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新入館文物專題展(下)
01.
02.接上篇,還是把青銅器上偏僻的文字寫上讀音傳世良工本單元精選20餘件套文物,包括瓷器、瑪瑙器、青銅器、金製品等,它們攜帶著豐富的物質文化信息,展現了我國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藝,是我們了解已經消逝的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這些徵集來的珍貴文物將從製作工藝與創新發展的角度向觀眾展示古人生產和生活的多彩畫卷。秦公的馬佩戴的馬胄到底有多豪華?西漢貴族家的環保燈是怎麼工作的?東漢皇帝用的鋼刀是什麼樣的?唐代美人天天用什麼工具梳妝打扮?瓷器是如何燒制和銷售的?這些問題都能在展覽中找到答案。兩件鴟鴞形馬胄飾 造型、紋樣基本相同,以金箔剪切成鴟鴞形,通身捶揲出象徵翎毛的變形竊曲紋,每件在喙、首、背、尾、腹、爪等部位分布有9對釘孔,應是馬胄上的飾物,張家坡西周墓地M196和M198出土有類似尺寸的銅馬胄飾。它們出自遭群體性盜掘的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盜出後被販賣至歐洲,歷經幾次轉手終於回到中國。這兩件富麗堂皇的馬胄飾製作精美,不僅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對認識和研究早期秦文化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03.鴟鴞形馬胄飾(2件)春秋早期 2011年郭焱捐贈
04.
05.錯金銀雲紋鼎。此炊煮器,由蓋、器兩部分組成,除蓋頂飾三瓣花紋外,通體裝飾錯金銀雲氣紋。錯金銀是在青銅器表面鑄出淺凹的紋飾,或用硬度較大的工具在銅器表面鏨刻出有淺槽的紋飾,然後在淺槽內嵌入細薄的金銀片或金銀絲,再用厝石將所裝飾的銅器表面打磨平滑,從而使金銀與青銅映襯出各種不同的紋飾色彩。錯金銀工藝約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此鼎紋飾疏密有致,色彩美觀,反映了戰國時期高超的錯金銀工藝水平,較為少見。
06.錯金銀雲紋鼎 戰國中期 2012年徵集此燈作大雁回首銜魚站立狀,由雁首及長頸、雁體、燈盤、燈罩4部分套合而成,可以拆裝。器表施紅、綠彩繪,以墨線勾勒出翎羽、鱗片和夔龍紋,形象生動,裝飾華麗。煙塵通過雁脖頸導入雁體內,融於水中,科學環保。漢代青銅燈造型多樣,有雁足燈、卧羊燈、朱雀燈、牛燈等,這件雁魚釭燈彩繪保存完好,設計構思巧妙,做到了實用功能和形式藝術的完美統一,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07.彩繪雁魚釭燈 西漢 2010年徵集 紅色圓筒是燃燈部分,油煙會順著鴨嘴進入鴨腹,那裡盛著水,會吸收油煙
07.細部此盤十二瓣菱花折沿口,弧腹呈瓜棱狀,盤心繪纏枝番蓮紋,內壁繪卷枝四季花卉,外壁繪折枝四季花卉。纏枝紋在明代也稱「轉枝」,是在圓弧線上綴以葉子和花朵。這種紋樣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多作主題紋樣出現。
08.青花纏枝花紋菱花口盤明宣德 2010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09.
10.
11.
12.
13.
14.
15.這樣的瓷版畫轉在西葡二牙隨處可見,在國內博物館我是頭次見
16.
17.國寶回歸本單元通過虛擬手段展示我館近年從海外徵集的國之重器,其中包括子龍鼎、北朝石槨、唐代天龍山石窟菩薩坐像和頭像、宋代木雕觀音菩薩坐像、五代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和圓明園獸首。近代中國先被西方列強瓜分,後被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在那段屈辱的國難歲月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遭到踐踏和蹂躪,加之猖獗的盜墓及文物走私,使不計其數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根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約有1000萬件之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藏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剩下的大量文物仍散落在海外私人藏家和機構手中,成為現在國際文物拍賣市場的主角之一。那些客居海外的國寶何時才能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也是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本單元藉助珍貴圖片展示、補充文字內容,以及多媒體播放手段講述這些國寶是如何流失海外的,又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才得以回歸祖國的。
18.以下圖片展室中均為照片,但是其中有些文物業已在國博的其他展室中展出。凡是我拍過的,均以原實物照片代替。
19.這尊佛像已載入《藝術博物館》里,現在在「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室
20.宋 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細部,端莊秀美,姿態安寧,雕刻傳神
21.
22.現在在「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室
23.
24.現在在古代青銅器展室
25.
26.現在在「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室
27.
28.展室內彩繪武士石刻照片浮雕武士以漢白玉高浮雕而成。原位於王處直甬道兩側。武士身著盔甲,手持寶劍,分別立於麋鹿和神牛之上,肩上各立一龍一鳳,表現的應是佛教護法的天王形象。武士形象威嚴。其藝術風格上乘唐代之遺韻,下開宋元之先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王處直在《舊唐書》、《舊五代史》均有傳,生前官拜義武軍節度使,節制易、定、邦三州,為河北地區的重要藩鎮將領。王處直墓位於河北曲陽群山環繞的小盆地內,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幾部分組成,頗具大唐遺風。墓室修建在一塊三面環山的風水寶地之中,為前後兩室的雙室墓,以青石砌築。整個墓室繪滿了奉侍、山水、花鳥、雲鶴、星象等內容的精美壁畫,更有用18塊曲陽漢白玉浮雕出的武士門神、生肖、散樂、奉侍等幾組雕刻裝飾於墓室各壁,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1994年,王處直墓被盜,包括鑲嵌在甬道兩側的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在內的10件珍貴文物被盜走,從此杳無音信。2000年3月腳踏神牛、肩立鳳鳥的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出現在美國紐約克里斯蒂(佳士得)巨型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上,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要求阻止石刻的拍賣,並根據國際公約將其返還給中國。經中國政府多方交涉,並提供大量證據。美國司法部門根據聯合國公約作出裁決,將這件武士石刻無償歸還中國。在追討紐約拍賣會武士時刻的同時,美國著名收藏家安思遠先生髮現自己購買的腳踏麋鹿、肩立蒼龍的彩繪武士石刻與上拍的那件石刻均是王處直墓的被盜文物,便將其無償捐獻給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2001年5月,美國海關總署在紐約世貿中心將在紐約拍賣會出現的這件武士石刻歸還中國。自此,這兩件精美的彩繪武士石刻歷經磨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它們的回歸成為國家依法追討被盜文物的成功範例。對打擊文物盜掘和非法走私活動有著重要的標誌性意義。我把這片說明敲下來是因為看後著實吃了一驚 !
29.這是在《古代中國》的隋唐時期里拍的,可惜沒有另一個武士結束語中國國家博物館自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以來,篳路藍縷,奠基創業,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5000多人的捐贈下,國家博物館不斷豐富自己的藏品,積水成淵,形成了能夠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藏品體系。中華文明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對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的系統研究和展示會告訴大家: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這樣我們才不會迷失自己。要留住我們的根,守住我們的魂,就要杜絕文化遺產的盜掘和文物流失。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國難史,也是文物散落和流失的文化浩劫史。讓我們以史為鑒,守望好我們的精神家園,讓苦難和悲劇不再上演。
推薦閱讀:
※【文物新編】十四世紀之前的陶瓷茶具與茶事,乾貨滿滿→
※[考古日報Vol.74]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
※保護古代建築的意義是什麼?
※國寶流失的反思:為何流失文物追討不回