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評:精英與瘋子間的「那一線」

書評:精英與瘋子間的「那一線」——讀《一流瘋狂:精英的人格都是重口味》文/編客 精神健康有益,精神不健康則有害,一定是對的嗎?如果你的追求只是度過平淡、毫無創意但在別人看來卻是幸福的一生,也許是對的。但如果你想成功,你想成為精英,恐怕就未必了。應用心理學的高材生、作家姜文君在其著的《一流瘋狂:精英的人格都是重口味》一書中透露,46%的作家、37%的畫家、31%的作曲家、26%的哲學家、18%的科學家、17%的政治家,都有明顯的「精神病」特徵。無論是國外的林肯、丘吉爾、愛因斯坦、梵高、海明威、貝多芬、喬布斯……還是中國歷史上的舜帝、包拯、司馬遷、屈原、蒲松齡……這些精英們,都有「精神病」,這種精神病的現代學名就叫「雙相情感障礙」。

結論的得出,並不令人驚奇,因為早就有「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的民諺;從中國歷史文化上說,孟子也早就總結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心理學無論是基於史料,還是基於實驗,研究後基本形成共識:在社會意義上,精神健康的人會是好的「牧羊人」,但他們很難「瘋狂」起來,所以只能是普通人,高智商的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就因此被罵成「笨蛋」;而當人們患有輕微「精神病」的時候,他們在外界的刺激下很容易「瘋狂」起來,會想到正常人想不到的方面,於是就有了洞悉或者創造力,所以,在危急時刻,「精神病人」的表現往往更好。

當然,不應該把「精神病」看成是天生的壞事,也並不代表它就完全是好事。從嚴重程度來說,「精神病」是可以分為很多等級的,一點點焦慮,一點點抑鬱,或者一點點情緒波動,甚至是一點點躁狂症,都可能將我們推向精英的戰壕,但這不是逃避嚴重疾病治療的理由。精英與瘋子間的「那一線」究竟是什麼呢?關鍵就在於自己能否自然應對,如果不能自然應對還不就醫,那就真的成了瘋子;如果能夠自然應對,卻還要多此一舉加以治療,也會將自己變成瘋子。比如希特勒,躁鬱症幫助了他職業的早期到中期;但從1937年開始直到戰爭結束,他一直堅持注射安非他明,於是讓他的躁鬱症變得不穩定,出現越來越嚴重的躁狂發作,於是成為了著名的惡魔。

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所以,就如希特勒一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精神病」幫助很多大師成就了經典,同樣也會造就悲劇。比如作者在書中對比了舜帝與西漢的王莽,摒棄封建的忠君思想,兩人成長中的精神特質都很像,比如少年苦悶,卻以賢德名聲發家,兩人的上位也非常相似,都是順應歷史要求掌握政權的,但歷史結果,一人流芳百世,一人卻惡名遠揚。為何?就在於舜帝繼位後,能夠自我控制、因勢利導;而王莽卻徹底釋放了以前的壓抑,變成了不可收拾的躁狂,即使面對「民有七亡」、「民有七死」的死諫,卻依然殘暴至極,徹底成為「瘋子」。

「精英的人格都是重口味」,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啟發意義的。一方面,我們之所以沒辦法、還沒成為精英,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夠「瘋狂」,不能「增益其所不能」,是我們需要加強和改進的,要想辦法把自己弄成「精神病」;另一方面,如果自己語速很快且常常沒有邏輯,或者會莫名其妙地感到疲倦,或者發現自己不太能專註,或者經常不由自主地思考奇奇怪怪的事情……也沒必要過分驚慌,要能夠以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不完美,說不定這些缺陷正是我們可能成為精英的特質呢?在社會意義上,我們更需要記住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至少「現實、創新、靈活和換位思考」這四個重要的品質,會因為輕微的「精神病」而強化。那麼,我們看人,除了反面,不妨也看看正面;我們也不一定要找一個我們認為非常健康、非常正常的人來領導我們,尤其是在危急時刻。

將24位精英名人,以現代的眼光分布到不同的領域,並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對他們進行精神剖析,分析他們的人格障礙或神經症對特定行為的影響,或是由他們引起的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動機,揭示這些廣為人知的人物鮮為人知的一面。《一流瘋狂:精英的人格都是重口味》一書,除了可充實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外,也在現實意義上為我們指明了天才與瘋子之隔的那一線,不僅在於有沒有「精神病」,更在於怎麼去操控「精神病」的程度與方向,如果被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就會成為積極動力,助人成功;如果錯誤地堅持,就會成為消極因素,推動一個人走向痛苦甚至毀滅。


推薦閱讀:

反思新加坡的精英教育
8款秋冬外套,穿出商務精英范兒!
一個精英的產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阻擊特朗普」在美越喊越響 兩黨精英集中攻擊
十二屆全國政協名單公佈 港區涵各界精英

TAG: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