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紅岩上 紅梅開——歌劇《江姐》50年

紅岩上 紅梅開——歌劇《江姐》50年《 光明日報 》( 2011年06月01日 09 版)

1964年10月13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觀看歌劇《江姐》後與演職人員合影。

1

2

3

4

5

6

7

8

9

10圖1、2、3為第一代「江姐」扮演者萬馥香、蔣祖繢、鄭惠榮;圖4、5為第二代「江姐」扮演者趙冬蘭、孫少蘭;圖6為第三代「江姐」扮演者金曼;圖7為第四代「江姐」扮演者鐵金;圖8、9、10為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王莉、伊泓遠、哈暉。

一部歌劇,一唱就是50年,她就是紅色經典《江姐》。6月下旬,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將在四川成都演出5至7場,以此向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獻禮。

這是一個特殊的藝術現象。歌劇是歌唱藝術皇冠上的明珠,2007年,國家大劇院剛落成,就選定《江姐》為首演歌劇。這一年10月1日至6日,由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第五次復排的歌劇《江姐》,在那裡連續演出7場,軍內外觀眾達1.5萬人之多。著名劇作家、《江姐》的編劇閻肅說,每場演出沒有人提前退場,大家都全神貫注地聽,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演出結束後,演出人員謝幕數次,但觀眾仍久久不願離去。最後,全場幾千人在沒有人指揮的情況下,情不自禁地合唱《紅梅贊》……

今日紅梅花更紅。一個取材於幾十年前的革命故事,一部首演於20世紀60年代初的歌劇,何以經歷五次復排,仍歷久不衰?

「三化」催生《江姐》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正經歷3年困難時期,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社會上很需要堅定信念、提振信心的文藝作品,為黨提一提氣,為民鼓一鼓勁。著名作曲家、歌劇《江姐》的主創人員羊鳴回憶說,當時,在陳毅同志參加的一個文藝座談會上,就提出文藝作品要「寓教於樂」;尤其是周恩來總理向文藝界明確提出,文藝創作要堅持「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審美理想。

正是在這樣的文藝創作環境下,空政文工團的閻肅、羊鳴、姜春陽、金沙等幾位30來歲的年輕人幹勁十足,開始創作歌劇。當時,小說《紅岩》十分暢銷,閻肅認為江姐的故事天生就是一個寫歌劇的好材料,於是,他提議寫《江姐》。

閻肅青少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重慶度過的,對他來說,那裡的生活、戲曲都爛熟於心。他利用探親休假的時間,用18天就一氣呵成將小說《紅岩》改編成歌劇《江姐》。

看了《江姐》的劇本後,時任空軍司令員的劉亞樓提出8個字:精雕細做,打造精品。他找到閻肅說,在莫斯科看歌劇《卡門》,裡面的歌非常好聽,《江姐》也要寫一個。開始,閻肅寫了一個《長江水手歌》:行船長江上,哪怕風和浪,風急浪險也尋常,心中自有紅太陽……但劉亞樓說讓江姐的丈夫唱還行,給斃了;後來,閻肅想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南京的駐地——梅園新村,紅梅象徵革命,於是,他把應一個上海朋友的稿約而寫的一首歌《紅梅贊》拿了出來,結果,劉亞樓當場拍板:就是它了。

回憶《紅梅贊》的創作過程,羊鳴說:「我們寫了8個不同版本,改了20多遍。直到空政文工團原駐地——燈市口同福夾道大院里的演員唱、孩子唱,連食堂的大師傅也邊和面邊唱,我們心裡才有了底:這首歌肯定能流行。」

「雅俗共賞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總結歌劇《江姐》的創作經驗,羊鳴說有兩句話最重要:一是不要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方向,二是不要忘了廣大人民群眾。

「80後」挑重擔

歌劇起源於義大利,19世紀以來發展極為迅猛,從簡單的歌唱故事走向用音樂戲劇等綜合藝術手段展演人生境界。《江姐》將這種西方的藝術形式與中國的民族音樂、戲曲表演結合起來,是一個大膽的創新。閻肅認為,歌劇《江姐》唱段之所以能夠家喻戶曉,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音樂中充滿大量民族音樂元素,契合中國人民的傳統審美習慣。

為了尋找《江姐》的音樂魂,羊鳴、姜春陽、金沙等用一年時間到全國各地採風,他們博採眾家之長,學習了京劇、河北梆子、川劇、越劇、滬劇、婺劇、評劇等劇種和四川清音、四川揚琴、金錢板等民間說唱音樂。羊鳴回憶說,當年,他捲起鋪蓋先跑到山西的半民間劇團「混」了兩個月,又兩下四川,沿江而下至江南。所以,《江姐》的音樂中不但有河北梆子里的「梆子碎」,川劇中的「幫腔」,還雜糅了越劇、婺劇等地方劇種的大量獨特元素。

閻肅說,除了搜集音樂素材,創作組還學習民間樂器的使用、樂隊的組成。《江姐》被定義為民族歌劇恰如其分,因為她採用了大量民族音樂素材和樂器。

歌劇《江姐》派生出的藝術門類很多,當時,全國各劇種和劇團都不約而同地學習或移植歌劇《江姐》進行演出。閻肅回憶說,武漢就有7個劇種11個劇團學習或移植了歌劇《江姐》。197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還將歌劇《江姐》拍成電影。

首演至今40多年來,空政文工團五次復排《江姐》,但每一次復排都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在堅持、秉承原作精神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和嶄新藝術理念,不斷進行編創更新與藝術「升級」。

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80後」王莉,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她把美聲唱法的元素融入到民族歌劇的演唱中,這是歌劇《江姐》又一次創新嘗試。羊鳴評價說,王莉是歷代江姐扮演者中聲音最美、表現力最豐富且極具現代感的一位。

空政文工團團長楊月林說,第五次復排《江姐》,在舞美設計上採用國際一流的舞台技術,利用多種光源輝映營造的戲劇環境更加真實感人、磅礴壯觀;在音樂風格上,在保持原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打擊樂風格的同時,加入管弦樂以增加音樂的厚度和色彩;劇本比原來減少2600多字,去掉部分時代烙印濃重的口號式對白,劇情變得更加緊湊。

共產黨人信仰的代名詞

在十年文革中,由於受「左傾」文藝思潮的影響,歌劇《江姐》也停演了,文革初期還被批判為毒草。閻肅回憶說,劇本里有「二十年後看世界,知是誰人坐天下」一句,被人揪住,說是有變天思想。毛主席知道《江姐》被批判為毒草後說:《江姐》,我看不是毒草。十年文革結束後,空政文工團於1977年即復排歌劇《江姐》。

1964年,歌劇《江姐》公演後,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群眾,都十分喜歡,給予高度評價。周恩來總理經常在開大會時帶領大家唱《紅梅贊》;當時,一些商品上,比如說暖水壺上印上江姐人物像,手絹上印上《紅梅贊》,閻肅說,這些他都見過,人們對《江姐》的喜愛和認同可見一斑。

在一份雜誌組織的「影響新中國青年的十大英雄」投票活動中,江姐作為「信仰英雄」列居榜首。空政文工團政委杜文彪說,歌劇《江姐》和歌曲《紅梅贊》,讓更多的年輕人理解了共產黨人的信仰。事實上,「江姐」已成為共產黨人信仰的代名詞。

時至今日,每當看到江姐與戰友們訣別的場景,在低沉的二胡聲中,《紅梅贊》的音樂以極慢的節奏緩緩響起時,白髮蒼蒼的老人一邊擦淚一邊低聲哼唱;「80後」的年輕觀眾們也深受感染,熱淚盈眶。杜文彪說,2008年空政文工團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巡迴演出,每場演出結束後,大學生們紛紛擁到台上與演職人員握手並激動地說:沒想到這麼感人,我們受到了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禮。

「嘉陵江畔傲雪梅,一曲丹心獻青春。」信仰的力量歷經時空的變遷而不衰,以《江姐》為代表的紅色經典歌劇奇葩歷久彌新,將繼續綻放光彩。(本報記者陳勁松特約記者李國文通訊員萬天兵)


推薦閱讀:

【歌劇名曲】我失去了尤麗狄茜還怎麼活?
此曲只應天上有,我是認真的
歌劇那麼好聽,不考慮了解一下?
歌劇推薦:《鄉村騎士》&《丑角》

TAG:歌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