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網
正文: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三藏十二部講了那麼多,都是空話,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了,特別注意聽!(師不語數秒)聽到了嗎?你太注意就聽不見了,只有這一法,這一法你悟進去了就萬法皆通了。
在你沒有注意之前的那一剎那,佛已經說了。所以佛只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自己的程度深淺而解釋佛法;不管他們解釋的對或錯,都會有點好處,都會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有些人聽到了害怕,有些人聽到了無比的歡喜。有人聽了就起厭離心,討厭世間一切。初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是無法學佛的,不能跳離三界。也有人聽了佛法就斷絕了懷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這一篇讚歎之辭,重複提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得到那麼大的好處。我們由此領會到《楞嚴經》中文殊菩薩讚歎觀音法門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這個世界上真正教化的體系,是在聽音聲的清凈功能,也就是耳根圓通法門。用耳朵聽聲音的方法,最容易成道。為什麼?例如眼睛只能看前方,若有東西擋住視線就看不見了,所以用眼根修,不圓滿。用鼻修數息止觀,也不圓滿。五根當中只有耳朵不受限制,能同時感受到十方來的聲音,容易修得圓滿。
觀音菩薩傳我們這個耳根圓通法門,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修這法門時,耳朵不向外頭聽了,迴轉來聽自己的心聲而成道,聽什麼呢?聽自已的思想,這思想就是沒有說出來的語言,說話是發出聲來的思想。當然,有人打坐聽到別人在對他講話,那是魔境界。音聲是現象,你要聽自己沒說話,念頭沒有來之前的凈心。
比如你心中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念,耳朵不要聽外面,迴轉來聽自己念佛聲音,一字字把它距離遠一點,自己聽自己念。前一字過去,後一字還沒有來,就空了嘛。有雜念來了你就念一句,沒有雜念了,你也不念。這樣「反聞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慢慢迴轉來聽自己的心聲念佛,慢慢、慢慢進入自己法性之流,自性清凈。「亡所」,就把念佛的聲音、雜念都空掉了,凈性現前,亡其所念。這是第一步。「所入既寂」是第二步,你那個念的聲音慢慢更空了,寂是寂滅。下面你們自己去研究了。
你們以為佛法有什麼秘密法門,一定要找個老師磕頭灌頂嗎?真灌頂是智慧灌頂,自己得到智慧,心裡了解了是真灌頂,十方諸佛一切眾生都可以灌頂。你趕緊去研究《楞嚴經》這一段。《維摩詰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你怎麼聽得到呢?就是依觀音菩薩凈心反聞自觀,你就達到那個境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那個時候你就真清凈了。這就是佛法,難道需要磕頭才傳給你嗎?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臨濟祖師的偈子,「吹毛用了急須磨」。你說怎麼磨呢?要交個磨刀石給你們呀!不然到哪裡去磨呢?找磨刀石啊?我也沒有。有一位老闆有,向他借一下,誰呀?站在上面的穿白衣服的觀世音菩薩,他有磨刀石,向他借。
《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向釋迦牟尼佛報告,報告修行的方法和經過。觀世音菩薩講了,他說我是用觀音法門。怎麼叫觀音?就是觀一切聲音。怎麼觀呢?現在我給你指出來哦!你看!你站在這裡,心裡不動,動與不動都不管。外面掃地的聲音、飛機的聲音、汽車的聲音、一切聲音、我講話的聲音,你都聽到了,都了解。但是,和你毫不相干,聽過去就算了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觀世音,觀世間一切音。這是外觀。慢慢觀。你看!更清凈吧!
所以,古人修道要在水邊林下,那流水下來,溪流之聲「潺——」「潺——」。流水變成了幫助修道的工具。不必注意去聽,聲音自然就進來了。心境「寂然不動」。在竹林里,松樹下,風一吹過,「颯——」。好幽靜,使你心中什麼都沒有了。觀海潮音,觀松風水月之音,一切音聲都幫助你修道。這是外觀。慢慢!慢慢!慢慢!你也不要去理它,自然聽著等於不聽,見山不是山,聽聲不是聲。聲聲入耳,聲聲不相干。
然後,慢慢感覺到這個念頭就是聲。聽!聽!聽!聽!呼吸也是聲,身體上的不舒服也是聲。舒服與不舒服都是聲,感覺也是聲,聲是動,動相。慢慢!慢慢聽,聽!《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一個妙訣:「動靜二相,瞭然不生。」聽到聲音,聲音是動相。沒有聲音的時候,你說你聽到沒有?聽到了,聽到了靜相。靜也是相。動相不生,靜相也不生,才達到了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才可以進到這個殿里來。
好哇!菩薩慈悲,瓶子里倒出水來了。外面在下雨,你聽聽看!不要注意去聽,多清凈啊!一點一滴都在你的心頭流過了。你看!菩薩多慈悲,講到他,他就幫忙了。聽到的聲音,是動相。聽不見的,你也聽到了,聽到了靜相。「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怎麼叫「瞭然」?動相來了,聽到了,知道是聲音。靜相來了,知道是靜。多「瞭然」!不「瞭然」,你就是死人了,就變成木頭了。還學什麼佛?
「瞭然不生」,不生什麼?不起妄念。動相來了,讓它來;去了,讓它去。靜相來了,知是靜相,去了,讓它去。不著靜相,也不著動相。動靜二相都是相對的兩邊。那個能知道動相,能知道靜相的東西,從生到死,從來沒有動過,明明了了。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你聽聽看,觀世音菩薩跟你說法,下大悲水。——寂然不動。瞭然不生。趕緊上座,菩薩在幫忙。
你看!菩薩慈悲已盡,你們體會不到,他也不下了。雨停了。哪裡去找清凈呢?清凈就在你那裡,當下即是。
今天告訴了各位觀音入道法門。觀音入道之門,好好體會。
學密宗的人,一天到晚「嗡隆」、「嗡隆」,嗡隆了半天,不知道在忙些什麼玩意兒?要你內觀其聲啊!心聲瑜伽,內觀其聲。把一切妄念念走以後,使念咒之聲,也歸於靜相。在靜相中間,體會「圓滿次第」。你們在座的,學密宗的少,就少講兩句。
學凈土的多吧!凈土念佛也是這個道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這是動相。不出聲地念,在心中念,也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念佛,要反觀心聲。一句有聲佛號,心之動相也。念到無念清凈,這一句佛號不念,妄念也不起,此乃靜相也。能知道動靜二相者,那個有沒有相?有沒有聲音?要你「反聞聞自性」。你懂了「那個」東西,「性成無上道」。這不是我說的唷!是站在上面穿白衣服的那位老闆(觀世音菩薩)說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反照內心,反觀內心。能知動靜二相的,並不屬於動相或靜相,也不為動相靜相所轉,那麼,這樣慢慢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說的。入流,入什麼流?進入法性之流。亡所,心中所起的妄念,所起的作用,動靜二相都空了,所有的成佛修持方法,所有的佛經,所有的佛法都交代完了。其奈自己不懂何!只曉得拚命印佛經,東分西分,分了半天,自己都搞不清楚。走!
*****
文殊菩薩讚歎觀音法門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世界眾生耳根特別明利,依耳根法門來修,最容易成就。天地間最偉大的慈悲莫過於母愛,所以觀音菩薩以女身應化。如以身體起修不易透脫,耳根能聽到十方,依耳根起修,最容易使你圓融。漏盡通就是一念不生。羅漢境界余習未除,習氣之難除,由此可見。「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聽到一切聲音,不起分別,聲音你執著不住,聲音過去了,一切妄念頓息,由此可入耳根圓通,觀音入道之門。
一切山河大地,一切蠢動含靈,都在給你說法,你不要著相,聲塵在來去之相,能聽的這個無動靜二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明白了,體會到了,不要著相,保任他,圓融自在,法身廣大,無量無邊,苦海即是極樂;一著相,極樂亦是苦海。睜開眼睛,清清楚楚,一切都看到,這就是佛境界。
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的修法,是初入門直至成佛最直捷了當的法門。修道家法門的,如果火大了,要醍醐灌頂,從虛無中來,如能修耳根圓通,即可水火既濟。此為道家不傳之秘。「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薰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喧鬧場中正好修耳根圓通,受用無窮。
《習禪錄影》
-----------------------------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我們平時修持修養,眼睛喜歡向外面看,耳朵喜歡向外面聽,真正修養做到了,眼睛對外見而不見,看到了跟我不相干,用佛學的話來講,就是內心意識不起分別;耳朵聽到聲音,在鬧市中車鳴鳴馬嘯嘯,隨便你怎麼吵,沒有聽見。
所以佛經上講,有一天佛在恆河邊打坐,一行做生意的商隊用車馬馱著貨品過河,那個車聲和馬叫的聲音很嘈雜,後來佛出定了,一看地下都是亂七八糟的水,就問弟子們:「這是怎麼一回事?」弟子說:「你不知道啊?剛才很多車馬經過。」「噢,我一點都不知道。」佛可不是昏沉,跟昏沉有差別,也不是睡著了,是「耳目內通」,眼睛不向外看,內觀;耳朵也不向外聽,內通。這是觀音法門,就是《楞嚴經》上說的「返聞聞自性」,用耳根修的「入流亡所」。注意了,你們要是年紀大一點,最好用觀音法門慧覺來修持,可以長壽。為什麼用耳根聽可以長壽?耳根管氣,耳通氣海,耳根也通腎海。「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到達了「入流亡所」,眼識、耳根迴轉來,進入法性、自性之法流,「亡所」,忘掉了所聽所聞的境界,即莊子所說的「吉祥止止」,這就是「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
怎麼叫「外於心知」?不要起心動念,不用第六意識,而能夠知道天上人間,無所不知。拿佛學的道理講,就是第八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照天照地。這個時候,把心能夠知道一切,能知之作用,能知之性,能知所知的都空掉了,那個出來的叫「般若」,佛學叫做大智慧,大智慧能通一切法。到達了這個境界,「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鬼神都站在前面聽你的命令,而況人世間呢?「舍」,就是停止到這裡,站在你的前面。
《莊子諵譁》
-----------------------------
觀音菩薩報告他當年修持的經驗是走這個路線進來的。「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是返回來聽自己念佛的音聲。且一邊參究,這是思,晝夜二六時中如此修去,這是修,就這樣進入了最高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比如,修念佛法門的人,每一字、每一句自己都聽得清清楚楚;乃至不出聲地念,自己迴轉來聽意識境界念佛的音聲,一字不漏都聽得清清楚楚。如此持續下去念一百句、一千句都一直不亂,就差不多要「入流」了,進入法性之流,順流而去。久而久之就「亡所」,外界的音聲聽不見了乃至念佛的音聲也沒有了,自己就安住在那個境界上,這個就是「入流亡所」。
因此,修凈土法門的道友也應該這樣走才比較確實,你心中在念佛,一直迴轉來聽聽聽,自然不聽外界的音聲,即使外面有人罵你,你也不理他,慢慢地就聽不見了,只有心中這個念佛的聲音;或者是聽外界的音聲來修也可以,古人喜歡在水邊林下修道,依我的經驗,在松樹林最好,風一吹那個聲音特別美,你慢慢地聽聽聽就入流了,接著就可「亡所」。由此自然就可進入到下個境界。
如果說這個境界你無法保任,又迷糊了,那又變成凡夫了。好比天天求黃金,有一天黃金到手了偏偏又把它搞丟,那有什麼辦法呢?因此,你依舊照著原先用功的方法用功下去,若干時或是剎那間「所入既寂」,那個時候我們修持的境界會更進一步地深入到寂滅的狀態。
「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到了這時候外界的一切音聲都瞭然清楚,但對你毫無妨礙。此心如如不動、生而不生,一切都清楚,那怕是風吹草動,甚至此時,有一隻螞蟻爬過,你也能聽到。因此,當年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時「聞蟻斗如雷鳴」,聽到了螞蟻在地上打架的聲音,就像我們聽到的打雷聲一樣大。修到這個程度時動相、靜相都瞭然,如果不瞭然就不算數,這個了是明明了了之了。在這個時候你想找妄念也找不到,所以說,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這個樣子到家了沒有?還沒有。「如是漸增」,再求進步。「聞所聞盡」,能聞與所聞都沒有了。「盡聞不住」,什麼都聽不見,連聽不見的也聽不見;一切聽見、聽不見及動靜瞭然的那個境界也不住。就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然有那麼好的境也不住、不理,順其自然。
接下來的就不是由音聲來的聞;而是知了覺性的覺,禪宗的說法就是悟了。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開悟了,那個「悟」就變成耽誤的「誤」。「覺所覺空」,悟到了覺性,能覺的與所覺的也空了。「空覺極圓」,空了以後有空的境界,空與悟境都不住,悟了以後當然是空,真空了以後自然就悟,無論是空也好,悟也好,都不住,這個時候就圓融了。「空所空滅」,所以能空與所空都沒有了,談不上空不空。因為空而自性自然起妙有,因此能空與所空都滅了。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一切生滅輪迴也自然地解脫。此時寂滅的自性現前,二六時中行、住、坐、卧都在寂滅自性中。觀音菩薩把修持的功夫境界都切切實實的告訴了我們。如果我們還不懂那就只好慢慢地持誦觀音菩薩的聖號,求他老人家的加被。不要認為這是迷信,因為你虔誠持誦佛號的關係,使得你的心與菩薩的心越來越接近而相應,他一定會來度你。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忽然」即頓悟了道理,突然之間你自己悟了,不但跳脫了世間也跳脫了出世間,無所謂在家或出家。「十方圓明」,在這個時候也無所謂空間及時間的觀念,圓滿清凈,在一片的智慧光明中。「獲二殊勝」,獲得兩種特殊的、講不出來的好處。
是哪兩種好處呢?「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修持到了這個境界依禪宗祖師的說法是,與三世十方一切佛同一鼻孔出氣,即你已修證到了佛果與諸佛合流了。合什麼流呢?慈力,即法界慈悲的心愿;就像觀音菩薩一樣對一切眾生無比地慈愛。慈下面還有一個力,有這個力量;我們凡夫發慈悲心沒有這個力量,心力發不出來。修持到家的人,那個力量發出來有影響力,他坐在那裡無形中就把你給影響了,可以使你的心念都平靜下來。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有人開悟了,到了這個境界,心裡有無比的悲心自然流露,慚悔自己以前為何如此愚蠢。再看看一切眾生都是在自找煩惱,真是好可憐!因此,與未成就的眾生同一悲仰,這裡不用悲力而用悲仰,意指仰慕悟道的人是多麼解脫、平靜,而發出了無比的悲感。
【是以初從聞性入時。先亡動靜聲塵之境。次亡能聞所聞之心,既心境俱亡。又不住無心境。及能覺所覺之智。則覺智俱空。此空亦空。方成圓覺。故云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始盡生滅之原。到寂滅本妙覺心之地。】
到這裡又是永明壽禪師所下的結論:「是以初從聞性入時,先亡動靜聲塵之境,次亡能聞所聞之心。」
從聞性進入的「觀音法門」,第一步先亡動相、靜相的聲塵境界。第二步再亡能聞及所聞之心。「既心境俱亡,又不住無心境」,「心」,此心念的體相,「境」是外面空的境界,「俱亡」,都沒有了。但是他不住在無心的境界。所以古人說:「莫道無心便是禪,無心猶隔一重關。」若到了無心境界便要當做是道,將來會變成白痴。
「及能覺所覺之智」,翻過了無心境界,你的智慧會突然開發,即使從來沒有讀過書的人也會變成什麼都懂。例如,《憨山大師的年譜》記載他年輕時修行經驗,在他用功的過程中,有一天夜裡,突然文字智慧的境界打開了,就在半夜之間毫無思考地寫下一千首好詩,想停卻停不下來,此時才知道是禪病來了(《楞嚴經》里的五十種陰魔都是禪病)。
他回想起曾經參訪過一位老前輩談到禪病的問題,那位老前輩告訴他,得了禪病只有靠睡才能治好;睡不著就得靠喝酒把自己醉倒大睡一番。後來他老人家大睡一覺才把它給脫開。所以修道用功到這裡,智慧爆發開來無所不通,有時候好像整個地球都被你看透了,好是好,但若著了相就會落入魔障。所以永明壽禪師告訴你「則覺智俱空」,連悟道的智慧境界都要空掉。
「此空亦空」,連這個空的境界也要丟掉。「方成圓覺」,才能到達圓滿覺性的境界。
「故云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始盡生滅之原」,到了這個時候才不起生滅心,所以大家在問:如何才能不妄想?你若修到這個時候自然沒有妄想,生滅心不動了。生滅心不動了,不是什麼事都不知道,而是什麼事都更清楚。什麼是我們心理現狀的生滅心?我們眾生被一片無明所障蓋,猶如身處黑暗。我們修行用功的人就彷彿拿了一把手電筒在找,有時候好境界來了,亮了一下境界又掉了,那是因為電池用幹了嘛!這就是生生滅滅的狀態,當然不是圓覺。
無生滅是什麼?就好比陽光出現普照大地一樣,即使你不用力,也是無所不照。因此,這個時候你不起生滅心的作用,但是天地萬物你無所不知、無所不照。
「到寂滅本妙覺心之地」,這是菩薩成道的境界,在這個時候寂滅自性現前,到了本性妙不可思議的覺心地位。這是永明壽禪師所加上的結論。
《宗鏡錄略講》
推薦閱讀:
※自性明心
※凈空法師: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什麼是「自皈依佛」? 什麼是「自性皈依」?
※七、自性智慧的修證方法
※離夢幻泡影,回般若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