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逃,北魏政權如何分裂為東魏與西魏的?

文|顏釗

公元534年的一天,一伙人偷偷打開了洛陽城的城門,快馬加鞭的一路西去,投奔了關中。這夥人不是別人,正是北魏當朝天子,北魏孝武帝元修。

北魏孝武帝的出奔,不僅拋下了首都洛陽,更拋下了立國近150餘年的北魏帝國。數日之後,孝武帝出奔的消息便傳到晉陽的高歡耳中,這位北魏政局的實際控制者,聞此消息後異常震怒。跑了一個元修事小,萬一孝武帝元修被關中的勁敵宇文泰利用,成為政治號召可就不妙。因此,高歡為保證自身擁有的北魏正統地位,當機立斷宣布孝武帝元修因私自出逃,故廢其帝位,另立元善見繼承大魏皇位,並遷都鄴城。

出奔後的孝武帝元修,本以為投靠了關中的宇文泰,就可以擺脫高歡的控制,成為真正的北魏皇帝。可是沒想到這個宇文泰也不是什麼善類,一年之後的535年,宇文泰便殺死元修,另立元寶炬為帝,國號仍為「魏」。儘管東邊與西邊的政權都以北魏繼承者自居,但學界還是將545年作為北魏分裂滅亡之年,並將宇文泰擁立的政權命名為「西魏」,另一側高歡控制的政權稱為「東魏」。

不過,歷史並非這麼簡單,北魏的分裂也並非一件因孝武帝出奔而引發的偶然事情,其根本原因還是北魏政權內部的重重矛盾。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於北魏政權、於南北朝史,註定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隨著北魏孝文帝逶迤南下的車駕,一場巨大變革旋即拉開帷幕。這場由孝文帝主導的漢化變革,在之後的歲月里,不單震動北魏政壇,更改變了中國北方之後一個世紀的政治走向。

孝文帝改革,擯棄鮮卑舊制力行漢化,將鮮卑皇權同漢人的門閥與貴族主義相結合,使北魏政權由鮮卑入漢化。不過,孝文帝改革並非全面性的漢化與貴族化,只是漢化部份鮮卑族上流階級,多數鮮卑下層民眾與舊軍功階級並未享受漢化的益處。致使這些北方舊勛貴,在政治改革衝擊下,一躍由帝國股肱,淪落為洛陽新貴眼中的賤民。

正由於這種不滿心理與現實壓迫,加之孝文帝後北魏諸帝的無能,北方舊勛貴與漢人及漢化鮮卑貴族間的矛盾被迅速激起,六鎮之亂、河陰之變等一場場大變亂隨之而來。北魏政治、社會在這些變亂裹挾下,迅速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文化上,變亂者高舉鮮卑化、胡化大旗,同中央政權的漢化、門閥化相抗衡。政治上,隨著葛榮、爾朱氏、高歡等勢力的崛起,中國北方於首都洛陽之外,相繼成立諸多軍事、政治中心,與洛陽相互並立、互相競爭。

在歷經十餘年的群雄逐鹿後,隨著葛榮、爾朱氏等勢力的敗落,最終北魏末期的亂局,由出六鎮的高歡與宇文泰二人終結。高歡掃平爾朱氏,控制華北及北魏首都洛陽,帝位廢立悉聽高歡,北魏皇帝名為帝王,實則傀儡。宇文泰則挾六鎮余部,控制關中與高歡相持,雖奉北魏正朔,卻與擁兵割據無異。二者分立東、西,而北魏政權在二人控制下已是名存實亡。

可以說北魏王朝自孝文帝改革後,隨著胡漢矛盾,中央與地方矛盾的逐漸突顯,又歷經多次戰亂,至孝武帝時政局早已是權臣把持,積重難返。因此,無論孝武帝出奔事件是否會在歷史上發生,北魏的滅亡與分裂都是在所難免。

參考書目:

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蘇小華:《北鎮勢力與北朝政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推薦閱讀:

北魏龍門二十品(三)
(北魏)楷書_處士王基墓志銘
為何唐朝前半期的宗室爭權如此頻繁?
史部別本十六國春秋北魏·崔鴻著卷十一 後燕錄
你認為北魏和柔然誰贏了?

TAG:政權 | 北魏 | 皇帝 | 分裂 | 東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