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歷史常識簡介
07-16
春秋五霸 隨著周天子的權力日漸衰落,諸侯國為爭奪實際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先後取得霸主地位的諸侯王有五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領導下的齊國東征西討,消滅和降服了中原地區的一些弱小國家,國力強盛,確立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因此齊桓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 宋襄公打敗仗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鄭,在涿河之濱與精銳強大的楚軍遭遇,一場血戰正在醞釀之中,宋軍先到一步,已經排成戰列,劍拔弩張。 此時,楚軍兵馬還在亂糟糟地渡河。右司馬子魚一見,連忙跑到宋襄公面前說:「兩軍相比,敵強我弱。兵法有云:兵半渡可擊之,現在趁楚軍立足未穩,我軍乘虛猛攻。定能以少勝多,打垮楚軍。」 宋襄公拈著鬍鬚慢吞吞地說:「你急什麼?寡人聽說有道德的君子不殺害受傷的人,不抓白頭老者,不乘人之危,推人於險。楚軍還未站穩就打,這違背仁義!」於是就不聽子魚的話。 沒多長時間,楚軍的兵馬一船一船地登陸,搖旗列陣,喧呼可聞。右司馬急得流著汗,苦苦勸諫要大王為人民著想,不要怕什麼背義以誤國。 宋襄公不耐煩地把眼一瞪斥責道:「滾回隊伍,再說一句就按軍法從事!」 說話之間。楚軍戰列已畢。宋襄公方才下令鳴鼓出擊,只聽殺聲陡起,楚國大軍像山呼海嘯一般掩殺過來。宋軍魂飛魄散,大敗而逃。 宋襄公在亂軍之中屁股也挨了一箭。不到三天就一命嗚呼了。 晉楚城濮之戰 公元前634年,魯國因和曹、衛兩國結盟,曾一度受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而被迫屈服於楚的宋國轉而依附晉國。楚國為了不讓自己在中原的優勢地位受到動搖,便出兵攻打齊、宋;晉國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率軍渡過黃河,攻打曹、衛小國,以誘楚軍。楚軍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依然全力攻宋。晉文公施用「退避三舍」的妙計,最後雙方在城濮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車戰。楚軍在實力上佔有優勢,但是由於晉軍善於「伐謀」、「伐交」,並在戰役指導上採取了揚長避短、後發制人的正確方針,最後終於將楚軍擊敗,稱霸中原。 秦晉崤之戰 秦穆公當上秦國國君後,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圖謀東進,力圖在中原地區建立霸權,但是遇到了晉國的阻擋。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於是不聽手下人規勸,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秦派孟明視等領兵向鄭國進軍,次年春越過晉國南境,抵達滑。鄭國商人弦高與秦軍途中相遇,機警的弦高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秘密遣人到鄭國送信。孟明視以為鄭國對此早有防備,於是決定率軍回國。晉國派大將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在回師途中遭到晉軍和姜戎的夾擊,身陷隘道,既不能進也不能退,最後全部被殲滅,三位大將被俘。第二年秦穆公親率大軍渡河焚舟要與晉軍決戰,晉軍採取了避而不貝的策略。秦穆公到了崤之戰的戰場,祭奠陣亡的將士,然後回師。 管仲改革 春秋初年,齊國雖然號稱大國,但由於齊襄公殘暴肆虐,荒淫無度,政治上已處於十分腐敗的境地。齊襄公晚年時,朝廷政治更加腐化,以致激起眾怒,被大臣所殺。一時間,齊國內亂,朝中大臣分緇兩派,一派要擁立公子糾為王,而另一派則要擁立公子小白為王,而當時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不在朝中。於是,兩派都想方設法以最快速度迎接各自擁護的公子回朝為王。管仲追隨公子糾,他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國,在途中設下埋伏,欲用箭射殺公子小白,但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了管仲,迅速回國繼承了王位,稱齊桓公。齊桓公為振興齊國,唯才是舉。好友鮑叔牙深知管仲有經世治國之志,於是在齊桓公面前大力推薦,齊桓公求賢若渴,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對齊桓公的知遇之恩萬分感激,盡心儘力輔佐齊桓公,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先是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他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只有物質生活改善了,才談得上「禮節」和「榮辱」。他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主張廢除「公田制」,分田到戶,並按照土地好壞、面積大小徵收不同等級的實物稅,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他還主張利用瀕海的優越條件,發展漁鹽貿易,設置鹽官、鐵官積極引導商業和手工業發展;另外。他還設立「輕重九府」,根據年成的豐歉,收售穀物,既可平抑糧價,又可增加國家收入,達到通貨積財的目的。這些措施的施行,為齊國後來稱霸諸侯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此外,管仲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改革。他大膽實行「叄其國而伍其鄙」,將血緣宗族的「國」劃為二十一鄉,分為工鄉、商鄉和士鄉(士、農合一),又規劃士農工商「四民」的住處,不許任意雜處和遷徙,從而加強了統治力量;他還推行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平時生產,戰時從軍,增加了兵源,增強了軍事力量;同時,針對齊國軍備不足的問題,管仲採取了用兵器或銅鐵贖罪的政策,以擴充軍備。 管仲實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使齊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有了極大的發展,使齊國日益強盛,迅速具備了稱霸的條件。 魯國「初稅畝」 公元前594年,魯國正式廢除了過去按井田徵收賦稅的制度,改行「初稅畝」,就是不分公田、私田,凡土地佔有者均須按畝交納土地稅。對井田之外的私田徵稅,就說明已經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這是農業稅制的一次重要變革。 禮崩樂壞 春秋時期,隨著宗族政治的日趨解體,傳統的禮樂制度也難以繼續維持。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各國的政治鬥爭中,經常會發生以下犯上的奪權事件,不遵循舊有禮制的現象也會時常出現。一些從諸侯手中奪取了政權的卿大夫,不僅僭用諸侯之禮,甚至也僭用天子的禮制。有鑒於此,孔子繼周公之後再次加工和改造了禮樂制度,努力要將社會重新納入禮樂的規範,但是他的理想並沒有實現。到了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加速使傳統的禮樂制度被徹底破壞。各國紛紛進行變法運動,法律制度普遍建立,從而將禮樂的地位取而代之,成為維護新的政治秩序的工具。此時殘存的禮樂,已經流於形式,名存實亡了。 鄭莊公平叛 春秋時期,有著名的「五霸」,其實在「五霸」之前,就有鄭莊公稱霸於諸侯。鄭莊公名叫寤生。雖然他是一國之主,但他的母親武姜卻不喜歡他,時時偏護他的弟弟共叔段,總想把小兒子推上王位。 鄭莊公封給弟弟共叔段一個叫「制」的地方,武姜並不滿足這個封賞,要他給弟弟改封一個叫「京」的地方,鄭莊公沒有拒絕,欣然同意了。於是人們稱共叔段為「京城大叔」。 共叔段依仗著母親對他的寵愛。認為哥哥拿他沒有辦法,就不斷擴充勢力,欲與鄭莊公對抗。大臣們見了非常著急,都來勸說鄭莊公,讓他加以防範,以免羽翼養成,造成後患。鄭莊公卻說:「看看再說吧。」似乎對共叔段的野心並無限制。 不久,共叔段便把自己的勢力擴充到西部和北部的邊境地區,進一步暴露了他反叛的野心。他集結兵力,修治城郭,打造武器,徵調士卒和戰車。就要偷襲都城了。他還與母親武姜商量好,裡應外合,謀取國君之位。 對於這些情況,鄭莊公似乎並不在意。他依舊按規定的時間去洛邑朝見周天子。共叔段認為鄭莊公不在都城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便來襲取都城。他還假借鄭莊公的名義,說是來幫助守衛都城的。 誰知鄭莊公在都城附近埋伏了大量的戰車和士兵,阻擊了來襲都城的共叔段。見陰謀暴露,共叔段便退兵回到京城,不曾想鄭莊公已經派兵佔領了京城,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便逃到鄢地去了,鄭莊公派兵追到鄢地。共叔段在逃亡的過程中,被迫自殺了。這樣,共叔段謀反行為大白於天下,而鄭莊公的行為是為了保衛國家的權力。 其實,共叔段在母親武姜的縱容支持下,早已有了篡位的意圖,對此,鄭莊公並不是不知道,但在最初的時候,共叔段並沒有暴露他的罪行,同時又有母親的保護,他只得慢慢忍受,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後來,共叔段的叛意已露端倪,但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如果鄭莊公此時採取行動的話,仍會落得個凌母欺弟的不義名聲。直到共叔段謀反日期已定,並且正式開始行動了,鄭莊公才斷然採取行動,一方面開展宣傳攻勢,另一方面用武力給予鎮壓,讓國人了解共叔段的真面目。結果是,共叔段眾叛親離,兵敗自殺,而鄭莊公又顯得寬宏大度,仁至義盡,這便是鄭莊公的高明之處。 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長期爭霸,不斷發生戰爭。許多大國內部也存在幾股強大勢力,爭奪權力。晉國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當時,晉國的權力實際上由智、趙、韓、魏四家把持。而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大夫智伯瑤實力最強,野心最大,一心想把另外三家吞併。他以國防的名義,讓另外三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公。三家大夫明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但由於三家心不齊,韓、魏兩家馬上屈服了,先後按智伯瑤的要求交出了土地和戶口,唯獨趙家大夫趙襄子不同意。智伯瑤對此非常氣惱,命令韓、魏兩家出兵和他一起進攻趙襄子。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率兵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一帶)。智伯瑤緊追不捨,包圍了晉陽城。但久攻不下,僵持達兩年之久,智伯瑤對此一籌莫展。有一天,他去晉陽城北察看地形,看到滔滔的汾河水,不由得計上心來:用水來灌晉陽城。此計果然生效,瞬間晉陽城水流成河,眼看就要失守。 危急關頭,趙襄子的一個門客想出計策:遊說韓、魏兩家,讓他們反戈一出,和趙家聯合,一起將智伯瑤擊敗。於是,趙襄子向兩家派出使者。韓、魏兩家此時也正在為自己以後的命運擔憂呢。經使者這麼一說,當即和趙家聯手,反過來引水淹了智伯瑤。智家從此滅亡。 公元前403年,當時的天子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從此晉國就被三家所瓜分。 一鳴驚人 春秋時期,楚國的儲君也就是楚莊王在登基後,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以來,沒有發布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朝廷百官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 楚莊王不理政務,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裡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的人,就處以死罪!」 楚國主管軍政的官職是右司馬。當時,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看到天下大國爭霸的形勢對楚國很不利,他就想勸諫楚莊王放棄荒誕的生活,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的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觸犯楚莊王的禁令,去直接勸諫:他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使楚莊王清醒過來的辦法。 有一天,他看見楚莊王和妃子們做猜謎遊戲,楚莊王玩得十分高興。他靈機一動,決定用猜謎語的辦法,在遊戲歡樂中暗示楚莊王。 第二天上朝,楚莊王還是一言不發,這位右司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準備宣布退朝的時候,他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奏王上,臣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嗚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隻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衝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莊王覺得大臣們要求富國強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頓朝綱,重振君威的時機已經到來,半個月以後,楚莊王上朝,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於楚國發展的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於楚國發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幹的讀書人當官參政,把楚國治理得很好。 國內政局好轉,於是便發兵討伐齊國,在徐州戰敗了齊國。又出兵討伐晉國,在河雍地區,同晉軍交戰,楚軍取得勝利。 最後,在宋國召集諸侯國開會。於是楚國便代替了齊、晉兩國,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晏子使楚 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晏子雖然身材矮小長相醜陋,卻是飽讀詩書、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為人機智。 有一次,晏子作齊國的代表,前去楚國京城談判。 當楚王得知晏子要來到楚國的京城時,挖空心思,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辦法。想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侮辱他,於是令人在京城城門旁邊挖了一口小洞,讓管禮賓的小官帶晏子從此洞進城。 晏子一行人到了,楚國管禮賓的小官按照事先設計的方案,領他從小門進去。晏子不進,看看周圍等著看笑話的人群,十分驚訝地說:「啊呀,今天我恐怕來到狗國了吧?怎麼要從狗門進去呢?」楚國管禮賓的小官被說得面紅耳赤,討了一臉沒趣,只好引他從大門進了城。 晏子走進楚宮,楚王腆著肚皮,高高地站在台階上,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問道。「你們齊國難道就沒有人了嗎?」 「臣不知大王這『無人』是什麼意思?」 楚王說:「寡人想知道你國中有多少人?」 晏子從容地回答:「齊國都城臨淄有七、八千戶人家,房屋一片連著一片,街上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踩著腳跟,張開衣襟就像烏雲遮天,揮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拉長了臉吭了一聲,又問:「既然這樣,你們齊國怎麼單單派你出使呢?就派不出比你更強的人來嗎?」 晏子笑嘻嘻地答道:「怎麼派不出呢?可是我們齊國委派大使是有規矩的,有才幹的賢人派去見有才幹的國王,無能之輩才派去見無能的國王。我晏子是齊國最無能的一個使臣,所以就被派來見您了。」楚王聽了,又討了個沒趣,只得暫時收場了。 到了吃飯的時候,武士們押著一個犯人從堂前經過,楚王故意問道:「這犯人是哪國人?犯了什麼罪?」武士回答:「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楚王看了看晏子說:「齊國人怎麼都善於做盜賊?」一句話引起楚國大臣哈哈大笑。這時,晏子從席上站了起來,嚴肅地說道:「大王,人們常說,橘子生於淮南,結的果實又大又甜,如果生於淮北,果實又酸又小。這是什麼原因呢?不過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罷了。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不做盜賊,到了楚國就做了盜賊,這大概也是貴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沒有想到晏子這麼厲害,只得認輸,他對晏子說:「我原想取笑大夫的,沒想到反而被大夫取笑了!」 卧薪嘗膽 「卧薪嘗膽」的故事源於春秋末期吳越爭霸之時。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軍在夫椒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被迫講和,之後忍受奇恥大辱,帶著妻子兒女到吳國去給吳王夫差當奴僕。3年以後,勾踐被釋放回國,他立志洗雪國恥。為了堅定報仇的決心,不忘昔日的苦楚和恥辱,他睡在柴草堆上,每天早起後、睡覺及吃飯前,都要嘗嘗苦膽的滋味,提醒自己永遠不忘掉志向。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奮發圖強,推行一些休養生息的政策,終於使越國兵精糧足,國富民強。公元前473年,趙王勾踐率軍大敗吳圉,夫差被俘自殺。 老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開啟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自然,務使生活超然、逍遙、洒脫的精神內涵,《老子》一書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成了中華民族的瑰寶。 約前580年,老子出生於楚國,當時,正是春秋晚期,天下諸侯紛爭,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老子尋遍各種書籍,試圖找到一種可以解除百姓疾苦的學問。30歲時,還在苦心作學,無心娶妻生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蹇氏相識,兩人一見鍾情,喜結連理。然而,蹇氏卻早有婚約,只是不遂心意而一直執意不嫁。現在男方聽說其擅自嫁人,便派人將蹇氏搶了回去,蹇氏堅貞不屈,半路投井而死。老子傷心欲絕,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且終身不娶,以對得起亡妻。 此後,老子一直潛心研究學問,雖然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但卻始終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相傳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管理典籍。但後來,在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社會風氣頹敗,於是老子辭官歸隱。他騎著青牛路經函谷關,函谷關守令周大夫尹喜盛情接待了老子,並對他說:「聽說先生很有學問,如今要去隱居,何不把這些學問都寫出來,也好給後人留一些啟示?」於是,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了《老子》上、下篇五千多言流傳於世。書成後。老子又騎上青牛,出函谷關,從此,行跡杳然,不知所終,相傳於前500年去世。 老子將「道可道,非常道」作為其書的開篇,點出了老子哲學的中心。他所有的思想也都由「道」推演開來,獨成一家,即道家。 幾千年來,老子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哲學、倫理、文化乃至人們的處世。《老子》一書被後人奉為道教的三大經典之一,尊為《道德經》,其英譯本就多達四十多種,可見,老子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魯班 魯班,姓公輸,名般,字若,春秋末年魯國人,公元前507年出生在一個工匠世家。傳說魯班家境貧寒。他自幼跟隨家人參加了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勞動中,他總是虛心請教,刻苦鑽研,用心觀察家人和那些老師傅高超的操作技巧。經過長期的勤學苦練和生產實踐,魯班漸漸掌握了家人所有的技藝,而且還青出於藍,成為了當時魯國有名的能工巧匠。 傳說有一次,魯國皇帝要建造一座巨大的宮殿,需要很多樑柱,就命令魯班在15天之內做出300根。魯班便讓徒弟們帶上斧頭上山伐木,他們起早貪黑,眼看時間過半了。可他們卻只砍了不足100棵,魯班很是著急,便親自到山上看看情況。他正急匆匆上山,突然手被一片草葉划了一條大口子,魯班不解:一片草葉竟然如此鋒利?他仔細觀察了草葉,發現葉子的邊緣有很多小鋸齒,他一下子豁然開朗,受此啟發,他回家將鐵片做成鋸齒狀,然後用他伐木,果然事半功倍。這就是鋸子的原形。 魯班還發明了木匠劃線用的墨斗。最初他劃線總是拿一個尺子或是其他直的東西當工具,但有時候木材太長,這些工具就不好用了。後來他看見母親裁衣服劃線時用的粉袋,便有了靈感。做成了墨斗,可麻煩的是每次劃線都得要母親捏住另一頭。最後還是母親想了個主意,讓他在墨鬥上有加了個小鉤子,於是代替了人力,從此,他一個人就可以彈線了。因此,這個小鉤子也叫做「班母」,直到現在木工師傅們還在使用著。 他還曾對古代的鎖進行了重大改進,鎖在我國奴隸社會已有使用,其形若魚,但結構簡單,極易打開,魯班經過研究後,將鎖的機關設在裡面,只有藉助特定的鑰匙才能打開,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鎖的安全性。 魯班一生髮明無數,從生產、生活用具到作戰用的工具都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的遺產,為我們今天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孔子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的學說成為了中國兩千年來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的影響極大。 孔子的先世本為宋國貴族。後因政治避難於魯國。傳說孔子出生時,怪異難看,鼻孔朝天,且頭頂凹陷,看起來像是一座山丘。於是,父親給他取名孔丘。但在3歲時,父親去世,孔子與母親過上了清貧的生活。孔子雖然年幼,但卻非常懂禮貌,而且對各種祭祀活動很有興趣。每有祭祀活動,他總要讓母親陪他去觀看,回來後便按照祭祀的程序,模仿學習。因此,孔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對各種祭祀禮節瞭然於胸。隨著年齡的增長,孔子開始接觸各種學問。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不僅向名人學,也向平民學。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期間,孔子曾在魯國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管理蓄養)等小吏。中年時,孔子成為了魯國知名的學者。開始廣收門徒,前來聽其講學的人總是圍得像堵牆似的。前515年,齊宣王問政時,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張,未被重用。後率弟子周遊列國,宣揚禮教仁政的政治思想,但備受冷落。後於前484年,返回魯國,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刪改魯史編成《春秋》,創立了編年體史,直至公元前479年病逝。 孔子學說的核心和主旨就是一個「仁」字,這在他思想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他還說「仁者,愛人」,「仁」的境界是一個博愛的社會,仁者要對世人有同情心,要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 孔子遊歷遍天下,徒生眾多。他死後,其弟子將他的語錄言行編成書,定名《論語》,其中很多佳作、佳句廣為後人流傳。 墨子 墨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9歲時,進私塾讀書,對儒家所說的大同社會非常欣賞,重點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經典,很快就成為了一名既有理論知識,又擅長實踐的傑出人才。但是後來,隨著他對儒家學說的深入反思,逐漸對儒家繁瑣的禮儀和厚葬久葬的虛偽行為感到厭惡,認為儒學「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因此,最終與儒家分道揚鑣,創立了代表工商業小生產者階層利益的墨家學派。 墨家學派是當時最有實力、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與儒學並稱為「世之顯學」。為宣傳墨家的思想,墨子廣收門徒,其行跡遍布齊、魯、鄭、衛、楚、越等國。墨家學派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成員都稱為「墨者」,而最高的領袖稱為「巨子」,所有的成員都要效仿大禹,身著布衣、日夜操勞、刻苦自勵。而且要聽從「巨子」的指揮,對「巨子」忠心耿耿,絕對服從。相傳,墨子的門徒個個都可以成為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勇士。 墨子有十大思想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即「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愛,無分差等厚薄,與儒家的「愛有差等」比起來更為進步。 墨子除了學識淵博,還精於機械,像滑輪、軲轆、車梯等都緣自墨子的發明。據《墨子》一書記載,墨子還做成了小孔成像的試驗。墨子的事迹和思想主要收錄在《墨子》一書中,共33篇,是墨子與其弟子所著,其中也包括後期墨家的一些著述。《墨子》以成了現在研究墨家學派和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史料。 《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左右)期間的詩歌305首,因而又稱為「詩三百」。《詩經》中的詩篇都是配樂的歌辭。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十五個地區的「國風」。指的是各諸侯國的土樂民謠,有詩160篇;「雅」是周王室所在地的音樂。分為「大雅」和「小雅」,有詩105篇;頌是歌功頌德,用於宗廟祭祀的歌舞曲,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有詩40篇。《詩經》在語言句式和篇章結構上獨具特色:在句式上以四言為主,每句二拍,雜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在篇章和結構上多採用重章疊句、回還往複的形式。來加強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現當代少數民族女作家簡介
※金絲楠簡介
※陰陽形氣法之門簡介
※【微講堂】雅龍功夫養生〖功法篇〗第七講,少林達摩易筋經簡介
※《曹洞宗簡介》曹洞立宗論(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