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片「活著」的文化記憶(心語)

保留一片「活著」的文化記憶(心語)

江 南

《 人民日報 》( 2012年08月14日 12 版)

  「高高的粉牆,靜靜的河水,緊依著石級泊著一隻烏篷船……」

  這是畫家吳冠中眼中「永遠有吸引力」的浙江水鄉。的確,對這片天地,他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他的筆下所現,不僅是一片古村風貌,更是一片文化記憶。

  試想,多年以後,這些記憶只能紙上追索,那該是何等的遺憾?

  其實,不僅是浙江,古村落保護的命題,在全國都不得不嚴峻以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調查發現,我國230萬個村莊中,目前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個左右銳減到如今的2000多個。

  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古村落的保護,實際上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對於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以及文化傳統的保護問題。保住了這些古村落,就可能保住了凝結其中的歷史文化積澱,保住了傳統民俗民風的「活態體現」。作家馮驥才曾大聲疾呼:古村落是中國文化「壓箱底」的寶貝。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千萬不要在我們有機會認真讀懂它之前,就讓它永遠消失不見。

  浙江這個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恰也是歷史文化村落保有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609個歷史文化村落散布浙江大地,其中有324個是古建築村落。西塘、烏鎮等地的保護利用模式,近年在全國都名聲頗響。曾有外國記者談及來訪感受,認為浙江的難得之處在於,既推進著生氣勃勃的現代化建設,又保留了溫情脈脈的文化遺存。

  不過浙江人也不乏清醒認知:仍有相當多古村落未及有效保護、逐漸消亡。連片且上規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態風貌依舊的古村,可以說是日漸稀少。

  如何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工業化勢不可擋的趨勢中,避免古村落面臨生存危機?如何在保護古村落風貌的過程中,同步滿足新農村建設、民生改善等實際需求?如何在旅遊開發和文化保護之間謀得平衡,終結古村落「開發一個破壞一個」的怪圈?

  面對這些沉甸甸的命題,浙江保護歷史文化村落的理念值得細細品讀: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保護、保護物質遺產與保護非物質遺產、保護歷史面貌與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優先與有序利用「四個統一」;堅持保有歷史的真實性、凸顯風貌的完整性、體現生活的延續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性「四個原則」。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不僅僅是一項歷史文化搶救性工程,也是一項造福農民、美化鄉村的民生工程。

  一些實際性的保護措施也在緊鑼密鼓進行:像全國聞名的浙江楠溪江畔古村落群,當地的永嘉縣今年已對古村落維修和保護專門立項,撥出1500萬元專項資金。江山市「原真性保護確保原生態留存」的做法也廣受關注,大陳村、永興塢村、清漾村等一批特色古村落在保護鄉村古文化風貌的同時,改善了農民人居環境,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數。

  有高度的文化自覺,相信保留一片「活著」的文化記憶,不再是奢望。


推薦閱讀:

人活著,有時候真的很累...
人活著,要拿得起放得下,沒脾氣
信仰,就是好好活著
《活著》影評
人活著,想明白這十句話

TAG:文化 | 記憶 | 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