子為皇太子妃。

    「平民」「戀愛」這樣的詞語與皇室聯繫起來,給了日本人極大的新鮮感。公眾認為,明仁皇太子此舉衝破了皇室「萬世一系血統」的禁忌,很有膽量,對他頗有好感。1959年2月,日本一份民意測驗顯示,87%的人支持明仁選擇平民為妻。

    1959年4月10日,明仁和美智子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大典。皇太子身穿橘黃色的黃丹袍,頭戴天子冠,手執上朝用的笏(音同護)板。美智子身著宮中特有的12層單衣,頭髮做成下垂髮型,拖至腰際。當天,有53萬人湧上東京街頭。當婚車經過時,人們高呼「萬歲」。婚禮全程進行了電視直播。隨後,日本掀起了一股「美智子熱」和「皇室熱」。

    1960年2月23日,結婚剛10個月的美智子生下一個男嬰——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取名「德仁」,號「浩宮」。1964年11月,美智子生下次子文仁;1969年4月,又生下女兒清子。

  • 到西安尋找年號出處

  •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明仁皇太子即位,成為日本第125代天皇,改年號為「平成」。平成出自中國《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內平外成」及《尚書·大禹謨》中的「地平天成」,表示國內外、天地間均和平興旺,充滿吉祥。1990年11月12日,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在東京皇宮舉行即位典禮,正式登基。

    明仁天皇登基後,展開一系列皇室外交,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訪華。199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10月23日到28日,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對中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這是中日兩國交往史上日本天皇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訪問中國。

    根據時任中國駐日大使楊振亞的回憶,明仁天皇為這次出訪做了充分準備。當年10月12日,天皇夫婦邀請楊振亞和夫人到天皇起居地東京赤坂御所共進午餐。他們詢問了北京的氣候、中國人民的生活習慣等情況,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天皇說,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要了解日本文化就應該先了解中國文化。告別時,皇后還在楊振亞夫人耳邊小聲說:「為不失禮,如果在中國期間有什麼需要提醒我的,可別客氣。」說完,兩人都笑了。

    在訪問期間,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家主席楊尚昆等人會見了明仁天皇。在致辭中,明仁天皇談到了中日戰爭:「在兩國交往的悠久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我國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戰爭結束後,我國國民基於不再重演這種戰爭的深刻反省,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和平國家的道路。在同貴國的關係上,通過兩國前輩們等許多人士的熱情努力,建立了要永誓和平友好的關係,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正在不斷加深。」「此次我們訪問貴國,如能作為一個契機,使兩國國民作為友好鄰居向著未來共同邁進,我將感到無比高興。」

    明仁天皇還訪問了西安,他想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看一看自己年號的出處。博物館安排了幾位眼神好、心思細的工作人員貼著碑石仔細查看,終於在65萬餘字中找到了「地平天成」4個字。當明仁天皇看到自己的年號出處時,激動地說:「西安碑林在日本頗有名氣,許多日本人都知道。今天能親眼見到,真是太好了!」

  • 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二戰

  • 2012年8月14日,在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67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說,日本天皇應就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真誠道歉」。這引起日本政府的強烈反應。明仁天皇雖然表示希望訪問韓國,只要為了日韓交好,在韓國道歉也不會猶豫,但訪韓之旅至今未能成行。

    2005年8月15日,明仁天皇曾率領7000民眾,在皇宮附近的武道館舉行紀念二戰結束60周年的追悼儀式。他對二戰中死去的人們表示哀悼,希望日本永遠不要再捲入戰爭。 80歲生日前夕,明仁天皇在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到:一生中對什麼事印象最深刻?他給出的答案是「二戰」,因為「那麼多懷揣夢想和希望的年輕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

    如今,明仁天皇已即位25年,對日本47個都道府縣都視察過。每當發生重大災害,如1991年普賢岳火山噴發、2011年造成嚴重核泄漏事故的「東日本大地震」,明仁天皇夫婦都曾到災區悼唁死難者,慰問災民,鼓勵救援人員。這些工作,是在向世界展示天皇的新形象,也使天皇家族的千年「神話」以新的方式延續下去。

    短評:皇室文化體現了日本民族性

    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萬世」雖有些誇張,但「一系」卻與史實基本相符。從早期天皇的紛爭,到近代天皇的維新,再到現代天皇的戰爭與和平,一個皇族存續了至少1400年之久,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究其原因,一是根深蒂固的皇國史觀的影響。長期以來,日本民族對「君權神授」深信不疑,這一觀念是皇室延續的重要思想基礎。神道教是日本的傳統宗教,人們崇拜神道教的最高神天照大神,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正因為長期被灌輸這種皇權主義思想,即使外戚、幕府、大名擁有了凌駕於皇室之上的實力,他們也無法替代天皇「神」的地位。現在,雖然天皇的神格在法律上不存在了,但在多數日本人心中,天皇仍然是一個不同於普通人的特殊存在,沒有天皇就不是日本。

    二是日本是一個縱向結構的社會。自從中南部的大和國在公元5世紀統一日本列島以來,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人們信賴秩序,強調「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沒有出現過中國「有德者居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觀念。因此,無人敢鋌而走險,不顧「大義名分」,連根拔掉天皇制。

    三是日本雖內亂不斷,但從未被外部勢力顛覆。在古代,外敵入侵是改朝換代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是島國,海洋是其天然屏障,近代之前沒有遭到外敵侵佔,為天皇的「萬世一系」創造了條件。進入近代,雖然西方列強武力叩關,但日本沒有與之對抗,而是靈活地接受了西方文明,避免了滅頂之災,使天皇制延續了下來。

    在西洋化泛濫的今天,日本皇室依然是日本民族傳統和精神文化的核心。明治維新追求的「和魂洋才」的國家目標,正是今天日本的真實寫照。雖然日本的國家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社會生活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文明元素,但那是表面的;日本國家和日本人骨子裡的民族傳統、精神文化,如同天皇的存在一樣,依然支配著日本人的思維和行動。

    天皇家族的延續史也反映出日本充滿矛盾的民族特性:既自卑崇拜權威,又自傲挑戰權威;既善於開放吸收外來文化,又自我封閉追求優越的日本至上主義;既有強烈的唯我獨尊的等級觀念,又有依附權貴苟且偷生的忍耐之心。這些,都反映到當今日本的行為方式上。

    此外,日本國民文化和心理上的自我約束,也是皇室文化長期積澱而成的一種精神和心理。皇室文化里的忠誠、信譽、禮儀、勇敢等等是日本民族「大和魂」的源頭,因此日本國民崇尚「生若櫻花之燦爛,死如秋水之靜閑」。在日本,忤逆家族、集體、組織的事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對天皇是必須尊敬與效忠的。從1948年起,日本皇宮開放二重橋,日本國民可在每年元旦和天皇生日時前往參賀,每年都有超過幾十萬的國民自發凝聚在皇宮周圍。皇室在凝聚日本國民精神方面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遷,皇室的傳統和精神本質雖然沒有變化,但其生活方式發生著這樣那樣的變化,特別是戰後出生的皇家子孫,把日本的傳統和時代發展結合在一起,他們的婚戀生活、穿著打扮、興趣愛好,都成為日本媒體追逐的目標,他們本人更成為日本青年追捧的偶像。皇室在潛移默化中深化了日本國民對天皇和皇室的擁戴。

    這種擁戴雖有許多是來自日本民眾的樸素感情,但也暗藏危機,容易被政客們利用。天皇制在戰後得以保留,天皇未被追究戰爭責任,本就是導致現今一些日本人歪曲理解歷史的深層原因。尤其是戰後一代,沒有經歷過天皇下令開戰的歷史慘劇,在他們眼裡,天皇是沒有錯誤的,是神聖不可動搖的。所以,戰後出生的首相安倍晉三等人在2013年4月喊出了「天皇陛下萬歲」的口號,這正是二戰官兵經常喊的口號!戰後的首相這樣做極不尋常,無法不讓人回想起昭和天皇的侵略戰爭時代。在當今世界,對皇室文化和民族精神來說,和平與自省比什麼都重要。

    推薦閱讀:

    日本國會通過法案 明仁將成200年來首位生前退位天皇|界面新聞·天下
    裕仁天皇走下神壇,變為「人」後,為何不敢去沖繩?
    海昏侯劉賀:27天皇帝干千件荒唐事
    200年前日本天皇「退位」,所為何事?
    日本正式討論制定天皇退位特別法,但只能管一代?

    TAG:日本 | 家族 | 日本天皇 | 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