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疾病名稱(英文) fracture 拚音 GUZHE 別名 西醫疾病分類代碼 骨折、骨損傷 中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病名定義 骨或軟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中斷時,稱骨折。包括明顯的皮質骨斷裂,也包括骨小梁的中斷,即微骨折(microfracture)。外傷使正常骨質發生骨折,稱外傷性骨折,包括兒童的外傷性骨骺分離。骨折發生在骨病變部位(如腫瘤、炎症、代謝性疾病等)稱病理性骨折。骨折一般均伴有軟組織的損傷。 中醫釋名 西醫病因 主要原因有外傷和疾病兩種。1.外力作用:損傷外力一般可分為直接暴力、間接暴力、肌肉牽拉力和累積性力四種。不同的暴力形式所致的骨折,臨床特點各異。(1)直接暴力:骨折發生於外來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周圍軟組織可有創口或嚴重挫傷。如槍傷、彈片傷。軋傷。機器絞傷、打擊傷所引起的骨折,常合併嚴重的軟組織捻挫傷,處理困難,預後較差。若發生在前臂或小腿,兩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骨折線多呈橫形或粉碎。如為開放性骨折,因打擊物由外向內穿破皮膚,則感染率較高。(2)間接暴力:骨折發生在遠離外來暴力作用的部位。間接暴力包括①槓桿暴力,例如走路滑倒,手掌撐地,上肢與地面成角,造成橈骨遠端骨折。②扭轉暴力,見於肢體過度旋轉,如投擲手榴彈動作引起肱骨幹螺旋骨折。③縱向傳導暴力,例如由高處墜下足跟著地引起跟骨壓縮骨折;肘部著地引起肱骨髁間骨折等。④肌肉拉力肌肉突然猛烈收縮可拉斷或撕脫肌肉附著處的骨骼,如髕骨、肱骨內上髁、尺骨鷹嘴、腰椎橫突等處的撕脫骨折。(3)積累性應力:長期重複輕微的傷力,集中作用於骨骼的某一處,可逐漸形成骨折,稱為應力骨折。如長途行軍不能適應可導致第二跖骨頸或腓骨下端骨折,操縱機器震動過久可致尺骨下端骨折,不習慣地持續過量負重可致椎體壓縮骨折。這種骨折多元移位或移位不多,但癒合較慢,骨折和修復同時進行。2.病理因素:病理骨折常見於脆骨病、佝僂病、骨軟化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髓炎、骨囊腫、骨巨細胞瘤、骨肉瘤、轉移性腫瘤侵犯骨骼等。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骨質遭到嚴重破壞時,即使是輕微外力,亦可導致骨折。 中醫病因 外因、金瘡、跌、仆、閃、挫、墜是導致骨折的直接原因,也與人體的氣、血、肝、腎功能有很大關係,同時也與外感六淫之邪及邪毒污染有密切的關係,強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季節 地區 人群 強度與傳播 發病率 發病機理 中醫病機 認為人是由臟腑、經絡、皮肉、筋骨、氣血與津液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人體生命活動是臟腑功能的反映,臟臟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氣血津液。因此傷科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氣血筋骨、臟腑經絡等都有密切關係。局部和整體之間相互作用。認為外傷疾患多由於皮肉筋骨損傷而引起氣血瘀阻、經絡阻塞、或津血虧損、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致臟腑不和,亦可由於臟腑不和由里達表引起經絡、氣血、津液病變,導致皮肉筋骨病損。傷骨不是單純的損傷,損骨能傷筋,傷筋亦損骨,且常累及氣血傷於內,使脈絡受損,血瘀氣滯,為"腫"為"痛"。凡傷後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功能障礙,並可因骨折斷端位置的改變而有畸形,骨的位置不正常,可使附著之筋緊張而出現彈性固定的情況。 病理 一、骨折的移位: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既與暴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及搬運情況等外在因素有關,又與肢體遠側端的重心、肌肉附著點及其收縮牽引力等內在因素有關。1.成角移位:兩骨折段的軸線交叉成角,以角頂的方向稱為向前、向後、向外或向內成角。2.側方移位:兩骨折端相對移向側方,四肢按骨折遠端的移位方向稱為向前、向後、向內或向外側方移位。脊柱則以上位椎體移位的方向來分。3.縮短移位:骨折端互相重疊或嵌插,使骨的長度縮短,但癒合後下肢縮短2cm以內者,可由骨盆傾斜來代償不易察覺。超過2cm就有跛行。4.分離移位:兩骨折端互相分離,使肢體的長度增加,分離移位多由肢體的重力或牽引造成。5.旋轉移位:骨折端繞骨的縱軸而旋轉,旋轉移位可使相鄰關節的運動平面發生改變,使其功能活動發生嚴重障礙。二、骨折的分類:骨折的分類方法很多,常見的分類方法有:(一)按骨折的損傷程度及形態可分為:1.不全骨折:骨的連續性未完全破壞,僅有部分骨質和骨膜被拉長、皺摺或破裂,骨折處有成角、彎曲畸形。這種骨折很像樹的嫩枝被折斷,故又名為"青枝骨折"。2.完全骨折:整個骨的連續性完全破壞,骨折段片可保持在原位,或移位而形成分離、重疊、嵌插、旋轉、成角、凹陷等畸形。(二)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分為:1.穩定性骨折:無移位的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如股骨頸、肱骨外科頸嵌插骨折,輕度椎體壓縮骨折,一般骨幹的橫骨折(股骨幹橫斷骨折除外)等。它的特點是治療容易,預後好,遲緩癒合、不癒合或畸形癒合等合併症少。複位固定後不易發生再移位。2.不穩定性骨折:一般傾斜、螺旋、多段、粉碎或缺損骨折,椎體嚴重壓縮骨折或合併脫位的骨折均屬不穩定性骨折。此類骨折複位固定都比較困難,預後比穩定性骨折差。(三)根據骨折處是否與外界相通可分為:1.閉合性骨折:骨折端不和外界相通者為閉合性骨折。並發神經、肌腱、重要血管或臟器損傷者為複雜閉合性骨折。無併發症者為單純閉合性骨折。2.開放性骨折:骨折端與外界相通者為開放性骨折。有單純、複雜之分。(四)按骨折後的時間分為:1.新鮮骨折:骨折端的血腫尚未吸收、尚未形成纖維骨痂包裹者稱為新鮮骨折。一般傷後1~2周內(小兒除外)的骨幹骨折屬於此類。癒合較慢的股骨頸、腕舟骨骨折,在3周以內也屬新鮮骨折。2.陳舊性骨折:骨折斷端間已有纖維組織和骨痂包裹者稱為陳舊性骨折。多見受傷2~3周後的骨折,複位較難。癒合較慢。若時間過久,骨折可以畸形癒合,遲緩癒合或不癒合。(五)根據骨折前骨質是否正常而分為外傷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六)根據骨折線的方向及形狀可分為橫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形骨折、嵌入骨折、壓縮骨折、裂紋骨折、青枝骨折和骨骺分離九類。 病理生理 骨折後經處理和一定時間後重新獲得連續及恢復功能者。即為骨折癒合。否則即為骨折遲緩癒合和不癒合。骨折癒合:骨骼有三個胚基可為骨折癒合形成新骨,即①骨內膜。②哈弗系統(Haversian system),包括許多骨單位及其管內的骨內膜。③骨外膜。由這些胚基產生的骨原細胞所轉化的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修復骨折和再塑型。骨折癒合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骨折端緊密接觸、正確的固定和骨折段有足夠的血液供應。如果上述條件理想,骨折可以一期癒合。否則,骨折乃二期癒合。骨折I期癒合:骨折在解剖複位和堅強內固定情況下,僅有少量或無外骨痂出現,癒合靠內骨痂。在骨折兩端的哈弗管內有毛細血管和發生骨的骨原細胞。血管和細胞都增生。分化成的破骨細胞將哈弗管壁吸收擴大,而成骨細胞則在擴大的哈弗管中陸續產生同心的板層骨,形成新生的骨單位(一條哈弗管和同心的板層骨稱為一個骨單位),延伸過骨折線到對側的骨段。在此以前,兩段之間必須有從骨內膜和骨髓形成的內骨痂,骨痂內有網狀原始骨。在塑型期新生的哈弗系統經過骨折線將網狀骨吸收後,骨折才能堅強癒合。骨折Ⅱ期癒合:可分為三個階段,血腫機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型期。這些階段逐漸發展和相互交叉,不能機械地分開。(1)血腫機化期:骨斷裂後,血腫形成,骨折端由於損傷和局部血液供應斷絕,有幾毫米長的骨質發生壞死,骨細胞消失,細胞所在處僅遺空腔。斷端間,血腫凝成血塊,它和損傷壞死的軟組織引起局部無菌性炎症反應。新生的毛細血管和吞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等侵入血凝塊和壞死組織逐步進行清除機化,形成肉芽組織,轉化為纖維組織,這一過程在2-3周初步完成。骨折斷端附近骨外膜深層的骨原細胞短期內即活躍增生,約1周後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也有同樣的組織學變化,但較緩慢,此期之末,骨折斷端間已有纖維組織相連,臨床上稱為骨折纖維性癒合。(2)原始骨痂形成期:由骨內、外膜轉化的成骨細胞在斷端內、外形成的骨樣組織逐漸鈣化而成新生骨,即膜內化骨。兩者緊貼在斷端骨皮質的內、外兩面,逐漸向骨折處匯合,形成兩個梭形短管,將兩斷端的骨皮質及其間出血腫機化而成的纖維組織夾在中間,分別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斷端間和髓腔內的纖維組織在局部血循環缺少的情況下,先轉化為軟骨組織,然後軟骨細胞增生,鈣化而骨化,即軟骨內化骨,形成環狀骨痂和腔內骨痂。膜內化骨和軟骨內化骨的相鄰部分是互相交叉的,前者的發展過程顯然較後者簡易而迅速,故臨床上應防止產生大的血腫,使骨折能較快癒合。(3)骨痂塑型期:原始骨痂為排列小規則的骨小梁所組成,經破骨細胞吸收死骨和不需要的骨組織,同時成骨細胞按應力需要,產生新骨,最後恢復正常的骨結構和形狀。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要結合X線及實驗室檢查,根據八綱進行分類,以臟腑、氣血、經絡為理論基礎,根據它們內在聯繫,加以綜合分析。根據病程不同階段而分期辨證、分型辨證,各有側重,互相補充。要求有整體觀念,結合傷科特點,進行細緻的局部檢查。(1)在望診中除瞭望全身的神色、形態、色澤變化外,注重望局部:①望畸形,②望腫脹瘀斑,③望創口,④望肢體功能。在望肢體功能中為了更確切地說明活動障礙、精確地記錄其受限的範圍,往往與摸法、量法進行結合,通過對比的方法以測定其主動與被動的功能活動度。通常望診又可結合"量、比、摸"三法來應用。一般用來①測量長短、粗細。②測量關節活動範圍。並與健側對比,以明確關節受限的範圍。常用的記錄方法有兩種:①中立位"O"度法,②鄰肢夾角法,這與現代醫學的臨床測量相統一。(2)在聞診中也注意聽骨擦音、關節入臼聲,以及創傷後的皮下氣腫的摩擦音。以明確是骨折、脫位還是嚴重的創傷。(3)在切診中更注重了摸法的應用,來體查患者受傷處的疼痛、畸形、溫度、異常活動以及腫脹情況,通過觸摸、擠壓和叩擊的方法來達到"識其體象"、"手摸心會"的要領。總之,在辨證中,強調骨折的診斷特色,認真對待"望、比、摸、量"的綜合應用。再結合四診,來全面正確地分析所獲得的臨床資料,做出正確地診斷,這與現代醫學中骨科的檢查方法亦相一致。 西醫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依據 骨折的診斷包括骨折的存在與否,骨拆部位和類型、移位情況、有無併發症等。應仔細詢問病史,認真分析癥狀和體征,再結合X線檢查,得出全面正確的診斷,未全面了解病史前,不宜盲目草率地檢查病人,以免加重損傷,或遺漏診斷。 發病 病史 確切的病史,對指導檢查、決定診斷和處理,甚為重要。首先應明確暴力的方式(墜落、碰撞、打擊、跌仆、扭轉、擠壓、碾軋等等),性質(直接、間接、牽拉、應力)及其輕重程度。其次了解受傷的體位、環境、時間、地點和體內狀況(飯後、便前均可影響臟器充盈程度)。最後了解患者在受傷前後的局部或全身表現,以初步確定受傷部位,考慮有無慢性病(如肝病、心血管病、內分泌和代謝疾患、感染、腫瘤等)或內臟損傷(如腦、脊髓、心肺、肝脾、膀胱、胃腸破裂等)。 癥狀 體征 1.休克:對骨折患者均應注意觀察血壓、脈搏、呼吸等。嚴重的創傷和骨折都可發生休克。休克多為創傷性或失血性,出現時需考慮有無內出血,臟器或顱腦損傷,並及時搶救。2.疼痛、壓痛和縱向叩擊痛:除神經麻痹者(如截癱)外,凡骨折處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壓痛。但因體質和骨折類型不同,疼痛的程度差異甚大,如老年人的股骨頸嵌插骨折或不全骨折,局部癥狀較少,有的尚可負重走路,故應細心檢查。壓痛部位應與上下左右相比較,最明顯處多系骨折處。若情況允許,也可適當活動肢體,變更體位,找其確切壓痛點。縱向叩擊痛(傳導痛)更可幫助診斷骨折所在,如下肢擊跟試驗,骨盆與胸部的擠壓試驗都有較大的臨床意義。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病人有時訴腰骶部疼痛,必須檢查胸腰段,以免漏診。3.局部腫脹,瘀斑和皮膚擦傷:骨折後骨折處常有腫脹,這是局部出血或外傷後組織水腫的結果。久之,也有波及皮膚,局部出現紫色、青色或黃色的瘀斑。但瘀斑和骨折部位並非完全吻合。外力著力點皮下可顯示瘀斑,但傳達暴力所造成的骨折因積血下滲,皮膚瘀斑多在骨折下方。腫脹又可分為張力性和非張力性兩種。如果骨折處進行性出血、水腫而筋膜完整,筋膜間隔區內壓力明顯增高,局部按之甚硬而有彈性,無指凹現象,此即為張力性腫脹。隨著筋膜間隔區內壓力逐漸升高,影響了靜脈迴流和動脈供血,造成局部缺氧,導致筋膜間隔區綜合征,如不及時切開筋膜減壓治療,嚴重者將導致組織壞死或缺血性肌攣縮。在淺表部位的骨折,如肘、髕骨、踝等處,腫脹嚴重時可出現水泡。4.功能障礙:骨折後肢體出現機能障礙,喪失勞動能力是常見癥狀,其原因是:①疼痛;②肌肉反射性痙攣;③肌肉失去骨胳的槓桿作用;④神經、血管、肌肉、肌腱軟組織損傷。四者可同時或分別存在,相互間的比重,依損傷程度而異。在檢查時應根據病人反應、局部腫脹和畸形程度,正確判斷骨折處病理變化和軟組織損傷程度,為治療方法提供依據。5.畸形:是指骨折後錯位,軀幹或肢體的外形異常而言。可有短縮、旋轉和成角等畸形。應與健側對比,還應追問傷前情況和過去病史。6.異常活動(假關節現象):骨幹部無嵌入的完全骨折,可出現好似關節一樣的可動性,被稱之為假關節現象。7.骨擦音:骨折端互相摩擦。碰撞所發出的粗糙聲音或感覺。這種癥狀,往往在局部檢查時,用手觸摸骨折處可感覺到。由於骨膜上的神經十分豐富,骨摩擦時會給病人增加痛苦並加重損傷。所以不應為檢查有無骨擦音而活動患肢。畸形、異常活動和骨擦音是骨折的三大特殊癥狀,且有確切的診斷價值。一般說來,這三大癥狀只要一種出現,在排除關節脫位、肌腱損傷或其它病變引起的肢體畸形時,在臨床上便可確診骨折。8.骨傳導音:除了干骺端和嵌插骨折外,長骨幹骨折後,骨傳導音可以發生質與量的改變。檢查時,應在骨幹兩端,選擇兩個骨突出部,用手指叩擊一端突出部做為發音區,將聽診器放在另一端,做為收音區,並與健側對比。由傳導音質與量的改變,可以判斷有無骨折及骨端移位情況。在無X線設備的情況下,可用做診斷骨折和判斷移位的一種參考方法。 體檢 電診斷 影像診斷 X線檢查是骨折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僅能對骨折存在與否加以確認,而且還能顯示骨折類型、移位方向、骨折端形狀等局部變化。在X線檢查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X線照片必須能清楚地顯示出軟組織和骨質的界限。一般來說,模糊的照片是沒有多大診斷價值的。X線透視比較方便、及時,且可以在應力下發現裂紋骨折(要防止加重損傷,應慎重應用)。但是,不照片就無法顯示清楚,也無法會診與保存資料,特別是一些微小骨折,必須藉助X線照片來判斷分析。2.對骨折和關節脫位患者或不易確診的病例,均應攝正側位兩個方向的局部片。對特殊部位的骨折,如脊椎小關節骨拆、髓臼後上緣骨折。第二頸椎齒狀突骨折等還應酌拍斜位或其它特殊角度的照片。3.照片拍攝範圍:如拍攝四肢骨幹,應至少包括上下一個關節。前臂及小腿骨折,往往兩條骨的骨折線不在同一平面,最好拍骨的全長,以免漏診。4.X線檢查必須與臨床檢查相結合,以便作出正確的診斷。有些骨折,如腕舟骨骨折、跖骨疲勞骨折、股骨頸無移位骨折等,當時X線照片可能顯示不出骨折線,兩周後再行X線攝片檢查,由於斷端骨質吸收,便可見到明顯的裂紋。5.兒童四肢靠近骨骺的損傷,有時不易確定有無骨折與移位,需拍攝健側肢體相應部位的照片,以資對照。 實驗室診斷 血液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鑒別診斷 中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 一、骨折複位標準(一)解剖複位:骨折經整復,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糾正,恢復了骨的正常解剖關係,對位(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係)完全良好。(二)功能複位:骨折整復後,雖未能達到解剖複位,但在此位置癒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妨礙。功能複位的具體標準是:1.對線:可允許成人有順骨生理弧度10°以內的成角畸形,兒童不應超過15°。2.對位:長骨幹骨折,對位至少應達1/3以上,干骺端骨折對位至少應達3/4左右。3.長度:骨折短縮移位,成人應在1cm以內,兒童應在2cm以內。4.上肢骨折可允許有10°~15°的旋轉移位。二、骨折癒合標準(一)骨折臨床癒合標準1. 局部無壓痛。2.局部無縱軸叩擊痛。3.局部無異常活動(自動的或被動的)。4.X線攝片顯示骨折線模糊,骨折間有連續性骨痂。5.外固定解除後,肢體能承受以下要求者:上肢:向前平伸持重1kg達1min者;下肢:不扶拐在平地連續行走3min,並不少於30步者。6.連續觀察2周,骨折不變形者。即以觀察開始第1天算臨床癒合日期。(二)骨折骨性癒合標準1.具備骨折臨床癒合各項標準。2.X線攝片顯示骨痂通過骨折線,骨折線已消失或接近消失。三、骨折療效判定標準:一般根據恢復情況,整復對位程度及癒合情況分為以下三等。良好:橫向錯位不大於骨皮質層厚度,成角畸形<10°,無短縮及旋轉畸形,功能良好。中等:橫向錯位小於骨骼直徑1/2,成角畸形10°~15°,下肢及肱骨短縮不超過2cm,尺橈關節正常,功能基本正常,運動範圍達正常的1/2。差:不夠中等者屬之。 預後 一、影響骨折因素:骨折的癒合是由成骨細胞來完成的,所以幾乎所有的內源性和外源性因素都可能影響到細胞的代謝,促進和延遲骨折的癒合。(一)局部因素:1.損傷程度:骨膜損傷嚴重,骨折的癒合速度就較慢。2.骨折的類型:骨折累及的是皮質骨還是松質骨,其癒合的速度有著明顯的差別。松質骨癒合較快,皮質骨的癒合過程複雜,受外部影響因素多。3.固定情況:固定是骨折癒合必不可少的條件。4.骨折面的接觸:由於整復不良或固定不當,使骨折端仍有成角、移位、分離,這些都容易造成骨折不癒合或遲緩癒合。5.特殊暴力:當骨折由特殊暴力如高壓電或槍彈所致時,造成骨折不癒合或遲緩癒合。6.過早負重:不合理的早期活動,使剛形成的纖維骨痂或骨性骨痂撕斷而造成骨折不癒合或遲緩癒合。7.斷端血供不足:組織的再生,需要足夠的血液供給。8.感染:但只要有效地控制感染,骨折是可以癒合好。9.病理骨折:骨病和腫瘤造成的病理骨折在處理好局部病灶的前提下,骨折是可以癒合的,但惡性腫瘤往往預後不良。10.關節內骨折:關節內骨折後由於關節滑液中含有纖維蛋白溶酶,它可使骨折早期的血凝塊溶解,延遲骨折的第一期修復過程,因而癒合慢。(二)全身因素:包括年齡、健康情況、激素的影響、運動和骨折的局部應力狀態以及電流作用等。二、骨折的畸形癒合、延遲癒合、不癒合:(一)骨折的畸形癒合:骨折畸形癒合是指骨折斷端在重疊、旋轉、成角狀態下連接而引起肢體功能障礙者。(二)骨折延遲癒合和不癒合:肢體各部骨折經過治療,若在骨折平均癒合時間過去之後,尚未形成骨性癒合時,臨床檢查仍有傷肢處疼痛、骨折局部仍有壓痛以及X線攝片檢查見骨折線仍清晰,但骨折端尚無硬化現象者,即為骨折延遲癒合。 併發症 (一)早期併發症1.全身併發症(1)休克:多為創傷直接造成和失血所致的休克,應及時進行抗休克治療,並要止痛。止血、輸氧、輸血、輸液等抗休克治療。(2)脂肪栓塞:是骨折所特有的嚴重併發症,一般不易作出早期診斷。脂肪栓塞的臨床表現是多樣的,如突然死亡、休克、昏迷、急性肺水腫或出現"肺炎"現象等。脂肪栓塞的原因是由於骨折斷端伴有靜脈斷裂、靜脈壁的破裂處未能完全閉合,骨髓腔內的脂肪滴進入破裂靜脈形成脂肪栓子。栓塞的發生時間通常在傷後數小時到數天,部位通常是發生在肺和腦。肺栓塞的急性癥狀類似急性肺水腫。2.局部併發症(1)感染:多見於開放性骨折污染嚴重或清創不及時、不徹底引起的感染,嚴重者致骨髓炎、敗血症。若發生厭氧菌感染,如破傷風、氣性壞疽,後果更為嚴重。因此,對於開放性骨折應儘早徹底清創,給予廣譜抗生素並注射破傷風抗毒素。(2)血管損傷:多見於暴力的擠壓、撕裂和火器性骨折,骨折端的刺戳都可能引起血管損傷。如肱骨踝上骨折傷及肱動脈,股骨踝上骨折傷及腘動脈,肱骨外科頸骨折傷及腋動脈,骨盆骨折引起的髕部大血管破裂或撕裂等。動脈損傷在臨床上通常有下列幾種情況:①出血:閉合骨折為內在出血,呈進行性張力腫脹,按之發硬,遠端發涼。開放性骨折時流血不止,應妥善包紮,抬高患肢,密切觀察遠端血液循環。可見的噴射狀出血應及時清創探查,細心結紮。在緊急情況下,可用止血帶止血,但應注意綁紮部,鬆緊適度,穩妥可靠,且必須標明綁紮時間,每隔1小時松解1次。同時應盡量爭取時間,儘快輸血,清創探查,酌情結紮或吻合血管。②血栓形成:血管外表的連續性未破壞,但其內膜有不同程度的挫傷或破裂,可引起血栓形成或主要分支痙攣,表現為遠端缺血。應及時行交感神經節封閉或神經阻滯麻醉,保溫觀察,不見緩解者即需手術探查,切除損傷部,取出栓子,進行血管吻合或移植。③缺血性肌攣縮:這是比較嚴重的併發症,要強調預防為主,一旦發現,即刻處理。上肢多見於肱骨踝上骨折或前臂雙骨折,下肢多見於股骨踝上或脛骨上端骨折。肢體筋膜間隔區內壓持續增高也會造成缺血性肌孿縮。④外傷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骨折處出現"搏動性血腫",大者宜待側支循環建立後手術治療。(3)脊髓和神經損傷:①脊髓損傷:多發生於胸腰段和頸椎骨折脫位的病例中,表現為相應平面以下的不同程度的截癱。②周圍神經損傷:較少見,早期的神經損傷可突然牽拉,骨折端壓迫,挫傷或刺傷所致。如肱骨幹骨折可合併橈神經損傷,肱骨踝上骨折可損傷正中神經,腓骨頸骨折可損傷腓總神經,診斷和處理骨折時應仔細檢查肢體遠端的感覺和運動是否正常。一般對閉合骨折脫位合併神經損傷者,須及時將骨折脫位整復,但不要使用暴力,以免加重對神經的損傷。在骨折癒合過程中神經的功能多能自行恢復。不恢復者可骨折癒合後再行神經探查術。晚期的神經損傷更為少見,可為骨痂包裹壓迫或長期在粗糙的骨痂上摩擦與牽拉所致。常用的療法是行神經松解、移位或截骨術矯正畸形。(4)內臟損傷:骨折可能伴有鄰近重要臟器的損傷。如肋骨骨摺合並胸膜或肺損傷,骨盆骨摺合並尿道、膀胱或直腸損傷,顱骨骨摺合並腦挫裂傷等。(二)晚期併發症1.全身併發症(1)墜積性肺炎:為長期卧床患者較常見的併發症,尤其是老年人。由於長期卧床,肺功能減弱。痰涎積聚,咳痰困難,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為此,對長期卧床的患者,應鼓勵其多作深呼吸及鼓勵咳嗽排痰,並在不影響患肢的固定下加強患肢的功能活動,以便及早離床活動。(2)褥瘡:長期卧床不能活動的病人,在骨突出部如骶骨、髂後上棘、股骨大轉子、足跟等處因經常受壓而形成潰瘍。尤以脊柱骨摺合並截癱及老年消瘦者更易發生。對此應加強護理,以預防為主,對褥瘡好發部位應保持清潔、乾燥,定時翻身,進行局部按摩,並注意在骨突出部加放棉墊、氣圈之類給予預防。對已發生的褥瘡,除了按時換藥,清除膿液和壞死組織外,還應給予全身抗生素治療及支持療法或投以促進傷面乾燥的藥物。(3)泌尿系統感染和結石:脊柱骨摺合並截癱者,因長期留置導尿管,常致逆行性感染,引起膀胱炎、腎盂炎,甚至形成尿道周圍膿腫或附睾炎。長期卧床的病人易發生廢用性骨質脫鈣,大量鈣質經腎臟排出,加上排尿不暢和感染,即容易形成尿路結石。為此,應定期在無菌條件下更換導尿管並沖洗膀胱,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小便通暢。2.局部併發症(1)外傷性骨化和骨化性肌炎:由於損傷嚴重或複位手法粗糙,深部肌肉內的血腫和被撕裂剝離的骨膜下血腫,彼此溝通,滲入肌纖維之間,血腫機化後,通過骨膜化骨的誘導,逐漸變成軟骨,遊離的鈣質進入機體肌肉中。一般在早期X線照片,只顯示出雲霧狀邊界不清的骨化陰影,經過數月,陰影逐漸清晰、縮小,邊緣分明。防止此症的發生,除了避免整骨手法粗暴外,還有人嘗試早期在嚴密的無菌操作下將血腫抽出,用0.5%普魯卡因反覆沖洗,以消除肌肉之間的血腫,防止和減少骨化性肌炎的發生。(2)關節僵硬:骨折後引起附近關節僵硬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幾種:①長時間的石膏固定忽視了早期功能鍛煉,致使關節囊攣縮;②關節腔內積液、積血吸收不良,形成結締組織粘連;③長期制動,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④關節內有骨片、軟骨片或骨折線進入關節。(3)缺血性骨壞死:骨折後,骨折段的血液供應可因骨折而被切斷,也可因血管的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失養,從而造成缺血性骨壞死。任何骨折都有此現象,但壞死範圍小者在骨折癒合過程中多能借"爬行替代"而復活。壞死範圍大的如股骨頭、腕舟骨、距骨,不但癒合困難,而且常因骨質硬化變形而繼發骨性關節炎。(4)骨生長障礙:多見於兒童或青少年骨折。骨骺損傷在發育過程中可出現生長阻滯或各種畸形,如肱骨髁上骨折的肘內翻畸形癒合。 西醫治療 在治療時,可以利用仍保持完整的軟組織作為整復和固定的的支點,對已破壞的組織,應在治療骨折的同時治療軟組織。骨折治療的重要法則是固定,使骨有一個良好的生長恢復條件。但為了恢復骨骼系統的功能,以促進骨折的癒合,運動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一)急救:急救一般是在現場進行,目的在於搶救生命,減少痛苦,防止組織的再損傷或再污染,並創造安全轉運的條件。¥¥¥骨折的急救很重要,處理不當能加重損傷,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形成殘廢影響生命。因而,及時進行合理而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暢。②防止休克。嚴重或多發骨折及合併有其他創傷患者更易休克,要注意預防,更要早發現,早處理。防止休克包括:止痛,固定患肢有止痛、止血、減輕組織損害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內或外出血為損傷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不加以控制會加重休克。一般傷口局部加壓包紮,即可止血。對於四肢大出血不能控制者,可上止血帶,但綁紮的部位要正確,鬆緊要合適。否則會加重出血。上止血帶時間最長不能超過2h,應每隔1h左右放鬆1次,但不可冒再次大出血危險,輕易將止血帶放鬆。在可能條件下,應立即輸液、輸血和給氧。③骨折肢體臨時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小夾板固定,用三角巾懸吊,並將傷肢用繃帶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環托馬斯架固定或綁在健腿上,膝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夾板上;疑有脊柱及骨盆骨折損傷時,應盡量避免骨折處有移動,以免引起或加重損傷。不論病人是仰卧或俯卧,盡量不變動原來位置將四肢理直,準備好硬板擔架後,由兩人輕輕將病人滾翻到木板上,仰卧,用寬布帶捆在擔架上。如骨折位於頸部,則一人必須把住下頦和枕部略加牽引。滾翻時脊柱應保持中立位。腰或頸下墊一小布卷則更好。(二)骨折的治療原則:治療骨折的基本原則是:①正確的複位。②保持整復,直到骨折部連接的良好固定。③積極的功能鍛煉使肢體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三)非手術療法:1.閉合複位法:複位是治療骨折最基本的方法,特別是閉合骨折應為首要步驟,抓緊時機,正確複位。(1)骨折整復的要求:對骨折整復都應達到解剖學複位(即骨折斷端完全恢復正常解剖位置)或近解剖的複位,對某些難以複位的骨折應根據病人的年齡和骨折部位,做到功能對位,從對位、對線和長度三方面來衡量。即骨折端雖未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但對位達到1/3以上,對線成人<10°,兒童<15°,長短上兒童<2cm,成人<1cm者。骨折癒合後不影響其功能。(2)骨折整復的時間:原則是愈早愈好。及早整復既容易,又穩定。肢體腫脹後,組織彈性減少,對複位和固定都不利。但病人有休克、昏迷、內臟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時,須等待全身狀況穩定後,整復骨折。在觀察期間外敷消腫膏,抬高患肢並給以適當的臨時固定。開放性骨折傷口較小者。在清創後按閉合性骨折處理。傷口較大者,在清創時將移位做大體上矯正,必要時同時內固定,或配合牽引或石膏維持對位,殘留移位待傷口癒合後再進一步整復固定。(3)麻醉選擇:可選用神經阻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個別情況可用全麻以及肌肉鬆馳劑,要求達到複位時不痛,複位後麻醉即行解除,肌肉仍有適當的張力,有利於骨折的固定。(4)合理使用X線透視檢查:X線透視下整復骨折不但危害醫患身體健康,且難以準確配合,影響整復效果,故必須提高整復技術。需要透視時,應注意防護。(5)整復方案:整復骨折是一個集體協同動作,而骨折整復往往是在瞬間完成的。因此,整復前必須有一個比較成熟的整復方案,包括手法、步驟及注意事項,經過討論,統一認識,才能在複位中協同動作,主動配合。(6)骨折整復的手法:骨折整復的手法很多。祖國醫學有一套完整的手法,即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它們是:①拔伸捺正;②旋轉屈伸;③提按端擠;④搖擺觸碰;⑤挾擠分骨;⑥折頂迴旋。近年來在此法基礎上中西醫結合總結出了八法,即在原六法基礎上再增加手摸心動和推拿按摩。成為現代治療骨折的整復八法。2.牽引整復法:牽引術是用牽引力和反牽引力對肢體或軀幹進行牽引,使移位的骨折、脫位的關節得到複位和固定,或使關節攣縮畸形得到矯正。通過牽引裝置,利用懸垂重量為牽引力,身體重量為反作用力者為持續牽引,其牽引重量以骨折縮短移位的大小和患者的體重而定。牽引術分皮膚牽引和骨牽引。(1)皮膚牽引:這是利用膠布條或泡沫塑料條粘貼於傷肢皮膚並予繃帶包紮的一種牽引,其牽引力直接加於皮膚以牽開緊張的肌肉,使骨折移位得到複位。皮膚牽引只能承受較輕的牽引力,最多不超過5kg,過重則將使膠布拉脫。(2)骨牽引:這是用鋼針穿過骨骼進行的牽引,它能承受較大的牽引重量。一般股骨骨折用1/7體重的重量,脛腓骨骨折用1/10體重的重量作牽引力,能較迅速糾正骨折移位、關節脫位或關節攣縮畸形,尤適用於合併劇烈腫脹或皮膚有水皰的骨折,既能迅速消腫,又便於護理。在配合使用小夾板固定、保持骨折不移位的條件下,可以加強肢體功能鍛煉,充分發揮運動與固定在骨折治療中的聯合作用,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促進骨折癒合。牽引用具常用骨圓針、鐵鎚、手搖鑽、各號牽引弓。3.機械整復法:這方法雖已有悠久的歷史,但近年來,由於機械結構的改進,生物力學的應用和材料的研製,機械整復和骨骼外固定已成為骨折治療中的一個重要方法。例如,通過骨折上下端的多針垂直插針,在針尾用機械夾具桿連接,經過調節,達到牽開、糾正成角;再通過擠壓,可保持局部因素。4.固定方法:骨折整復後必須固定,是為了保持骨折在整復後的位置,防止再移位,而骨折整復後再移位,主要是受肢體本身的重力和肌肉牽拉力兩種肢體內在力的影響。因此固定骨折必須堅強有力。臨床上常用的固定方法:(1)小夾板局部外固定:是從肢體的生理功能出發,結合現代醫學肢體運動學的原理,通過①布帶對夾板的約束力;②紙墊對骨折斷端防止或矯正成角畸形和側移位的效應力;③充分利用肢體肌肉收縮活動時所產生的內在動力,使肢體內部動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復到平衡。(2)石膏外固定:可根據骨折部位、類型和穩定程度採用不同形式的石膏外固定。石膏繃帶固定:用石膏繃帶固定骨折是廣泛採用的一種方法。將石膏繃帶卷平放在溫水桶內,溫水中亦可加入適量食鹽以加速石膏凝固。為了保護骨隆突部的皮膚和其他軟組織不受壓傷,包石膏之前,必須先放好襯墊。常用的有棉紙、棉墊等。根據襯墊的多少,可分為有襯墊和無襯墊石膏繃帶。目前大多數醫生採用襯墊石膏繃帶,肢體關節必須固定在功能位或所需要的特殊位置。各關節的功能位如下(均以中立位0°法計):①肩關節:上臂外展45°-60°,內旋程度以肘關節屈至90° 時,拇指尖對準病人鼻尖為準。②肘關節:屈曲90°,前臂在旋前與旋後的中立位,左側略旋後,右側略旋前。如兩肘同時強直,應使一側置於半屈位(約50°)。③腕關節:背伸約30°,略向尺側偏斜。④拇指:拇指的功能位就是它的對掌位。將食指指尖和拇指指尖作一圓圈形對合,此時拇指的位置就是它的功能位。⑤其他手指:各指的功能位是和拇指成對掌的位置。⑥髖關節:成年患者屈曲25°左右,外展5°-10°,外旋5°-10° ;兒童每增1歲屈曲加1°,即1歲屈1°,2歲屈2°,以此類推。兒童的髖關節有逐漸屈曲和內收的趨向。若一側下肢短2.5cm,外展10°即可代償。若短3.5cm可再加外展10°,即外展20°。但不能外展太多,否則將引起膝內側副韌帶勞損。應該用墊高鞋底的辦法來補償。⑦膝關節:屈曲5°-10°,兒童可用伸直法。⑧踝關節:功能位即它的中立位。不背屈或跖屈,不外翻或內翻,足底平面不向任何方向偏斜。石膏楔形矯正:管型石膏固定後,若骨折尚有輕度成角移位存,可以在原有的管型石膏上作楔形矯正。即在成角的凹處平面將管型石膏作橫向線狀地剖開2/3,留角頂處石膏不剖以免骨折移位,將成角糾正後,剖開處即成一楔形空隙,在空隙邊緣撐一小木塊,然後用石膏繃帶加固。成角較大者此法不能用,因有發生壓迫性褥瘡的危險。(3)牽引與夾板合用:利用牽引來對抗肌肉收縮,防止骨折重疊移位,用夾板約束骨折處的側方移位,達到固定的目的。5.功能緞煉:整復和固定為骨折癒合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活動乃是加強局部固定,加速血液循環,增強物質代謝,促進骨折癒合,保證肢體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功能鍛煉也必須根據具體骨折的部位、類型、骨折穩定程度和病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練功活動。從整復固定後即開始鍛煉,貫穿於整個治療過程中。練功鍛煉要以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主,動作要協調、均勻、平衡、循序漸進,逐漸加大。保持肌肉的正常張力,促進骨折斷端的穩定癒合。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功能。(四)手術切開複位內固定:手術切開複位是治療骨折較常用的方法,但要嚴格掌握其指征。指征正確,操作正規,才能收效,否則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切開複位內固定有四個指征:1.估計手法整復可能失敗或已做過手法而失敗者。如骨折斷端有軟組織嵌插者。2.手法雖成功,但估計不能保持穩定或手法後已出現移位者。如前臂骨折、下肢骨折。3.估計骨折將發生遲緩癒合或不癒合者。如股骨頸骨折。4.骨折不能用外固定者,如開放性骨折伴有嚴重的血管或神經損傷者。常用的內固定的器材為螺絲釘、接骨板,加壓鋼板、髓內釘、鋼絲等。(五)開放性骨折的處理:由於外傷致骨折斷端與外界相通,稱開放性骨折。開放性骨折應強調爭取早期治療,以防污染的細菌深入組織內部繁殖感染,應儘早地把開放性骨折轉變為閉合性骨折。處理時首先給以破傷風抗毒素和有效的抗菌素,進行徹底清創。清創術是在麻醉下,反覆刷洗傷口周圍皮膚,沖洗污染傷面,清除所有異物,切除無生力的組織,細心檢查損傷情況,由淺入深,切除無生力的組織時應盡量保留骨片。對神經血管的損傷應及時處理進行吻合,並整復和固定骨折,對於缺損骨塊或嚴重的粉碎骨折應先注意保護傷面,爭取使傷面Ⅰ期癒合,Ⅱ期處理骨折,消除感染機會,若受傷已超過8小時應根據傷口情況決定是否Ⅰ期閉合創口。超過24小時者,一般不再清創,包紮換藥配合全身治療。(六)陳舊性骨折的處理:臨床上因骨折時處理不當或未處理而造成了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或因治療不妥而造成的陳舊性骨折。包括畸形癒合、遲緩癒合和不癒合三種。多因複位不好、固定不夠或功能鍛煉不當所致,故應強調預防為主。對畸形癒合,先積極鍛煉關節功能,爭取手法折斷或切開鑿斷,變陳舊性骨折為新鮮骨折,再按新鮮骨折處理。需要大重量牽引者,要加上牽引力,糾正重疊移位,待骨折處牽開、腫脹消退、傷口癒合後捆上夾板,利用肌肉收縮活動時的內在動力,在外固定裝置的控制下,側移位或成角畸形可以持續地自動矯正。骨折可按期癒合。對遲緩癒合應明確找出其發生原因,去除不利於癒合的因素,合理固定和功能鍛煉,加之做縱軸叩擊以刺激骨折局部的生骨細胞。以及內外藥物、理療等方法,促使其癒合。真正的骨折不癒合是少見的,往往是在骨折斷端間夾有軟組織或已形成假關節。因此必須手術改變其內在環境並行植骨固定。在手術前應對局部的軟組織和關節功能充分注意,若局部瘢痕過大,血運不良,應切除植皮同時改善關節功能後才能行骨折處理。 中醫治療 仍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貫徹"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強調整體觀念,內外兼治。辨證地處理好骨折治療中的複位、固定、練功活動和藥物治療的關係。儘可能做到骨折複位不增加局部軟組織損傷,固定骨折而不妨礙肢體活動,因而可以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增強新陳代謝,骨折癒合和功能恢復齊頭並進。(1)在複位上以閉合複位為主,亦有切開複位。"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亦強調手法複位的要求是及時、穩妥、準確、輕巧而不增加損傷,力爭一次手法完成。常用手法是:拔伸、旋轉、折頂、迴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縱壓。(2)夾板固定是治療骨折的一種重要手段,複位後固定起到主導作用和決定性作用。採用夾板固定,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晉代葛洪已採用竹片夾縛固定治療骨折,主張用柔軟的舊布包紮,以不松不緊為宜,既要固定患處,又不要妨礙血運。夾板固定是從肢體的生理功能出發,通過扎帶對夾板的約束力;固定墊對骨折斷端防止或矯正成角畸形和側方移位的效應力;充分利用肢體肌肉收縮活動時的內在動力,使肢體內部動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復到平衡。因此夾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固定,它是一種動力平衡,是以動制動,適應生理的要求,符合外固定的生物力學原理。固定墊:利用它所產生的加壓或槓桿作用以維持骨折斷端在整復後的良好位置。但不可依賴固定墊對骨折段的擠壓作用來代替手法複位。否則將引起壓迫性潰瘍或肌肉缺血性壞死等不良後果。固定墊必須質軟,有一定的彈性,能維持一定形態,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吸水可散熱,對皮膚無刺激作用。固定墊的大小、厚度及硬度等均可影響它對軟組織產生的作用力。厚而太小、堅硬的固定墊,容易引起壓迫性潰瘍,並使夾板與肢體不能緊貼而固定不穩;薄而大的、柔軟的固定墊,又因作用力過小,不能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根據骨折的類型、移位的情況,在適當部位安置固定墊,常用的有兩墊、三墊固定法。扎帶:用1~2cm寬的布帶或繃帶摺疊成扎帶3~4條,依次纏扎中間,遠端、近端,活結紮在前側或外側板上,扎帶的鬆緊度以包紮後能在夾板上下移動1cm為適宜。夾縛固定的包紮方法:①續增包紮法;②一次包紮法。(3)藥物治療:內服和外用藥物是治療骨折的兩個重要方法。傷科學積累了不少秘方、驗方,都各有所長,但總是以"跌打損傷,皆瘀血在內而不散也,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和"瘀去、新生、骨和"作為理論背景的。內服和外用藥物,對糾正因損傷而引起的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促進骨折的癒合均有良好作用。①外用藥: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類的藥膏為主,如消瘀止痛膏、清營退腫膏、雙柏散、定痛膏、紫荊皮膏。中期:以接骨續筋類藥膏為主,如接骨續筋膏。後期:可用舒筋活絡類藥膏為主,如萬應膏、損傷風濕膏、伸筋散等。骨折後期,如折端在關節附近,為防止關節強直、筋脈拘攣、可用熏洗、傷藥水揉擦,配合練功活動,達到活血散瘀,舒筋活絡,迅速恢復功能的目的,常有熏洗方葯有骨傷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等洗劑外用。②內服藥物:早期:以活血化瘀,利氣止痛為主。內有復元活血湯酌加香附、馬鞭草、赤芍、琥珀之類,或蘇七散。中期:用養血通絡,強筋壯骨藥物,以促進骨折癒合。可選用舒筋定痛散、四物湯、八珍湯之類酌加骨碎補、續斷、自然銅、血竭、桃仁、紅花、馬錢子之類。復方健骨片、傷科接骨片等對骨折的遲緩癒合有較好療效。後期:以壯筋益髓、疏利關節為主,可因健步虎潛丸、六味地黃丸之類。 中藥 針灸 推拿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 護理 康復 骨折的康復醫療以醫療體育即功能鍛煉為主,輔以理療及按摩以達到促進癒合,防止及矯治功能障礙,以達消除殘疾的目的。康復醫療可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癒合期)康復:當骨折已獲妥善處理,局部腫痛開始消退,患者情況穩定,即應開始康復醫療。(1)醫療體育:癒合期醫療體育的基本作用是①活躍局部血液淋巴循環,維持正常組織代謝,防止骨脫鈣促進骨癒合。②維持一定的肌肉收縮,防止廢用性肌萎縮。③維持傷區鄰近關節的適當運動,牽伸關節囊及韌帶,促進關節內滑液的分泌與流轉,防止廢用性關節攣縮與關節內粘連。④促進局部血腫和滲液吸收,維持附近肌肉與肌腱的活動幅度,預防或減輕疤痕粘連。⑤活躍呼吸、循環及全身各系統生理功能,防止肺炎、褥瘡、尿路感染、靜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癒合期醫療體育的基本方法是:①傷肢近端和遠端未被固定關節的各方向主動運動,必要時給予助力,保持正常的活動幅度。在上肢應特別注意肩外展、外旋和掌指關節屈曲、拇外展;在下肢要注意踝背伸,防止足下垂。中老年人關節攣縮傾向很大,尤需重視。②患肢被固定部分的肌肉的等長收縮,以防止肌萎縮,並維持對骨骼的應力刺激以防止骨脫鈣,促進骨痂形成。在骨折複位穩定,疼痛減輕時儘早開始。③進行全身保健體操,以保持健康,防止併發症。保健操內容應包括深呼吸、未受傷肢體的主動運動和適度的腹背肌運動。根據骨折部位和健康條件,可在卧、坐或站位進行。④骨折涉及關節面時宜於固定2-3周後,每日取下外固定物作受累關節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逐步擴大其活動範圍,運動後再予固定。可防關節內粘連形成,促進關節軟骨的化生修復。使其有較好的塑形。⑤使用小夾板固定時,傷後數日即應開始傷區關節的主動運動。運動在夾板許可的方向內進行,可避免引起骨折移位,長骨幹骨折者應避免作局部旋轉運動。(2)理療:目的在於消淤,退腫,改善局部血循,活躍細胞代謝,促進骨折癒合。在骨折後48h對選用以下療法:①光療:常用的有紅外線、白熾燈、紫外線。②電療:如用直流電離子透入法提高局部鈣、磷濃度,促進骨癒合。③透熱療法。④超聲波。第二期(恢復期)康復:從骨折癒合、外固定去除時開始,目的是促進關節活動度、肌力和運動技能的恢復,防止殘疾形成。主要方法是:(1)醫療體育進行關節活動度練習、肌力練習及實用活動功能練習。關節活動度練習:方法有①主動運動:即受累關節各方向的主動運運,用力至有輕度疼痛。其作用較溫和。②被動運動:由患者自己或治療師進行,能較有力地牽伸攣縮和粘連組織。動作必須平穩緩和,用力至引起輕微疼痛為度,忌用暴力,以免引起骨化性肌炎及其他損傷。③助力運動:是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的結合。可由患者或治療師用手工施加助力,也可利用棍棒、滑輪或特製器械進行。④關節功能牽引:在適當姿位固定關節的一端,在另一端以適當的重量直接或通過滑輪按一定方向作10-15min的牽引,牽引力以引起輕度疼痛為限。可依次作不同關節及不同方向的牽引。其作用優於一般的主動和被動運動,適用於比較牢固的關節攣縮強直。在局部加熱的同時作關節功能牽引效果更好。⑤系列石膏固定:關節攣縮較頑固時,可在牽引和運動的間歇期用石膏或塑料夾板固定患肢,防止其彈性回縮,加強牽伸效果。關節活動度增加時,夾板也應隨著更換。但夾板不能綁紮過緊,以免影響血循。以上練習可1日多次反覆進行。肌力練習:方法視肌力損害程度而定。①肌力為o°-1°時作按摩和感應電刺激。②肌力為1°-2°時作助力運動,擺動運動,溫水浴中運動。③肌力達3°時以主動運動為主。④肌力達4°時應作抗阻運動。利用人工阻力、自身體重、沙袋、啞鈴等重物或彈簧、橡皮條產生阻力,也可使用特製的肌力練習器械。肌力練習應引起肌肉疲勞才能達到迅速增強肌肉的目的。運動負荷較大因而只能重複10次或持續10s左右時,對增強肌力有效;負荷中等因而運動可多次重複或持續較長時間時,才對增強肌肉耐力有效。當肌力增強時隨之增加運動負荷而不增加運動次數或時間的練習法稱為漸進抗阻練習法,增強肌力的效果較好。肌力練習引起肌肉內生化改變及物質消耗,需在休息過程中得到恢復,並通過「超量恢復」使肌肉增粗,肌力增強。故肌力練習需有適當的間歇期,一般每日或隔日進行1次,不宜過於頻繁。肌力恢復不佳時導致關節不穩,損害肢體功能並可引起關節的慢性損害,需加註意。實用活動功能練習在關節活動度及肌力恢復的基礎上進行。在上肢如進食、飲水、寫字、梳洗、穿脫衣服及作各種工藝操作,在下肢如起立、步行、上下樓、跑步、騎自行車等。(2)物理治療:主要目的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軟化瘢痕、松解粘連及解痙止痛。常用方法有蠟療、中藥熏洗、直流電遊子導入、音頻電療、超聲、紅外線、白熾燈照射等。 預防 歷史考證 祖國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已形成了一套獨具中國醫學特色的理論體系和治療體系。公元前16世紀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骨折的描述。《內經》詳細地記載了人體解剖、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的基本理論,並闡發了"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以及氣傷痛、形傷腫等理論,由此奠定了中醫正骨學的理論基礎。祖國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醫學。中醫骨傷科的發展也經歷了骨科的起源時期(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骨科基礎理論形成期(戰國、秦、漢)、骨科臨證醫學的進步期(三國、西晉、南北朝)、骨科的形成期(隋、唐、五代十國)、骨科的成長期(宋、遼、金、元)、骨科的發展期(明、前清)和新骨科的產生時期,時至今日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診治體系。量法早在《靈樞·經水》就有"度量"的記載;《靈樞·骨度》則對骨尺寸用等分法來作測量。《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亦提出要"相度患處"。至今為臨床醫師所應用。
推薦閱讀:

蛇傷治療
詳解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特色與優勢【下】(原創)
禤國維治療銀屑病經驗
各種慢性病治療秘方連載(七)*
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

TAG:中醫 | 方法 | 骨折 | 中醫治療 | 治療 | 藥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