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軍事重鎮話閩安

閩安古鎮

  自古就是祖國東南沿海政治和軍事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古戰場。閩江在閩安形成峽谷天險,閩安門號稱是福州的「山海關」,控扼閩江江防要隘,是歷史上省城東大門惟一通道,歷朝歷代皆是軍事要塞。

  閩安自漢代開始就成為封建王朝更替時在閩中的主戰場,是福建沿海反侵略鬥爭的前沿陣地。閩江衝出閩安門入注東海,北上可至江浙京津達東瀛,南下可通瓊粵涉西洋。漢唐伊始,外來水師犯閩,多在閩安門水域作戰。三國東吳水軍,晉代孫恩、盧循農民起義軍,隋文帝時隋將楊素從海道入閩江口攻取福州,殲滅敵船千餘艘等戰役,均在這裡開闢戰場。唐代福州觀察使陳岩為拱衛城垣,抗禦蠻夷構建的閩安高山寨城堡煙墩,唐代設置並歷朝沿襲的閩安巡檢司衙門;閩王王審知為發展海上貿易、鞏固江海防而建造的通海大石橋閩安迥龍橋;說明閩安古鎮從漢唐就已成為閩江下游的政治和軍事指揮中心、軍事重鎮。

  宋天聖七年(1029年),本路轉運司奏「閩縣界有閩安鎮,枕居海門,為舟船往來衝要之地,宜用使臣一員監納商稅,兼沿海縣巡檢」。負責巡沿海各縣政事、緝私、巡捕海匪及設關課稅等,閩安巡檢司有巡海兵員60人。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朝中央政府直派要員監管閩安。至宋紹聖二年(1095年),閩安巡檢司巡海兵員增達180人。宋淳祐辛亥年(1251年),宋廷派遣福建觀察使皇室趙與滂兼任閩安鎮官守衛閩安要塞,他曾在閩安龍門摩崖石刻中作詩明志。宋代在閩安周邊蟛蜞洋設東高塞、石龍山設石龍台寨、烏豬嶺設烏豬寨,白眉山設鸚哥寨、北嶺設牛頭寨,駐兵戍守海疆、烽火報警、緝捕海寇,使閩安鎮成為省垣藩蔽。閩安從北宋中期就初具水師雛形,至南宋朝廷下令福州與閩安等地建造海舟「福船」千艘,閩安又有了較為龐大的水軍船隊,宋代以來,朝廷均派遣封疆大吏鎮守閩安鎮。

元朝從閩安鎮田螺灣布設橫江鐵索至對岸金剛腿,戰時拉緊阻止敵船進港。元末朱元璋派大將湯和、廖永忠從海道佔領閩安,繼而奪取福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南下進入閩江口統一全福建。諸多戰事均建城紮寨屯兵駐守閩安鎮,彰顯了閩安鎮這座鎮閩中衛閩海軍事重鎮的顯要地位。

  明代閩安成為福州阻止倭寇來犯延續近二百年的主戰場。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置的閩安巡檢司,曾管轄內外澎湖列島百餘年。明代閩安鎮是福州重要的港口海關,重兵保衛勢在必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為防倭患,派江夏侯周德興來閩安置衛所,其常設統帥機構為都指揮使司,主官都指揮使為正二品武官。周德興率部重建了閩安高山寨等38座煙墩,重建了閩安巡檢司等45處,置五衛指揮使司,設12個千戶所。明嘉靖年間,倭寇四次攻打福州均被殲閩安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大舉侵犯閩安鎮,福建指揮僉事黎鵬舉率水師艦船水戰閩安港,八戰皆捷解圍福州。1560年,新任福建巡撫劉燾率領精兵大勝倭寇於閩安水域。1562年至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率戚家軍在閩安重築高山寨、松門水寨、烏豬寨、東高寨,這些土石結構寨堡的寨牆高25米,牆厚1米多。戚家軍在營寨駐紮重兵屢勝倭寇。1573年,戚家軍徹底平息倭患。

  清初(1647年3月),明魯王朱以海派平夷伯周鶴芝佔領閩安鎮。魯王駐紮閩安、琅岐,堅持抗清一年,收復沿海三府一州二十七縣。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率40萬大軍14年數度攻守閩安鎮,構建閩安南北岸炮台,把閩安作為抗清鬥爭和收復台灣的根據地。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清季閩江沿江設置的炮台,閩安鎮居其首要,所設水門、鶴灘、圓山、城隍頂諸炮台,炮位多達28門,為全閩江之冠。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福建總督范承謨任閩安協鎮時,重建閩安鎮城,稱閩安石頭城,城牆周長1850米,是閩安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古建築,是清代閩安水師拱衛福州保衛台灣的重要城堡。范公重建閩安鎮協署,設水師營汛,9個營汛轄24個塘,分五營四哨,閩安汛設在圓山水寨,此處是閩江口門閩安門,最為險要。在邢港東岸建較場演武廳,練兵場長600米,寬200米。自此巡檢司升級為閩安協台衙門,統轄福建沿海直至台澎近300年。大批旗人官兵開始進駐閩安,城鎮之內外港戰艦集泊,軍營操場號角長鳴,軍旗獵獵,清軍將士躍馬演練,氣勢恢宏,古鎮成為一座清軍大本營。

清康熙元年(1662年),閩安水師官兵達5000餘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閩安協台衙門轄本標左營、右營、烽火營,其中烽火營駐霞浦秦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閩安協台改設副將(從二品)駐防,並設參將(三品)、游擊(從三品)、守備(五品)、千總(六品)、把總(七品)等一批武將,繼續統轄閩海及台澎。閩安協台衙門轄左、右二營水師,左右營戰船各七艘,旗兵駐閩安鎮,分巡全哨。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後,閩海報警,廈門告急。為加強戰備,閩安協台副將孫雲鴻率部捐款在閩安城外挖壕防禦,改建水門炮台七座,至今協台內仍有「英軍犯順廈門報警碑」,碑文為國家軍事博物館收藏。清同治年間,馬尾船政興起,閩安水師成為保衛馬尾船政的鋼鐵長城。

  清光緒間(1895年),福建閩安水師協鎮都督統領鍾紫雲重新修建協署衙門,完好保留至今,現為福州市僅存的古代最大的衙門建築,衙門前立有新近出土《重修閩安協署碑記》,是研究閩安古鎮清代軍事歷史的寶貴實物。當時,閩安環鎮有石城,「署之前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後,閩海報警,廈門告急。為加強戰備,閩安協台副將孫雲鴻率部捐款在閩安城外挖壕防禦,改建水門炮台七座,至今協台內仍有「英軍犯順廈門報警碑」,碑文為國家軍事博物館收藏。清同治年間,馬尾船政興起,閩安水師成為保衛馬尾船政的鋼鐵長城。

  清光緒間(1895年),福建閩安水師協鎮都督統領鍾紫雲重新修建協署衙門,完好保留至今,現為福州市僅存的古代最大的衙門建築,衙門前立有新近出土《重修閩安協署碑記》,是研究閩安古鎮清代軍事歷史的寶貴實物。當時,閩安環鎮有石城,「署之前炮台憑焉,署之側較場次焉,城鎮之內江戰艦集泊焉」。閩安鎮軍事海防建設得到進一步鞏固。

  清代閩安協台衙門管軍管民,轄區廣大,西轄馬尾、魁岐直至晉安河,東到台灣澎湖及福建沿海,其軍事權力相當現代的大軍區。從順治年間始,總督、總兵、巡撫、提督、都督等朝廷大員不間斷進駐閩安鎮,協台衙門的大門有「當朝一品」油漆大字。閩安海防要塞是清代著名的水師軍港,有清朝水師搖藍之稱,是清代福建水師抵抗外國侵略的水上古戰場和演兵場。清軍福建閩安水師旗營、清軍陸營部隊、烽火營、炮台營、潮普營、長福營、福靖新後營、老後營、福靖新左營、新右營、恪靖親軍炮隊營等在閩安鎮長期駐防,派兵戍台近三百年。

  鴉片戰爭後的近代閩安是閩海抗擊英國侵略者的主戰場,擔負保衛馬尾船政、拱衛福州、捍衛海峽兩岸的重任,始終是清代的軍事重鎮。震驚中外的中法馬江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閩安鎮,閩安經受無數戰火洗禮,閩安人民風起雲湧的革命鬥爭,始終表現出艱苦卓絕的英雄氣概。

  福州在清代是管轄閩浙台三省的閩浙總督的駐地,擁有許多重要的軍政機構。設立協台衙門的閩安鎮與台灣鎮正是福建與台灣的兩個重鎮。台灣在清康熙至光緒年間屬於福建管轄,時稱「九閩」,台灣直至光緒十三年始改建行政省,說明閩台兩省地緣之密切。時稱台灣鎮的軍隊在整個清代,均由福建閩安鎮每三年派遣萬人輪戍。

  閩安古鎮是難得的古代和近代軍事博物館,閩安鎮極其罕見的珍貴的軍事歷史遺存,提供了我國海防抵禦外國侵略的明證,對於新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開發旅遊人文資源均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美國能否同時打贏中俄聯手
建軍大業如何評價?
基層野戰部隊的軍官,想念退學的軍校同學和複員戰友?
被遺忘的蘇聯武器(5)米尼米斯基
解讀解放軍艦機繞台:解放軍將可從東岸登陸

TAG: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