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漢有個皇帝叫「順溜」

  東漢倒真有個順溜皇帝,大名劉保,在位21年,死後禮官們非常嚴肅地摳字眼,選了兩字,廟號曰敬,謚號曰順,史稱漢順帝。

劇照:漢順帝劉保

作者:趙炎

  明朝君臣曾惡搞元惠宗,因其不戰而棄大都,特賜謚號為「順」,此為笑談,不夠嚴肅。東漢倒真有個順溜皇帝,大名劉保,在位21年,死後禮官們非常嚴肅地摳字眼,選了兩字,廟號曰敬,謚號曰順,史稱漢順帝。

  對孩子來說,順溜是讚揚;對影視角色而言,順溜也正面;蓋棺劉保嘛,可就相當不客氣了,等於沒主見、從惡如流,用當時名臣皇甫規的話說,就是「威福之來,咸歸權幸」。那麼,漢順帝為何這麼順溜?古來講究「君權天授」,龍椅上擺蠟像,都能生出幾分威勢,況血肉之軀乎?

  故事還得從「奪宮之變」說起。

  公元105年,和帝駕崩,鄧太后秉政,立殤帝,殤帝八月而崩,改立安帝。由於「水旱十年」,東漢王朝元氣大傷,各種戰敗、饑荒、叛亂的消息,在《孝安帝紀》里隨處可見,隱隱然已是末世之相。若非鄧太后日夜操勞,處置得法,這個政權恐怕要提前完蛋,所以史家贊鄧太后「興滅國,繼絕世」。

  公元115年,朝廷困局得以扭轉,後宮卻不太平了。

  斯年,宮女李氏生劉保,閻皇后擔心受到威脅,「遂鴆殺李氏」。要說這位閻姬膽兒夠肥的,當時的情況,鄧太后對后妃、外戚及宦官,均有「嚴管」政策,誰犯禁令憲章,就檢查整飭誰,基本上沒人敢扎刺。劉保幼年喪母,雖然命苦,倒也爭氣。《東觀漢記》載:「上幼有簡厚之質,體有敦愨之性,寬仁溫惠。始入小學,誦孝經章句,和熹皇后(鄧太后)甚嘉之,以為宜奉大統。」此處小學,跟現代六年制小學不同,相當於識字班吧。小劉保聰明好學,溫和敦厚,討人喜歡,皇太后給予高評,「年六歲,為皇太子」,學習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遺憾的是,鄧太后次年駕崩了。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安帝親政,閻皇后的兄弟個個封侯拜將,乳母王聖、親信太監李閏等人,都走上政治舞台,他們血洗了鄧氏滿門(鄧氏悉滅);公元124年,大長秋江京和中常侍樊豐也加入閻後小團伙,合謀構陷太子劉保,致其「坐廢為濟陰王」。

  對劉保來說,磨難也許不是壞處。范曄總結道:「古之人君,離幽放而反國祚者有矣,莫不矯鑒前違,審識情偽,無忘在外之憂,故能中興其業。」我個人以為,還需要補充兩個條件,一是其是否成年,二是其是否有股肱輔佐。劉保後來即位,之所以成為「順溜」皇帝,跟這兩條件俱無有莫大的關係。

  閻皇后奪宮有成,計劃效法鄧後,「欲久專國政」。

  隨著安帝的如期而崩,她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立了一個叫劉懿的孩子為皇帝。然而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劉懿也是八月而崩,閻太后又得重新篩選傀儡。不知是不是一碗水沒端平還是其他什麼原因,以宦官孫程為首的十九個太監集體發難了,合力斬殺江京等人,囚禁閻後於南宮,迎立劉保為大漢天子。

  永建元年(126年),一場史無前例的權力分贓開始了。孫程等十九位宦官全部封侯,與宦官們沒穿一條褲子的太傅馮石、太尉劉熹和司徒李郃,統統下課,同時晉陞太常桓焉為太傅,大鴻臚朱寵為太尉,參錄尚書事,長樂少府朱倀為司徒,其他人事調整幅度也相當大。斯年劉保才10歲,既無母后幫襯,又無託孤重臣,不「順溜」還能怎樣?到了陽嘉元年(132年),一代佳人梁妠被冊立為皇后,新的龐大的外戚勢力隨即產生,那位著名的跋扈將軍梁冀正是梁妠的哥哥。漢順帝內有宦官把持忽悠,外有外戚專權掣肘,不「順溜」又能怎樣?

  漢順帝的順溜,有無個人的原因呢?當然也有。

  順帝朝的幹部隊伍,可謂群星閃耀: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左雄、黃瓊著於行政,吳佑、蘇章、種暠、欒巴等都是良吏,知名將帥有龐參和虞詡,紀檢方面有張綱和杜喬,著名牛人張衡,也成就於這一時期,史載「東京之士於茲盛焉」。可是千里馬再多,也得有伯樂呀!順帝最大的缺陷就在於不辨忠奸,從惡而不從善,不善於發現與使用人才。比如不聽馬融和皇甫規的勸諫,導致西羌平叛的慘敗,「羌遂寇三輔,燒園陵」,「涼部震恐」。此類例子多不勝數。

  晚年,漢順帝似乎有些明白了,做順溜皇帝,禍國殃民啊!詔曰:「朕涉道日寡,政失厥中,陰陽氣隔,寇盜肆暴。憂瘁永嘆,疢如疾首。」可惜晚矣!

(責編:hunan)
推薦閱讀:

論衡校釋(東漢)王充撰 黃暉撰校釋論衡校釋附編二
金石中國【東漢《劉平國碑》《熹平石經》北魏《樊奴子造像碑》殷墟甲骨等】
論衡校釋(東漢)王充撰 黃暉撰校釋論衡校釋附編三

TAG:東漢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