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辛亥前夜:社會各個階級醞釀異動

辛亥前夜:社會各個階級醞釀異動作者:黃艾禾來源:《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第29期本站發布時間:2011-8-4 17:40:16閱讀量:132次

  公元1911年的1月13日。按中國當時的農曆記時,此時還沒過完宣統二年的最後幾天。這一天清政府宣布,因東三省瘟疫流行,下令在山海關一帶設局嚴防,毋任傳染內地。

  這是一場中國大地上百年不遇的大鼠疫,已經爆發了三個月。幸而有伍連德這樣的中國最早接觸現代科學的知識分子來支撐危局,才沒有釀成更大規模的全國性災難。即使這樣,它也奪走了6萬條生命。

  這是對1911年中國將發生大變局的一種預示嗎?

  1911年初的中國,各種政治勢力在相互角逐,社會的各個階級在醞釀異動。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繼續在鼓吹革命,組織暴動;情緒越來越高漲的士紳階層為推動立憲已經急不可待,念了新學的青年學子們滿腦子變法圖強的新思潮,而西太后死後清王朝繼續推行的「新政」歷經年的努力,此時已開始見出成效……有誰能預料到,這將是大清朝數百年江山的最後一年?

  4月27日,中國同盟會在廣州發動了準備最久也最充分的一次起義。以往的歷次起義,常常依靠發動會黨等各界群眾為其主力,而這一次,組織者選的都是革命黨人的精英骨幹,共數百人,其中不少是留日學生。這裡包括了後來以一封凄美絕命書《與妻書》感動無數後人的林覺民,也包括了另一位著名的參與者喻培倫,他是革命黨的炸彈專家,曾參與了與汪精衛一起刺殺攝政王載灃,從那裡逃生出來後,他又以赴死的決心投入這場起義。結果真的是求仁得仁。

  這場起義的現場指揮是黃興。起義從一開始就陷入被動,消息泄露,清軍早有準備,黃興一邊勸別人離開,一邊決心拼個人一死,而其他參與者也都抱了必死的決心。這一場以卵擊石的自殺式起義,革命黨人死傷累累,黃興在斷了兩指之後僥倖逃出,而後來人們在現場收斂到了72具犧牲者的遺體,葬於黃花崗。

  從1895年的廣州起義,到1907年5月的黃岡起義、6月的七女湖起義、9月的防城起義、10月的鎮南關起義……從1895年陸皓東犧牲,到1907年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後被清兵凌遲而死,又牽連秋瑾被捕,慨然就義。孫中山經歷過的失敗與犧牲,可謂多矣。但此次的黃花岡起義犧牲猶為慘烈,孫中山以「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來形容他心中的巨大悲痛。

  儘管革命黨人英勇悲壯,不惜以血醒民,但大清朝的統治卻依然固若金湯。至少在1911年4月時的孫中山看來,還看不出清王朝會在數月後全面崩盤的跡象。

  在北京紫禁城,剛剛坐上攝政王位子不足三年的載灃,此時對革命黨人的軍事力量並不很擔心。否則他不至於在剛上台之際就把清廷中最具軍事實力的悍將袁世凱開缺掉,換上自家從未打過仗的親兄弟去執掌軍權。

  載灃此時最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已經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的立憲運動上,全國各地的士紳們已經三次進京大請願籲請速開國會。民心輿情壓力之下,清政府不得不一再承諾將立憲的預備期縮短,在5月8日這天,公布了一個內閣組成人員的名單,13名國務大臣中,滿人佔9席,其中有7人為皇族成員,它被譏為「皇族內閣」。載灃們做出這個名單自有他們內在的苦衷,擺平各方利益集團、維護台上的各方平衡已經是耗盡心血之事——但此時他們並不自知,大清朝的壽命已不足半年,而壓垮這匹駱駝的最後若干根稻草,有一根就來自這份名單。

  全國的輿論對此一片嘩然,各家報紙上儘是痛責之聲。革命派對「皇族內閣」的反對自不待言,而被這份名單打擊最重的,卻是曾對清廷抱以厚望的立憲派。遠在日本亡命的梁啟超當即激烈批判:「如曰大臣惟對於君主而負責任也,則是取立憲政體之原則翻根柢以破壞之,而復返於專制。」

  新內閣在成立的次日,即簽署了實行全國鐵路幹線國有政策的詔令,由此,直接引發了「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的緣由一言難以概括,但有一點很清楚,反對這一鐵路國有化政策的最激烈省份是在四川,抗議的核心人物,是川省的士紳們及地方官員。5月16日,川省鐵路公司緊急召開股東大會,會場氣氛本來一直相當沉悶。突然,場下一人長嘆一聲說:「四川亡矣!」引得全場一片哭聲相和,連監督現場的警員也扔了手中的警棍,伏案而泣。會後,與會者前往省府請願,走在最前面的,是年逾八十的老翰林院編修伍肇齡及一大批上了年紀的士紳:羅綸(四川省咨議局副議長)、劉聲元、鄭孝可……更讓他們驚訝的是,迎接他們的川省總督王人文竟當場表態支持。

  後來發生的事讓衝突急劇升級。朝廷態度強硬毫不退讓,而王人文被撤職後的接替者趙爾豐,他所面對的抗議者已經越來越情緒化而難以控制——在成都的大街上,他們大批地跪在那裡手舉光緒皇帝的牌位痛哭。9月7日,血案爆發,蒲殿俊(四川省咨議局議長)、羅綸、鄧孝可、張瀾等士紳被捕,士兵向衙署前的群眾開槍造成30多人慘死。

  這一事變等於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至此,人心已經全面倒向革命黨一邊。為平定動亂,清政府急調湖北新軍入川,導致武昌兵力空虛,也助成武昌起義的最終成功。

  9月14日和23日,武漢新軍里的兩大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舉行聯席秘密會議,討論起義布署。此時,1萬5千人的武漢新軍中,革命黨人已經發展到了4000人。10月9日,因革命黨人不慎引燃炸藥,引起清軍大搜捕,新軍士兵們倉促舉事。次日清晨,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正目(班長)熊秉坤與戰友們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就這樣爆發。

  當武昌起義打響時,孫中山尚在美國,正為反清革命籌款。10月11日,孫中山到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檢出密碼,譯出黃興的一封電報,稱湖北「新軍必動,請急匯款應急」。第二天(12日)中午,他上街到飯店吃飯,購得一份報紙,見一則消息:「武昌為革命黨佔領」,喜出望外。12月25日,孫中山終於回到祖國,抵達上海時,受到他的戰友們及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4天之後,他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而此時的袁世凱,被清廷緊急重新啟用已經兩月有餘,身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手握重兵,正在盤算著利用手中的權勢可以得到怎樣的位置。在「南北議和」中,他利用東南巨紳張謇——這位立憲運動中堅人物頻頻傳話,暗地裡與革命黨要價,要「以共和國大總統為條件」,逼迫清廷退位。

  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定在了1912年元旦於南京舉行。而在1911年的最後一天,袁世凱心裡已經有了底:他已收到了孫中山的電報。孫中山在電文中說,自己這個臨時大總統只是暫時擔任,「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

  1911年就這樣過去了。


推薦閱讀:

業務員為什麼很難挖掘客戶
現代社會修積功德的十件善事(轉載)
假作真時真亦假,人生何必分的太清
關於楊凱迪的相關新聞?
報紙刊登表揚稿讓"啞巴群眾"開口說話,你怎麼看?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