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鍵:把握「戰略時間差」是國家的一種戰略能力

文章版權歸屬本賬號,轉載、合作請留

「時間差」是排球運動技術、戰術中的常用名詞,指在隊員在進攻時,利用對方攔網隊員起跳時間的誤差,達到突破對方攔網目的的一種打法。即打快球隊員佯作扣快球的起跳姿勢,而實際並未跳離地面,待對方攔網隊員受騙起跳下落時,扣球隊員再迅速原地起跳扣殺二傳手預定傳出的半高球,造成空檔進攻。動作要求是:掌握好時機和節奏;助跑擺臂動作要逼真;具備高超的原地彈跳力。而反觀國際對外交往過程,如何正確把握「戰略機遇期」的議題同樣重要。在這方面,我們非常有必要向古人學習。

宜陽援助

戰國時期,秦國攻打韓國宜陽,儘管當時宜陽有「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但趙累對周君說,宜陽必然被秦軍攻下。因為,甘茂是寄居秦國的客將,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將在秦國被革除官職。所以,秦國必然攻下宜陽。周最擔心的是緊靠周的秦國獨大,這對周來說是絕對不安全的。因此,周君問趙累如何應對。趙累對周君說,楚國大將景翠爵位高至執圭,官職已是柱國,打了勝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勝,就必遭死罪。因此,趙累建議周君勸景翠援助一起來對抗秦國,一旦景翠出兵救宜陽,秦國就會害怕景翠乘秦軍疲憊去襲擊它,秦國一定會拿出寶物送給景翠,韓國國相公仲也會因為景翠乘虛攻打秦國而敬慕景翠,也一定會準備寶物送給他。結果,景翠果真聽取周王意見發兵攻秦。秦國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地方獻給景翠。韓國也拿出重寶酬謝景翠。結果,「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宜陽之戰

在這個博弈中,東周看似處於博弈之外,但秦一旦強大,東周的地緣環境將被改造,因此東周的目的是要尋找平衡的力量,這個平衡者就是楚國——也是秦國最強勁的對手。楚國出手救宜陽(救韓國),既可以平衡秦國,從而使東周獲得「助跑擺臂」的「佯攻」態勢,宜陽則是東周的「二傳手」,因此東周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戰略時間差」。

伊闕之戰

關於「戰略時間差」的另外一個案例,是「秦敗魏將犀武軍於伊闕」。這次戰爭非常重要,所以,眾多文獻都有記載,《史記》中更是有多處涉及。例如,《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六年,秦使白起伐韓於伊闕,大勝,斬首二十四萬。秦乃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頃襄王患之,乃謀復與秦平。」等,這些僅流水記載。《戰國策》也有兩處涉及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一處是《戰國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另一處是《戰國策卷二·西周策·犀武敗於伊闕》。但是,這兩處仍然不是對戰爭本身的描寫,而是對伊闕之戰後秦國的戰略取向引發的博弈,後者的博弈暫且不說,我們來討論前者,即伊闕之戰後準備取西周所引發的韓、魏、趙、西周之間的博弈。這裡主要講趙國是如何把握「戰略時間差」來保全西周和提升趙國地位的。

白起站在伊闕的緩山坡上,眺望韓魏兩軍。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各個殲滅韓國、魏國、西周聯軍的作戰,在伊闕擊敗魏國犀武后,秦國想乘勝追擊直取西周。

西周雖小但具有象徵意義,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不過,西周畢竟已經國弱勢衰,所以西周想到借用趙國的力量來平衡秦國。趙國在魏國北邊,而且和秦國搭界,最有可能對秦國造成壓力,而且趙國當時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於是,有人對趙國奉陽君李兌建議,不要讓秦國攻打西周,而是讓秦國繼續攻打魏國。若秦戰勝西周,將因傷兵眾多而停止攻魏;若攻打西周失利,加之上次攻魏(指伊闕之戰)尚未修整好,秦國也不會再次攻打魏國。因此,由於秦魏尚處於戰爭狀態。若趙國出面勸說秦國不要攻打西周,秦國不敢不聽。如此一來,趙國既為西周解除了秦國的進攻危機,屆時又會因魏國擔心無法對抗秦國的進攻而求救於趙國,並通過趙國來與秦國講和。趙國的「國際地位」就會驟然提高。如果秦、魏兩國不講和而開戰,這不正是最初的打算嗎?這樣就既保全了西周,又使秦、魏開戰,趙國就可以坐山觀虎鬥。

這裡的涉及博弈的內容和步驟是:

步驟1:秦國攻打西周,西周求救於趙國。

步驟2:西周把趙國邀請進入博弈的目標:趙國勸秦國不要攻打西周而是繼續攻打魏國。

但是,趙國作為旁觀者的心態是,趙國與秦國、魏國皆為鄰居,秦國、魏國強大對趙國不利。因此,當西周來求趙國,趙國的目的是既要保全西周又要樹立趙國的威望。所以,來說服奉陽君的人為趙國設置的最高目標是:用秦魏復戰(繼伊闕之戰)來保全西周和削弱秦國、魏國,同時樹立趙國威望。若不然,秦國、魏國議和,因趙國暫時置身事外而仍然作為議和的「斡旋」者,這同樣可以保全西周且樹立趙國威望。

在本次博弈中,趙國的確打好了「戰略時間差」,不過,這裡存在著兩個因素造成的「戰略時間差」:一是秦國士兵的受傷狀況;二是魏國因「伊闕之戰」的失敗元氣大傷。如果西周被秦國所滅,接著便是魏國、韓國遭殃,再接著就是趙國的滅亡。因為春秋晉國雖然一分為三,但實際上是唇齒相連的。所不同的是,趙國利用秦國的傷勢和魏國的頹勢來延續自己的國勢。應該說,趙國的目的的確是達到了。

長勺之戰

以上是從自己一方來討論「時間差」的,要把握「戰略時間差」,首先要選擇好「二傳手」,其次要找准進攻點,再者要抓准進攻時間。把握「戰略時間差」還有另一種方式,即從敵方的角度來考慮,也就是如何消解對方的攻勢,化解對方的力度,然後在合適的時間點上發動攻勢,這種攻勢不是強攻,而是巧攻。這裡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春秋時期發生在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

公元前684(魯庄公十年)初,齊國軍隊進攻魯國,魯人曹劌見魯庄公。《左傳》對戰爭前的描述比較詳細,諸如有人問曹劌為什麼要「摻和」、憑什麼去作戰等一系列問題,但對戰爭的描述非常簡單,沒預熱和贅言:「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文章只有了「鼓之」、兩個「未可」「可矣」,最後是「逐齊師」。把戰爭中的「時間差」完整地刻畫出來。最後,在在戰爭結束後,通過魯庄公與曹劌的簡單對答闡述了把握「戰略時間差」的具體情況,即「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由此可見,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國際戰略競爭中,取得最後勝利的並非賴匹夫之勇。

美國的「戰略時間差」

美國在第一次世紀大戰初步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崛起為霸權國,成功地取代了大英帝國維持百年之久的世界霸主。這固然是因為美國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和戰後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時機,但也由於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準確地把握住了「戰略時間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於1914年8月4日發表「中立」聲明,美國的「中立」態度使美國從協約國的軍火訂貨中獲得了刺激經濟的生產能力。1914-1916年,美國工業總產值由242億美元增加到624億美元。美國從債務國一舉變而成債權國。1917年,協約國幾乎處於戰敗的邊緣,相反,德國的攻勢卻異常猛烈。在這種情形下,美國宣布對德宣戰。儘管美國對德宣戰有多重原因,如「擴軍運動」「金融和工業受到協約國的約束」等,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德國展開了潛艇戰以及德國潛艇數量的迅速增加(即「無限制潛艇戰」)促使美國迅速做出對德宣戰的決定。不過,也有學者指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美國是否參戰,「涉及世界秩序組織原則和國政治根本規範的某種革新」的問題。但是,不管怎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大後果或許是美國權勢的興盛。」換言之,美國成功地打了一個「戰略時間差」。

美國成功打成的第二個「戰略時間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1935-1939年,美國對於德、意、日在歐洲、亞洲、非洲的侵略政策都是執行以「中立」和「不干預」為形式的姑息政策。然而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美國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表面上講,日本攻擊珍珠港是美國參戰的導火索,但是美國看到法國的淪陷後就開始懷疑自己的「中立」政策的正當性。而且,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國會簽署了《驅逐艦與基地的交換協議》(1940年9月2日)、《租借法》(1941年2月11日)和發布了一系列命令,這些命令要求美國海軍為紐芬蘭和冰島之間的所有交戰國和中立國的商船護航,並要求美國海軍一看到出現在這些水域中的軸心國軍艦就立即向它們開火。這就意味著美國早就「從非交戰立場轉入不宣而戰的立場」。美國的參戰加速了軸心國的潰敗,但戰爭也嚴重削弱了英國、法國。相反,「1945年美國實力之強,猶如1815年的英國……由於戰爭烤開支的巨大刺激,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若以1938年的美元不變價格計算,從1939年的886億美元增至1945年的1350億美元……

資料顯示美國二戰期間造了各種戰鬥機約10萬架,並廣泛支援其他盟國。

在戰爭期間,美國工廠的規模擴大了近50%,產品產量增長了50%以上。1940-1944年間,美國工業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每年增長率超過了15%。」這也很容易理解二戰結束後新科技革命在美國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浪潮,且使美國在新興科學技術方面領先於世界各國的原因。這是美國戰後霸權最重要的技術基礎。當然,由於戰爭所確立起來的美國優勢地位而使美國有機會在國際制度的構建、國際規制的創設方面發揮獨一無二的作用。這是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霸權秩序的制度基礎。用阿查亞的觀點就是,美國戰後建立的世界秩序,「高度依賴霸權式仁慈——提供貿易、安全和多變合作等全球公共產品」。

歷史以一面鏡子,他者同樣是最好的借鑒。大國崛起需要有智慧,絕對不能憑「匹夫之勇」而成就霸業。尤其是當崛起國與守成國處於直接的戰略博弈框架之中時,崛起國把握「戰略時間差」,避免與守成國展開戰略強攻,這對崛起國來說是崛起中的最大智慧。(完)

本文相關文獻援引列表如下:

[美]諾曼·里奇著,吳征宇、范菊華譯:《大國外交: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一章。

《戰國策·卷一》,《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戰國策·卷二》,《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作者介紹

胡鍵上海社會科學院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社會科學》雜誌社社長、總編;主要從事大國關係和中國發展戰略研究;出版了學術著作《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資本的全球治理》、《中國和平崛起進程中的軟實力發展戰略》、《俄羅斯轉軌的制度經濟學分析》等8部,合著10餘部;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現代國際關係》、《世界民族》、《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世界經濟研究》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近50篇被人大複印資料、《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化軟實力評估與增加方略研究」、「軟實力建設與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以及上海市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北斗辦項目、上海市教委文科項目等10項;近年來,先後到瑞典、澳大利亞、紐西蘭、朝鮮、法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講學、訪問。主要社會兼職:上海市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研究會副會長等。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同溫層堡壘」皮糙肉厚的B52戰略轟炸機
印度洋戰略與中國海洋安全
【東南亞研究】陳奕平 王琛:大國關係變動下東盟國家的戰略選擇
高嘉:茅台喊話青花郎,醬香酒沒有之一,只有茅台
美國犯戰略錯誤的必然性

TAG:國家 | 戰略 | 能力 | 時間 | 時間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